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异常冷凝集在SYSMEX XS-500i血液常规检测中的注意事项探讨

    作者:袁开影

    细菌、螺旋体和红细胞颗粒抗原,在适当电解质的参与下,可直接与相应的抗体结合出现凝结现象称为直接凝结反应[1].我们知道很多晚期肿瘤病人、肾炎、关节炎、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人体内都存在一些自身免疫性抗体[2].这些自身免疫性抗体在特定条件如温度寒冷下会发生自凝集现象,从而会对临床一些检测产生影响,造成检测结果的不准确.笔者在长期的临床检测中碰到几例红细胞冷凝集现象从而造成血液常规检测异常检测结果(红细胞极低、而血红蛋白正常、涂片检测红细胞正常),笔者尝试通过总结这几例病例为临床血液常规检测提供些许建议.1材料与方法1.1对象:2007年1月---2012年1月在我中心住院部、养老院、门诊检测肿瘤病人3例、类风湿病人4例、肾移植后病人1例.1.2 主要仪器与试剂:日本SYSMEX XS-500i、SYSMEX KX-21血液分析仪及原装配套试剂.1.3方法:同时静脉抽取2mlEDTA-K2抗凝血液标本2支,手指毛细采血稀释标本2支、血液涂片一张.同时将2mlEDTA-K2抗凝血液标本2支、手指毛细采血稀释标本2支分别在SYSMEX XS-500i、SYSMEX KX-21血液分析仪检测,同时涂片染色显微镜检.

    关键词: 冷凝集 血常规检测
  • 476例体检者亚健康状况的血常规结果分析

    作者:张滋勇;徐冉杰;张琪;涂玮靖;彭霞;罗明

    目的:分析乐山市中区事业单位文职人员体检的血常规检查结果及他们的亚健康状况.方法:对476例文职人员采集血液样本进行血常规检测.结果:476例文职人员体检者中较多都处于亚健康状况;其中白细胞(WBC)和红细胞(BRC)增多的检出率分别为3.57%和2.94%,男性明显高于女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白细胞降低的检出率为2.73%,男女白细胞减少检出率分别为2.52%和4.43%,两者差异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小板(PLT)降低的检出率为5.67%,男女血小板降低检出率分别为8.49%和6.33%,两者差异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红蛋白降低的检出率为6.09%,贫血男女血红蛋白含量分别为(116.67±15.99)和(98.71±13.4),贫血男女检出率分别为4.72%和8.86%,两者差异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亚健康状态人群必须引起高度重视,而血常规检查可有效而又简便快速的检查出如白细胞降低或增多、贫血、血小板和红细胞增多或减少等疾病,并监测这些人群是否正处于亚健康状态,为提前预防和早期诊断治疗提供资料.

  • 高血脂患者乳糜血对血常规检测指标的影响分析

    作者:崔阳

    目的:分析高血脂患者乳糜血对血常规检测指标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收治的高血脂乳糜血患者20例为观察组,同期选择健康体检者20例为对照组.两组均行血常规指标检测.比较两组MCHC、MCH、Hb、MPV、PLT、WBC、MCV、HCT、RBC等指标水平.结果:经检测,两组MCV、HCT、RBC指标比较差异不显著,且P>0.05无统计学意义;而两组MCHC、MCH、Hb、MPV、PLT、WBC等指标对比差异显著,且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高血脂患者行血常规指标检测时,乳糜血可产生显著影响,即会对检测结果造成干扰,所以检测时需尽可能的避免乳糜血,以确保获得更加准确的检测结果.

  • 血液病血小板MPV、PCT、PDW的检测意义

    作者:边红放

    在血常规检测中,有关血小板的项目有血小板计数(PLT)、血小板平均体积(MPV)、血小板压积(PCT)、血小板分布宽度(PDW);对这些检测指标的变化,特别是MPV、PCT、PDW值的变化,临床医师往往忽视它们的意义.本文总结79例(次)血液病人上述指标的检测结果,对其临床意义进行讨论.

  • 血常规检测对缺铁性贫血的诊断

    作者:唐娜

    目的 分析血常规检测对缺铁性贫血的诊断效果.方法 选取2014年3月至2016年3月收治的贫血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其中30例为缺铁性贫血组,30例为地中海贫血组,30名健康体检人员设为对照组,对比3组血常规检测红细胞平均容量(MCV)及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RDW).结果 缺铁性贫血组和地中海贫血组MCV明显比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缺铁性贫血组与地中海贫血组MCV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缺铁性贫血组RDW明显比地中海贫血组和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血常规检测缺铁性贫血具有重要的诊断作用,临床诊断具有重要的价值,值得推广应用.

  • C-反应蛋白在小儿上呼吸道感染的临床分析

    作者:梁丽霞

    为了解hs-CRP在常见儿科感染性疾病中的实用价值,本研究对常见儿童上呼吸道感染性疾病患儿进行了血清hsCRP浓度检测,现将结果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50例上呼吸道感染性疾病均来自本院2012年1-4月收治的住院患儿.其中男32例,女18例;年龄2-14岁,平均(7.2±1.8)岁.在所有病例中,以血常规检测、咽试子培养结果和临床诊断为依据,将50例患儿分为细菌感染组34例和病毒感染组16例.

  • 血液常规检验的临床分析

    作者:张俊

    血液检验是进行身体检测的必须环节,血液常规检验是临床上常用和较重要的检验项目之一.但在实际检测中,由于外在因素影响和实验条件制约,血常规的检测常会受到干扰因素影响.为了提高血常规检测的准确度和精确度,本文针对影响血液检验的质量控制因素进行探讨,从血液样本的采集、抗凝剂的选择、仪器的状态、操作人员的技能等方面讨论.旨在分析不合格原因,降低检测误差,提升我院血液标本检测水平.

  • 地中海贫血及缺铁性贫血在血常规检验结果中的区别

    作者:张汉江

    目的:研究地中海贫血及缺铁性贫血在血常规检验结果中的区别。方法:选取某院收治的84例贫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患者进行血常规检测,地中海贫血患者为对照组,缺铁性贫血患者为观察组。结果:两组患者进行比较 RDW、MCHC 和 MCV 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MCH 值比较差异无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在血常规检测中需要参考的指标为 RDM、MCV、MCHC 及 MCH,通过以上指标可以对地中海贫血和缺铁性贫血进行临床诊断和区别。

  • 血常规检测对缺铁性贫血和地中海贫血的鉴别诊断

    作者:刘平方;陈保根;王志红

    目的 探讨血常规检测对缺铁性贫血和地中海贫血鉴别诊断的价值.方法 选取20例缺铁性贫血患者为A组,20例地中海贫血患者为B组,20名健康志愿者为C组.观察血常规检测结果.结果 A组与B组红细胞(RBC)、红细胞/血红蛋白(RBC/Hb),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RDW)、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MCH)、Hb、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红细胞平均体积(MCV)与C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与B组的Hb、RBC/Hb、MCV、MCHC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使用血常规检测可以有效检测缺铁性贫血以及地中海贫血,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 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及缺铁性贫血血常规检验结果的区别

    作者:刘萍

    目的:研究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及缺铁性贫血血常规检验结果的区别.方法:选取我院近两年接收的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与缺铁性贫血患者各50例,将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组作为常规组,缺铁性贫血组作为试验组,两组患者均进行血常规检测,观察对比两组患者的检验结果.结果:试验组患者的红细胞分布宽度(RDW)、红细胞平均体积(MCV)显著低于常规组;红细胞的平均血红蛋白浓度(MCHC)显著高于常规组(P<0.05),两组对比存在显著差异.结论:RDW、MCV、MCHC、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MCH)的检测对于诊断贫血的类型具有重要作用,临床应用价值较高,值得广泛推广.

  • 血常规检测对评估脑出血急性期患者预后的临床价值

    作者:罗祥军

    目的:探讨血常规检测对评估脑出血急性期患者预后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184例脑出血急性期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临床转归不同,将脑出血治愈或好转的患者归为有效组,治疗后死亡或无效的患者归为无效组.其中,有效组146例,无效组38例.分别比较两组血常规各检测指标的变化.结果:无效组WBC、NEU、NEU%数值分别为12.88×109/L(s=5.86)、11.08×109/L(s=5.69)、84.02% (s=9.57),均高于有效组的9.21×109/L(s=3.72)、7.59×109/L(s=2.72)、77.92% (s=12.32),且PLT指数138.63×109/L(s=46.47)明显低于有效组161.96×109/L (s=57.62),以上均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RBC、PDW、MPV指数均无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上脑出血急性期患者的血常规检测项目中WBC、NEU指数的升高,PLT值的下降,显示患者的预后较差,这说明WBC、NEU、PLT指数变化与脑出血急性期患者预后疗效紧密相关,可以作为判断脑出血急性期患者预后的一项常用指标.

  • 静脉血与末梢血的血常规检验结果对比分析

    作者:邵阳

    目的:探讨静脉血与末梢血在血常规检测上的差异.方法:选择260例受检者的末梢血和静脉血进行检测,比较RBC、WBC、HGB、PLT检测结果 差异性.结果:静脉血的4项指标检测结果均显著高于末梢血(P<0.05);同一样品的重复性检测结果静脉血稳定性显著高于末梢血(P<0.05);在抗凝后0~30 min内,静脉血的PLT和WBC检测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梢血的PLT和WBC检测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临床血常规检测时,末梢血和静脉血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静脉血的稳定性和准确性显著高于末梢血.

  • 静脉血与末梢血在血常规检测中的探讨

    作者:王芳

    目的:探讨静脉血与末梢血在血常规检测中的稳定性。方法:将体检人员50例随机分成末梢血组与静脉血组各25例,末梢血组取指尖血,静脉血组采集静脉血,比较两组的测定结果。结果:末梢血组在30 min和10 min的白细胞检测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上述两个时间点结果明显低于即刻结果(P<0.05)。30 min和10 min的血小板检测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上述两个时间点结果明显高于即刻结果(P<0.05)。静脉血组在30 min、10 min、即刻中白细胞与血小板数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集静脉血进行检测,有着较高的公允性与稳定性,是各种血液常规检查的首选样本。

  • 幼儿末梢血放置时间对血常规检测的影响

    作者:代胜奇

    目的:了解幼儿末梢血放置时间对血常规检测的影响,用以日常工作中合理安排工作流程,为临床提供可靠的实验数据.方法:收集50名2~5岁健康幼儿末梢血以乙二胺四乙酸三钾(EDTA-K3)抗凝,室温中(20~25℃)分别于即刻、0.5小时、2小时、4小时、8小时用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进行检测.结果:室温下,随着末梢血标本放置时间的延长,白细胞(WBC)、红细胞(RBC)、血红蛋白(HGB)、红细胞分布宽度(RDW)、中间细胞百分率(MON%)略有变化,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小板(PLT)、平均血小板体积(MPV)、血小板分布宽度(PDW)、中性粒细胞百分率(GRA%)、淋巴细胞百分率(LYM%)各参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差异主要集中在即刻到0.5小时和2小时以后.结论:幼儿末梢血标本在室温下放置时间长短对血常规检测中的一些参数有明显影响,但在0.5~2小时检测影响不大,因此建议在该时间段测定.

  • 两种采血方法在放置时间上对血常规结果的影响

    作者:张志成

    目的 探讨血常规检测中,两种采血方法在放置时间上对检测结果的影响.方法 从2013年6-12月,选取本院行静脉血或末梢血检查血常规的患者以及健康体检者,共100例为研究对象.将所有患者随机分成静脉血组和末梢血组,每组各50例.采血后在0、60、120 min三个时间点上,对各个标本分别进行检测,然后比较两组的3次检测结果.结果 静脉血组除血小板体积稍有增大外,其他项目在0、60、120 min三个时间点的检测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梢血组静置60、120 min后血小板计数明显升高,白细胞计数明显降低,与0min的检测结果均有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静置60、120 min这两个时间点的血小板计数和白细胞计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血常规检测中,末梢血检验结果因受时间的影响,必须在采血后马上检测,否则其结果准确率降低;静脉血具有较好的稳定性,短期内(60 min)不受时间的影响,检测结果的准确性明显较高,是临床血常规检验的常用血液标本.

  • 冠心病患者血脂检测的应用及意义评估

    作者:邱荣清;刘丽娟

    目的 分析冠心病患者血脂检测的应用及意义.方法 将2014年1月—2016年12月期间在该院接受治疗的200例冠心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且通过随机编号的方式,分为实验组与参照组(n=100).为两组患者实施血常规检测,实验组在此基础上进行血脂检测,对比两组患者的冠心病检出率.结果 实验组患者冠心病检出率为98%,参照组患者冠心病检出率为86%,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血脂检测在冠心病临床诊断中的应用,有助于提升临床检验敏感度,对冠心病患者的早期治疗能够产生积极的影响,建议在冠心病患者临床检验中广泛应用.

  • 标本溶血对血常规检测结果的不良影响分析

    作者:杨继慧;龚苏

    目的:分析标本溶血以后对血常规检测结果不良的影响程度,寻求预防标本溶血的科学方法。方法对以2014年12月在该院进行健康体检的100例体检者均空腹抽取静脉血5 mL,分别装进2个试管,并标记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标本进行人工溶血,对比分析两组标本血小板分布宽度(PDW)、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MCH)、血红蛋白(Hb)、白细胞计数(WBC)、中性粒细胞(晕)百分数、淋巴细胞(L)百分数、红细胞计数(RBC)、血细胞比容(Hct)、平均红细胞容积(MCV)、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RDW)、血小板计数(Plt)、血小板平均容积(MPV)、血小板比容(PCT)的检测结果。结果实验组与对照组在PDW、MCHC、MCH、晕、L、RBC、Hct、MCV、RDW、Plt、MPV、PCT等12个项目的检测结果不一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仅在Hb、WBC等2个项目检测结果基本一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检测标本溶血会严重影响血常规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在检测过程中,尽量避免标本溶血。

  • 不同保存时间及温度对全血标本血常规检测结果的影响分析

    作者:陈嫣红

    目的:探讨不同保存时间及温度对全血标本血常规检测结果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6年4月我院体检中心体检健康人员80例,作为研究对象。每位体检人员采集外周静脉血共3份,分别置于4?C冰箱、25?C温室以及32?C水浴箱中,放置后于不同时刻进行检测,对照组为即时测定结果。结果:放置4h时,在25?C、32?C环境中R D W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放置12h时,在25?C环境中平均M C H C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H C T在放置24h时,25?C环境中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全血标本不同保存时间以及保存温度均可直接影响血常规监测结果,为进一步提升血常规检测精准度,应在标本采集后2h内完成检测。

  • 山东省138家县级妇幼计划生育医疗机构实验室血常规随机盲样考核结果分析

    作者:张丽红;陈峰;张清松;江平;王时灿;杨萍;樊云井

    国家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项目是以降低出生缺陷发生风险为目标,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点项目[1],血常规检测是其中的检测项目之一.为保证检验质量,2014年山东省妇幼计划生育检验质量监测指导中心采用常规室间质量评价(external quality assessment,E((\))和随机盲样考核相结合的方式,对承担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项目的138家县级妇幼和计划生育医疗机构临床实验室进行了4项临床血液学检测质量评价,以通过2种实验室间质量检测结果对比分析,探讨和掌握这些医疗服务机构的血液检测实际能力与问题,提出针对性的改进措施.

  • 血液标本中不同浓度脂质对血常规检验结果的影响

    作者:冯惠;周世超

    目的:探讨血液标本中不同浓度脂质对血常规检验结果的影响.方法:收集50例正常新鲜全血标本作为本研究对象.所有血液标本均采用血液分析仪进行全血细胞计数,之后对血液标本进行离心处理,分离血液细胞与血浆,再使用相同体积不同浓度的脂肪乳液将血浆置换出来,制作成不同浓度的脂血标本,后对这些脂血标本进行全血细胞计数分析.比较加脂前和加脂后的血常规检测结果.结果:从检测结果来看,加脂后,不同三酰甘油浓度血标本的血常规检测结果、生化分析结果发生明显的变化,前后对比差异显著(P<0.05).结论:血标本脂浓度可干扰血常规检验结果,且脂浓度越高,干扰越大.

220 条记录 1/11 页 « 12345678910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