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鲍氏不动杆菌耐药性分析及生物膜形成与Ⅰ类整合酶基因研究

    作者:董荣;胡丹;辛婷婷;曲彦;关纯

    目的 了解青岛市ICU鲍氏不动杆菌耐药性与分布,以指导临床合理用药;了解鲍氏不动杆菌生物膜形成及Ⅰ类整合酶基因(intⅠ1)的存在情况,研究其与鲍氏不动杆菌耐药性之间的关系,探讨鲍氏不动杆菌生物膜耐药机制.方法测定477株鲍氏不动杆菌对抗菌药物的敏感性,应用PCR方法检测72株标本中生物膜形成相关的菌毛集合系统3个基因、外膜蛋白A基因(ompA)、PER-1型超广谱β-内酰胺酶基因(blaPER-1)及自身合成酶基因abaⅠ的存在情况,并检测intⅠ1阳性率.结果 477株鲍氏不动杆菌对头孢哌酮/舒巴坦与阿米卡星耐药率较低,分别为31.0%和35.0%;72株鲍氏不动杆菌标本中,csuC、csuD、csuE、ompA、bla PER-1、abaⅠ及intⅠ1基因扩增阳性株数分别为61、58、51、63、8、54及45株,阳性率分别为84.7%、80.6%、70.8%、87.5%、11.1%、75.0%及62.5%;abaⅠ和intⅠ1与耐药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青岛市ICU感染鲍氏不动杆菌多为多药耐药菌,鲍氏不动杆菌临床分离菌株生物膜相关基因及intⅠ1基因检出率高,abaⅠ和intⅠ1基因与鲍氏不动杆菌耐药性的产生密切相关,生物膜耐药机制应引起临床医师的重视.

  • Ⅰ类整合酶与大肠埃希菌耐药关系的初步研究

    作者:徐琦煜;周翠;李超;周铁丽;李少禧;吕美艳;邹安庆

    目的 了解医院大肠埃希菌临床分离株的耐药性变迁及Ⅰ类整合酶在产与非产ESBLs大肠埃希菌中的分布状况,分析和评估Ⅰ类整合酶在该菌耐药中的作用.方法 按CLSI 2010年标准,用K-B法进行药敏试验,双纸片协同法检测产ESBLs株,PCR法扩增Ⅰ类整合酶基因;数据经x2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2006-2010年大肠埃希菌对头孢哌酮/舒巴坦、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呋喃妥因等耐药性较低,对其他各类的药物表现出较高的耐药率,未检出亚胺培南耐药株;部分菌株对氨基糖苷类药物的耐药性有稍下降的趋势;150株大肠埃希菌中104株Ⅰ类整合酶扩增阳性,产ESBLs菌株中Ⅰ类整合酶的检出率为71.8%,非产ESBLs菌株中检出率为66.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Ⅰ类整合酶阳性菌株和阴性株对氨基糖苷类抗菌药物耐药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医院大肠埃希菌5年中耐药性多呈轻度升高趋势,Ⅰ类整合酶与产ESBLs耐药无关,Ⅰ类整合酶阳性株对多种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大于整合酶阴性菌株,建议临床加强对大肠埃希菌耐药性的监测.

  • 不同来源大肠埃希菌中Ⅰ类整合子和耐消毒剂基因qacE/△1-sull的研究

    作者:朱丽青;张华;吴庆;王鲁峰;施红英;陆红;钱菁菁;周铁丽

    目的 研究健康大学生及住院患者肠道内大肠埃希菌Ⅰ类整合子及qacE△1-sull基因的携带情况,并与临床分离株比较,初步探讨其影响因素.方法 常规方法分离并鉴定健康大学生粪便分离大肠埃希菌79株,住院患者粪便分离出40株及住院患者其他类型标本分离出29株,PCR方法检测Ⅰ类整合酶及qacE△1-sull基因,K-B法检测药物敏感性,标准纸片扩散确证法检测 ESBs.结果 Ⅰ类整合酶基因总检出率为26.35%,qacE△1-sull基因总检出率为68.92%;临床分离株组Ⅰ类整合酶及qacE△1-sull基因携带率均高于两组粪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Ⅰ类整合酶阳性组菌株对阿莫西林、左氧氟沙星、氧氟沙星、环丙沙星、阿米卡星与头孢噻肟的耐药率均明显高于阴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ESBLs阳性组Ⅰ类整合酶的阳性率为43.24%,明显高于阴性组20.7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肠道内大肠埃希菌Ⅰ类整合子的携带率与多种药物耐药有关,与 ESBLs及qacE△1-sull基因的携带有关,肠道内大肠埃希菌中耐消毒剂基因qacE△1-sull的携带高,医疗部门应及时监测并在选用消毒剂种类上做出调整.

  • 嗜麦芽寡养单胞菌Ⅰ类整合酶基因检测及定位表达研究

    作者:佟青;张一兵;白璐;朱香玉

    目的:检测临床分离多药耐药嗜麦芽寡养单胞菌的整合酶基因分型与定位表达,研究嗜麦芽寡养单胞菌整合酶介导多药耐药机制,为开发新药物奠定基础。方法筛选2010-2012年下呼吸道医院感染患者中通过VITEK‐IMS系统分离的73株多药耐药嗜麦芽寡养单胞菌为试验菌株;应用RT‐PCR、DNA菌落与印迹杂交、质粒接合试验对多药耐药嗜麦芽寡养单胞菌,进行Ⅰ类整合酶基因检测、同源性分析及定位表达检测。结果Ⅰ类整合酶基因检出31株,检出率42.4%,Ⅱ类整合酶基因检出8株,检出率10.9%,5株同时带有Ⅰ+Ⅱ类整合酶基因,检出率为6.8%;Ⅰ类整合酶阳性菌株质粒接合试验阴性,染色体DNA印迹杂交试验阳性。结论Ⅰ类整合酶基因是嗜麦芽寡养单胞菌多药耐药的主要因素,推测Ⅰ类整合酶基因可位于染色体上。

  • 铜绿假单孢菌连续分离株耐药性与Ⅰ类整合酶基因的研究

    作者:李丰良;高玉红;袁嘉丽;刘海云;韩妮萍;甸子芩;马美芬

    目的 了解铜绿假单孢菌临床连续分离株Ⅰ类整合酶基因(intI1)存在情况和耐药性.方法 采用聚合酶链反应方法检测97株铜绿假单孢菌intI1.结果 97株铜绿假单孢菌中有72株intI1基因阳性(74.2%);其中多重耐药菌,耐药菌、敏感菌intⅠ1基因检出率分别84.7%(61/72)、8.9%(6/72)、6.4%(5/72)(P<0.01).结论 intⅠ1在铜绿假单孢菌中广泛分布,Ⅰ类整合子介导的耐药基因可能与铜绿假单孢菌多重耐药密切相关.

  • 阿奇霉素上调生物被膜阳性铜绿假单胞菌Ⅰ类整合酶基因的表达

    作者:曾邦伟;陈建森;潘玉红;吴湘燕

    目的:探讨阿奇霉素对生物被膜(BF)阳性铜绿假单胞菌(PA)Ⅰ类整合酶基因(intI 1)mRNA 表达量的影响。方法对某院临床分离的10株 PA 进行 intI 1基因检测,选择其中1株 BF+intI 1基因阳性的 PA 进行培养,并设空白对照组和阿奇霉素处理组(按阿奇霉素浓度不同分为3个浓度组,分别为16、32、64 mg/L 组),重复试验5次,采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检测其 intI 1 mRNA 的表达情况。结果16 mg/L阿奇霉素组、32 mg/L阿奇霉素组、64 mg/L 阿奇霉素组和对照组 intI 1 mRNA 相对表达量分别为(1.15±0.04)、(12.47±3.10)、(19.71±0.78)和(1.00±0.00),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 =163.82,P <0.001);组间两两比较,除低浓度阿奇霉素组(16 mg/L)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外,其他各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阿奇霉素组 intI 1 mRNA 表达量随培养液中阿奇霉素浓度升高而升高。结论在阿奇霉素压力下 BF 阳性的 PA,intI 1表达有所上调,可提高耐药基因的捕获概率,促进耐药基因重组。

  • 鲍曼不动杆菌中耐消毒剂基因qacEΔ1-sul1和Ⅰ类整合酶的携带情况调查

    作者:陈秋霞;赵苏瑛

    目的:调查分析我院临床分离的鲍曼不动杆菌菌株中耐药基因的分布情况及部分多重耐药株的流行病学特点。方法收集2016年1~6月我院院内分离的150株鲍曼不动杆菌,MIC法测定其对抗生素的敏感性;将对三类以上抗生素耐药的菌株定义为多重耐药菌,运用PCR法检测qacEΔ1-sul1和intI 1基因在所分离菌株中的分布,并用PFGE法对其中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进行分子分型。结果鲍曼不动杆菌敏感率排行前三的药物为妥布霉素(50.0%)、庆大霉素(44.2%)和亚胺培南(42.4%);84株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中排行前三的药物为美罗培南(33.3%)、头孢哌酮(33.3%)和左氧氟沙星(13.1%);qacEΔ1-sul1和intI 1在鲍曼不动杆菌中的携带率为46.2%(85/150)和58.0%(88/150);在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中的携带率为59.5%(49/84)和83.4%(70/84)。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经PFGE分型可分为14个克隆,其中A克隆多见,在ICU、呼吸科和急诊病房均存在集中流行,神经内科和老年科以C克隆多见,其余均为散在流行。结论 qacEΔ1-sul1和intI 1在鲍曼不动杆菌中的携带率很高,在多重耐药株中更高,说明I类整合子是鲍曼不动杆菌产生耐药的原因之一,研发新的消毒剂以消除鲍曼不动杆菌在院内的流行迫在眉睫,此外同一克隆株在同一病区的集中流行和在病区间的交叉流行提示应采取进一步的感染控制和隔离措施。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