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儿童白内障手术中晶状体皮质的处理
儿童白内障为软性白内障,故手术切口小,常采用抽吸方式清除晶状体皮质.但是手术中因切口小、操作角度受限制,不易将晶状体皮质彻底清除,尤其是切口位置下方的晶状体皮质难抽吸干净.但皮质残留容易引起术后炎症反应,使瞳孔变形或虹膜后粘连,不可忽略.我们1999年2月~2001年11月对儿童白内障34例36眼的手术中,采用前房维持灌注、分体抽吸方法,处理晶状体皮质,获得满意的临床效果,现报告如下.
-
晶状体囊外摘出术后皮质残留的实验研究
目的 了解晶状体囊外摘出术后晶状体皮质的残留情况并探讨与后囊膜混浊的关系.方法 对24只实验家兔行晶状体囊外摘出术.术前按瞳孔大小随机分为A、B两组(A组瞳孔直径≥6.5mm;B组瞳孔直径≤4.5mm).术后3个月对2个组术眼进行裂隙灯、眼底、组织病理学及扫描和透射电镜检查.结果 术后3个月B组术眼后囊膜混浊程度较A组明显,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A、B两组后囊膜均可见增生的晶状体上皮细胞和Elschnig小体.B组后囊膜皱缩较A组明显.B组晶状体赤道部残留有较多的皮质,形成典型的Soemmering环.结论 晶状体囊外摘出术后有不同程度的皮质残留.后囊膜混浊的程度与皮质残留的多少有关.
-
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瞳孔粘连的临床分析
白内障是致盲的主要眼病,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是目前治疗白内障有效的复明手段.随着白内障手术的日臻完善,白内障手术后的各种并发症已越来越少.但是,对一些复杂的白内障联合手术,如创伤性白内障,自内障术后因高眼压或皮质残留,在短期内再次手术者,以及手术操作不熟练,动作粗暴,对虹膜等眼内结构干扰过大,术后因血一房水屏障被严重破坏,炎症反应较重或持续眼内慢性炎症导致虹膜与人工晶状体粘连,瞳孔变形,瞳孔区纤维蛋白肌化膜形成,严重影响视力.
-
玻璃体切割术治疗人工晶状体眼视网膜脱离
人工晶状体眼的视网膜脱离,由于晶状体皮质残留,囊膜增殖及人工晶状体像差等因素的影响,眼底特别是周边部视网膜检查困难,不易发现视网膜裂孔.
-
t-PA对白内障术后残留皮质的作用
在白内障现代囊外摘除术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后,有时发生晶体皮质残留,不仅影响视力,还可能造成一系列并发症.我们使用组织型纤维蛋白溶酶原激活剂(tissue type plasminogen activator t-PA)前房内注射,使残留晶状体皮质迅速吸收.此现象国内外未见报道,现初步总结如下. 1997年-1998年我所收治6例(6只眼)白内障患者,男性4例,女性2例,均在本所行白内障囊外摘除联合人工晶体殖入术.术后发现前房内残留少量晶体皮质,均位于瞳孔区.其中4例于手术后第1天即出现晶体皮质残留,1例于术后第3天出现,1例于术后第5天出现.
-
白内障小切口囊外摘除术中后囊膜破裂处理的疗效观察
后囊膜破裂是白内障手术常见的术中并发症之一,可m现在白内障手术中的各个阶段.由于玻璃体堵塞注吸头,常使皮质难以清除十净,造成皮质残留由于前房玻璃体不能回退,可压迫上方虹膜使得瞳孔上移;或由于玻璃体丢失过多导致眼球塌陷,使得切口缝合时的松紧难以评估.
-
白内障囊外摘除术后晶状体皮质残留32例临床观察
目的:探讨白内障囊外摘出术后晶状体皮质的残留情况与后囊膜混浊(posterior capsule opecification,PCO)的关系.方法:对白内障囊外摘除术后有晶状体皮质残留32例(32眼)进行临床治疗及随访,观察术后残留皮质溶解吸收情况及PCO程度.结果:32眼中,后囊中度混浊以上(3级和2级)3例(9.38%),后囊轻度混浊以下(1级和2级)29例(90.62%).结论:成熟期白内障术中残留的晶状体皮质大多数可溶解吸收,不会产生明显的PC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