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光叶绣线菊中的三萜及甾体化合物的研究

    作者:胡旭佳;何红平;孔令义;郝小江

    粉花绣线菊Spiraea japonica L.f.系蔷薇科绣线菊属植物,其变异性强,在我国有7个变种,构成一个复合群[2].作为民间草药,粉花绣线菊主要用于感冒驱风,止血活血,镇痛止咳,明目利尿,月经不调,消肿解毒和去腐生肌等.

  • 赤芝中1个新的三萜类化合物

    作者:于璐;姚铁;王萌;陈丽霞;邱峰;王东

    目的 研究赤芝Ganoderma lucidum子实体的化学成分.方法 利用硅胶柱色谱、凝胶柱色谱、制备液相色谱等方法进行分离、纯化,根据化合物的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鉴定其结构.结果 从赤芝子实体80%乙醇提取物醋酸乙酯萃取部位分离得到6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赤芝酸B甲酯(1)、赤芝酸K甲酯(2)、赤芝酸A甲酯(3)、赤芝酸F甲酯(4)、2,4,5-三羟基苯甲醛(5)、2,5-二羟基苯甲酸(6).结论 化合物1为新的三萜类化合物,化合物5为首次从灵芝属中分离得到,化合物6为首次从赤芝中分离得到.

  • 髯花杜鹃叶的化学成分研究

    作者:周先礼;秦长红;梅莹;黄帅;阿萍

    目的 研究藏药髯花杜鹃Rhododendron anthopogon叶的化学成分.方法 95%乙醇提取制备总浸膏,硅胶柱色谱分离其成分,波谱法鉴定其结构.结果 分离得到的10个已知化合物,分别为鲨烯(1)、熊果酸(2)、β-谷甾醇(3)、伞形花内酯(4)、3-羟基-3-苯基丙酰胺(5)、苔黑酚(6)、槲皮素(7)、杨梅素(8)、杨梅素-3’-O-β-D-吡喃木糖苷(9)和金丝桃苷(10).结论 所有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植物叶中分离得到.

  • 赤芝中羊毛脂烷型三萜类化合物及其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研究

    作者:曹新民;张华华;周健

    目的 研究赤芝Ganoderma lucidum的干燥子实体乙醇提取物的化学成分及其活性.方法 运用硅胶柱色谱、中压液相色谱、HPLC等色谱技术对赤芝95%乙醇提取物进行系统分离,并结合UV、HR-ESI-MS、ESI-MS、1D-NMR、2D-NMR等波谱学手段对所得到的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考察化合物的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结果 从赤芝95%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11个三萜类化合物,分别鉴定为灵芝醇A(1)、灵芝酸H(2)、灵芝酸AM1 (3)、灵芝酸D(4)、灵芝酸D甲酯(5)、ganolucidic acid E(6)、11 α-hydroxy-3,7-dioxo-5α-lanosta-8,24(E)-dien-26-oic acid (7)、灵芝烯酸D(8)、赤芝酸A(9)、赤芝酸F甲酯(10)、赤芝酸B (11).结论 化合物1为新化合物,化合物1和5显示了一定的α-葡萄糖苷酶抑制作用.

  • 紫芝中的一个新三萜

    作者:刘超;陈若芸

    目的 研究紫芝Ganoderma sinense子实体的化学成分.方法 通过反复硅胶、凝胶柱色谱进行分离纯化,利用多种波谱技术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 分离鉴定了4个化合物,分别为紫芝酸(sinensoic acid,1)、cerebroside D(2)、poke-weed cerebroside(3)、泥湖鞘鞍醇(hemisceramide,4).结论 化合物1为新化合物,命名为紫芝酸(sinensoic acid),其余化合物均为首次从灵芝属真菌中分离得到.

  • 毛麝香的化学成分研究

    作者:谭冰心;彭光天;于思;冼建春;廖昌恒;何细新

    目的 对毛麝香Adenosma glutinosum全草进行化学成分研究.方法 采用硅胶柱色谱、ODS、凝胶Sephadex LH-20柱色谱、半制备液相色谱等技术进行分离纯化,经现代波谱数据分析以及物理常数对照等方法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 从毛麝香95%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11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白桦脂酸(1)、白桦脂醇(2)、3β-羟基-乌苏烷-11-烯-13β,28-内酯(3)、乌苏酸(4)、对羟基苯甲酸(5)、反式对羟基肉桂酸(6)、对羟基苯甲醛(7)、富马酸(8)、己二烯二酸(9)、5,6-二羟基-7,8,4'-三甲氧基黄酮(10)、7-羟基胡椒酮(11).结论 所有化合物均为首次从毛麝香中分离得到.

  • 夏枯草的化学成分及其三萜成分的抗肿瘤活性研究

    作者:柏玉冰;李春;周亚敏;皮胜玲;夏伯候;李亚梅;林丽美;廖端芳

    目的研究夏枯草Prunella vulgaris果穗的化学成分及其抗乳腺癌细胞活性.方法运用硅胶、ODS、Sephadex LH-20等色谱方法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并参考文献鉴定化合物的结构;通过MTT法,对化合物体外抗乳腺癌细胞MCF-7、MDA-MB-231的活性进行筛选.结果从复枯草果穗中分离得到14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寡肽(1)、5 α,8α-过氧麦角-6,22-二烯-3β-醇(2)、β-香树素(3)、白桦脂酸(4)、3-羟基-11-烯-11,12-脱氢-28,13-乌苏酸内酯(5)、大戟醇(6)、2α,3α,24-三羟基-12-烯-28-齐墩果酸(7)、candelabrone 12-methyl ether (8)、cyclopentaneacetic acid (9)、2α-羟基熊果酸(10)、α-菠菜甾醇(11)、齐墩果酸(12)、熊果酸(13)、β-谷甾醇(14).结论化合物2、5、6、8和9均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10和13对乳腺癌细胞MCF-7、MDA-MB-231及正常乳腺细胞MCF-10A均具有明显抑制作用;化合物4对乳腺癌细胞MCF-7、MDA-MB-231具有明显抑制作用,而对正常乳腺细胞MCF-10A抑制不明显,能选择性地抑制肿瘤细胞.

  • 苏木蓝和花木蓝的化学成分研究

    作者:吕敏;苏艳芳;高媛;宋东波;高秀梅;张伯礼

    目的 研究木蓝山豆根的主要来源植物--苏木蓝lndigofera carlesii和花木蓝I.kirilowii的化学成分.方法 运用溶剂萃取.硅胶柱色谱、大孔树脂柱色谱、重结晶等方法分离纯化,根据NMR、MS谱数据及与对照品共薄层色谱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 从木蓝属两种植物中共分离鉴定了11个化合物,其中从苏木蓝根乙醇提取物中分离鉴定了3个化合物:3-O-α-L-鼠李吡喃糖基-(1→2)-[β-D-半乳吡喃糖基(1→3)]-α-L-阿拉伯吡喃糖基齐墩果酸-28-O-α-L-鼠李吡喃糖基-(1→4)-β-D-葡萄吡喃糖基-(1→6)-β-D-葡萄吡喃糖基酯(工)、木栓酮(Ⅱ)、正丁基-β-D-吡喃果糖苷(Ⅲ);从花木蓝叶乙醇提取物中分离鉴定了2个化合物:八角枫苷A(alangioside A,Ⅳ)、异鼠李素-3-O-芸香糖苷(Ⅴ);从花木蓝根乙醇提取物中分离鉴定了6个化合物:亚油酸乙酯(Ⅵ)、咖啡酸十八、二十、二十二、二十四烷醇酯的混合物(Ⅶ)、1-棕榈酸单甘油酯(Ⅷ)、乙酰齐墩果酸(Ⅸ)、丁香酸葡萄糖苷(Ⅹ)和橙皮苷(Ⅺ).结论 所有化合物均为首次从木蓝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其中化合物Ⅰ、Ⅳ分别为三萜皂苷类和紫罗烷(megastig-mane)型倍半萜类化合物,为从木蓝属植物首次报道的两种类型的天然化合物.

  • 欧亚旋覆花中三萜和甾体化合物的分离和结构鉴定

    作者:吴一兵;王云志;查建蓬;杨双革;石晓伟;张嫡群

    菊科旋覆花属植物欧亚旋覆花Inula britannica L.分布很广,中国、韩国和日本等国都有分布,是一种传统中草药.据报道,欧亚旋覆花含的主要化学成分有黄酮类、倍半萜内酯类和萜类化合物,具有抗炎[3,4]、抗肝炎、抗肝损伤[5]、抗肿瘤等多种生物活性.旋覆花乙醇提取物用石油醚、氯仿、醋酸乙酯和正丁醇萃取,并用8种肿瘤细胞:SK、ASPC、BG、HGC27、PANC、H466、Colon和Eca-109对得到的四部分萃取物进行抗肿瘤试验,发现氯仿和石油醚部分对不同细胞系在72 h内有一定的抑制作用.本文对其石油醚部分中的成分进行了分离,得到6个化合物,分别是:蒲公英甾醇酷酸酯(Ⅰ)、β-香树脂(Ⅱ)、β-扶桑甾醇(β-rosasterol,Ⅲ)、豆甾醇(Ⅳ)、羽扇豆醇(Ⅴ)和ψ-蒲公英甾醇(Ⅵ),化合物Ⅱ~Ⅵ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得.

  • 盾叶木中具蛋白酪氨酸磷酸酶1B抑制活性的三萜类成分

    作者:马明;王素娟;李帅;杨永春;石建功;叶菲;田金英

    目的 研究盾叶木Macaranga adenantha枝的化学成分并进行蛋白酪氨酸磷酸酶1B(PTP1B)抑制活性和人肿瘤细胞毒活性筛选.方法 用硅胶和凝胶色谱分离化合物,用波谱学等方法鉴定结构;分别以体外酶学方法和MTT法测定化合物PTP1B抑制活性和细胞毒活性.结果 从盾叶木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8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齐墩果酸(Ⅰ)、3β-乙酰基齐墩果酸(Ⅱ)、3β-乙酰基齐墩果酸甲酯(Ⅲ)、3β,28-二羟基-12-烯-齐墩果烷(Ⅳ)、2α,3β-二羟基齐墩果酸(Ⅴ)、3β-乙酰氧基-11-烯-齐墩果烷-28,13-内酯(Ⅵ)、3β-乙酰氧基-11α,12α-环氧-齐墩果烷-28,13-内酯(Ⅶ)、3β-O-乙酰基木油醇酸(Ⅶ).化合物Ⅰ、Ⅳ、Ⅴ、Ⅷ抑制PTP1B酶的IC50分别为(7.2±0.3)、(12.4±5.5)、(6.2士0.9)、(7.6±1.7)μg/mL,所有化合物抑制几种肿瘤细胞的IC50均大于10 μg/mL.结论 8个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得到.化合物Ⅰ、Ⅳ、Ⅴ、Ⅷ为PTP1B酶抑制剂,所有化合物均无细胞毒活性.

  • 中华苦荬菜中的新三萜

    作者:王金兰;王丹;李军;赵明;张树军

    目的 研究中华苦荬菜Ixeris chinensis全草的化学成分.方法 采用硅胶柱色谱和高效液相色谱等方法分离纯化,依据理化性质及波谱数据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 从中华苦荬菜全草中分离得到9个三萜类化合物,分别鉴定为20t-过氧羟基-3β-乌苏醇-21-烯(1)、3β,21α-二羟基羽扇豆-18-烯(2)、3β,25-二羟基-甘遂烷-7,23-二烯(3)、21α-羟基蒲公英甾醇-20(30)-烯(4)、羽扇豆醇(5)、3β-乌苏醇(6)、3β-齐墩果醇-18-烯(7)、3β-齐墩果醇(8)、3β-乌苏醇-20-烯(9).结论 化合物1为新化合物,命名为苦荬菜三萜醇;化合物7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 花木蓝根的化学成分研究

    作者:苏艳芳;邸利芝;吕敏;李春正;郭丽萍;吴迪

    目的 研究木蓝山豆根的主要来源植物之一花木蓝Indigofera kirilowii根的化学成分.方法 运用溶剂萃取、硅胶柱色谱、重结晶等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NMR谱数据及与对照品共薄层色谱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 从花木蓝根中分离鉴定了13个化合物:cibarian(Ⅰ)、hetranthin A(Ⅱ)、3-硝基丙酸乙酯(Ⅲ)、6-氧.丙烯酰基-2,3-二-氧-(3-硝基丙酰基)-a-D-葡萄吡喃糖(Ⅳ)、2,3,4,6-四-氧-(3-硝基丙酰基)-a-D-葡萄吡喃糖(Ⅴ)、coronarian(Ⅵ)、corollin(Ⅶ)、3-硝基丙酸(Ⅷ)、豆甾醇-3-氧-葡萄糖苷(Ⅸ)、胡萝卜苷(Ⅹ)、β-谷甾醇(Ⅺ)、羽扇豆醇(Ⅻ)、白桦脂酸(ⅩⅢ).结论 所有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花木蓝根中分离得到,其中化合物Ⅰ~Ⅳ、Ⅷ、Ⅻ、ⅩⅢ为首次从花木蓝中分离得到.化合物Ⅰ、Ⅲ~Ⅶ可能为引起花木蓝根毒性的成分.

  • 多枝柽柳化学成分研究

    作者:张媛;屠鹏飞

    目的 柽柳科植物多枝柽柳Tamarix ramosissima为我国名贵中药管花肉苁蓉的主要寄主,为了促进管花肉苁蓉栽培基地建设,并为多枝柽柳的开发利用奠定基础,对多枝柽柳进行化学成分研究.方法 利用硅胶、Sephadex LH-20、制备液相等色谱方法进行分离,UV、IR、NMR、MS等波谱技术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 分离鉴定了12个化合物,包括黄酮类8个,三萜类2个,苯丙素类1个,逆没食子酸类1个.分别为aleuritolic acid(Dfriedoolean-14-en-3-ol-28-oic acid,Ⅰ)、aleuritolonic acid(D-friedoolean-14-en-3-one-28-oic acid,Ⅱ)、鼠李柠檬素(rhamnocitrin,Ⅲ)、逆没食子酸3,3'-二甲醚(ellagic acid-3,3'-dimethyl ether,Ⅳ)、鼠李素(rhamnetin,Ⅴ)、山柰酚(kaemferol,Ⅵ)、异阿魏酸(isoferulic acid,Ⅶ)、香橙素(aromadendrin,Ⅶ)、(2α,3β)-二氢鼠李素[(2α,3β)-dihydrorhamnetin,Ⅸ]、槲皮素(quercetin,Ⅹ)、7,4'-二甲氧基山柰酚(7,4'-dimethoxykaemferol,Ⅺ)、3-甲氧基山柰酚(3-methoxykaemferol,Ⅻ).结论 12个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其中Ⅰ、Ⅱ、Ⅳ、Ⅴ、Ⅶ、Ⅸ及Ⅻ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关键词: 多枝柽柳 黄酮 三萜
  • 离舌橐吾干燥根中1个新的三萜皂苷

    作者:刘坤;贾艳菊;槐雅萍

    目的 研究离舌橐吾Ligularia veitchiana干燥根的化学成分.方法 采用溶剂法进行提取和萃取,采用硅胶柱色谱和Sephadex LH-20凝胶柱色谱等方法进行分离纯化,根据波谱数据进行结构鉴定.结果 从离舌橐吾干燥根中分离得到6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离舌橐吾苷B(1)、齐墩果酸(2)、β-谷甾醇(3)、α-香树脂醇(4)、3-O-β-D-葡萄糖-α-香树脂醇苷(5)、β-胡萝卜苷(6).结论 化合物1为1个新化合物,化合物4和5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 岗梅根化学成分的研究

    作者:蔡艳;张庆文;李旨君;范春林;王磊;张晓琦;叶文才

    目的 研究岗梅Ilex asprella根的化学成分.方法 采用硅胶、凝胶和RP-HPLC等色谱方法对岗梅根的化学成分进行分离纯化,并根据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 从岗梅根的70%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10个三萜及其皂苷类化合物,分别鉴定为28-O-β-D-glucopyranosyl pomolic acid(1)、冬青苷ⅩⅩⅨ(ilexo-side ⅩⅩⅨ,2)、冬青苷B(ilexoside B,3)、刺参苷F(monepaloside F,4)、长圆冬青苷B(oblonganoside B,5)、3-O-β-D-xylopyranosyl一3β-hydroxyurs一12,18(19)-dien-28-oic acid 28-β-D-glucopyranosyl ester(6)、毛冬青皂苷B(ilexsapo-nin B,7)、randialic acid B(8)、毛冬青酸(ilexolic acid,9)和19-去氢乌索酸(19-dehydroursolic acid,10).结论 化合物1~9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 野拔子化学成分研究

    作者:来国防;朱向东;罗士德;王易芬

    目的 研究野拔子的化学成分.方法 用硅胶、凝胶柱色谱等方法分离化合物,用波谱方法鉴定其结构.结果 从野拔子脂溶性部位中分离鉴定了12个化合物,利用核磁和质谱等光谱数据分析确定其分别为:4',5-二羟基-7-甲氧基黄酮(Ⅰ)、5-羟基-4',6,7-三甲氧基黄酮(Ⅱ)、5,6-二羟基一3',4',7,8-四甲氧基黄酮(Ⅲ)、芹菜素(Ⅳ)、山柰酚(Ⅴ)、槲皮素(Ⅵ)、1H-吲哚-3-羧酸(Ⅶ)、熊果酸(Ⅷ)、齐墩果酸(Ⅸ)、麦角甾-7-烯-3β醇(Ⅹ)、β-谷甾醇(Ⅺ)和β-胡萝卜苷(Ⅺ).结论 化合物Ⅰ~Ⅹ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 少花斑鸠菊中的一个新三萜

    作者:袁珂;贾安;蔡贤雷;叶盛

    目的 研究海南少花斑鸠菊Vernonia chunii的化学成分.方法 采用反复柱色谱法进行分离纯化,利用光谱数据及理化性质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 分离鉴定了4个化合物,分别为:羽扇豆醇丙酸酯(Ⅰ)、羽扇豆醇(Ⅱ)、齐墩果酸(Ⅲ)、胡萝卜苷(Ⅳ).结论 化合物Ⅰ为新化合物,命名为羽扇豆醇丙酸酯(lupenyl propionate),其余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 藏药蕨麻中三萜类化合物的结构研究

    作者:洪霞;蔡光明;肖小河

    目的对藏药蕨麻主要化学成分进行结构鉴定.方法采用大孔吸附树脂和硅胶柱色谱及HPLC制备色谱技术进行分离纯化,应用化学反应、热分析、光谱与电磁波谱综合解析,特别是一维和二维超导核磁共振技术,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从蕨麻首次分离纯化的3个化合物单体为五环三萜皂苷类成分,即2α,3β,19α-三羟基-齐墩果酸-28-O-β-D-葡萄糖苷(24-deoxy-sericoside,Ⅰ)、2α,3β,19β-三羟基-乌苏酸-28-O-β-D-吡喃半乳糖苷(anserinoside,Ⅱ)和2-羰基-3β,19α-二羟基-乌苏酸-28-O-β-D-葡萄糖苷(2-oxo-pomolic acid β-D-glucopyranosyl ester,Ⅲ),其中化合物Ⅱ为新化合物(命名为蕨麻苷).结论此3个化合物为首次从蕨麻中分离得到,其中蕨麻苷经鉴定为新化合物.

  • 矮杨梅根的化学成分研究

    作者:王俊锋;钟惠民;程永现

    目的 研究矮杨梅Myrica nana根的化学成分.方法 运用硅胶、凝胶柱色谱等进行分离纯化,根据波谱数据进行结构鉴定.结果 从矮杨梅根中分离得到11个化合物.通过核磁共振谱、质谱等波谱分析手段鉴定此11个化合物结构,分别为2α,3β-二羟基羽扇豆醇-20(29)-烯-28(19)-内酯(Ⅰ)、2α,3β-异丙叉羽扇豆醇-20(29)-烯-28(19)-内酯(Ⅱ)、龙吉苷元(Ⅲ)、马斯里酸(IV)、齐墩果酸(V)、杨梅萜二醇(VI)、阿江榄仁酸(Ⅶ)、arjunglucoside Ⅱ(Ⅷ)、6,7-二羟基藁本内酯(Ⅸ)、氢化胡椒苷(X)、6'-O-acylclionastero-3-O-glucoside(Ⅺ).结论 化合物Ⅰ为新化合物,命名为羽扇豆醇内酯(lupeolenolide),化合物Ⅱ为Ⅰ的新的人工产物,命名为异丙叉羽扇豆醇内酯(isoproPyl-lupeolenolide).化合物Ⅲ、Ⅷ~Ⅺ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 细叶杜香叶中三萜类化学成分研究

    作者:张扩;赵明;王美娇;王丹;王金兰;张树军

    目的 研究细叶杜香Ledum palustre叶中的三萜类化学成分及其细胞毒活性.方法 采用硅胶柱色谱、重结晶和HPLC等分离方法进行分离纯化,并经波谱数据鉴定结构.采用MTT法研究化合物的细胞毒活性.结果 从细叶杜香叶中分离得到9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2α-羟基-9(11)-羊齿烯-3-酮(1)、熊果醇(2)、羽扇豆酮(3)、α-香树脂酮(4)、熊果酸(5)、羽扇豆醇(6)、α-香树脂醇(7)、2α,3β-二羟基-9(11)-羊齿烯(8)、羊齿烯醇(9).结论 化合物1为新化合物,命名为杜香酮,化合物4、8和9系首次从细叶杜香中分离得到.细胞毒活性结果显示,羊齿烯型三萜化合物1、8、9对人非小细胞肺癌细胞株A549和人白血病细胞株K562无明显抑制作用.

415 条记录 9/21 页 « 12...6789101112...2021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