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暑期生活禅——晕
善恶高下,盈损小大,无分别方为佛法.围追堵截,予夺生杀,有理路不是禅家.暑假在柏林寺的时候,有一天明一师给我们拿来了一套<悟道因缘>.看了几十页,实在看不下去了.晕呀!里面讲的都是禅宗的高僧开悟的故事,往往是我还没看明白,主人公就开悟了.有一个搞笑的故事是这样的:有一次一个师父和一个徒弟在路上走,走啊走啊,突然天上飞过一群鸭子,师父拽着徒弟的鼻子喊:"你看鸭子!鸭子!鸭子!"
-
修身养性慎“八风”
在世问,人们常常被五欲六尘扫得遍体鳞伤,养生之道更无从谈起.世间的五欲是财、色、名、食、睡;佛法讲的五欲是色、声、香、味、触;六尘即色、声、香、味、触、法.虽然名相不同,其乐着无厌的贪欲都是一样的,面对种种情境的诱惑、无法克制的欲望,使人泯灭良知,情不自禁一犯再犯.这些五欲六尘也常和"八风"——称、讥、毁、誉、利、衰、苦、乐等沾上边.而让人造作不停的,则是我们的"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在起煽火的作用.于是对五欲六尘、对八风,好像"心如猿猴,攀缘境界".
-
古诗词里的素食
古代,很多诗人崇尚食素,留下了很多关于素食的诗作,并表达了他们的素食观.盛唐著名诗人王维是个素食主义者,"以般若力,生菩提家",其全家人均虔信佛法.王维常年素食,到晚岁就更加严格,《旧唐书》说他"斋中无所有,唯茶铛、药臼、经案、绳床而已".他在《积雨辋川庄作》有诗句:"山中习静观朝槿,松下清斋折露葵."诗文描写简朴自然的素食生活,透露出超然出尘的余韵.在《赠李颀》中写道:"悲哉世上人,甘此膻腥食."对于世人受口腹之欲的盲目驱使,不惜杀生害命,表达了深切的悲悯.
-
顺应生命大规律
心静,即心要平静.平静为的是什么?按天玄子说是为了"绝攀缘",何为攀缘?为什么要绝攀缘?攀缘主要有几种解释,在佛法上指心一接触外缘有所著(附着),另一意是指心忽东忽西,如猿攀树,飘移不定,还有一意思是,攀缘等于攀援即向上爬攀.把上述义项代入天玄子的"心静""绝攀缘"中,似乎都不好解.按金山词霸对"缘"的解释是:宿命论认为人与人之间命中注定的遇合机会,泛指人与人或人与事物之间发生联系的可能性,也即缘分.
-
嗔恨与傲慢的伤害
佛教讲信解行证,如果没有信,其他的全部谈不上,解行都是谈不上的,一定要信.但是我们今天的时代,学佛人的信心很容易被伤害,伤害我们信心的其实不是外面的什么境界,而往往是自己把自己的信心伤害了.信心是一棵树,我们要给它浇水,要长养它,保护它不受伤害.还要提升我们的信心.也可以说,佛法的全部就是信,高的智慧也是信,到了那个信的时候,信和智就是一个,信和心就是一个.
-
一地芳香无处藏
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生活的禅法,不是死啃那些难懂晦涩的字句名相不放,而是在于时时刻刻观照心地,放下虚妄的执着,获得当下的解脱.北宋诗人黄庭坚和晦堂禅师出门,正好那时岩桂盛放,晦堂禅师问:“闻到了吗?”黄庭坚说:“闻到了.”晦堂禅师说:“吾无隐乎尔.”意思是“我没有什么隐瞒的啊”.黄庭坚恍然大悟.
-
鹰的重生
每一个人都具备清净光明的佛性,只是当被各种烦恼污染时就始终无法获得真正的快乐.修行就是对治各种烦恼的过程,虽然这个过程中会遇到很多困难和障碍,但只要勇敢地坚持下来,迎来的便会是真正快乐的新生.世界上长寿的鸟类是老鹰,可以活到70岁,但是要想活那么长的寿命,它在40岁时必须做出困难却又十分重要的决定.就好比当我们了解到了轮回的各种痛苦,自身被各种烦恼左右时,是选择被业力牵引不能自主,还是通过佛法来得到真正的快乐和重生.
-
禅是一朵花
我今天不说佛法,我说禅是一朵花。禅不是印度来的,也不是佛陀的,人人心中都有禅,如同菜里的油和盐,生活中有了禅味,味道就大大不一样了。在你没有参禅前,看山是山,看水是水;在你参禅后,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等你悟道后呢,又变回看山是山,看水是水了。东坡先生写过三首诗,描述三重境界。参禅前的境界是:“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到了参禅时,其心境是:“庐山烟雨浙江潮,未到千般恨不消。及至归来无一事,庐山烟雨浙江潮。”及至参禅悟道后,则变得:“溪声尽是广长舌,山色无非清净身。夜来八万四千偈,他日如何举似人?”
-
止观禅修的现实意义与价值
佛法的真理至深极广,其中能使世人受益的,莫如止观禅修法门.止观禅修,不仅能助益佛弟子清净身心,转识成智,明心见性,超凡入圣,亦能帮助当今世人调和身心,净化心灵,平衡心态,使我们能以宁静、睿智的方式方法去面对、解决生活工作中各种各样的烦恼与痛苦.试论述如下:
-
几多巨字刻名山
锦锈中华,文物荟萃,举凡名山胜境,不乏摩崖石刻,而其中不少巨字石刻,又多镌刻在峭崖险壁,风景绝佳之处,不仅为名山凭添几多神韵,也注入了无限诗情.四川潼南县大佛寺左侧数十米高的岩壁上,刻有一个高逾7米,宽过5米的“佛”字,笔画粗约1米,为明清时代文人所书.此“佛”字,楷间行意,法稽高古,丰腴跌宕,意态奇逸.远在一里之外望去,那“佛”字在苍劲古松、滴翠藤蔓的掩映下,令人顿生佛法无边之感.
-
静坐能养生
静坐,在佛法中为坐禅.禅有心体寂静而审虑之意,禅定之人通过坐禅可以获得禅味,一心清静,万念俱寂,有效地调节心理,使之达到一种良好的平衡状态.静坐可以澄心,与祖国医学中心定则气顺、气顺则血通畅、精气内充、正气强盛、强身除病的观念一致.
-
生如芥子有须弥 心似微尘藏穴干
这篇文章聊的不是佛法,而是顿悟时的一丝禅意.《祖堂集?归宗和尚》如是说,"师教中有言:须弥藏芥子,芥子纳须弥.须弥纳芥子时人不疑,芥子纳须弥莫成妄语不?"生如芥子有须弥,心似微尘藏大千.唐朝江州刺史李渤,有一次问智常禅师:"佛经上所说的'须弥藏芥子,芥子纳须弥',我看未免太玄妙离奇了,小小的芥子,怎么能容纳那么大的一座须弥山呢?这实在是太不懂常识了,是在骗人吧?"智常禅师听了李渤的话后,轻轻一笑,转而问:"人家说你'读书破万卷',是否真有这么回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