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麻黄附子细辛汤治虚寒型鼻鼽研究
麻黄附子细辛汤出自《伤寒论·少阴篇》第301条,曰:"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附子细辛汤主之."本方原为素体阳虚,外感风寒,即所谓太少两感证而设.适用于风寒在表,少阴阳虚在里之病机.阳虚之体,本应不发热,今反发热并见恶寒甚剧,虽厚衣重被,其寒不解,是外受风寒,邪正相争所致.表证脉当浮,今脉反沉微兼见神疲欲寐,是知阳气已虚,此阳虚外感,表里俱寒之证,若纯以辛温发散,则因阳虚而无力发汗或虽得汗,则阳随液脱也.
-
回旋灸法治疗冬令瘙痒32例
采用药用艾条,燃着一端沿着背部膀胱经循行线(双侧),均匀缓慢地上下回旋移动,至止皮肤变潮红为度,治疗冬令皮肤瘙痒症32例,总有效率93%.提示本方法具有温通太阳经气,以达肌表,祛寒除风的作用.
-
从太阳经论治腰椎间盘突出症浅析
腰椎间盘突出症[1]系腰椎间盘退变后凸起或破裂压迫脊神经根或马尾神经引起腰痛、下肢痛、膀胱、直肠功能障碍.其为骨科常见病和多发病,是腰腿痛常见的原因.本病属中医学"痹症"范畴,近年来,我们以<黄帝内经>、<难经>理论为依托,采用传统中医药治疗方法,从调治太阳经入手治疗本病数例,均取得了较为理想的疗效,现对其病机、病理进行分析,并介绍验案1则,以供同道参考.
-
五苓散临证治验举例
五苓散出自张仲景的《伤寒论》,原治太阳表邪未解,内传太阳之腑,以致膀胱气化不利,遂成太阳经腑同病之蓄水症.笔者运用其具有利水渗湿,温阳化气的功效,在临床治疗湿疹、黄疸、水肿、腹泻等疾患,均获良效,现介绍如下.
-
周志杰主任医师以督脉太阳经为主论治杂症经验
周志杰主任医师系第三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人指导老师,笔者随师学习两年余,现将其临证时从督脉、太阳经论治之典型病例报道如下.
-
六经的解剖基础
人类在长期进化中为了抵抗疾病、自愈机体形成了一套祛邪外出、自洁人体的免疫规律.宏观上人体正气祛邪外出的路径选择或者小化邪气的损害有6个基本趋势.六经"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解剖基础是相应的组织器官及与之对应的相关空间(正气祛邪外出--离开实体组织的趋向空间);组织器官的形质是疾病所罹部位,器官的相关空间是正气祛邪欲出之处.
-
头痛辨治
三、常见证治㈠外感头痛1.风寒头痛[症状]头痛时作,痛连项背,恶风畏寒,遇风尤剧,常喜裹头,口不渴或兼有鼻塞流清涕等症,苔薄白,脉浮.[病机分析]头为诸阳之会,风寒外侵,循太阳经上犯颠顶,清阳之气被遏,故头痛时作,太阳经脉主一身之表,上循颠顶,下行项背,故痛连项背.风寒束于肌表,卫阳被遏,不得宣达,则恶风畏寒.遇风寒则卫阳更遏,故疼痛剧增.若肺窍不利,则鼻塞流清涕.寒为阴邪,得温则减,故喜绵帛裹头.无热则口不渴,苔薄白,脉浮,均为风寒表证之象.
-
略论命门皆属于肾
命门之名,早见于<灵枢@根结篇>,它说:"太阳根于至阴,结于命门,命门者,目也."后人均以此系指睛明穴,为太阳经气所结之处.但从<难经@三十六难>提出"肾两者,非皆肾也.其左者为肾,右者为命门.
-
针刺配合TDP照射治疗枕神经痛35例
枕神经痛是指枕大神经、枕小神经支配的枕区和上颈部的疼痛,属中医"太阳经头痛"、"后头痛"范畴,常由于感受风寒或颈椎病引起,其他如脊柱结核、脊髓肿瘤、肌炎、感染等也可引发.笔者于2000~2003年间,用针刺配合TDP治疗枕神经痛35例,获得满意疗效,现介绍如下.
-
郭剑华治疗颈椎病经验
郭剑华是重庆市中医骨科医院教授,主任医师,全国第三、四、五批名中医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郭老对筋伤科疑难病的诊治有较深造诣,诊治颈椎病有独到见解。现将其从太阳经论治神经根型颈椎病经验介绍如下。
-
少阳病用小柴胡汤浅谈
太阳经走人身背部,主表;阳明经走人身之胸腹部,主里;少阳经脉行于人身之两侧胁肋部,属于太阳,阳明之夹界,故主半表半里.<素问·阴阳离合论>曰:"太阳为开,阳明为阖,少阳为枢."吴崐解释说:"太阳在表敷畅阳气,谓之开;阳明在里,受纳阳气,谓之阖;少阳在表里之间,转输阳气,犹枢轴焉,故谓之枢."故太阳为开,其病为表证,阳明为阖,其病为里证,少阳为枢,其病为半表半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