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ITMAIS在听障婴幼儿早期干预中的临床应用
随着我国卫生部第64号令——《新生儿疾病筛查管理办法》的颁布实施.普遍新生儿听力筛查(universal newborn hearing screening,UNHS)在我国开展得越来越广泛,这必将促进婴幼儿听力问题的早发现、早诊断、早干预(“三早”).众所周知,听障婴幼儿的成功康复需要定期随访听觉言语发展情况、制订科学的个别化康复计划、有效评估听觉康复效果并根据评估结果进一步指导康复[1].
-
家长如何为孩子提供优质的听能管理
聆听技能的获得是确保听损儿童获得有声言语康复的重要保证.小龄听损儿童越早得到听力学确诊并验配适宜的助听设备(助听器或人工耳蜗),他们就越早获得了拥有与其年龄相适应的语言和言语发展的可能.但是要想使这种可能变成现实.一项无论是语训教师还是聋儿家长都无法逃避和忽视的基础性工作,就是要坚持不懈地与听力医师配合,为小龄听损儿童提供持续,有效的听能管理.它是小龄听损儿童及早实现听觉言语康复的必要前提和有力支撑.
-
如何教聋儿学习语言Ⅱ
上篇文章我们已经探讨了聋儿言语发展的过程和特点以及初的沟通意识建立和非言语交往技能的获得对于有声语言学习的重要性,并简单阐述了培养聋儿沟通能力的方法和途径.本文我们主要讨论如何让聋儿学会发音.
-
人工耳蜗术后语音异常矫治
很多家长和训练者在聋儿接受人工耳蜗手术后急于让他们发音或把音发清楚,这是不符合听觉言语发展规律的.每个人言语的产生都需要有相当时间的听觉积累,在这个基础上才能模仿发音;而表达性语言的发展更需要以理解为前提.所以,初期训练中应以培养孩子的聆听能力和语言的理解积累为重点.
-
亲子交流对听障儿童口语发展的影响
在生活中,陪伴孩子时间多、久的是家长,能给予孩子自然的言语交流情境的是家庭。因此,在听障儿童言语和语言康复过程中,家长和家庭的角色是无人可以取代的。而家长在日常交流这一重要的言语发展活动中是否正确运用恰当的方法和技巧,对孩子的康复效果至关重要。在生活中笔者曾经观察到以下情形。
-
听障儿童救助项目介绍
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结果显示,我国有0~6岁听障儿童13.7万。国内外研究证明,0~6岁是听觉言语能力形成的关键时期,只要采取科学的早期干预措施,在听障儿童听觉言语发展的关键时期给予及时有效的帮助,就能使其听到声音、开口说话,接受正常教育,具备就业与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
-
正常儿童单音节词语音发展状况调查
目的 调查正常儿童常用单音节词语音发展状况,为聋哑儿童康复提供参考;探讨不同年龄阶段之间、常用单音节词之间有无差异.方法 2 029名3岁3个月~6岁2个月的正常儿童按年龄段分为三组,简称小、中、大班组;选择常用单音节词945个,采用听说复述法,测试各组儿童不少于50人/词.结果 小、中、大班年龄组对945词的复述正确率分布区间分别为:0.40~1(中位数0.94)、0.42~1(中位数0.95)、0.76~1(中位数0.97).各年龄组间及测试词间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3~6岁儿童单音节词语音发展状况存在年龄差别和词间差别,言语测试时应考虑制定相应的评估标准和测试词库.
-
怎样培养0~1岁孩子的言语能力?
当孩子第一次用含混不清的语音喊出爸爸、妈妈的时候,相信一定会让年轻的父母非常激动.那么,如何在孩子言语发展的起步阶段,培养孩子的言语能力呢?一、父母要多与孩子进行语言交流言语是双向的活动过程,但是孩子在学会说话的过程中,感知语言和理解语言是在先的.因此,父母要经常有意识地和孩子说话、交流,让孩子听懂并理解词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