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腹腔镜手术治疗小儿直肠弥漫性海绵状血管瘤1例
直肠海绵状血管瘤临床少见,其主要症状是无痛性大量的直肠出血或便血.治疗方法有硬化剂注射、瘤体局部缝扎或直肠切除术.2006年2月我们治疗1例,采用腹腔镜下结扎供应血管瘤主要血管,游离盆底,经肛门直肠内套叠切除病变,行乙状结肠肛管袖套式吻合治愈,报道如下.
-
直肠粘膜内脱垂患者血清氧自由基的研究
直肠粘膜内脱垂或称直肠内套叠,是一种比较常见的肛肠疾病,病人的主要症状是肛门直肠下坠感,一直有便意,但如厕却排不出粪便或仅便出少许,并伴有全身乏力、动则气喘、面色(白光)白等.
-
直肠黏膜下注射消痔灵治疗直肠内套叠临床分析
目的探究直肠内套叠患者采用直肠黏膜下注射消痔灵治疗的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2月~2015年4月收治的62例直肠内套叠患者进行治疗,随机分组,实验组37例患者采取在直肠黏膜下注射消痔灵的治疗,对照组25例患者选择常规方法进行治疗,对比患者身体症状的改善。结果实验组患者治疗有效率为97.30%,对照组患者治疗有效率为80.0%,差异较大,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直肠内套叠患者采用直肠黏膜下注射消痔灵治疗,其复发率低,疗效显著,痛苦小,治疗时间较短。
关键词: 直肠内套叠 直肠黏膜下注射消痔灵 治疗效果 -
直肠前膨出合并直肠内套叠诊疗体会
2000年2月至2006年10月,我们对30例直肠前膨出合并直肠内套叠的患者,采用经直肠行直肠前膨出修补术直肠内套叠消痔灵注射液注射术治疗,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
安痔注射液治疗直肠内脱垂208例
直肠内脱垂又称直肠内套叠.指直肠粘膜松弛、脱垂,排便时形成套叠、填塞肛管上口,引起排便困难.本病是临床上较为常见、多发的肛肠疾患.
-
30弧形吻合器在经肛吻合器直场切除手术中的研究进展
30弧形吻合器是专门为经肛吻合器直肠切除术(STARR)研究设计的吻合器,国外已有其在STARR中应用的相关报道,发现使用弧形吻合器的STARR(Transtar)有利于手术视野的暴露、更易操作、便于切除范围的调节,但也面临着术后并发症的威胁,而中国目前尚无报道.文章介绍了30弧形吻合器临床应用的初步结果和适应证.相关研究表明,联合四重排粪造影诊断、Transtar手术治疗将为出口梗阻性便秘患者的诊断、治疗带来新的福音.
-
排粪造影诊断直肠内套叠58例分析
直肠内套叠又称直肠内脱垂、隐性直肠脱垂或不完全性直肠脱垂,是出口梗阻型排便障碍中较为常见的一种疾病,可分为单发、多发及多重套叠3种类型,还可依据其发生部位,可分直肠近段、远段套叠和直肠套入肛管3种情况[1].我们选取2002年9月至2004年3月期间124例进行排粪造影检查的病例,对其中58例诊断为直肠内套叠的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直肠内套叠的特征性影像改变,以及排粪造影对直肠内套叠的诊断价值.
-
直肠黏膜下注射消痔灵治疗直肠内套叠20例
直肠内套叠多见于中老年女性,其症状为直肠排空困难、排便不尽及肛门阻塞感.我院肛肠科自2003年以来,利用消痔灵注射疗法治疗直肠内套叠20例,疗效满意.报告如下.
-
直肠内套叠
直肠内套叠又称直肠内脱垂、隐性直肠脱垂或不完全性直肠脱垂等.本病多发生在直肠远端,部分病例可累及直肠中段.
-
直肠内脱垂的诊断与治疗
直肠内脱垂(internal rectal prolapse,IRP)又称直肠内套叠(interal proctoptosis),是指直肠近侧的肠壁粘膜或全层折叠陷入远侧肠腔或肛管而又不脱出于肛门之外,引起一系列症状者.其主要表现为脱垂的肠道引起的梗阻性排便困难,便条细,费时费力,排便不尽感等;或有便次增多,坠胀,大便有粘液、血迹状如肠炎者,还有顽固性的肛门瘙痒与湿疹者.由于没有明显体征,难为临床医师认识.由于排粪造影的应用,加上内镜诊断水平的提高,才逐渐被认识.
-
经肛门修补治疗女性出口梗阻型便秘的应用
出口梗阻型便秘(OOC)包括直肠前突、直肠内套叠、耻骨直肠肌综合征、会阴下降等,以女性患者多见,其中尤以直肠前突常见.从2000年1月~2007年10月我们对直肠前突、直肠内套叠、或两者并存的患者经肛门修补直肠前壁,消痔灵注射,收到满意疗效.1 临床资料
-
直肠黏膜下注射消痔灵治疗直肠内套叠15例
直肠内套叠多见于中老年女性,其症状为直肠排空困难、排便不尽及肛门堵塞感.我院肛肠科自2003年以来,应用消痔灵注射疗法治疗直肠内套叠15例,疗效满意.报告如下.
-
直肠前突31例合并直肠内套叠的外科治疗
我院采用阴式直肠前突修补加直肠粘膜部分结扎术,治疗直肠前突合并直肠内套叠31例,术后随访疗效,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 31例均为女性,年龄为34~65岁,平均为40.6岁。均已婚,生育。排便困难者31例(100%),合并肛门部下坠感者27例(87.1%),需辅助排便者(包括口服泻剂,灌肠等方式)19例(61.3%)。排粪造影均示直肠重度前突(前突深度>31mm)加直肠内套叠。结肠运输试验均为正常或轻度延长。2 手术方法 术前3天灭滴灵及链霉素口服,术前阴道冲洗3次,术前一晚10%甘露醇口服清洁肠道。手术取膀胱截石位,常规会阴皮肤消毒,在阴道后壁会阴体上缘开始,阴道粘膜下注入肾上腺素生理盐水,注入范围:上缘至宫颈平面,下缘至会阴体上缘,宽约3cm的梭形隆起。电刀切除梭形隆起的阴道粘膜和肌层,游离双侧阴道粘膜各1cm,用4号丝线从宫颈平面起将直肠前壁浆肌层作两个上下相邻的荷包缝合(勿穿透直肠粘膜),向直肠腔内包埋多余的直肠前壁。自上而下作横向折叠缝合两侧肛提肌,查无活动性出血后,予2~0华利康线间断褥式缝合阴道后壁粘膜,碘伏纱布填入阴道内压迫止血,再于直肠内两侧壁及前壁提出松驰粘膜分别予单纯结扎或7号线贯穿缝扎。术毕,予凡士林纱布填入直肠内。术后全身抗生素应用3天,半流质饮食,术后48h拔去阴道及直肠内纱布,新洁尔灭阴道冲洗3天,外予洗必泰洗剂坐浴5天,每天1次。
-
直肠近端内脱垂22例诊治体会
直肠内脱垂又称直肠内套叠,近年来随着排粪造影技术的推广应用,发现该病多见.1999年7月~2003年5月,我们共治疗直肠远端内脱垂患者220例,对治疗无效的55例进行检查、分析,发现其中22例直肠近端也存在脱垂.采用负压乙状结肠吸扎器吸扎治疗,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
脱细胞异体生物材料治疗直肠内套叠合并盆底疝1例的护理
介绍1例脱细胞异体生物材料治疗直肠内套叠合并盆底疝1例的护理经验,提出术后持续监测体温,采取预防措施防止补体撕裂或脱落,观察伤口敷料等是其护理重点.
-
部分吻合器经肛门直肠切除术联合Bresler术治疗直肠前突合并直肠内套叠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部分吻合器经肛门直肠切除术(STARR术)联合Bresler术治疗直肠前突合并直肠内套叠的疗效。方法前瞻性纳入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间杭州市第三人民医院肛肠科收治的60例确诊为直肠前突合并直肠内套叠的出口梗阻型便秘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成联合手术组(29例)和STARR术组(31例),前者采用部分STARR术联合Bresler术,即直肠后壁2/3用STARR的方法横向切除钉合,前壁1/3采用Bresler术纵向切除钉合黏膜;后者采用单纯STARR术。比较两组患者术中情况、术后并发症、术后3月和6月时患者Wexner便秘评分、患者对手术的满意度以及术后6月时的直肠前突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年龄和经阴道分娩史者比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联合手术组手术时间为(31.2±5.4) min,长于STARR术组的(28.7±4.0) 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27, P =0.038)。两组患者在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术后疼痛需服用止痛药例数、术后出血需再次缝扎止血的例数、直肠阴道瘘和肛门坠胀感方面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术后3月Wexner便秘评分比较,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6.72±1.19)分比(7.32±1.25)分,t =-1.896, P =0.063),术后6月Wexner便秘评分比较,联合手术组明显优于STARR术组[(6.90±1.42)分比(7.74±1.26)分, t =-2.463, P =0.018]。术后3月患者满意率比较,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5.743,P =0.125),术后6月时的满意率比较,联合手术组明显高于STARR术组[93.1%(27/29)比67.7%(21/31),χ2=8.247, P =0.041]。排粪造影显示,术前两组直肠前突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262, P =0.794),术后6月复查排粪造影,联合手术组前突程度明显轻于STARR术组[(0.7±0.2) cm比(0.9±0.2) cm, t =-2.527, P =0.014]。结论与STARR术相比,部分STARR术联合Bresler术可能是治疗直肠前突合并直肠内套叠的更好选择。
-
直肠脱垂诊治指南
直肠脱垂、直肠内脱垂和孤立性溃疡综合征表现为直肠壁部分或全层脱出等解剖结构异常,并伴有盆底功能障碍.直肠脱垂虽然是良性疾病,但脱垂物引起的不适、黏液渗出和出血以及伴发的排粪失禁或便秘都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排粪失禁的发生多由于括约肌慢性机械性牵拉损伤、直肠-肛门抑制反射的持续兴奋、阴部神经损伤及由此引起的外括约肌萎缩等;便秘的发生与排粪时直肠内套叠的肠管所致机械性阻塞、盆底协同失调和结肠蠕动减弱相关.50岁以上的女性发病率是男性的6倍.尽管通常认为直肠脱垂与分娩有关,但接近1/3的女性患者无分娩史.女性60~70岁为高发期,男性为40岁以下.直肠脱垂患者中,年轻患者的显著特征是伴发孤独症、发育迟缓和精神异常,需口服多种药物,且男性患者常有排粪障碍的主诉.直肠脱垂的患者常有肛提肌分离、腹膜反折过深、乙状结肠冗长、括约肌松弛或骶直分离等病理解剖改变.以往,恢复正常解剖位置是治疗直肠脱垂成功的标志,但随着对该病研究的不断深入,现有的多种手术方法都难以取得很好的效果,功能恢复渐成为关注的重点.
-
经肛吻合器直肠切除术治疗出口梗阻型便秘的并发症分析
目的 评价经肛吻合器直肠切除术(STARR)治疗出口梗阻型便秘(ODS)的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至2008年10月间第二炮兵总医院采用STARR治疗112例直肠前突和(或)直肠内套叠相关性ODS女性病例的临床资料,统计围手术期及术后远期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术后早期发生并发症18例(16.1%),包括肛门失禁(4.5%)、吻合口出血(2.7%)、吻合口部分裂开(0.9%)、肛裂(2.7%)、急性尿潴留(1.8%)、血栓性外痔(1.8%)、直肠阴道隔血肿(0.9%)、粪便嵌塞(0.9%),其中2例患者(1.8%)因并发症需再次手术干预.术后中位随访24个月,远期发生并发症6例(5.4%),包括:肛门失禁(1.8%)、排粪急迫感(0.9%)、吻合口周围炎致慢性疼痛(1.8%)、直肠憩室致慢性疼痛(0.9%),其中3例患者(2.7%)需手术治疗.结论 STARR是治疗出口梗阻型便秘相对安全的术式.
关键词: 经肛吻合器直肠切除术 出口梗阻型便秘 直肠前突 直肠内套叠 -
出口处梗阻型便秘186例的外科治疗
目的:探讨出口处梗阻型便秘的外科治疗.方法:采用经阴道修补术、消痔灵注射法治疗直肠前突42例,纵行缝扎加注射固定法治疗直肠内套叠内脱垂76例,耻骨直肠肌切断包埋术治疗耻骨直肠肌综合征68例.结果:直肠前突、直肠内套叠、耻骨直肠肌综合征的有效率分别是92.86%、94.37%、94.11%;总有效率94.08%.结论:具有典型症状和体征的出口处梗阻型便秘的外科治疗效果是满意的.
-
PPH术改良中心环单荷包缝合挂线法治疗直肠黏膜内脱垂18例
直肠黏膜内脱垂又称直肠内套叠,是以直肠黏膜松弛、脱垂,排便时形成套叠、堵塞肛管上口而引起的以排便困难为主要表现的疾病。PPH术是现阶段治疗直肠黏膜内脱垂疗效比较肯定的术式[1]。李东平教授在临床工作中总结经验,大胆改良荷包缝合,提出PPH术中放弃使用肛管缝扎器可以避免传统术式中运用肛管缝扎器将脱垂黏膜上移而导致疗效降低的缺陷,而采用壅滞肛管扩张器口黏膜中心环单荷包缝合挂线法治疗直肠黏膜内脱垂,取得满意临床疗效,总结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