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氨磺必利对精神分裂症患者血清IL-2、IL-6和TNF-α的影响

    作者:彭道明;陈莹

    目的:观察氨磺必利对精神分裂症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IL)-2、IL-6和肿瘤坏死因子(TNF)-α水平的影响。方法:精神分裂症患者40例为精分组,予以氨磺必利口服,健康志愿者40例为对照组;于治疗前及治疗8周后,检测2组血清IL-2、IL-6及TNF-α的水平。结果:治疗前、后精分组患者的IL-2、IL-6和TNF-α均显著高于对照组(<0.01);治疗后精分组IL-2、IL-6和TNF-α水平显著低于治疗前(<0.01)。结论:精神分裂症患者存在IL-2、IL-6和TNF-α介导的免疫功能障碍,氨磺必利对IL-2、IL-6和TNF-α具有调节作用。

  • 氨磺必利合并氯氮平治疗难治性精神分裂症临床观察

    作者:杜洁

    难治性精神分裂症是指按通常方法进行治疗而不能获得理想疗效的精神分裂症患者.有研究认为,第二代抗精神病药品合并氯氮平治疗难治性精神分裂症可能更为有效.本研究即讨论氨磺必利合并氯氮平治疗难治性精神分裂症的疗效与安全性,报告如下.选择2013年1月至2013年12月本院收治的精神分裂症患者.纳入标准:①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ositive and negative syndrome scale,PANSS)评分≥60分,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及诊断标准(第三版)》(Chinese Classification of Mental Disorders-3,CCMD-3)中精神分裂症诊断;②符合Kane (1996)提出的难治性精神分裂症标准:过去5年内对3种药物剂量和疗程适当的药物(3种药物中至少2种化学结构不同)治疗反应不佳;或患者不能耐受抗精神病药物的不良反应;或即使有充分的维持治疗或预防治疗,患者病情仍然复发或恶化[1].

  • 氨磺必利联合舍曲林治疗伴强迫症状的精神分裂症42例

    作者:刘立恒;易军

    目的:观察氨磺必利联合舍曲林治疗伴强迫症状的精神分裂症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将92例伴强迫症状的精神分裂症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两组,各46例。治疗组口服氨磺必利片,起始剂量200 mg·d-1,两周内增加到治疗剂量(600~1000 mg·d-1),平均(797.62±188.10) mg·d-1;对照组口服利培酮片,起始剂量1 mg·d-1,两周内增加到治疗剂量(4~6 mg·d-1),平均(4.19±1.87) mg·d-1。两组在上述基础上联用舍曲林片,起始剂量50 mg·d-1,两周内增加到治疗剂量(100~200 mg·d-1),治疗组平均(160.71±22.62) mg·d-1,对照组(161.90±23.38) mg·d-1。药物具体剂量由医生根据患者临床状况酌情决定,调整过程中如出现失眠、烦躁等可给予氯硝西泮、苯海索或普萘洛尔,不添加新的抗精神病药物及抗强迫症药物。观察12周。治疗前及治疗第4,8,12周末采用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耶鲁-布朗强迫量表(Y-BOCS)、治疗中需处理的不良反应症状量表(TESS)评定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治疗过程中,两组各脱落4例,脱落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12周末,治疗组精神病性症状有效率65.9%,对照组有效率63.6%,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组强迫症状有效率(77.3%)高于对照组(有效率52.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两组组内各时间点PANSS总分、Y-BOCS总分及各因子分随时间延长下降趋势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间PANSS总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组Y-BOCS总分及各因子分减少较对照组明显,两组第8,12周末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结论氨磺必利联合舍曲林治疗伴强迫症状的精神分裂症效果显著。

  • 氨磺必利联合艾司西酞普兰治疗阴性症状为主的精神分裂症42例

    作者:王丽娜;宗小芬;潘飞;王新法

    目的探讨氨磺必利联合艾司西酞普兰对阴性症状为主的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临床疗效、安全性及对STROOP执行功能的影响。方法将83例以阴性症状为主的精神分裂症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单用氨磺必利组(对照组)41例,氨磺必利联合艾司西酞普兰组(治疗组)42例,疗程8周。于治疗前及治疗后4,8周末分别采用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 PANSS)评定临床疗效,不良反应症状量表( TESS)评定药物不良反应,于治疗前及治疗8周后采用STROOP色词干扰试验评定患者执行功能。结果治疗8周后两组PANSS总分、阴性因子分及STROOP干扰命名项均较治疗前有显著降低。治疗后第8周末,治疗组的PANSS总分(50.3±10.9)分及阴性因子分(22.9±5.9)分显著低于对照组的PANSS总分(55.1±12.1)分及阴性因子分(26.5±4.1)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STROOP干扰命名成绩(38.9±14.3)个高于对照组(33.1±12.2)个,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不良反应均为轻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临床疗效及改善STROOP执行功能上,氨磺必利联合艾司西酞普兰治疗阴性症状为主的精神分裂症均较单用氨磺必利好。

  • 小剂量氯氮平联合氨磺必利治疗精神分裂症的临床疗效分析

    作者:马金芳;陈永新

    目的 探讨小剂量氯氮平联合氨磺必利治疗精神分裂症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选取98例精神分裂症患者,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49例.对照组口服氯氮平,初始量为每次25 mg,bid,2周内根据患者病情逐渐增至治疗量200~400 mg·d-1,高剂量为600 mg·d-1.治疗组采用小剂量氯氮平联合氨磺必利,初始量氯氮平25 mg·d-1,氨磺必利200 mg·d-1,2周内氯氮平增至100 mg·d-1,氨磺必利增至400~1 200 mg·d-1.两组患者均治疗6周.采用简明精神病评定量表(BPRS)和不良反应量表(TESS)评定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 治疗组显效率(28.57%)和有效率(71.43%)明显高于对照组(分别为22.45%,61.22%,P<0.05或P<0.01);从第2周末开始治疗组的BPR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或P<0.01);治疗组TES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 小剂量氯氮平联合氨磺必利治疗精神分裂症的临床疗效显著,不良反应少,依从性好,值得在临床推广.

  • 小剂量氨磺必利配合奥氮平对难治性精神分裂患者睡眠及认知功能影响研究

    作者:沈文婧;高威;岳静;夏朝云

    目的:探讨小剂量氨磺必利配合奥氮平对难治性精神分裂(TRS)患者睡眠及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122例TRS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61例.对照组予氨磺必利片100~300 mg·d-1,po;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奥氮平10~20 mg·d-1,po.两组疗程均为12周.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多导睡眠图(PSG)指标、认知功能[精神分裂症认知功能成套测验-共识版(MCCB)]、血清神经损伤因子水平及药品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对照组总有效率明显低于观察组(75.41%vs.93.44%,P<0.05).观察组治疗后PSG各项指标均明显优于本组治疗前(P<0.05)和对照组治疗后(P<0.05).治疗后,两组MCCB各项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提高(P<0.05),血清血清神经生长因子水平、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明显优于治疗前(P<0.05);且观察组上述各项指标均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药品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剂量氨磺必利配合奥氮平能明显增加TRS患者睡眠时间,改善客观睡眠质量,提高认知功能,且临床疗效及安全性较高.

  • 小剂量氨磺必利配合氯氮平治疗难治性精神分裂症

    作者:刘祖松;徐良雄;曾德志;徐裕;刘堂龙;董雪刚

    目的::探讨小剂量氨磺必利配合氯氮平治疗难治性精神分裂症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160例难治性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80例。观察组予氯氮平+氨磺必利、对照组予氯氮平+安慰剂,治疗12周。用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 PANSS)和副反应量表( TESS)分别评定两组临床疗效和药品不良反应。结果:在治疗后第4、8、12周末,观察组临床疗效均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PANSS各因子积分和总分均较治疗前下降(P<0.01),但观察组减分幅度均大于对照组(P<0.05或P<0.01)。两组药品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剂量氨磺必利配合氯氮平治疗难治性精神分裂症可显著提高疗效,且不增加不良反应。

  •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人血浆中氨磺必利的浓度

    作者:黄伟侨;朱军;陈彩云;刘伟忠

    目的:建立测定人血浆中氨磺必利浓度的高效液相色谱法.方法:以DiamonsilTM C18(150 mm×4.6 mm,5 μm)为色谱柱,流动相为0.03mol·L-1磷酸二氢钾(调pH 6.4)-乙腈(82∶18),流速为1.0 mL·min-1,柱温40℃,检测波长为275 nm.以醋酸乙酯-二氯甲烷(80∶20)为提取剂.结果:氨磺必利1 000.0,400.0,10.0 μg·L-1 3种质量浓度平均回收率分别为97.63%,98.71%,100.29%,日内、日间差RSD均低于8%(n=5);分析方法的低检测浓度为10.0μg·L-1;线性范围10.0~1 000.0 μg·L-1.回归方程C=136.03 F-3.25,r=0.999 6(n=9).结论:本法灵敏、准确、简单、快速,可用于临床血药浓度监测和药动学研究.

  • 氨磺必利对痴呆患者精神行为症状的疗效分析

    作者:沈震;林勇

    目的:观察氨磺必利治疗痴呆患者精神行为症状(BPSD)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对42例痴呆伴精神行为症状(BPSD)患者使用氨磺必利治疗12周,采用神经精神科问卷(NPI)评定疗效.结果:氨磺必利治疗后BPSD明显减轻,NPI各项因子得分除欣快外均明显改善(P<0.01);照料者的苦恼程度随BPSD的减轻而降低.结论:氨磺必利治疗痴呆BPSD疗效肯定,有效治疗剂量小,安全性高,同时能减轻照料者的苦恼程度.

  • 氨磺必利联用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首发精神分裂症的疗效观察

    作者:程德君

    目的 观察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采用氨磺必利联用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治疗的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96例分为两组.对照组口服氨磺必利治疗,观察组采用低频rTMS+氨磺必利治疗.比较两组疗效、治疗前后PANSS及生活质量评分.结果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5.83%)较对照组(75.00%)高(P<0.05);治疗后观察组PANSS评分较对照组低,GQOLI-74评分较对照组高(P均<0.05).结论 低频rTMS联用氨磺必利治疗首发精神分裂症疗效显著.

  • 氨磺必利与利培酮治疗sch的对照研究

    作者:王家蔚;刘俊杰

    目的:本文主要探讨氨磺必利与利培酮对精神分裂症(sch)患者临床疗效与不良反应的比较.方法:选取我院于2012年6月至2013年6月期间收治58例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临床资料,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29例,观察组患者给予氨磺必利治疗,对照组则给予利培酮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89.65%,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86.21%,差异不明显,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0.03%,略低于对照组的34.48%,差异不明显,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氨磺必利与利培酮的临床疗效相当,而且两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也比较低,值得推广.

  • 氨磺必利治疗对酒精所致精神障碍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

    作者:徐裕;曾德志;胡伟明;樊学文

    目的 探讨氨磺必利治疗对酒精所致精神障碍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 方法 将120例酒精所致精神障碍患者随机分入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在常规治疗护理的基础上,分别使用氨磺必利与奋乃静观察治疗12周,用阳性与阴性综合征量表(PANSS)和副反应量表(TESS)评定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用药物成瘾者生命质量测定量表(QOL-DA)评定生活质量. 结果 两组治疗后PANSS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均<0.01),但除阳性症状外,研究组各时点降分幅度均大于对照组(P<0.05或P<0.01);研究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1),TESS评分低于同期对照组(P均<0.01);两组治疗12周后,QOL-DA各因子分和总量表分均较治疗前显著上升(P均<0.01),但研究组上升幅度均大于同期对照组(P<0.05或P<0.01). 结论 氨磺必利治疗酒精所致精神障碍疗效确切,安全性高,可明显改善患者生活质量,优于奋乃静治疗.

  • 温胆汤治疗Ⅱ型精神分裂症的临床研究

    作者:张明瑞;秦巧英;陈国华;刘增龙

    目的:探讨温胆汤治疗Ⅱ型精神分裂症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方法:将72例Ⅱ型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6例)和对照组(36例),治疗组口服温胆汤治疗,对照组口服氨磺必利治疗,观察12周.于治疗前、治疗4周、8周、12周末采用PANSS量表评定临床疗效,TESS量表评定不良反应.结果:治疗组有效率为70.0%,对照组有效率为71.9%,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PANSS总分及各因子分,在治疗12周末均有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PANSS总分及各因子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出现失眠7例,视物模糊4例,口干3例,对照组出现锥体外系反应6例,失眠8例,体重增加6例,视物模糊5例,便秘3例,口干4例,失眠3例,心电图异常3例,两组比较,锥体外系反应和体重增加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温胆汤治疗Ⅱ型精神分裂症的疗效与氨磺必利相当,安全性优于氨磺必利.

  • 氨磺必利对阴性症状为主的精神分裂症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

    作者:朱庆;唐小伟;丛小兵;曹月梅

    目的:探讨氨磺必利对阴性症状为主的精神分裂症临床疗效、安全性和认知功能影响.方法:对符合CC-MD-3诊断标准的以阴性症状为主的精神分裂症64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使用氨磺必利和利培酮治疗12周,采用BPRS、SANS评价药物的总体有效性.采用WCST、TMT、Stroop评价认知功能.结果:治疗12周,两组BPRS、SANS总分较治疗前明显下降,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8周末,12周末氨磺必利组SANS量表意志缺乏、社交兴趣缺乏因子分较利培酮组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0.05).氨磺必利能部分改善认知缺陷.两组有效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锥体外系副作用、体质量增加等不良反应在不同药物间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利培酮组较明显.结论:两药物组治疗阴性症状为主的精神分裂症临床疗效相当.但氨磺必利在改善意志障碍、社交兴趣障碍优于利培酮,安全性更高.氨磺必利对阴性症状为主的精神分裂症的认知缺陷有改善作用.

  • 常用抗精神病药物对肝功能影响的临床研究报道实录

    作者:毕玉萍;罗小年

    在精神分裂症的治疗中,抗精神病药物治疗依然起主要作用.由于绝大多数抗精神病药物主要经肝脏进行分解代谢,且精神分裂症患者使用抗精神病药物治疗的周期长、剂量大以及联合用药多见,因此易对肝脏产生不同程度的毒性作用.本文通过查阅大量文献以及结合多年临床经验发现,几乎所有抗精神病药物均有导致肝功能损害的文献报道[1-32],其中典型抗精神病药物氯丙嗪及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氯氮平对肝脏损害较常见.抗精神病药物所致的肝功能损害一般出现在药物治疗的头1~2个月,常表现为一过性的无症状性转氨酶升高,少数患者会有轻度恶心、厌食等自觉症状,实验室检查发现主要表现为谷丙转氨酶(ALT)和谷草转氨酶(AST)的显著升高.此外,近几年来有不少有关使用抗精神病药物治疗精神障碍的患者出现危及生命的急性肝损伤的个案报道,因此抗精神病药物所致的肝功能损害不良反应需引起临床医师的高度重视.

  • 帕罗西汀联合小剂量氨磺必利治疗伴有焦虑症状的抑郁症患者的临床研究

    作者:黎娟花;胡文生;党亚梅;梅尚英

    目的:探讨帕罗西汀联合小剂量氨磺必利治疗伴有焦虑症状的抑郁症患者的疗效与安全.方法:将60例伴焦虑症状的抑郁症患者随机进入单用帕罗西汀组(n=30)或帕罗西汀合并氨磺必利组(n=30)接受为期8周治疗,分别在0、2、4、6、8周末采用《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及《汉密尔顿抑郁量表-17》(HAMA-17)评定临床疗效,使用TESS量表评定不良反应.结果:两组患者随着治疗的进行,抑郁症状、焦虑症状均有改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抑郁症状改善幅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焦虑症状改善程度有差异,在治疗4周后治疗组焦虑症状的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结论:帕罗西汀联合小剂量氨磺必利能有效产生抗抑郁及抗焦虑作用,起效快,安全性高,依从性好.

  • 研究氨磺必利与利培酮治疗首发精神分裂症的临床疗效

    作者:施关跃

    目的 对比氨磺必利与利培酮治疗首发精神分裂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焦作市第四人民医院2016年3月至2017年3月收治的60例首发精神分裂症作为研究对象,按照入院顺序,单号分为研究组(n=30),双号作为对照组(n=30),其中对照组患者采用利培酮进行治疗,研究组患者采用氨磺必利药物进行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同时客观评估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阴性与阳性症状量表(PANSS).结果 经比较,研究组和对照组患者的临床总有效率分别为76.67%和66.6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治疗后2周、4周和8周的PANSS量表评分优于对照组和治疗前,但P>0.05,不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氨磺必利与利培酮治疗首发精神分裂症的临床疗效相当,但是氨磺必利对患者的阴性症状和抑郁症状的改善情况更好.

  • 氨磺必利与利培酮治疗首发精神分裂症疗效和安全性对照研究

    作者:刘林晶;刘家洪;唐伟;陈大春

    目的 比较氨磺必利和利培酮治疗精神分裂症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76 例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被随机分为氨磺必利治疗组(n = 38)和利培酮治疗组(n = 38).分别于基线和治疗8 周后进行血压、脉率、体重测量,使用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ositive and negative symptoms scale,PANSS)、卡尔加精神分裂症抑郁量表(calgary depression scale for schizophrenia,CDSS) 评定临床疗效,Simpson 锥体外系副反应评定量表(simpson extrapyramidal scale,SEPS)评定锥体外系副反应,并进行空腹血糖、空腹胰岛素、血浆泌乳素测定和心电图检查.随时记录不良事件.结果 治疗8 周后两组有效率分别为91.7%和85.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掊2 = 0.701,P﹥0.05),氨磺必利组PANSS 阴性量表减分[(8.2 ± 5.1) vs (5.6 ± 5.0),P < 0.05]和CDSS 减分[(6.4 ± 1.6) vs (5.2 ± 2.5),P < 0.05] 均明显高于利培酮组,氨磺必利组血压异常率[1(2.8%) vs 6(17.6%),P﹤0.05]、脉率异常率[3 (8.3%) vs 9(26.5%),P﹤0.05]、QTc 延长> 60 ms(或QTc ≥ 450 ms)的比率[0(0%) vs4(11.8%),P﹤0.05]和QTc 增加值[(0.1 ± 4.1)ms vs(3.9 ± 12.2)ms,P﹤0.05]均小于利培酮组,体重增加值[(0.6 ± 1.3)kg vs (1.5 ± 2.1)kg,P < 0.05]、空腹血糖增加值[(0.1 ± 0.8)mmol / L vs (0.5 ± 0.7)mmol / L,P < 0.05]、胰岛素抵抗指数增加值[(1.6 ± 1.5) vs (3.3 ± 3.8),P﹤0.05]、空腹血糖异常率[2(5.6%) vs 8(23.5%),P﹤0.05]小于利培酮组,EPS 发生率[1(2.8%) vs 10(14.3%),P﹤0.01]和EPS 增分值[(0.4 ± 0.9) vs (1.2 ± 1.7),P﹤0.05]小于利培酮组,泌乳素升高发生率[9(25.0%) vs 17(50.0%),P﹤0.05]小于利培酮组.结论 氨磺必利和利培酮总体疗效相似,对阴性症状、抑郁症状疗效更好,对心血管、糖代谢、EPS、泌乳素的影响更小.

  • 艾司西酞普兰联合氨磺必利治疗老年抑郁症患者疗效观察

    作者:赵惠芳;安彦敏;王翠敏;崔海华

    目的 观察艾司西酞普兰联合氨磺必利治疗老年抑郁症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选择2017年3月~2018年3月收治的80例老年抑郁症患者为观察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0例.对照组给予艾司西酞普兰治疗,观察组给予艾司西酞普兰联合氨磺必利治疗;治疗前及治疗后2、4、6、8周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17)评价临床疗效,副反应量表评价不良反应.结果 治疗2周后,观察组HAMD-17总评分低于对照组,治疗4周后,观察组HAMD-17焦虑躯体化因子评分、体重因子评分、阻滞因子评分及总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艾司西酞普兰联合氨磺必利治疗老年抑郁症患者起效较快,疗效较好且不良反应较少.

  • 氨磺必利联合艾司西酞普兰治疗女性难治性抑郁症临床分析

    作者:李小新

    目的:观察采用氨磺必利联合艾司西酞普兰治疗女性难治性抑郁症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3年6月~2014年6月收治的女性难治性抑郁症患者60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30例。两组患者先进行药物清洗1周,对照组患者口服氨磺必利进行治疗;研究组患者口服氨磺必利的同时联合艾司西酞普兰进行治疗。按照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在治疗前与治疗后的第2、4、6、8、10周进行评定,对比两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结果与治疗前相比,患者治疗后的HAMD评分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自第4周后,研究组患者的HAMD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各发生不良反应1例,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氨磺必利联合艾司西酞普兰具有协同作用,治疗效果显著,明显提升治疗效果,且安全性高。

568 条记录 23/29 页 « 12...20212223242526...2829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