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听觉植入的研发和临床应用进展
1听觉植入技术的介绍人工耳蜗是听觉植入装置(auditory implant,auditory prosthesis)的代表,截至2009年4月,全世界已经有超过18.8万人在使用这种装置(U.S.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人工耳蜗成为成功的神经植入假体(neuroprosthetics)[1,2].
-
失神经皮肤植入神经后新生轴突再生的机制探讨
目的观察感觉神经植入术后皮肤内 S- 100蛋白染色的变化情况 . 方法利用已建立的猴失神经皮肤手指模型 , 再神经植入后 1、 3、 5、 8和 12个月对手指指腹皮肤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 光镜下观察结果 . 结果正常皮肤中 , 有少量 S- 100蛋白染色阳性的神经纤维和感觉小体 , 感觉神经植入后 , 阳性标记物明显增强 , 尤其在神经植入后 3~ 5个月时 , 免疫反应阳性的增加显著 , 随后略有减弱 , 12个月后接近正常皮肤的染色情况 . 结论植入的神经恢复了感觉神经结构和功能的完整性 , 可以使感觉小体获得神经再支配 . S- 100蛋白在维持神经正常的功能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 , 神经损伤后雪旺氏细胞对神经的再生影响与 S- 100蛋白密切相关 .
-
肋间神经植入损伤侧脊髓的电生理改变
目的通过神经示踪方法(MEP)和脊髓电生理(SEP)检测探讨该方法对脊髓损伤修复的可行性,客观评价其价值.方法本实验共设3组:A组(正常对照组)、B组(制作成脊髓半切损害模型将肋间神经植入缺损的脊髓处)、C组(在脊髓半切损害模型的脊髓缺损处植入可吸收的明胶海绵).结果B组经移植重建后,示踪剂注射处显色显示沿神经束向远、近端顺向和逆向运输,并以顺向显色较为明显.3个月后引MEP和SEP测定.B组与C组相比较,脊髓电生理功能有明显改善,其潜伏期和波幅均有不同程度的恢复.统计学处理(P<0.01).结论纵观脊髓损伤肋间神经移植不仅可诱导和促进脊髓再生,而且再生的轴突可沿着肋间神经桥延伸到较远的距离.MEP和SEP在此方面可起到较为客观的评价作用.
-
显微足外科的研究(二)
1.3足踝大面积皮肤软组织缺损修复与移植皮瓣感觉功能重建足不仅是重要的行走负重器官,也是重要的感觉器官,移植修复足底的皮瓣都有一个至关重要的感觉功能重建问题.作者早提出了如何选择足部感觉皮瓣,皮瓣盲区的功能重建及无直接感觉皮神经功能支配皮瓣的功能重建问题,并创用感觉神经皮下植入重建皮瓣感觉恢复盲区功能.提出了支配背阔肌的胸背支并非绝对运动神经的概念,将感觉神经与胸背支吻合改善了侧胸皮瓣或背阔肌皮瓣移植术后皮肤营养状况,并用负重区神经植入恢复温疼觉及粗触觉,消除了既往许多患者对侧胸皮瓣等大面积皮瓣修复足底而导致经久不愈的溃疡发生之虑.
-
带植入腓肠神经的游离骨间背皮瓣修复指腹皮肤缺损
目的:探讨带植入腓肠神经的骨间背游离皮瓣修复指腹皮肤缺损,同时吻接植入神经重建指腹感觉功能的可行性。方法对11例(11指)指腹创面在未能带有前臂后侧皮神经的游离骨间背皮瓣皮下植入腓肠神经,然后移植修复指腹创面,同时吻接植入神经重建指腹感觉功能。结果11例(11指)指腹创面均修复中皮瓣切取面积小2 cm ×1 cm,大4 cm ×3.8 cm。术后随访12~24个月,11例皮瓣均成活,感觉功能得到较好修复。结论带有植入腓肠神经的游离骨间背皮瓣既能修复指腹创面,同时吻接植入神经能重建指腹感觉功能,效果满意。
-
大鼠骨骼肌异位移植寄养后运动神经植入的电生理研究
目的 探讨大鼠骨骼肌异位移植寄养后运动神经植入促进神经再生的作用.方法 取鼠龄8个月的健康雄性SD大鼠60只,随机均分为三组:即对照组、原位再植组及异位移植寄养组.对照组:切断支配右侧股薄肌的闭孔神经,造成肌肉失神经支配;原位再植组:切取右侧股薄肌,再回植于原位,闭孔神经植入肌肉;异位移植寄养组:切取右侧股薄肌,移植寄养于左侧股部,闭孔神经植入肌肉.术后25周,采用神经肌电图仪收集各组的神经电生理信息,观察股薄肌大体形态并测量肌湿重.结果 对照组股薄肌呈失神经电位;异位移植寄养组和原位再植组相比,神经肌肉电位潜伏期、波幅和神经传导速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股薄肌萎缩明显,肌湿重为158.0±19.3 mg;异位移植寄养组与原位再植组股薄肌萎缩不明显,肌湿重分别为509.6±14.5 mg和516.8±12.7 mg,二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均大于对照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运动神经植入能有效防止或减轻异位移植寄养的骨骼肌失神经性萎缩,有助于恢复神经、肌肉的部分功能.
-
组织工程骨神经化构建及其修复兔大段骨缺损的实验研究
目的 构建功能化组织工程骨是目前骨组织工程研究过渡到临床应用的重要方向.通过组织工程骨的神经化构建,在体内外实验的基础上探讨神经因素在骨组织工程中的作用.方法 5~6月龄健康新西兰大白兔54只,雌雄不限,体重2~3 kg,从骨髓中分离培养BMSCs;制备兔外周感觉神经匀浆和运动神经匀浆,按1:10(VV)加入LG-DMEM培养基,培养第2代BMSCs.对照组以LG-DMEM培养基培养.通过MTT实验、ALP染色和Ⅰ型胶原免疫细胞化学染色鉴定,观察感觉、运动神经匀浆在体外对BMSCs增殖和成骨分化的影响.将体外经成骨诱导的BMSCs复合β磷酸三钙(β tricalcium phosphate,β-TCP)制备组织工程骨,植入兔体内修复15mm股骨与骨膜缺损.将兔随机分为3组,每组18只,A组在β-TCP生物支架材料的侧槽中植入感觉神经束,B组植入运动神经束,C组为单纯组织工程骨;分别于术后4、8、12周通过X线片、骨密度检测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神经化组织工程骨的成骨效应.结果 MTT法检测示,各组吸光度(A)值随培养时间延长均逐渐增加,从6d开始,感觉神经组和运动神经组的A值均低于对照组(P<0.01);8 d和10 d时,感觉神经组A值低于运动神经组(P<0.05).培养7 d后,感觉神经组和运动神经组ALP染色阳性细胞数均明显少于对照组;培养14 d后,感觉神经组和运动神经组的细胞未见Ⅰ型胶原阳性表达,对照组的细胞Ⅰ型胶原表达呈阳性.兔大段骨缺损修复区的术后x线片及Yang评分提示,随着时间延长,各组Yang评分逐步升高,8周后A组评分高于B、C组(P<0.01),B、C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周骨密度检测显示A组骨缺损修复良好,骨密度值高于B、C组(P<0.01),B、C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周组织工程骨成骨局部的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S-100在A组表达量较高,B组表达量较少,C组偶见表达;降钙素基因相关肽在A组表达量高,B、C组表达量较少.结论 感觉、运动神经匀浆抑制BMSCs增殖和成骨分化,神经化组织工程骨的成骨和塑形与感觉神经作用更为密切.
-
兔耳大神经植入颈部皮瓣修复颊缺损重建感觉的实验研究
目的 客观评价兔耳大神经植入颈部带蒂皮瓣修复颊缺损感觉恢复效果.方法 选用日本大耳白兔15只,体重2.0~2.5 kg,雌雄不限分为实验组(神经植入组)、对照组(未植入神经组)、正常组(未作任何处理),每组各5只.在实验组与对照组兔左颊制备2.0 cm×2.0 cm圆形皮肤缺损,在颈部制备带蒂皮瓣4.5 cm×2.5 cm修复缺损,实验组植入耳大神经,对照组不植入,正常组不作任何处理.6个月后用神经单纤维放电技术、HE染色及S-100单克隆抗体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技术分析兔耳大神经植入皮瓣后神经纤维再生情况.结果 实验组皮瓣放电神经纤维数(124.2±33.8条)及各类纤维比例与正常组(138.4±20.4条)无统计学差异(P>0.05),与对照组(18.8±5.6条)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皮瓣中央区神经纤维放电率感受野分布与耳大神经植入的路径一致;组织学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可见皮瓣中央区真皮下有大量再生神经纤维,接近正常组水平.对照组未见再生神经纤维.结论 耳大神经植入皮瓣可再生神经纤维,感觉功能恢复较好.
-
猴失神经手指神经植入后感觉终器的溃变与再生
目的:观察猴失神经手指感觉神经植入后感觉终器溃变与再生情况.方法:用猴手失神经模型,神经植入后在第1,3,5,8,12 mo分别取材进行电镜观察.结果:游离神经末梢其再生过程是:神经植入3 mo真皮层出现新生的神经轴突.5 mo时有髓和无髓纤维的数量明显增加.髓鞘增厚结构更加清晰.8 mo~12 mo再生轴突逐渐成熟达正常水平.Merkel细胞①感觉神经的植入能延迟Merkel细胞溃变的发生.②感觉神经的植入使Merkel细胞可以再生.③再生过程是:神经植入5mo Merkel细胞周围出现游离神经末梢,8 mo时大部分Merkel细胞获得神经支配.Meissner小体失神经后逐渐萎缩被胶原纤维所代替.神经植入后3 mo时小体周围开始出现无髓神经纤维并且开始向小体内部生长.5 mo时已有部分小体获得神经支配,8 mo时大部分小体获得神经支配,且小体尾端开始有幼稚的有髓神经纤维出现,12 mo未发现失神经支配的小体.环层小体、Ruffini小体、Krause小体在神经植入后均可以获得神经再支配.结论:感觉神经植入后可以再生出5种感觉小体.神经植入后可延缓小体溃变,并终使小体获得神经再支配.新生血管在神经再生中起重要作用.
关键词: 神经植入 Merkel细胞轴突复合体 Meissner小体 神经再生 -
感觉神经植入术后Merkel氏细胞轴突复合体的溃变与再生
目的:研究神经植入对失神经皮肤中Merkel氏细胞轴突复合体再生的影响.方法:利用猴失神经手指模型,将感觉神经全程植入失神经皮肤的手指,于术后1,3,5,8和12个月对实验猴手指指腹标本进行免疫组化染色和光、电镜观察.结果:Merkel氏细胞轴突复合体随失神经时间延长逐步减少,直至完全消失;神经植入后3个月,失神经皮肤内的Merkel氏细胞轴突复合体停止溃变,且与植入的神经建立了联系.结论:感觉神经的植入能延缓神经的溃变,使Merkel氏细胞轴突复合体获得神经再支配,是一项有效的周围神经修复方法.
关键词: 神经纤维 神经植入 麦克尔氏细胞轴突复合体 再生 恒河猴 -
神经植入猴失神经手指后上皮细胞轴突复合体的超微结构观察
目的主要观察猴失神经手指感觉神经植入后,Merkel细胞轴突复合体的溃变与再生情况.方法采用猴手失神经模型,神经植入后在第1,3,5,8,12个月分别取材进行电镜观察.结果(1)感觉神经的植入能延迟Merkel细胞溃变的发生;(2)感觉神经的植入使Merkel细胞可以完全再生;(3)再生过程是:神经植入5个月,Merkel细胞周围出现游离神经末梢,8个月时大部分Merkel细胞获得神经支配,1年时与正常组比较已没有差别;(4)二者的结合可能是神经趋化性作用.结论猴手指无毛皮肤的Merkel细胞轴突复合体在神经植入的情况下可以获得再生.
关键词: 神经植入 Merkel细胞轴突复合体 神经再生 -
神经植入的腹部带蒂皮瓣急诊修复手指外伤
我科自1998年开始在急诊手外伤中应用神经植入的腹部带蒂皮瓣一期修复创面11例,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