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亚甲二氧甲基苯丙胺、氯胺酮滥用致急性精神障碍1例
近年来,亚甲二氧甲基苯丙胺(摇头丸)、氯胺酮等毒品的滥用有愈演愈烈之趋向,滥用对象已自一般的高危人群向其他人员扩散之势态.因此,导致急性中毒性精神障碍案例也不断有所报导.现将我所收治的因滥用摇头丸、氯胺酮引起急性精神异常1例报告如下:
-
滥用亚甲二氧甲基苯丙胺致低年龄脑梗塞1例
病例:患者,男,24岁,未婚,初中文化,无业.因滥用亚甲二氧甲基苯丙胺(摇头丸)3 a,昏迷3 h入院.陪护代诉:患者近3年来滥用摇头丸,每月2~3次,每次2片,入院前3 h因服摇头丸2片后感思睡,后发现昏迷而急送入院.查T36.8℃,P110次/分,R18次/分,BP 100/60mmHg,深昏迷、双瞳等大等圆,直径3.0 mm,对光反射迟钝,鼻唇沟对称,口角无歪斜,颈抵抗稍增强,双肺闻及痰鸣音,心脏听诊正常,深浅反射消失,克尼格征、巴宾斯基征、布鲁金斯基征阴性.
-
亚甲二氧甲基苯丙胺的临床前行为药理学作用
概述亚甲二氧甲基苯丙胺(MDMA)是一种相对说来比较新型的滥用药物,对其行为药理学作用知之甚少.本综述的目的是,确定它是否代表一类新型滥用药.对于多种动物说来,MDMA是一种选择性5-HT神经毒素,但在大剂量使用时则表现为突触前5-羟色胺(5-HT)、多巴胺(DA)、去甲肾上腺素(NA)和乙酰胆碱(ACh)的强效释放剂,和/或重摄取抑制剂,这些因素相互作用产生行为药理学作用.药物辨别研究表明,MDMA及其相关药物能够产生独特的内部感受性作用,并据此分类为内感受原(entactogen)性药物.虽然MDMA的特异性作用呈剂量依赖性,但是其他行为学的研究结果也支持这一点.MDMA可以引起条件性位置偏爱,但在自身给药行为中不是强效的强化剂.这些独特的行为效果可能是当前MDMA流行的原因.MDMA已列名在黑市的迷魂药中,正如其他药物也能见于迷魂药的名单上一样.
-
我国"新型毒品"的滥用特征及其危害
联合国禁毒与犯罪事务办公室(UNODC)报告显示,在2005年全球至少有2亿人滥用过各类违禁毒品,占全世界15-64岁人口总数的5%,滥用严重的毒品依次是大麻、甲基苯丙胺(冰毒)、阿片类、可卡因和亚甲二氧甲基苯丙胺(摇头丸、迷魂药).
-
"摇头丸"急性中毒抢救1例
患者,男,22岁.于2005年2月因神志不清伴高热来院.患者于来院前10 h左右在卡厅内连续服用"摇头丸"3颗,啤酒溶化后服用,之后狂舞不止,后因体力不支倒地,被其朋友送来我院急诊.查体:体温39.2 ℃,呼吸26次/min,心率 120次/min,血压160/110 mmHg,谵妄,头部摇动不止,心、肺、腹部无异常体征.血常规:WBC 12×109/L,N 88%,HCT 0.55,其余检查无异常.来院后立即建立静脉通道,快速补液,咪达唑伦10 mg静脉缓慢推注,物理降温,佩尔地平2 mg缓慢静脉推注降压,15 min后患者头部停止摇动,安静入睡,经积极治疗2 d后患者神志清醒,症状消失,痊愈出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