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细菌性感染患儿外周血C-反应蛋白与血常规检测结果分析
目的:探讨细菌性感染患儿外周血C-反应蛋白(CRP)与血常规变化规律及诊断意义。方法收集细菌性感染患儿68例,同期同年龄健康体检儿童30例作为健康对照,检测并比较2组CRP含量及白细胞(WBC)计数。结果细菌性感染患儿外周血CRP和WBC数目比健康对照组高。在细菌性感染患儿中,CRP检测敏感性为84.0%,特异性为82.2%,阳性检出率为83.82%;WBC敏感性为61.4%,特异性为78.3%,阳性检出率为77.94%;CRP与WBC联合检测的敏感性为95.1%,特异性为66.8%,阳性检出率为89.70%。结论细菌性感染患儿外周血中CRP与WBC反应灵敏,将其联合应用于小儿细菌性感染疾病有助于提高诊断符合率。
-
血涂片分析在血常规检验中的重要性探讨
目的 针对血液常规检测的过程中血涂片起到的作用进行分析.方法 随机在2015年2月—2016年2月期间于我院接受血液常规检测的样本中选取100例,均予以血细胞分析仪以及血涂片检测的方式,观察两种不同检测方式所获得的结果.结果 在100份样本当中,血细胞分析仪的结果为38例异常、62例正常.在异常的38份样本当中,血涂片检测真阳性25份、假阳性13份;正常的62份样本当中,假阴性4份、真阴性58份.由此可知,血细胞分析仪进行检测,其灵敏度是86.21%、特异度是81.69%、准确性是83%.结论 临床中血液常规检测属于筛查型的检测方式,其结果可能会存在一定的误差,血涂片检测可以协助纠正错误,提高诊断准确性,值得推广.
-
使用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对发热患者进行血涂片人工镜检分析
在日常工作中对于来诊的发热患者首先要做血常规检查.但随着检验工作的现代化和机械化,血常规检测现在都是应用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各种血细胞分析仪由于受到各自检测方法的限制,目前仅能作为临床血液分析的一种过筛手段,它对患者血细胞数量检测比较准确,但对患者的血细胞形态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
-
三种不同采血方式对血细胞测定参数的影响
血细胞常规检查是目前医学检验中为常用的项目之一。随着检测设备的不断更新,一系列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被应用到临床检验之中。通常这些分析仪在分析的过程中都有较为完善的质量控制措施,而分析前的诸多因素也对血常规检测结果产生很大影响。因此,我们探讨了3种不同的采血方式(真空采血管、微量抗凝管中分别加入静脉血和末梢血等)对血常规的几项主要检测参数的影响进行比较。发现利用乙二胺四乙酸(ED T A )-K2真空采血管采集静脉血具有结果稳定、样本量多、便于复查等优点,应优先采用。
-
高效价冷凝集素致血细胞分析错误一例
临床上,高效价的冷凝集素常导致血常规检测发生错误,现将1例报告如下.1病历摘要患者男性,72岁,因发热、咳嗽、全身乏力等不适入院,于次日清晨采集肘静脉血2 mL(EDTA-K2真空采血管,由湖南省浏阳市医用仪具厂提供)行血常规检查(仪器为迈瑞BC-2800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结果为:白细胞6.5×109/L,红细胞0.81×1012/L,血红蛋白122 g/L,红细胞压积(Hct)7.4%,血红蛋白平均含量(MCH) 150.6 pg,血红蛋白平均浓度(MCHC)1 649 g/L,血小板211×109/L.鉴于红细胞计数和血红蛋白浓度明显不符,且MCH、MCHC极度增高,血小板计数未见异常,再结合全血标本外观状态(将标本对光观察,管壁上可见大小不一片状凝集及粗砂状凝集),考虑为高效价冷凝集素导致血细胞分析错误.
-
乙二胺四乙酸依赖性血小板减少一例的分析及处理
随着医学发展及高科学技术的应用,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以其快速、精确的对单个细胞进行多参数定量分析,目前已广泛应用于各级医院。作为国际血液学标准化委员会(ICS H )推荐使用的血细胞计数抗凝剂,乙二胺四乙酸(ED T A )已在全球范围应用,其具有对血细胞形态影响小且阻止血液凝固的优点,目前,广泛用于血常规的检测。尽管在血液标本检测中得到广泛认可,但在1980年 Onder就报道 ED T A 可诱导血小板聚集、黏附而引起EDTA依赖性假性血小板减少症(EDTA‐PTCP)等现象。我科近期在血常规检测中发现了1例EDTA‐PTCT 的疑似病例,现报告如下。
-
甲型H1N1流行性感冒患者淋巴细胞亚群与血常规检测结果相关性分析
甲型H1N1流行性感冒(甲流)是甲型(A型)流感病毒引起的猪或人的一种急性、人畜共患呼吸道传染性疾病.传染源主要为病猪和携带病毒的猪,感染甲型H1N1流感病毒的人也可以传播病毒,其主要通过呼吸道传播,临床表现为流感样症状.我们对甲流患者外周血细胞计数与淋巴细胞亚群细胞计数相关性进行研究,旨在为甲型流感的临床诊治和基础研究提供帮助.1资料与方法1.1研究对象:甲流患者样本来自于2009年在我院南山分院住院隔离治疗的91例患者,年龄19~60岁,平均(24±13)岁.所有甲流患者诊断均经江苏省疾病控制中心确诊实验室确定.1.2甲流患者外周血白细胞计数、淋巴细胞计数、单核细胞计数、淋巴细胞百分率,与单核细胞百分率检测:取静脉血2 mL于乙二胺四乙酸(EDTA)抗凝的DB管中,1~3 h内进行血常规检测.血常规由美国Beckmna Couler公司生产的全自动五分类STKS血细胞分析仪,用进口配套试剂进行检测.所有步骤均按仪器和试剂盒操作说明进行.
-
甲型H1N1流行性感冒患者淋巴细胞亚群与血常规检测结果相关性分析
甲型H1N1流行性感冒(甲流)是甲型(A型)流感病毒引起的猪或人的一种急性、人畜共患呼吸道传染性疾病.传染源主要为病猪和携带病毒的猪,感染甲型H1N1流感病毒的人也可以传播病毒,其主要通过呼吸道传播,临床表现为流感样症状.我们对甲流患者外周血细胞计数与淋巴细胞亚群细胞计数相关性进行研究,旨在为甲型流感的临床诊治和基础研究提供帮助.1资料与方法1.1研究对象:甲流患者样本来自于2009年在我院南山分院住院隔离治疗的91例患者,年龄19~60岁,平均(24±13)岁.所有甲流患者诊断均经江苏省疾病控制中心确诊实验室确定.1.2甲流患者外周血白细胞计数、淋巴细胞计数、单核细胞计数、淋巴细胞百分率,与单核细胞百分率检测:取静脉血2 mL于乙二胺四乙酸(EDTA)抗凝的DB管中,1~3 h内进行血常规检测.血常规由美国Beckmna Couler公司生产的全自动五分类STKS血细胞分析仪,用进口配套试剂进行检测.所有步骤均按仪器和试剂盒操作说明进行.
-
113例NEK-8222K血液分析仪报警提示血常规形态观察的分析
目的:观察在血常规检测中血液分析仪与人工镜下形态分析存在的误差.方法:对全自动血液分析仪有报警提示的标本进行人工涂片镜检.结果:全自动血液分析仪白细胞计数3例与镜下观察不符,中性粒细胞分类20例不符,淋巴细胞分类15例不符,嗜酸粒细胞2例不符,单核细胞59例不符,红细胞3例不符,血小板10例不符.结论:在血常规检测中要使血液分析仪与人工镜下形态检验相结合,以减少漏诊和误诊.广大检验工作者要重视形态学检验.
-
子弹头抗凝血在白细胞计数复查中的探讨
临床工作中,外周血白细胞检查是临床血液一般检查的重要项目之一,许多疾病能引起白细胞计数的变化.目前血细胞分析仪已经普及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提高了血常规检测的准确性和重复性,大大地减轻了工作人员的劳动强度.目前血细胞分析仪还只是一种过筛工具,即使先进的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也不能完全取代人工检查,有一些标本必须要通过人工方法复检.显微镜计数法在严格规范条件下,是用于校准血液分析仪、血液分析计数结果异常复核的较好方法[1].日常工作中,为了避免再次采血的麻烦和一些患者的不理解,常常用子弹头中剩余的血作为复查标本.通过对比抗凝子弹头采集的末梢血与直接采集的末梢血的白细胞计数,以提高对这两种检测方法之间差异的认识.
-
仪测血小板假性增高一例
患者女,37岁。因皮疹原因于2016年5月3日到我院皮肤科门诊就诊。血常规检查,电阻抗法XE-2100(CBC+DIFF)模式检测结果:血红蛋白102 g/L,红细胞比容(HCT):0.331 L/L,红细胞平均体积(MCV):57.1 f,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量(MCH):17.6 pg,平均血红蛋白浓度(MCHC):308 g/L,红细胞分布宽度-变异系数(RDW-CV):29.54%,血小板计数1484×109/L;红细胞直方图、血小板计数直方图明显异常,血小板其他参数仪器测不出。根据国际血液学学会推荐的复检规则及本科室血常规检测复检要求进行复检。
-
实验室血小板减少复检的优化流程
2005年国际血液学组织提出了显微镜复检的41条建议性标准,得到了中国血液检验学界的密切关注,其中血小板计数<100×109/L时,需涂片复查,那时的自动血液分析仪检测血小板的原理主要是采用电阻抗的方法,其不能很好地识别大血小板、红白细胞碎片、血小板卫星现象、血小板聚集、假性血小板减少等现象,而现在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检测血小板可采用光学法(PLT-O)和荧光色素染色法(PLT-F)检测血小板,大大地弥补了电阻抗方法检测血小板的不足,极大地提高了血小板检测的准确性,避免了大量样本的镜检复查。造成血小板减少的因素较多,包括真血小板减少(由各种临床疾病所引起)和假性血小板减少(其原因很多:抽血不当、血小板聚集、抗凝剂影响、巨大血小板、血小板卫星现象、红白细胞碎片、血液自凝、药物影响等),国际血液学标准化委员会(ICSH)认定乙二胺四乙酸二钾(EDTA-K2)作为血常规检测的首选抗凝剂,但在日常检验工作中经常发现血小板计数结果与临床诊断明显不符,出现假性血小板减少的现象,引起国内外的高度关注。由于这种假性血小板计数减低会导致临床增加不必要的辅助检查,甚至引起临床误诊、误治,带给患者心理上的压力及身体上的痛苦,导致医疗资源的浪费。因此,提高血小板计数的检测水平,改进其血小板减少的检测流程已受到广泛重视。作为检验工作者,为了保证结果的准确性,避免不必要的麻烦,有效的实验室标准操作流程是必要的,本研究结合实际工作制定简易的血小板减少复检的操作流程,供同行参考。
-
肠道淋巴瘤39例临床分析
我院1996年6月至2001年5月住院资料完整的肠道淋巴瘤39例,本文就其临床资料分析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39例,其中男25例,女14例,年龄10~84岁,平均(45.26±19.62)岁,70岁以上3例(7.69%).本组全部病例均采用血常规检测,X线检查,部分病例行B超、腹部CT扫描、结肠镜检查,27例行免疫组化染色.所有病例均经病理证实,符合Dawson原发性胃肠恶性淋巴瘤诊断标准[1].
-
新生儿血常规检测分类结果 异常的分析
目的 探讨新生儿血常规检测及分类结果 对及时、准确反映患儿病情的临床意义.方法 随机选择住院的新生儿血常规检测样本100例,将仪器分类结果 与人工镜检分类结果 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54例无报警信息样本仪器与显微镜分类两组结果 比较,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嗜酸粒细胞、嗜碱粒细胞,P值依次为:0.392、0.089、0.047、0.129、0.000;r值依次为0.954、0.947、0.824、0.784、0.699.46例分类结果 异常的标本经显微镜复检:43例出现杆状核,26例出现中或晚幼粒细胞,4例出现有核红细胞,1例分类100个WBC都为淋巴细胞.结论 在仪器检测分类结果 异常时,需以人工镜检分类结果 为准.准确的WBC计数及分类结果 有助于鉴别细菌与非细菌感染,判断组织炎症或损伤的程度,辅助指导临床及时诊断救治.
-
高效价冷凝集素对血常规检测结果的影响及消除
目的: 分析高效价冷凝集素对血常规检测结果的影响及消除方法.方法:选取2016年5月~2016年11月我院门诊部收治的40例血清中存在不同程度冷凝集素的患者作为本次实验的研究对象,将所有患者的血常规检测标本分别采用直接检测法、热水浴法和置换血浆法进行处理,随后在血细胞分析仪上检测并进行涂片染色,观察血细胞的分布情况.结果:直接检测法和热水浴法高效价冷凝集素严重干扰RBC、MCV、MCH、HCT、MCHC的检测,且效价越高影响越大.热水浴法无法有效消除冷凝集素的干扰,但置换血浆法可以消除干扰.结论: 相对直接检测法和热水浴法,置换血浆法才是消除高效价冷凝集素对血常规检测结果影响的佳方法.
-
胆红素对血常规检测结果的影响
目的:研究胆红素(TBIL)对血常规检测结果的影响。方法:采集标本91例,根据患者胆红素检测结果分为实验组(胆红素异常45例)和对照组(胆红素正常46例)两组,分别检测两组各项血常规参数,并检测实验组标本在放置不同时间后血常规参数的变化。结果:实验组RBC(红细胞计数)、HGB(血红蛋白)、HCT(血细胞比容)、PLT(血小板)和PCT(血小板压积)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实验组PDW(血小板体积分布宽度)、MPV(平均血小板体积)、RDW(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WBC(白细胞计数)、MCV(平均红细胞体积)及MCHC(平均血红蛋白浓度)两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不同放置时间下胆红素对血常规检测结果的影响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标本中胆红素异常增高会使血常规的多项参数发生不同程度的改变,但未发现胆红素作用时间对血常规检测结果的影响。
-
临床血常规检测的影响因素及控制对策分析
目的:分析临床血常规检测过程中的影响因素及其相应的控制对策。方法:分析比较我院内部72例血液样本在不同的保存温度、不同的检测时间及不同的采用方式给整个血常规检测带来的影响。结果:取血液样本2小时之后送检比取血液样本24小时之后送检的血样内部白细胞数量较高,但其内部的血小板及红细胞数量低于后者;在冰箱内部保存的血液样本和在室温条件下保存的血液样本血常规检测没有明显的差异;静脉血液内部红细胞及白细胞数量低于末梢血细胞,但是前者血小板数量高于后者。结论:临床血常规检测人员应对影响血常规检测的所有因素进行全面的分析了解,全面的做好血常规检测之前检测质量控制,大程度上的降低外界因素给整个血常规检测带来的影响,全面的保证整个血常规检测的准确性。
-
血常规检验在地中海贫血和缺铁性贫血诊断与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分析
目的:对血常规检验在地中海贫血和缺铁性贫血诊断与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进行分析及判定.方法:选取该院2015年2月至2016年1月收治的30例地中海贫血患者作为A组,同期选取30例缺铁性贫血患者作为B组,并同时予以血常规检测,将其检测结果进行对比.结果:A组地中海贫血患者的RBC(红细胞)为(4.22±0.74)×1012/L、HB(血红蛋白)为(91.44±13.28)g/L、RBC/HB(红细胞/血红蛋白)为0.05±0.03、MCV为(66.14±2.01)fl,RDV为(12.14±1.24)%及MCHC为(276.87±4.29)g/L,均较B组具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RBC、HB、RBC/HB、MCV、RDW、MCHC可作为鉴别缺铁性贫血、地中海贫血的指标,于临床中对贫血患者间的诊断具有显著差异.
-
不同采血方式行血常规检测在临床上的运用价值
目的:探讨不同采血方式行血常规检测在临床上的运用。方法:随机选取2010年3月~2012年3月期间我院行血常规检测的100例患者,分成静脉血采集组和末梢血采集组,对其临床数据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两组100例患者不同采血方式的检测结果对比,末梢血采集组检测结果RBC、WBC、Hb、PLT 、Hct高于静脉血采集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末梢血采集组没有静脉血采集组稳定。结论:静脉血采集对血常规检测,波动数值小,反映血常规变化准确,值得临床广泛推广。
-
儿童血常规检测中手工白细胞分类的重要性探讨
目的:分析探讨儿童血常规检测中手工白细胞分类的重要性。方法:将2014年3月至2015年3月该院儿童手指稀释血常规标本128份(128例)纳入研究,选择规范、科学的仪器与试剂,采取仪器检测法和显微镜镜检法,进一步分析评价儿童血常规检测中手工白细胞分类情况。结果:HMX 警示标志和染色图片镜检结果结果可比性表现为:2~3岁灵敏度为61.4%;特异性为61.6%、特异性为63.9%;3~12岁灵敏度为94.2%,特异性为71.8%。结论:在儿童血常规检测中进行手工白细胞分类有显著价值作用,能够使异型淋巴细胞以及有核红细胞等病理细胞的漏检情况的发生得到有效避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