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成人骨性Ⅲ类错(牙合)下颌骨联合形态与下切牙位置的关系
目的 了解成人严重骨性Ⅲ类错(牙合)患者下颌骨联合形态结构与下切牙位置的相关关系.方法 选择需接受正颌手术的严重骨性Ⅲ类错(牙合)患者70人(ANB< -3°),男性37名,女性33名,年龄范围18~28岁.根据下颌平面角的大小将患者分为均角(43例)及高角(27例)二组.利用X线头影测量进行下颌骨联合形态结构与下切牙位置的相关分析.结果 高角组较均角组下颌骨联合形态更高、更窄,高角组下切牙倾斜程度与下颌骨联合长轴的倾斜度有密切关系(r=0.78117),而均角组下切牙倾斜程度与下颌骨联合牙槽骨长轴倾斜度有密切关系(r=0.81774),同时下颌骨联合基骨唇侧骨板的舌倾角度在高角组较均角组有减小的趋势.结论 治疗骨性Ⅲ类错(牙合)患者时需考虑下颌骨联合的形态,尤其高角病例由于下颌骨联合的形态较高较窄,提示我们去代偿或代偿性移动下切牙的范围可能要小.
-
不同垂直骨面型成人下切牙区牙槽骨形态特征的CBCT研究
目的:比较不同垂直骨面型下前牙区牙槽骨形态特征,并初步探讨年龄对牙槽骨形态的影响。方法选取未行正畸治疗的100例患者的CBCT资料,根据患者垂直骨面型进行分组,组内再根据年龄分为青年组及中年组。应用Simplant软件进行下切牙区牙槽骨形态分析,并使用SPSS软件进行数据处理。比较各类骨面型下前牙区骨形态以及年龄对牙槽骨形态的影响。结果下切牙区牙槽骨形态及下切牙倾斜度在不同垂直骨面型间存在统计学差异,增龄也会对牙槽骨形态造成影响。高角组的唇舌侧牙槽骨高度较低,骨厚度较小,下切牙较舌倾。结论不同垂直骨面型之间下切牙区牙槽骨形态存在差异,提醒在正畸矫治设计时予以注意。
-
济南地区下切牙先天缺失患者颌面形态研究
目的 通过对济南地区下切牙先天缺失患者X线头影测量分析,了解济南地区下切牙先天缺失患者颌面形态发育特征;探讨下切牙先天缺失对牙(牙合)殆关系及颌面部发育的影响.方法 选取80例13~21岁的下切牙先天缺失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X线头影测量分析.结果 80例患者中,缺失1颗下切牙者为43例,占53.75%;缺失2颗下切牙者为37例,占46.25%.80例患者的矢状面型构成比为:Ⅰ类面型35%,Ⅱ类面型60%,Ⅲ类面型5%;垂直面型构成比为:均角型45%,高角型40%,低角型15%.结论 济南地区下切牙先天缺失患者矢状向Ⅰ类面型构成比明显减小,Ⅱ类面型构成比明显增大;垂直向主要表现为均角型和高角型面型.多数患者表现为下颌骨发育不足,上下颌骨位置不调,下颌及其软组织后缩.
-
不同垂直骨面型下切牙生理性调整的临床研究
目的 分析不同垂直骨面型下切牙生理性调整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不同垂直骨面型拔牙矫治病例,治疗初半年内先行远中移动下尖牙,下切牙进行生理性调整,调整前、调整三个月、调整六个月拍头颅侧位片,取阶段模,统计分析由SPSS10.0完成.结果 半年自行调整后,高角组L1-MP角由96.7°调整为89.6°,均角组由100.2°调整为93.7°,低角组由106.3°调整为99.5°,但三组间下切牙生理性调整的量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下切牙生理性调整的量值与垂直骨面型未见相关,下切牙生理性调整后的位置与垂直骨面型相关.
-
成人骨性Ⅲ类错(牙合)患者下切牙区牙槽骨形态特征的CBCT初步研究
目的 研究成人骨性Ⅲ类错(牙合)患者下切牙区牙槽骨形态特征.方法 对17例成人骨性Ⅲ类错(牙合)患者及10例正常(牙合)对照者进行锥体束计算机断层(Cone 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技术扫描拍摄,并对相关数据进行测量分析.结果 ①骨性Ⅲ类错(牙合)下切牙区牙槽骨厚度较正常(牙合)者薄(3.3±0.6) mm,其根尖点距唇侧骨皮质距离较近(0.8±0.4)mm(P<0.01);②骨性Ⅲ类错(牙合)牙槽骨附着高度较正常(牙合)者低,尤其是唇侧牙槽附着高度较低(5.2±1.3) mm(P<0.01);③下切牙倾斜度与牙槽骨厚度、唇侧牙槽附着高度、根尖点距唇侧牙槽骨距离具有相关性.结论 骨性Ⅲ类错(牙合)患者的下切牙区牙槽骨厚度较薄,唇侧牙槽骨附着高度较低并且与下切牙唇倾度有一定的相关性.临床中应重视成人骨性Ⅲ类错(牙合)患者的牙槽骨形态对于下切牙移动的影响.
-
骨性Ⅱ类错(牙合)畸形的双期矫治
一、病史患者吴某某,女,10岁7个月.主诉:“唇部突出,牙齿不齐”.身体健康,无其他系统性疾病,无家族遗传史,无口呼吸、吮指等口腔不良习惯,颞下颌关节检查无异常.二、临床资料患者就诊时为混合牙列晚期,侧貌凸面型,开唇露齿.口腔卫生状况良好,双侧磨牙关系为基本中性,先天缺失一颗下切牙,上颌牙列轻度拥挤,下颌牙列少许间隙,前牙覆(牙合)覆盖基本正常,患者治疗前面(牙合)像及X线片.
-
矫治实例
病例五:黄×,男,12岁.恒牙初期.左右第一磨牙为中性关系.前牙呈严重创伤和深覆 .上下切牙严重舌倾,下切牙根面唇向暴露近三分之二.上牙列无明显拥挤,下牙列拥挤Ⅱ°,上下中线正.面下三分之一明显短缩,颏唇沟明显.张口受限,考虑与前牙闭锁型深覆有关. 诊断:Angle'sⅡ2 Mao's:Ⅳ1+Ⅰ1矫治设计:(1)非拔牙矫治;(2)标准方丝弓矫正技术;(3)上颌平面导板.
-
专家答疑我们是否应该放弃压低上颌切牙?
Serker Toreskog(歌德堡,瑞典)提问我注意到美观修复学和正畸学的治疗目标逐渐的统一起来.修复学越来越强调牙齿垂直向的美观,比如交谈时上颌切牙显露的程度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美观.Zachrisson教授,我听了您关于正畸患者的牙齿美观的讲座后,感到这些年您不再积极地压低上切牙来打开咬合,而是主要通过压低下切牙来打开咬合.打开咬合方法的改变是否意味着您认为深覆(牙合)患者通过压低上切牙来打开咬合是不足取的正畸方法呢?
-
多个下切牙双根管一例
单个下前牙及双尖牙存在双根管的病例已有报道.我们在临床上发现4个下切牙均为双根管的病例,报道如下.
-
融合牙错颌畸形矫治的方法
在正畸治疗中,融合牙错颌畸形的矫治方法具有特殊性,融合牙使上下颌牙列的牙量发生异常,可以造成不同程度的上下切牙中线偏斜,牙列的尖窝咬合关系不良,磨牙关系紊乱,前牙覆颌覆盖异常等错颌畸形。对这种错颌畸形的矫治涉及诸多方面的因素,如Bolton指数,支抗设计,磨牙或尖牙关系以及中线关系等。由于临床以下前牙融合牙多见。因此本文重点讨论下前牙融合错颌畸形的正畸治疗。
-
改良肌激动器矫治儿童偏(牙合)的临床应用
针对儿童偏发生原因及生长发育特点,近几年笔者对14例7~12岁患儿采用自行设计的改良肌激动器矫治,取得良好临床效果.一、改良肌激动器的制作常规取正畸模.先观察息止位时的上下中线关系,然后嘱患者慢慢咬至习惯位,观察中线变化,建立咬合时遵循息止位的中线关系,设计好下颌的新位置.用口内取 蜡堤的方法确定和记录该新位置,将蜡堤记录在工作模上核对后,转移至架上从保证矫治器制作准确.对常规制作肌激动器作3点改良:①将上颌尖牙间附有双曲唇弓取消,装置下颌尖牙间双曲唇弓,紧贴于下切牙唇面,限制下颌运动.②在下前牙区形成的下前牙塑料帽边缘延长至下前牙牙冠长度1/2,锁住下颌新位置.③在基托的上颌部分对个别反牙舌侧置双曲舌簧,用以加力矫正其反 ,消除干扰.
-
前牙开(牙合)的病因、诊断及治疗
开(牙合)(openbite OB)作为错(牙合)畸形的一种类型早由Caravelli提出[1].许多学者对开(牙合)畸形定义的描述存在着差异,多数学者倾向于将牙间垂直距离过长称为开(牙合)[2]."前牙开(牙合)"是后牙处于正中(牙合)位时,下切牙在垂直向未被上切牙覆盖且无咬合接触[3].此类畸形严重影响患者的切割、发音、美观等功能,较难治疗又具很高的复发趋势,在正畸领域一直备受关注.分析开(牙合)的病因和机制,明确畸形的性质,对治疗有指导作用.
-
矫治性修复深覆牙合前牙缺失的临床体会
重度深覆上前牙缺失,临床较为多见,其病因为上前牙缺失后随年龄的增长下前牙逐渐伸长,间隙变小或后牙过早缺失未能及时修复,磨牙症等各种因素使上下切牙失去正常的倾斜度,导致间垂直距离变小,形成上下前牙的深覆,严重者下前牙咬在腭侧牙龈上形成深痕,造成牙龈肿胀,易出血,骨组织吸收,牙齿松动,脱落以致整个口颌系统的改变,临床常见上颌前突式双颌前突,开唇露齿,在此情况下给修复工作造成很大困难,部分病例经调磨可采用固定修复但有一定的局限性,而有的患者经调磨后仍不能获得基托的理想厚度,使基托过薄,易折断,使修复失败,根据这种情况,我们采用先矫治深覆颌,利用平导压低下前牙,升高后牙,防止深覆的继续发展,获得一定的间隙,应用铸造腭面托舌背板与混合基托进行修复得到较为满意的效果.
-
成人骨性Ⅲ类错牙合患者正畸去代偿前后下切牙区牙槽骨形态特征的CBCT研究
目的:比较正畸去代偿前后严重的成人骨性Ⅲ类错牙合患者下切牙区牙槽骨形态变化情况。方法对15例接受正畸-正颌联合治疗的严重成人骨性Ⅲ类错牙合患者(男9例,女6例,平均年龄23.6岁),分别在治疗前(T0期)和正颌手术前1个月( T1期)进行CBCT摄片。分别测量正畸前及术前正畸结束时下切牙区牙槽骨形态,包括牙槽骨厚度、牙槽骨附着高度、牙根长度等指标。相关数据采用SPSS15.0统计软件进行配对t检验。结果正畸去代偿前后的比较结果显示:①正畸去代偿以后下切牙唇倾度增大,根尖点距舌侧骨皮质距离变小(P<0.01);②牙槽骨厚度未见明显改变;③唇舌侧牙槽骨附着高度矫治后均有降低,尤其是舌侧牙槽骨附着高度降低显著( P<0.01);④牙根长度测量未见明显改变。当下切牙进行较大范围的唇向倾斜运动时,牙根向舌侧骨皮质靠近,牙槽骨附着高度进一步降低。结论在成人骨性Ⅲ类错牙合的矫治中,由于需要在不良的牙槽骨形态中移动下切牙,必须密切关注其牙周组织状况、牙槽骨形态变化以及牙根与牙槽骨的关系,选择恰当的矫治方案,减少下切牙过度地唇舌向移动,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
-
乳牙外伤致继承恒牙畸形伴根尖周炎的治疗体会
乳牙外伤致继承恒牙弯曲畸形临床上少见,下切牙双根管也常常被忽视.该文报告了1例下颌乳切牙外伤导致的继承恒牙弯曲畸形伴双根管的下切牙根尖周炎并发根管侧壁穿孔,探讨了其治疗方法及注意事项.
-
邻面去釉在矫治下颌先天缺失双下切牙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邻面去釉在矫治下领先天缺失双下切牙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下颌先天缺失双下切牙伴有上颌牙齿拥挤或上颌前突而需拔除双侧上颌第一前磨牙进行矫治的患者15例,在Bolton指数分析指导下对下颌牙齿进行邻面去釉.结果 上下颌牙齿Bolton指数恢复正常,达到了良好的咬(牙合)关系及美观的效果.结论 对于先天下颌双切牙缺失且伴有上颌牙齿拥挤或上颌前突而需拔除双侧上颌第一前磨牙进行矫治的患者,结合在Bolton指数分析指导下对下颌牙齿进行邻面去釉,可使上下颌牙齿Bolton指数恢复正常,有助于达到良好的咬牙合关系和美观的效果.
-
Bolton指数指导分析先天缺失单个下切牙病例牙量不调
目的为临床诊治先天性缺失单个下切牙选择适当的矫治方案提供帮助.方法采用Bolton分析法,计算分析先天缺失单个下切牙病例模拟治疗方案的全牙比及需调整牙量.选择50副先天缺失单个下切牙病例治疗前模型为实验组,选择100副无先天缺牙,无牙量不调的错合畸形病例治疗前模型为对照组.实验组模拟7种治疗方案,对照组模拟6种常规对称拔除双尖牙治疗方案,以对照组相应的全牙比为参照目标分别计算实验组上颌或下颌需调整牙量.结果当实验组模拟拔除2个上颌双尖牙达到对照组模拟拔除上下4个双尖牙的结果时,上颌或下颌需调整牙量均较多(约9~11 mm),实验组模拟拔除2个上双尖牙和1个下切牙达到对照组模拟拔除上下4个双尖牙的结果,上颌或下颌需调整牙量均较少(约2~4 mm).结论当先天缺失单个下切牙病例设计拔除2个上颌双尖牙和1个下颌切牙的矫治计划时无论上、下颌需调整的牙量较少,临床可根据具体情况优先选择.
-
舌系带矫正改良缝合术108例治疗体会
舌系带过短表现为舌不能自由前伸,伸舌时舌尖部呈"W"形,婴儿因哺乳吸吮,系带与下切牙间摩擦可形成褥疮性溃疡,而被家长发现.发病率为6.8%,婴幼儿中比较常见,如未矫正,到成人则影响发出舌腭音及卷舌音[1].手术矫正好在1~2岁幼儿学说话之前进行.婴幼儿时期因发育原因,舌系带常附着较高,但随发育会逐渐降低,不必急于手术.
-
凝血因子缺乏症合并喉梗阻抢救成功1例报告
患者男,43岁,因咽痛2 d,伴呼吸困难1 d,于2006年6月7日拟诊喉梗阻入院.既往无出血病史.查体:T 38.5 ℃,患者轻度张口受限,上下切牙间距约2 cm,咽部可见血性分泌物,咽黏膜无明显充血,双侧扁桃体Ⅱ度大.
-
重度低龄儿童龋的临床干预监护治疗
对于由于喂养不当引起的婴儿口内广泛龋损,波及所有乳上前牙,上、下第一乳磨牙,下尖牙及个别下切牙,Fass于1962首次提出了"奶瓶喂养龋"的概念,后来"婴儿奶瓶龋","喂养龋"等说法相继出现,1994年,疾控中心(CDCP)会议上首次提出了"儿童早期龋(ECC)"的概念,1999年,Dury提出了"重度儿童早期龋(S-ECC)"的概念及标准,其中3周岁或更小年龄的儿童中如果有光滑面龋即为S-E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