首页 > 文献资料
-
胸部小切口冠状动脉搭桥术66例报告
目的:探讨胸部小切口冠状动脉搭桥术的临床效果。方法2002年1月~2013年1月采用胸部小切口取左乳内动脉( left internal mammary artery,LIMA)心脏不停跳冠状动脉搭桥术66例。胸骨下段小切口59例,采用全麻、单腔气管插管,平卧位,倒“L”胸骨下段切口;胸骨旁小切口5例,采用全麻、双腔气管插管,平卧位左胸抬高30°,左前外侧第4或第5肋切口,用特制牵开器(法国圣骑士公司)牵开肋骨,游离乳内动脉,使用冠脉固定器下行冠脉吻合;2例胸腔镜辅助下完成乳内动脉与左前降支的吻合。结果66例均完成左乳内动脉至前降支的吻合,2例追加大隐静脉降主动脉至第一对角支的吻合。无围术期死亡。60例随访0.5~8年,(5.5±2.5)年,心绞痛症状消失42例,明显减轻24例。术后冠状动脉CT检查16例,冠脉造影12例,LIMA与左前降支( left anterior descending, LAD)吻合口满意率100%,支架内再狭窄1例,大隐静脉桥血管闭塞1例。结论胸部小切口冠状动脉搭桥术主要适用于心脏前壁冠状动脉尤其是前降支的的再血管化,安全可靠,中期疗效好,在合并高危因素或常规冠状动脉搭桥术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效果不满意者中应用更佳。
-
纵隔镜手术的临床应用与进展
纵隔镜手术是明确纵隔病变及其性质的一种主要方法,通过颈部和胸骨旁小切口置入纵隔镜,直接对气管周围、气管隆突下及支气管区域的病变组织或肿大的淋巴结进行视诊、触诊和切除.其在临床上的应用已有40多年,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它是胸外科医师必须掌握的常用技术之一,在国内则由于对其认识不足以及条件所限,开展较少.本文对其临床价值及进展进行综述.
-
胸骨旁小切口肺动脉置管灌注化疗术治疗晚期肺癌19例
目前国内外肺癌的发病率及死亡率已占各类肿瘤的首位,且多数肺癌病例在就诊时已属晚期,失去了行根治手术的机会.相当一部分病例因癌肿与心脏、大血管及肺门结构紧密粘连无法分离而放弃手术[1].近2年来我们尝试通过胸骨左缘旁小切口暴露肺动脉根部,然后穿刺将导管插入病变侧肺动脉,装泵后埋于胸壁皮下,以后定期行泵灌注化疗术,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现介绍如下.
-
纵隔镜手术在胸部疾病的应用价值和进展
纵隔镜手术是明确纵隔病变及其性质的一种主要方法.通过颈部或胸骨旁小切口置入纵隔镜,直接对气管周围、气管隆突下及支气管区域的病变组织或肿大的淋巴结进行视诊、触诊和切除.其在临床用已上的应用已有40多年,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它是胸外科医师必须掌握的常用技术之一,在国内则由于对其认识不足以及条件所限,开展较少.本文对其临床价值及进展综述如下.
-
胸骨旁小切口在纵隔疾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目的 探讨胸骨旁小切口在纵隔疾病诊断中的优点及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21例诊断为纵隔疾病的患者行胸骨旁小切口进行活检.结果 21例均通过胸骨旁小切口取到足够的组织标本并得到明确的病理学诊断,无一例患者发生与手术相关并发症.结论 胸骨旁小切口活检术技术操作简单,无需特殊设备,对患者创伤小、恢复快、并发症少,易于为患者接受,对纵隔疾病的诊断有应用价值.
-
心脏外科胸骨旁小切口的解剖学研究
目的:研究心脏外科胸骨小切口的显露范围及手术适应证.方法:以15具正常成人福尔马林浸泡尸体,建立不同平面的胸骨旁小切口模型.测量皮肤切口长度,经牵引后切口的内、外缘及上、下缘的大长度.观察心脏外表及与心脏手术相关的部位的显露情况.观察经右房右侧壁切口及两房顶切口对心脏内部结构的显露情况.结果:切除右侧第2、第3、第4、第2,3,第3,4和第2,3,4肋软骨的胸骨旁小切口的皮肤切口长度分别为4.3±0.8,4.2±0.6,4.3±0.9,9.3±0.6,9.7±0.4和12.1±0.5cm.切除单个肋软骨可显露一定的部位,但范围较小.切除2,3肋软骨对上腔静脉、右房、升主动脉及动脉瓣环有良好的显露,下腔静脉显露稍差.切除3,4肋软骨对上腔静脉和升主动脉显露较差,主动脉瓣环、下腔静脉及右房显露较好,切除2,3,4肋软骨对上腔静脉、右房、升主动脉、主动脉瓣环及下腔静脉均有较好的显露.结论:胸骨旁小切口对病人胸前皮肤的美观影响小,损伤小.切除单个肋软骨可完成某些手术,但难度过大.切除2、3肋软骨可完成房间隔、二尖瓣及主动脉瓣等处手术.切除3,4肋软骨可完成房间隔、主动脉瓣、二尖瓣、三尖瓣等处的手术.切除2,3,4肋软骨的手术损伤稍大,虽操作更为方便,不值得提倡.胸骨旁小切口均要求体外循环建立于切口之外,术后胸壁缺损或胸部并发症增加是其主要不足之处.
-
微创直视主动脉瓣置换术在主动脉瓣病变患者中的临床应用
目的 总结经右侧胸骨旁纵行小切口行微创直视主动脉瓣置换术的临床经验,并评价其安全性和疗效.方法 2014年12月-2016年3月,8例主动脉瓣病变患者接受了微创直视主动脉瓣置换术.男5例,女3例;年龄(45.12±9.09)岁.患者采用全身麻酔双腔气管插管,颈内静脉及股动、静脉插管建立体外循环,右侧胸骨旁第2~3肋间隙纵行小切口(4~6 cm)进胸,直视下完成主动脉瓣置换术.结果 全组无中转前正中开胸,无死亡,均痊愈出院.患者体外循环时间(102.87±29.88)min,主动脉阻断(69.00±20.98)min,手术时间(248.12±69.69)min,术后呼吸机辅助(10.42±3.08)h,术后重症监护病房(ICU)停留(17.56±3.19)h,术后住院(8.00±2.87)d.术中失血量(212.50±84.64)ml,术后24 h胸腔引流量(195.46±60.38)ml,胸腔引流管留置时间(2.32±0.55)d;4例患者未输血,平均输血量(218.75±247.76)ml.切口平均长度(4.92±0.88)cm.出院前复查无瓣周漏及人工瓣膜功能障碍.8例随访(11.50±4.37)个月,无死亡,心功能恢复至I级,人工瓣膜未见异常.结论 部分主动脉瓣病变患者采用外周血管插管建立体外循环,经右侧胸骨旁纵行小切口完成微创直视主动脉瓣置换术,创伤小,出血和输血少,并发症少,术后恢复快,安全可靠,效果确切,值得临床推广.
-
部分体外循环胸骨旁小切口心脏不停跳二尖瓣置换术的研究
目的 探讨部分体外循环胸骨旁小切口心脏不停跳二尖瓣置换术的临床意义和价值.方法 2007-10~2012-03将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病变需行二尖瓣置换的80例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A组)和对照组(B组),各40例.A组采用经右前胸小切口(6~8 cm)第四肋间进胸,行右股动、静脉插管建立部分体外循环,无须显露和阻断升主动脉.B组采用常规经右胸前外侧切口(12~18 cm)第四肋间进胸,显露并插升主动脉灌注管和上、下腔静脉引流管建立体外循环,不阻断升主动脉.两组均在心脏不停跳下完成二尖瓣置换手术.结果 切口长度:A组(6.7±0.61)cm,B组(16.51±1.52)cm(P<0.05);心脏血管手术时间:A组(74±12.00)min,B组(71±11.00)min(P>0.05);体外循环时间:A组(58±13.30)min,B组(56±11.60)min(P>0.05);出血量:A组(183±56)ml,B组(196±43)ml(P>0.05);ICU停留时间:A组(36±8.5)h,B组(37±7.8)h(P>0.05);术后住院时间:A组(12±2.3)d,B组(13±2.9)d(P>0.05).全组无伤口感染,无气栓栓塞和神经系统并发症,无主动脉、股动脉和静脉损伤并发症,均恢复顺利.心功能恢复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部分体外循环胸骨旁小切口心脏不停跳二尖瓣置换术能进一步缩小胸部切口的长度、减少创伤、减轻疼痛和降低并发症发生率,达到恢复快和切口美观的效果,为临床多提供一种微创的手术方法,而且容易推广.
-
胸部小切口心内直视手术的应用进展
随着心外科各种技术的改进和心内直视手术安全性的提高,胸部小切口手术越来越广泛应用于临床,已成为临床治疗各种类型心脏病的常用手术方法.本文将近年来胸部小切口心内直视手术的应用进展概述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