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跨膜糖蛋白V6在卵巢上皮癌中的表达及意义
目的探讨跨膜糖蛋白V6(CD44 V6)在卵巢上皮癌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应用CD44 V6的单克隆抗体,以SP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35例卵巢上皮癌、18例卵巢上皮瘤和15例正常卵巢组织的石蜡标本做CD44 V6的检测,并分析卵巢上皮癌的临床病理资料.结果①卵巢组织CD44 V6呈阴性表达,卵巢上皮瘤中可有CD44 V6表达,正常卵巢与卵巢良性肿瘤之间的表达有显著性差异(P<0.01);卵巢上皮癌与卵巢上皮瘤相比CD44 V6表达呈升高趋势,但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CD44 V6的表达与卵巢上皮癌的临床分期有关(P<0.05),与组织分化程度及病理类型无关(P>0.05);③CD44 V6的表达与卵巢上皮癌的预后有关(P<0.05).结论CD44 V6可能是卵巢上皮癌发生的相关基因,与肿瘤发展及转移有关;检测CD44 V6可以估计卵巢上皮癌患者的预后,指导临床化疗.
-
端粒酶活性及粘附分子CD44 v5/v6与卵巢癌恶性行为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研究卵巢癌组织中端粒酶活性、粘附分子CD44 v5/v6的表达及其与卵巢癌恶性行为的关系.方法:TRAP-ELISA法半定量测定卵巢癌组织的端粒酶活性:FCM(Flow cytometrv)技术分析DNA含量及粘附分子CD44 v5/v6的阳性表达率.结果:①端粒酶活性随着卵巢癌临床分期、病理分级的升高而显著增高(P<0.05或0.01),淋巴结转移及DNA异倍体组端粒酶活性显著高于无转移及DNA二倍体组(P<0.05或0.01);②随着临床分期、病理分级的升高,粘附分子CD44 v5/v6阳性表达率显著增加(P<0.01或0.05);淋巴结转移及DNA异倍体组CD44 v5/v6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无转移组及DNA二倍体组(P<0.01);③随着端粒酶活性增加,CD44 v5/v6阳性表达率明显增高(P<0.01).结论:肿瘤细胞增殖活性相关的端粒酶活性和肿瘤转移相关的CD44 v5、v6都与卵巢癌的恶性程度及转移潜能密切相关,且二者之间存在相关性.联合检测可从不同的角度评价卵巢癌的恶性行为.
-
大肠癌中CD44V6和β-catenin蛋白的表达及相关性研究
目的:探讨CD44 V6、β-catenin蛋白与大肠癌临床病理的关系及其在肿瘤转移中的作用。方法通过普通病理学及免疫组织化学过氧化物酶标记链霉卵白素(S-P)法检测大肠癌组织73例、正常大肠黏膜组织(对照组)27例中CD44 V6、β-catenin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 CD44 V6和β-catenin在正常大肠黏膜中阳性率与大肠癌组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 CD44V6和β-catenin在大肠癌组织中的表达呈正相关( r =0.373, P <0.05)。结论CD44 V6和β-catenin的过表达在大肠癌发生、发展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二者具有正协同作用,联合检测CD44 V6和β-catenin蛋白可作为大肠癌进展的生物学指标。
-
骨桥蛋白与CD44 v6在乳头状甲状腺癌中的表达及意义
目的::研究骨桥蛋白( osteopontin,OPN)与CD44 v6在乳头状甲状腺癌中的表达情况,探讨其与乳头状甲状腺癌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癌组织和相癌旁结节性甲状腺肿组织中骨桥蛋白与CD44 v6的表达。结果:(1)OPN与CD44 v6在乳头状甲状腺癌组织中的表达明显高于癌旁结节性甲状腺肿组织,差异具有显著性统计学意义(P<0.05);(2)OPN和CD44 v6的表达与病人性别、年龄无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OPN和CD44 v6的表达与微钙化、淋巴结转移、临床TNM分期相关,差异具有显著性统计学意义(P<0.05);(3)OPN和CD44 v6在乳头状甲状腺癌中的表达存在正相关(P<0.01,r=0.559)。结论:(1) OPN和CD44 v6可能参与乳头状甲状腺癌的发生;(2)OPN和CD44 v6与乳头状甲状腺癌的恶性程度及局部浸润有关;(3)乳头状甲状腺癌组织中OPN和CD44 v6的表达存在显著相关性,表明OPN和CD44 v6共同参与了乳头状甲状腺癌的发生、发展。
-
CD44V6和E-cadherin在大肠癌中的表达及预后意义
目的探讨大肠癌中CD44 V6和E-cadherin蛋白表达的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化Evision法检测80例大肠癌中CD44 V6和E-cadherin蛋白的表达,并分析其与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结果 80例大肠癌中,CD44 V6蛋白在77.5%的大肠癌中呈阳性,显著高于正常大肠黏膜组织的阳性率,(P<0.001);E-cad蛋白在46.3%的大肠癌中呈阳性,显著低于正常大肠黏膜组织的阳性率,(P<0.001);CD44 V6高表达和E-cad低表达与大肠癌Dukes分期、浆膜浸润、淋巴结转移呈显著正相关,(P<0.05),而与年龄和组织学类型无关;CD44 V6和E-cad表达呈负相关(P<0.001).结论 CD44 V6和E-cadherin表达与大肠癌浸润转移密切相关,CD44 V6阳性和E-cad阴性者更具有侵袭性和转移性,提示预后差.联合检测CD44 V6和E-cadherin有助于判断大肠癌的预后.
-
骨桥蛋白及 CD44 v6在肺腺癌侵袭转移中的作用
目的:探讨骨桥蛋白( OPN)及其受体CD44v6在肺腺癌侵袭转移中的作用。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129例癌旁组织、肺原位腺癌(AIS)、伏壁样生长为主型腺癌(LPA)患者手术切除标本中OPN、CD44v6的表达情况。检测H358细胞(原位癌细胞系)和A549细胞中OPN、CD44v6蛋白及mRNA的表达,Transwell 试验观察OPN、CD44 v6对H358细胞、A549细胞侵袭力的影响。结果 OPN、CD44 v6在LPA组织中的表达阳性率显著高于AIS及癌旁组织,AIS高于癌旁组织,OPN与CD44v6的表达呈显著正相关( P<0.05)。 OPN、CD44v6及OPN mR-NA、CD44v6 mRNA在A549细胞中的表达水平高于H358细胞。 Transwell试验提示OPN对A549细胞的趋化作用高于H358细胞。使用OPN抗体阻断OPN对两种细胞的趋化作用,两种细胞穿过数均减少;阻断CD44 v6受体通道后,OPN对两种细胞的趋化作用明显减弱。结论 OPN-CD44 v6复合体对肺腺癌的侵袭能力具有重要作用,OPN有望成为评估肺腺癌进展及预测肿瘤转移潜能的指标。
-
结直肠癌原发灶及淋巴结转移灶中CD44v6、E-cadherin蛋白表达变化及意义
目的:观察结直肠癌原发灶与淋巴结转移灶中CD44 v6和E-钙黏附蛋白( E-cadherin )蛋白的表达变化,并探讨其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118例结直肠癌组织、61例结直肠腺瘤组织及41例结直肠癌淋巴结转移灶中的 CD44 v6、E-cadherin 蛋白。结果结直肠癌组织中 CD44 v6阳性表达率(63.6%)高于结直肠腺瘤(42.6%),Dukes C+D期者(73.8%)高于Dukes A+B期者(50.9%),有淋巴结转移者(78.0%)高于无淋巴结转移者(55.8%),P均<0.05;结直肠癌组织中E-cadherin的阳性表达率(57.6%)低于结直肠腺瘤(73.8%),Dukes C+D期者(47.7%)低于Dukes A+B期者(69.8%),有淋巴结转移者(41.5%)低于无淋巴结转移者(66.2%),P均<0.05。在41例发生转移的病例中,结直肠癌原发灶的E-cadherin蛋白阳性表达率(41.5%)高于淋巴结转移灶(19.5%),P<0.05。结论结直肠癌组织中CD44 v6呈高表达,E-cadherin蛋白呈低表达,二者可能与结直肠癌的侵袭及转移有关。
-
CD44 V6和VEGF在肝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预后价值的研究
目的探讨CD44V6和VEGF在肝细胞癌(HCC)中的表达及其在临床预后中的价值.方法对随访的40例原发性肝癌临床病理学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分类,并按照1年内有无复发和转移分组,然后进行常规HE染色及CD44 V6、VEGF的免疫组化染色(S-P法).结果结果CD44 V6和VEGF主要定位于癌细胞的胞膜,部分胞质同时出现阳性表达;在40例肝癌组织中,CD44 V6和VEGF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5%(30/40)和77.5%(31/40);CD44 V6、VEGF在复发和转移组的表达均高达88.9%(16/18,16/18),明显高于未复发和转移组,和肿瘤侵袭转移的发生有相关性(P<0.05),癌组织中的表达均明显高于癌旁组织,而在肿瘤大小及组织学分级间未见明显差异.结论资料提示肝癌组织中CD44 V6和VEGF过表达分析,有助于肝癌侵袭、转移预测和肝癌预后判断.
-
CD44 V6和MMP-9在胃癌及癌前病变组织中表达
目的探讨CD44 V6和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在胃癌及癌前病变组织中表达.方法免疫组化SP法测定正常胃黏膜(NOR)、萎缩性胃炎伴中重度肠化(IM)、萎缩性胃炎伴中重度不典型增生(DYS)和早期胃癌(EGC)各40例,进展期胃癌(AGC)100例中CD44 V6和MMP-9的表达.结果NOR、IM、DYS、EGC和AGC组中,分别有0、15.0%、25.0%、45.0%和72.0%CD44 V6阳性,0、40.0%、50.0%、40.0%和68.0%MMP-9阳性.从IM、DYS至EGC和AGC组,CD44 V6和MMP-9表达渐增(均P<0.05).结论CD44 V6、MMP-9在胃癌的演变过程中不仅仅参与了浸润转移,其在胃癌早期发生、发展中也起着重要作用.
-
CD44 v6和LN-R在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中的表达及其意义
目的:探讨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中CD44v6和LN-R蛋白的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57例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中CD44 v6和LN-R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CD446v 和LN-R蛋白的表达率分别是73.6%(42/57)、79.8%(46/57),与正常乳腺组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其在Ⅱ-Ⅲ级IMPC中表达显著高于Ⅰ级(P<0.05),在超过3个淋巴结转移的IMPC中的表达显著高于不超过3个淋巴结转移的IMPC(P<0.05),不同年龄组、肿瘤所占比例组之间比较无明显差异性(P>0.05),CD44v6和LN-R蛋白的表达无显著相关性(P>0.05)。结论CD44v6和LN-R蛋白在IMPC中高表达,组织学级别越高或淋巴结转移数越多,其表达越高。
-
重组人p53腺病毒注射液联合治疗对鼻咽癌组织中KAI1和CD44 v6表达的影响
目的 探讨重组人p53腺病毒注射液(今又生)联合放化疗对鼻咽癌组织中KAI1和CD44v6表达的影响,并分析KAI1和CD44 v6表达与鼻咽癌患者预后之间的关系.方法 58例鼻咽癌患者经直线加速器常规放疗和两个阶段铂类+5-Fu的同步化疗后再分为今又生治疗组(29例)和对照组(29例),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治疗前后癌组织中KAI1及CD44 v6蛋白的表达情况,比较两组患者的肿瘤消退率及远期生存情况.结果 治疗组患者治疗后KAI1表达上调、CD44 v6表达下调,而对照组患者治疗前后比较无明显差异;治疗组局部消退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治疗组在3年生存率及远期生存情况同对照组比较无明显差异.结论 重组人p53腺病毒注射液治疗可以明显影响鼻咽癌组织中KAI1和CD44v6的表达,提高肿瘤的局部消退率,但无法有效延长远期生存率.
关键词: 重组人p53腺病毒注射液 KAI1 CD44 V6 鼻咽癌 肿瘤转移 -
CD44v6蛋白的表达对于Ⅱ或Ⅲ期散发性结肠癌进展的评估优于CD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