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茵栀黄注射液改善TNF-α对大鼠原代肝细胞Mrp2表达的抑制研究

    作者:兰绍阳;佘世锋;陶双友

    目的:通过研究茵栀黄注射液对TNF-α作用下大鼠原代肝细胞Mrp2表达的影响,分析茵栀黄注射液的利胆退黄作用机制.方法:三明治法培养大鼠原代肝细胞.以茵栀黄注射液和/或TNF-α处理大鼠原代肝细胞.以定量PCR和Western-blot检测大鼠原代肝细胞Mrp2 mRNA及蛋白的表达.结果:对照组肝细胞Mrp2 mRNA表达高于TNF组(0.568±0.056,P< 0.05),低于茵栀黄组(1.591±0.107,P<0.05);茵栀黄加TNF组肝细胞Mrp2 mRNA(1.079-±0.087)表达高于TNF组(P<0.05).对照组肝细胞Mrp2蛋白(0.768±0.070)表达高于TNF组(0.119±0.031,P<0.05),低于茵栀黄组(1.895±0.129,P< 0.05);茵栀黄+TNF组肝细胞Mrp2蛋白表达(1.118±0.091)高于TNF组(P<0.05).结论:茵栀黄注射液能改善TNF-α所导致的大鼠原代肝细胞Mrp2表达下降.

  • 苦黄注射液与茵栀黄比较治疗病毒性肝炎的系统评价

    作者:吴逢波;苏娜;占美;黄晶

    目的 系统评价苦黄与茵栀黄治疗病毒性肝炎的疗效以及安全性.方法 电子检索Cochrane图书馆(2011年第1期)、EMBase( 1974 ~2011)、PubMed( 1978 ~ 2011)、VIP( 1989 ~ 2011)、CBM( 1978 ~2011)、CNKI( 1978 ~ 2011);手工检索相关杂志.纳入符合标准的随机对照试验(RCT),评价研究质量,提取有效数据,并用RevMan5.0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 终纳入10个随机对照试验,Meta分析结果显示:苦黄在治疗病毒性肝炎时的总有效率比茵栀黄更高,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RR=1.30,95% CI( 1.22,1.38),P<0.00001];苦黄与茵栀黄在治疗病毒性肝炎时有相似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OR=1.27,95% CI (0.33,4.89),P=0.73].结论 本系统评价结果显示,苦黄治疗病毒性肝炎的疗效优于茵栀黄,但因为纳入研究质量较低,尚需高质量,大样本,长期的随机对照试验加以验证.

  • 茵栀黄注射液在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治疗中的辅助应用

    作者:张莉;许吟

    目的:观察茵栀黄与地塞米松合用的治疗效果.方法:对86例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孕妇随机分为两组,茵栀黄治疗组及对照组各43例.观察治疗前后瘙痒评分血清总胆酸(TB)、直接胆红素(DB)变化及妊娠结局比较.结果:两组瘙痒评分TBA、TB、DB明显下降,但治疗组下降更明显,且孕周延长,产后出血量减少.

  • 茵栀黄口服液联合蓝光照射治疗新生儿黄疸39例临床观察

    作者:陈广明;杨冰岩;吕峻峰;赖春华

    目的:观察茵栀黄口服液联合蓝光照射治疗新生儿黄疸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新生儿黄疸患者117例作为对象,按照治疗方法不同分为A组(茵栀黄口服液组)、B组(蓝光照射治疗组)及C组(联合治疗组),每组均为39例,观察1周后各组患儿的胆红素降低水平及治疗效果。结果:联合治疗组自第2天至1周后其患儿胆红素水平及总体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单纯茵栀黄口服液组及蓝光照射治疗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期间单纯蓝光照射治疗组的胆红素水平稍低于茵栀黄口服液组,两组间整体治疗效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茵栀黄口服液联合蓝光照射治疗新生儿黄疸临床疗效较好,相关并发症较少,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蓝光辅助茵栀黄联合苯巴比妥钠防治新生儿黄疸的临床效果研究

    作者:唐新玉;丁雄

    目的:探讨蓝光辅助茵栀黄联合苯巴比妥钠防治新生儿黄疸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儿科2005年9月~2010年2月出生的新生儿120名.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出生后使用苯巴比妥钠,对照组不使用苯巴比妥钠,观察两组新生儿黄疸发病率.将患黄疸的新生儿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以蓝光加茵栀黄治疗,对照组单纯茵栀黄治疗,对比两组治疗效果.结果:苯巴比妥钠组新生儿患黄疸为30-0%,非苯巴比妥钠组为58-3%,两者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黄疸患儿研究表明蓝光加茵栀黄联合治疗效果叫单纯使用茵栀黄显著,治疗2d、3d、5d时血清总胆红素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苯巴比妥钠可以有效预防新生儿患黄疸的几率.蓝光加茵栀黄联合疗法是一种较可靠的方法,值得应用.

  • 茵栀黄联合益生菌治疗新生儿病理性黄疸临床研究进展

    作者:秦利芬;李惠英;陈永凤;刘晓丽

    目的:探讨和分析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的治疗进展。方法:查阅近5年来临床上关于新生儿黄疸治疗的新文献,根据治疗的方法进行逐一分析。结果:茵栀黄联合宝乐安、布拉酵母菌散、妈咪爱、金双歧、思连康治疗新生儿病理性黄疸,既能提高疗效,又能缩短退黄时间,且无明显不良反应。结论:中西医结合使用可以更好地治疗本病。

  • 茵栀黄、苦黄、古拉定治疗急性黄疸型肝炎疗效观察

    作者:王辉;刘俊

    将急性黄疸型肝炎106例,分为茵栀黄组、苦黄组、古拉定组3组进行了临床症状、体征和肝功检查的治疗前后对比观察,结果:茵栀黄、苦黄、古拉定对于病毒性肝炎急性黄疸型的治疗均有较好疗效,各组治疗前后肝功均有显著改善(P<0.05),临床症状、体征改善情况各组无显著差异.但茵栀黄、苦黄较古拉定价格更为便宜.

  • 中西医结合治疗新生儿病理性黄疸临床观察

    作者:朱本辉;李贵才;谢鹤

    目的 探究在新生儿病理性黄疸患儿中,给予西医治疗基础上加用茵栀黄治疗的疗效.方法 选取潮州市湘桥区凤新卫生院2009年3月至2012年1月共122例病理性黄疸患儿,按随机数字表分为对照组58例及实验组64例,对比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均无差异.结果 实验组在治疗前1~5天较对照组皮测黄疸值下降速度明显较快(t=2.43,P<0.05);实验组新生儿治疗时间较对照组明显缩短(t=1.64,P<0.05),且治疗有效率高出10.83%,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χ2=2.26,P<0.05).结论 茵栀黄在病理性新生儿黄疸治疗中有独特之处,退黄快、效果佳,与传统治疗相结合更有利于提高其临床疗效.

  • 联合茵栀黄配合蓝光治疗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的临床疗效以及安全性观察

    作者:顾树校

    目的:研究分析联合茵栀黄配合蓝光治疗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取2013年3月—2014年6月我院收治的80例病理性黄疸新生儿患者,按照数字法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0例,对照组患儿给予苯巴比妥,每日连续蓝光照射8h。观察组患儿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服用茵栀黄,7d为1疗程,观察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结果观察组的总有效率(97.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总有效率(82.5%),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血清胆红素下降速度明显比对照组快,退黄时间短于对照组。结论联合茵栀黄配合蓝光治疗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疗效显著,且退黄时间比较短,副作用小,值得临床推广和采用。

  • 应用间断蓝光照射联合茵栀黄口服治疗新生儿黄疸的疗效观察

    作者:彭新兰

    目的:探讨应用茵栀黄口服液联合蓝光照射治疗新生儿黄疸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新生儿黄疸12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n=60)和观察组(n=60),对照组患儿实施间断蓝光照射及基本常规治疗,观察组患儿则在对照组所有治疗措施的基础上采用茵栀黄口服液治疗,对比分析治疗后两组患儿临床效果很黄疸消退时间等情况。结果观察组患儿在治疗后的临床有效率、胆红素改善方面均明显优于对照组患儿,而黄疸消退时间则显著短于对照组患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茵栀黄口服液联合蓝光照射不仅能有效改善患儿黄疸体征,疗效快,同时可显著缩短新生儿黄疸病程。

  • 茵栀黄结合蓝光照射治疗新生儿黄疸的效果及对患儿生长发育的影响

    作者:董慧茹;董孝云;许邦礼

    目的 探讨茵栀黄口服液结合蓝光照射治疗新生儿黄疸的效果及对患儿生长发育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7年8月至2018年6月间本院60例新生儿黄疸患儿按照随机数字法分为两组,均给予常规治疗,对照组30例加蓝光照射治疗,研究组30例加以茵栀黄口服液联合蓝光照射.比较两组患儿临床疗效、身长、体质量、头围、总胆汁酸(TBA)、直接胆红素(DB)、总胆红素(TSB)、经皮黄疸指数(TCB)水平.结果 研究组患儿临床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身长、体质量、头围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儿干预前TSB、TBA、TCB和DB水平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干预后两组TSB、TBA、TCB和DB水平均低于干预前,且研究组TSB、TBA、TCB和DB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蓝光照射联合茵栀黄口服液治疗新生儿黄疸具有很好的临床疗效,可促进患儿的正常生长发育.

  • 蓝光联合茵栀黄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临床观察

    作者:唐巍

    目的:分析研究蓝光联合茵栀黄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临床效果。方法:取自我院收治的100例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患儿,均分为两组,先给予两组患者采用基础疾病以及酶诱导剂等治疗,甲组50例结合采用蓝光治疗,乙组50例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结合采用茵栀黄治疗,统计分析两组患儿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乙组患者的治疗效果、黄疸消退时间以及胆红素变化情况与甲组相比,有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给予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患儿采用蓝光联合茵栀黄治疗,疗效显著,可有效改善患儿的高胆红素血症,提高患儿生命质量,疗效显著。

  • 布拉氏酵母菌和茵栀黄治疗新生儿黄疸疗效观察

    作者:黄雨茅

    目的:分析布拉氏酵母菌联合茵栀黄口服治疗新生儿黄疸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2例诊断为新生儿黄疸的患儿随机分为两组,分别为对照组46例应用常规西医治疗,及治疗组46例在常规西医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布拉氏酵母菌和茵栀黄口服.结果:两组患儿胆红素下降水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布拉氏酵母菌和茵栀黄口服用于辅助干预新生儿黄疸有良好效果.

  • 茵栀黄联合妈咪爱辅助治疗新生儿黄疸的效果观察

    作者:杭舟

    目的:探讨茵栀黄联合妈咪爱治疗新生儿黄疸的疗效。方法选择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患儿8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茵栀黄和妈咪爱,比较两组疗效。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5%,较对照组的72.5%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黄疸持续时间(4.2±1.3)d,明显短于对照组(6.8±3.2)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茵栀黄联合妈咪爱辅助治疗新生儿黄疸效果显著,可推广应用。

  • 甘利欣、茵栀黄、丹参联用对慢性乙型肝炎的退黄作用

    作者:王台;徐光华

    1 对象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我科收治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96例,男75例,女21例,年龄12~58岁,平均36岁.根据1995年第五次全国传染病寄生虫病学会讨论修订的病毒性肝炎防治标准,其中慢性乙型肝炎轻度42例,中度36例,重度18例.随机分2组,治疗组58例,男42例,女16例;年龄12~51岁,平均38岁;其中轻度27例,中度18例,重度13例;血清胆红素21.2~310μmol·L-1,平均195.2 μmol·L-1.对照组38例,男33例,女5例,年龄16~58岁,平均42岁;其中轻度15例,中度18例,重度5例;血清胆红素22.6~325.2 μmol·L-1,平均201.5 μmol·L-1.

  • 茵栀黄口服液联合苯巴比妥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疗效观察

    作者:王静;王惠川

    目的:评价茵栀黄口服液联合苯巴比妥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013年7月~2014年3月接受入院的285例单纯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患儿随机分为A、B、C 3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A组口服苯巴比妥,B组口服茵栀黄, C组茵栀黄联合苯巴比妥。入院时测血清胆红素水平,随后每日在额部两眉心间经皮测血清总胆红素,观察3组的胆红素消退情况,记录不良反应。结果胆红素日均下降水平(μmol?L -1):A 组27.98±14.71,B组27.52±17.97,C组34.32±14.69;降至正常水平的时间A 组6.70±1.30d,B组6.73±1.67d,C组4.83±1.60d。3组在日均水平及降至正常水平的时间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茵栀黄口服液联合苯巴比妥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疗效确切,黄疸消退时间较单用苯巴比妥或茵栀黄明显缩短,且无明显不良反应。

  • 茵栀黄口服液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效果临床分析

    作者:曹明慧

    目的:探讨茵栀黄口服液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5年1月~6月我院新生儿科住院患儿中仅诊断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患儿289例,随机分为两组,研究组132例,对照组157例,对照组仅给予蓝光光疗等常规治疗,研究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上茵栀黄口服液口服治疗。对本研究中患儿的性别、胎龄、出生体重、血清总胆红素值、住院天数、黄疸消退时间进行记录,并进行统计学分析。并将两组患儿的治疗第5d血清总胆红素下降值、光疗时间以及黄疸消退时间进行比较。结果研究组治疗第5d血清总胆红素下降值是(143.29±40.68)umol/L,高于对照组(99.38±42.77)umol/L,两组比较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0.05)。研究组光疗时间是(14.85±5.35)h,黄疸消退时间(4.55±1.73)d,明显低于对照组(20.63±11.47)h、(6.08±2.72)d,两组比较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0.05)。结论茵栀黄口服液对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治疗效果确切,可提高胆红素下降速度,减少光疗时间及缩短黄疸消退时间,是一种简单而有效的治疗方式,可以作为临床上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药物之一。

  • 茵栀黄联合门冬氨酸钾镁治疗癌性黄疸的评价

    作者:李伟强

    目的 观察茵栀黄联合门冬氨酸钾镁治疗癌性黄疸的疗效.方法 观察组26例患者给予茵栀黄注射液及门冬氨酸钾镁注射液治疗,对照组20例患者单纯给予茵栀黄注射液,比较患者血清胆红素等指标.结果 治疗后两组患者的胆红素、肝功能及疼痛均有不同程度的好转,其中观察组患者的胆红素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并且以未结合胆红素(UCB)降低为主,两组患者三项胆红素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肝功能方面,治疗组的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均低于对照组,以ALT的降低明显;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疼痛指数显著低于对照组,以上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门冬氨酸钾镁能协助茵栀黄治疗癌性黄疸的疗效优于单用茵栀黄,后者对前者具有协同作用.

  • 益生菌及茵栀黄口服液联合蓝光疗法治疗新生儿黄疸60例

    作者:何瑞

    目的:观察益生菌及茵栀黄口服液联合蓝光疗法治疗新生儿黄疸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20 例新生儿黄疸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观察组各60 例,2 组均给予抗感染、营养支持、保温及蓝光照射治疗,观察组同时加用益生菌与茵栀黄口服液治疗.结果:总有效率对照组为68.3%,观察组为96.7%,2 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BIL、DBIL、黄疸消退时间2组治疗后均显著改善(P<0.05),且观察组改善较对照组明显(P<0.05).生存质量评分观察组改善较对照组明显(P<0.05).结论:益生菌及茵栀黄口服液联合物理蓝光疗法治疗新生儿黄疸临床疗效显著,可改善TBIL、DBIL、黄疸消退时间及生存质量.

  • 茵栀黄颗粒联合思密达治疗新生儿母乳性黄疸50例疗效观察

    作者:安文莉

    目的:观察茵栀黄颗粒联合思密达治疗新生儿母乳性黄疸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100例新生儿母乳性黄疸患儿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50 例.2 组患儿均给予常规母乳喂养,同时给予蓝光照射治疗和抚触治疗,2 次/d.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茵栀黄颗粒0.1 包/ 次,3 次/d,温水冲服;思密达1.0 g,以10%葡萄糖注射液15 mL 调匀后喂服,3 次/d.2 组均以治疗7 天为1 个疗程,直至血清总胆红素含量下降至119.7 μmol/L以下停止上述治疗.结果:痊愈率治疗组为72.00%,对照组为58.00%;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8.00%,对照组为84.00%.2 组治愈率、总有效率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 组血清总胆红素值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血清总胆红素值、胆红素日均下降值、治愈时间、住院时间等一般资料2 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茵栀黄颗粒联合思密达治疗新生儿母乳性黄疸临床疗效显著,可明显降低血清总胆红素水平,缩短住院时间.

317 条记录 14/16 页 « 12...8910111213141516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