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创面修复的一些思考

    作者:徐庆连;李兴照

    创面修复是个复杂的过程,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创面修复也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包括创面修复机制的不断完善及创面修复各种新技术、新材料的应用.本文着重从创面修复的历史、发展、现状及对创面修复的展望进行相关阐述.

  • 3D生物打印技术在骨创伤中的应用进展

    作者:刘广涛;马会力;齐岩;李征;田军

    3D生物打印技术是基于生物材料研究成果、计算机三维重建技术、3D打印技术等发展起来的一项新兴技术,近年来其在临床领域应用逐渐增多.对于骨创伤领域而言,3D生物打印技术主要在打印模型和导航模板方面取得了尝试性应用,其与传统手术相结合可有效缩短手术时间、提高手术安全性、减少并发症.虽然其在骨创伤诊疗应用正处于初期发展阶段,如组织、器官打印尚处于研究探索阶段,但该技术未来有望成为治疗骨创伤有成效的方法之一.

  • 3D生物打印构建聚乳酸羟基乙酸/纳米羟基磷灰石支架骨形态发生蛋白2缓释复合体的实验研究

    作者:臧晓龙;孙健;李亚莉;陈立强;杨学财;梁立卿;杜国庆

    背景:3D生物打印技术制备的工程骨支架,其形态、结构可控性好,但对组织工程骨细胞生长因子复合体的构建及缓释细胞因子的时效、量效特点有待进一步研究。
      目的:应用3D生物打印技术制备聚乳酸羟基乙酸/纳米羟基磷灰石支架骨形态发生蛋白2缓释复合体,检测聚乳酸羟基乙酸/纳米羟基磷灰石支架的生物学性能和负载细胞因子缓释复合体的性能,探讨其作为组织工程骨支架复合体的可行性。
      方法:用壳聚糖和β-甘油磷酸钠制备温敏型壳聚糖水凝胶,负载骨形态发生蛋白2壳聚糖纳米球形成缓释复合载体,3D生物打印制备聚乳酸羟基乙酸/纳米磷灰石壳聚糖纳米骨形态发生蛋白2细胞因子缓释复合体,体外实验检测其生物学特性及缓释骨形态发生蛋白2的时效、量效特点。
      结果与结论:3D 生物打印技术制备的聚乳酸羟基乙酸/纳米羟基磷灰石支架材料平均孔径(431.31±18.40)μm,孔隙率为(73.64±1.82)%。聚乳酸羟基乙酸/纳米羟基磷灰石复合体48 h内和第30天内蛋白累计释放率均符合生理状态缓释要求,有效控制了聚乳酸羟基乙酸/纳米羟基磷灰石缓释复合体的突释效应,缓释效果符合生物学要求。说明3D 生物打印制备的聚乳酸羟基乙酸/纳米磷灰石壳聚糖纳米骨形态发生蛋白2细胞因子缓释复合体其孔隙率、孔径、缓释性能、降解速率、机械强度等指标,均符合构建组织工程骨的生物学要求。

  • 股骨颈骨折空心钉内固定数字化模板的建立

    作者:曹振华;银和平;李树文

    背景:按照骨折治疗的 AO 原则,目前治疗股骨颈骨折的趋势是尽早切开关节囊,清除血肿,解剖复位,加强内固定,不必缝合关节囊,可降低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发生率。股骨颈骨折空心钉的安放位置是维持稳定构型的关键,但置钉准确性受个体差异,置钉定位影像设备二维性及术者经验等主观因素影响较大,临床上急需一种实用性强花费较小且易于推广使用的辅助置钉方法。
      目的:构建骨颈骨折中空加压螺钉立体模型,通过3D生物打印技术精确建立导航模板并验证。
      方法:18例志愿者知情同意后,连续螺旋CT进行双侧股骨上端加密扫描。将Dicom数据导入Amira3.1(TGS)软件,三维重建骨折模型,导入Image- ware12.1软件,数字化设计佳穿刺通道,三维重建股骨颈螺钉三维立体模型。提取解剖学形态,建立反向模板,3D生物打印实物模板,进行手术模拟验证。
      结果与结论:成功地建立了股骨颈三维模型及空心钉内固定模型,设计出了数字通道及螺钉佳穿刺途径,制作出导航模板。模拟手术中置钉位置全部在佳钉位。生成的三维模型与导航模板体外贴附良好,成功穿刺后断层证明穿刺通道位置较准确。提示成功构建了数字仿真股骨颈骨折内固定三维模型,逆向工程及3D生物打印导航模板技术能够提高手术操作精确性,为临床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

  • 3D生物打印的微结构促进小鼠表皮干细胞的增殖和活性

    作者:刘煜凡;黄沙;姚斌;李曌;李想;付小兵;吴旭

    目的 探索不同构架的3D微结构对表皮干细胞增殖能力和细胞活性的影响并建立佳3D生物打印模型.方法 通过采用不同尺寸:210、340、420μm的打印喷头结合3D生物打印技术构建3种不同的含细胞3D微结构;利用荧光显微镜观察3D微结构中细胞形态及增殖现象;活/死细胞染色技术检测细胞活性;采用方差分析和样本t检验等方法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3种不同构架的3D微结构均可促进表皮干细胞增殖;打印后0、3、7 d之间,3组3D微结构在细胞活性水平上均逐步降低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7 d时的细胞活性相比,3组3D微结构在14 d时的细胞活性均升高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210μm组和340μm组相比,420μm组3D微结构在长期培养中细胞活性水平高(P<0.01).结论 420μm组3D微结构能够稳定促进皮肤替代物中表皮干细胞的增殖能力并维持高细胞活性,为构建3D生物打印组织工程表皮以及全层皮肤模型奠定了基础.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