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单个椎体压缩骨折:恶性和急性良性压缩骨折MR鉴别诊断

    作者:李莹;顾华;戴敏红;邱清亮

    目的通过对31例单个椎体压缩骨折(包括恶性和由于骨质疏松造成的良性急性压缩骨折)的MR征象进行观察统计,鉴别其良恶性。方法31例单发椎体压缩骨折患者,其中恶性压缩骨折16例,良性急性压缩骨折15例。均通过活检及3~6个月随访观察证实。进行MR平扫(T1WI,T2WI)及增强扫描。结果单个椎体的恶性和急性良性压缩骨折的MR鉴别诊断主要通过形态学改变及增强后病变形态(共7个征象)进行分析。(1)急性良性压缩骨折:椎体压缩程度大;病变不累及整个椎体;多数病灶沿终板分布,椎体前缘或后缘多正常或略凹陷,椎体后缘骨折可形成骨碎片后突;椎弓根多不受累;很少累及周围软组织;椎体静脉多清晰;典型强化方式为沿终板的带状强化。(2)恶性压缩骨折:椎体压缩程度小;病变多侵及整个椎体;压缩后椎体前缘和/或后缘多向外凸;多侵及椎弓根;周围软组织受侵;椎体静脉多受侵显示不清;病灶多呈结节状强化。结论区分良性急性压缩骨折和恶性压缩骨折主要依靠形态学的改变和增强后病灶强化的形态,增强后信号增强程度对鉴别上述两种压缩骨折没有显著作用。

  • 圆锥位置正常型脊髓栓系综合征MRI表现与临床对比

    作者:张小安;刘晓晨;赵鑫;陆林

    目的 探讨圆锥位置正常型脊髓栓系综合征(TCS)临床及MRI特征性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圆锥位置正常型脊髓栓系综合征患儿13例,将其临床表现、术前MRI征象及术中所见情况进行对比.另对12例怀疑有此种圆锥位置正常型TCS患儿在常规MRI检查基础上加做俯卧位扫描加以筛查.患儿全部行MRI检查、尿动力学及双下肢肌电图检查、MSCT检查,手术方式采用终丝离断加椎板成形术治疗.结果 术前MRI及MSCT显示患儿脊髓圆锥末端均位于L2椎体下缘以上,部分伴有骶椎板未融合及脊柱侧弯等其他病变.轴位及矢状位可观察到19例患儿终丝及马尾神经有靠近或紧贴于后硬膜囊的趋势,椎管内马尾神经排列不规则,两侧粗细不等等征象.12例疑似患儿经俯卧位MRI检查排除8例.尿流动力学及双下肢肌电图结果显示部分患儿存在损害.术中可见终丝呈弓弦样紧张,紧贴于硬脊膜后缘,17例终丝直径在1.5 mm以上,4例终丝发黄;3例马尾神经有不同程度的粘连呈束状.显微镜下分离终丝并切断,术中即可见脊髓圆锥末端回缩3例.术后病理示3例终丝脂肪组织异常增生,4例终丝纤维组织及脂肪组织异常增生,10例纤维组织异常增生.结论 圆锥位置正常型TCS可被认为是一种特殊TCS亚型,通过观察患儿终丝及马尾神经MRI影像学特征,并加做俯卧位MRI检查进行对比,可对此种类型TCS进行初步诊断.

  • 腹膜后巨大畸胎瘤1例报告

    作者:李金泉;董墨农;贾兴平

      患者,女,10个月。发现腹部进行性膨隆2月余。查体,腹部明显膨隆,以上中腹为著,无肠型及蠕动波腹式呼吸受限,全腹柔软,上中部可触及囊性包块,其大小约18 cm×15 cm,无触痛,包块不规则,向左肋缘下延伸可触及小包块,表面光滑,无触痛,可活动。  X线检查:腹部平片可见11 cm×10 cm之巨大类圆形块状阴影,肠管被推向前移位,包块内可见不规则条状钙化阴影,脊椎向后突。服钡剂后,肠管受压向前上、向下移位,使包块轮廓更显清楚,X线诊断腹膜后畸胎瘤(图1,2)。

  • 小儿脊髓栓系综合征螺旋CT诊断价值

    作者:刘福云;刘文英;胡廷泽;张小安;徐尚恩

    目的探讨小儿脊髓栓系综合征(tethered cord syndrome,TCS)的螺旋CT(Spiral CT,SCT)影像学特点及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手术确诊的TCS患儿136例 ,对其SCT平扫及多平面重建(multiplanner reformation,MPR)的影像特点与临床表现、手术所见进行对照分析.结果 136例TCS患儿中圆锥均低于L3 甚至达S2以下,合并脊髓骨性纵裂 24例、脂肪瘤61例、终丝增粗脂肪变11例、脊髓空洞症9例、椎体畸形26例.136例TCS患儿伴有脊柱裂129例(95%),其中包括18例隐性脊柱裂,111例显性脊柱裂.通过SCT/MPR均能获得较满意的图像.结论 SCT/MPR能为手术提供完整的资料,是继MRI、B超之后诊断TCS的又一重要方法.

  • MR检测椎体和腹主动脉旁网状淋巴管及其临床意义

    作者:于德新;李传福;张晓明;修建军;王茜;冯德朝

    目的 研究3.0T磁共振对椎体和腹主动脉旁网状淋巴管成像,探讨其显示率与病变之间的关系.方法 对91例病人进行上腹部轴位和冠状位脂肪抑制T2WI扫描,观察腹主动脉及椎体旁网状淋巴管的显示情况,根据其显示的宽度和长度分为0~3级.将病例分为正常对照组、门静脉高压组、胆管扩张组和恶性肿瘤组,探讨网状淋巴管的显示情况与各组之间的关系.结果 本组病例椎体右侧、椎体左侧、主动脉右侧、腹主动脉左侧网状淋巴管的显示率分别为34.07%(31/91)、32.97%(30/91)、32.97%(30/91)和43.96%(40/91).腹主动脉右侧网状淋巴管的显示情况存在统计学差异(χ2=23.846,P=0.005),门脉高压组的显示率分别高于对照组和恶性肿瘤组(P<0.05),其他部位网状淋巴管的显示率在4组之间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利用脂肪抑制T2加权MR技术可以对椎体和腹主动脉旁的网状淋巴管进行显示,门脉高压可影响腹主动脉右侧网状淋巴管的显示率.

  • 多层螺旋CT不同角度MPR图像诊断腰椎弓峡部裂的对照研究

    作者:侯代伦;柳澄;陈海松;邹晓风

    目的 研究64层CT不同角度MPR图像诊断腰椎弓峡部裂的价值.方法 利用64层CT扫描的50例腰椎弓峡部裂病例的各向同性扫描的容积数据,采用不同角度的多平面重组(MPR)方式进行图像后处理.利用MPR模拟出4种扫描模式:(1)常规的椎间盘扫描方式的断面图像;(2)腰椎横断面图像;(3)沿椎弓方向的斜横断位(椎弓反角度扫描)图像;(4)沿腰椎长轴的矢状断面图像.分析4种方法的峡部裂隙检出率、峡部裂断端错位检出率、碎骨片检出率、假关节形成检出率.结果 峡部裂隙检出率以矢状MPR图像、斜横断MPR(100%)高(u=8.51,P<0.05);峡部裂断端错位检出率以矢状MPR图像(90%)高(u=4.18,P<0.05);碎骨片检出率以斜横断MPR(28%)和矢状MPR图像(20%)高(u=2.08,P<0.05),假关节形成检出率以斜横断MPR(18%)高(u=2.237,P<0.05).结论 64层CT后处理图像的多平面重组(MPR)可以从不同角度、不同平面分析椎弓峡部裂的各种征象.

  • 脊椎骨嗜酸性肉芽肿的MRI表现

    作者:易先满;罗伟;刘军

    目的 分析脊椎骨嗜酸性肉芽肿的MRI特征.方法 回顾分析经病理证实的12例脊椎骨嗜酸性肉芽肿的MRI资料.结果 12例脊椎骨嗜酸性肉芽肿主要表现为T1WI低或等信号,T2WI及T2FLAIR像为高或混杂信号,病灶周围正常骨髓内可见高信号水肿带;8例椎体呈扁平状,4例呈楔形,所有病例均形成椎旁软组织肿块,其中6例表现为"袖套征";MRI增强椎体病变及周围软组织呈明显不均匀强化.结论 MRI对脊椎骨嗜酸性肉芽肿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 双穿刺点法联合腰麻-硬膜外麻醉对肾移植受者术中血流动力学影响

    作者:王警卫;王军;常江;杜文涛;曹艳;蒋敢

    目的:探讨双穿刺点法联合腰麻-硬膜外麻醉(DST-CSEA)对肾移植术受者血流动力学的影响以及术中、术后对植入肾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选取需行同种异体肾移植患者120例,随机分为单点硬膜外麻醉组(EA组)(n=68)和DST-CSEA组(D-CSEA组)(n=52).EA组行T12 L1椎间隙行硬膜外麻醉;D-CSEA组先于T11,12或T10-11行硬膜外穿刺并置管,再于L2,3行脊椎麻醉,术中由硬膜外导管追加局麻药.监测血流动力学指标,术中移植肾见尿时间,术后24 h尿量并分析.结果:两种麻醉方法对患者血流动力学影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移植肾血流开放时两组血流动力学指标无明显差别,两组移植肾功能恢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局麻药总用药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DST-CSEA具有局麻药总用药量少,麻醉效果确切等优点,可安全用于肾移植手术.

  • 比较微创经皮椎弓根置钉与经后路短节段螺钉内固定治疗脊椎骨折的临床研究

    作者:王军峰

    目的:分析比较微创经皮椎弓根置钉与经后路短节段螺钉内固定治疗脊椎骨折的疗效.方法:选择接受治疗的46例脊椎骨折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两组,每组23例,观察组应用微创经皮椎弓根置钉内固定治疗,对照组采用经后路短节段螺钉内固定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术中情况及疗效.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和切口长度分别为(1.08±0.05)h,(6.18±0.08)cm,出血量和引流量分别为(81.46±11.98)ml,(6.34±4.12)ml,均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两组术后1个月、3个月的疼痛情况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两组患者的伤椎前缘高度比(%),Cobb角和椎管侵占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观察组的伤椎前缘高度比为(94.70±6.79)%,Cobb角为(7.88±1.08)°,椎管侵占率为(17.64±3.27)%,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血清肌酸激酶活性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微创经皮椎弓根置钉内固定治疗脊椎骨折疗效确切,出血量少,创伤小,能有效恢复椎体高度,改善椎管侵占率,缓解术后疼痛,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 地佐辛对下肢骨折患者腰硬联合麻醉术后疼痛有效性的临床分析

    作者:李争卫;王武涛

    目的:探讨地佐辛对预防在下肢骨折患者腰硬联合麻醉术后急性疼痛的有效性.方法:下肢骨折内固定择期手术患者60例随机分为2组,每组30例,A组于麻醉后静脉输注地佐辛5mg,B组不使用地佐辛.用视觉模拟评分(VAS)评估患者术后30min、2h、6h、12h、24h的疼痛程度,观察术中体动、呼吸抑制及术后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结果:术后30min、2h、6h、12h A组VAS评分明显低于B组(P <0.05),术后24h两组VAS评分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 >0.05),A组术中体动、呼吸抑制及恶心呕吐的发生率均小于B组(P <0.05).结论:给予地佐辛可减轻下肢骨折内固定术后急性疼痛,且术中体动、呼吸抑制及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的发生率较低.

  • 剖宫产术椎管内麻醉后寒战反应对母婴的影响

    作者:王胜利;王琼凤

    目的:探讨剖宫产术椎管内麻醉后寒战反应对母婴的影响.方法:选择35例患者使用常规对症支持治疗,35例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使用曲马多联合托烷司琼治疗,比较两组患者寒颤出现后5min生命体征,并统计胎儿取出后Apgar评分和患者出现的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收缩压、舒张压、呼吸频率和心率均显著平稳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胎儿取出时、出生后1min以及出生后5min Apgar评分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发生恶心、呕吐以及呼吸困难的比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仅发生头晕的比率为20.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2.9%(P<0.05).结论:剖宫产术椎管内麻醉后寒战反应严重影响患者术中生命体征平稳,曲马多联合5-羟色胺3(5-HT3)受体拮抗剂用于预防和治疗剖宫产寒颤,其对新生儿无不良影响,且能更好的维持患者术中生命体征平稳.

  • 0.75%罗哌卡因腰麻联合硬膜外麻醉在中老年患者阑尾切除术中的效果观察

    作者:廖兴志;吴文华;刘宇芳;华君;周脉涛

    目的:探讨0.75%罗哌卡因腰麻联合硬膜外麻醉在中老年患者阑尾切除术中的安全剂量.方法:将120例行阑尾切除术的中老年患者随机分为4组(n=30),蛛网膜下腔(L2-3)分别给予0.75%布比卡因注射液2.0ml(A组)及不同容量的0.75%罗哌卡因注射液,包括2.0ml(B组),2.5ml(C组)和3.0ml(D组).观察注药后30min内各组患者感觉和运动阻滞情况,血流动力学变化,不良反应及麻醉满意度.结果:各组患者的痛觉消失平面(高阻滞平面中位数)分别为T5、T9、T7、T6,下肢运动阻滞率(BromageⅢ级阻滞)分别是100%,83%,97%和100%;各组患者麻醉后血压心率均逐渐下降,其中A组血压降幅较明显(P<0.01).另外,B组、C组、D组各时点相比较未见明显差异;麻醉后低血压、心动过缓的发生率A组明显高于其余三组(P<0.05);A组、C组、D组麻醉满意度均在90%以上.结论:0.75%罗哌卡因腰硬联合麻醉在中老年患者阑尾切除术中可以使用到2.5~3.0ml,较0.75%布比卡因2ml行蛛网膜下腔阻滞安全,且病人舒适度高.

  • 不同比重布比卡因腰麻对老年患者术后早期认知功能的影响

    作者:姚永远;肖春龙;吴家伟

    目的:探讨不同比重布比卡因腰麻对老年患者术后早期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90例年龄≥60岁老年患者随机分为3组:轻比重组30例(A组),腰麻液为0.25%布比卡因5ml;重比重组30例(B组),腰麻液为0.5%布比卡因3ml;等比重组30例(C组),腰麻液为0.25%布比卡因4ml.采用简易智能量表(MMSE)法评估患者术前1天及术后1、3、5天认知功能.术后认知功能障碍(POCD)的诊断是首先计算所有患者麻醉前MMSE评分,患者以麻醉前测试值为对照,等于或超过1个标准差诊断患者出现POCD.结果:3组患者术后第1天MMSE值明显低于术前(P<0.05),A组术后早期发病率为43%;B组术后早期发病率为50%;C组术后早期发病率为40%;3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同比重布比卡因腰麻对老年患者术后早期认知功能障碍的影响无显著差异.

  • 腰硬联合麻醉用于老年人全髋关节置换术40例

    作者:邵安民

    目的:观察腰硬联合麻醉用于老年人全髋关节置换术的临床效果.方法:40例择期行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入室后行颈内静脉穿刺,快速输入胶体液扩容.患者左侧卧位,取L2~3或L3~4椎间隙行腰硬联合麻醉,硬膜外穿刺成功后,置入腰麻针见有脑脊液流出注入0.5%布比卡因2ml,在10~15s内注完,然后退出腰麻针,向头端置入硬膜外导管4cm.患者平卧后控制麻醉平面在T8~T10.如麻醉平面低于T10,则向硬膜外腔追加注入2%利多卡因5~10ml.麻醉后如收缩压低于100mmHg或下降大于基础值的20%时,给予麻黄碱5~10mg静脉注射,如心率小于55次/min时给予阿托品0.2~0.5mg静脉注射.结果:全部患者蛛网膜下腔注药完毕后10~30s出现下肢麻木,麻醉平面相对固定时间13.4士2.6min.高阻滞平面上界T6者3例,T8者22例,T10者15例.麻醉后5、10、20、30min四个时点的SBP、DBP均轻度下降,但与麻醉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本组发生低血压4例(10%).结论:对于老年患者行全髋关节置换手术,采用小剂量等比重布比卡因混合液腰硬联合麻醉安全有效,阻滞起效迅速,平面易于调节,镇痛及肌松完善,术前充分扩容,可以减少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可为老年人提供安全、有效的麻醉方法,值得临床推广.

  • 腰麻-硬膜外联合麻醉及笑气吸入两种镇痛分娩方法的比较

    作者:韩香;张卫文

    目的:比较腰麻-硬膜外联合麻醉及笑气吸入两种镇痛分娩方法.方法:随机选取600例孕妇分为腰麻-硬膜外联合麻醉组、笑气吸入组及对照组,每组200例.在进入活跃期后,腰麻-硬膜外联合麻醉组采用蛛网膜下腔+硬膜外腔联合注入罗哌卡因+芬太尼,笑气吸入组吸入含有50%笑气和50%O2混和气体进行镇痛,而对照组未采用任何镇痛措施.比较三组产妇的镇痛效果、宫缩强度及胎心率变化、产程时间、分娩方式、产后出血量及新生儿窒息发生率.结果:①镇痛效果比较:三组有显著性差异.②宫缩强度及胎心率变化比较:宫缩强度在活跃期(T1)及实施镇痛分娩1h(T2)后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但宫口开全(T3)后有显著性差异;三组孕妇胎心率在三个时段均无显著性差异.③产程时间及产后出血量的比较:活跃期腰-硬联合麻醉组时间短、而第二产程时间长,与另两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三组比较产后2h出血量比较无差异性.④分娩方式及新生儿窒息率的比较:三组比较尽管腰-硬联合麻醉组剖宫产率低,产钳助产率高但与另两组比较未发现显著性差异);新生儿窒息率三组无差异.结论:腰-硬联合麻醉镇痛效果好、产程时间短,孕妇能配合全产程,是目前好的分娩镇痛方法之一,而笑气镇痛效果远差于腰-硬联合麻醉,与未实施镇痛分娩比较差异不大,且副作用多,期待更适宜我国的规范化分娩镇痛能尽早开展.

  • 小剂量罗哌卡因复合芬太尼腰麻在宫腔镜手术中的应用

    作者:黄晓雷;齐晓非;曹君;吴铭广;谷寅;李元涛

    目的:探讨小剂量罗哌卡因复合芬太尼腰麻用于宫腔镜手术的可行性.方法:180例拟在腰麻下行宫腔镜手术患者随机分为三组,每组60例.R10组给予罗哌卡因10mg,R5组给予罗哌卡因5mg,RF组给予罗哌卡因5mg+芬太尼15μg,三组均选L2~3间隙穿刺,用脑脊液稀释至2ml,针尖朝头,注药时间8s.监测记录患者循环功能、感觉阻滞程度、运动阻滞程度及不良反应.结果:RF组与R10组相比,感觉阻滞平面、麻醉效果优良率无显著性差异,用药后R10组血压下降、心率减慢(P<0.01),但RF组变化不明显,RF组用药后60min Bromage评分高于R10组(P<0.01),运动阻滞程度明显轻于R10组;RF组与R5组相比,两组用药后血压、心率变化均不明显,用药后60min Bromage评分无显著性差异,但RF组感觉阻滞平面、麻醉效果优良率高于R5组(P<0.01).结论:小剂量罗哌卡因(5mg)复合芬太尼(15μg)腰麻用于宫腔镜手术感觉阻滞完善、麻醉效果满意,对血流动力学影响小,运动阻滞轻,不良反应少.

  • 阴式全子宫切除术110例麻醉探讨

    作者:贺峰;郭玉琳

    目的:探讨阴式全子宫切除术的麻醉方法极其临床效果.方法:择期阴式全子宫切除手术患者110例,分别采用腰-硬联合麻醉(CSEA)、连续硬膜外麻醉(CEA)及连续骶管麻醉,比较三组患者麻醉效果.结果:CSEA组和连续骶管麻醉组在麻醉起效时间、阻滞完善时间、肌松效果、VAS评分方面及术后背痛方面,均优越于CEA组;CSEA组和连续骶管麻醉在这五方面比较无显著差异,而三组患者在阻滞范围、手术持续时间、出血量方面均无显著性差异;CSEA组术后出现背痛3例,CEA组8例,骶麻组1例.结论: CSEA和连续骶管麻醉在阴式全子宫切除术中麻醉起效快,镇痛效果确切,肌松良好,安全可靠.

  • 全身麻醉和腰麻在择期剖宫产手术中应用的对比研究

    作者:崔晓岗;李华;张义长

    目的:探讨全身麻醉和腰麻对择期剖宫产手术母婴安全的影响.方法:对247例择期剖宫产手术全麻和腰麻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麻醉方式分为全身麻醉组(n=135)和腰麻组(n=112),比较术中平均动脉压波动的低峰值、新生儿Apgar评分、麻黄素用量等指标.结果:平均动脉压的低峰值腰麻组低于全麻组(P<0.05),麻黄素的应用比例及用量大于全麻组(P<0.01).Apgar评分两组相比,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虽然全身麻醉和腰麻均可用于择期剖宫产手术,但对于非急诊剖宫产患者,宜首选椎管内麻醉.

  • 罗哌卡因与布比卡因用于腰麻硬膜外联合阻滞的临床研究

    作者:党彩艳

    目的:探讨0.75%罗哌卡因与0.75%布比卡因腰麻硬外联合阻滞用于下腹部、下肢或会阴部手术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择期行下腹、下肢或会阴部手术病人120例,18~77岁,ASA Ⅰ~Ⅱ级,随机分为两组,Ⅰ组:0.75%罗哌卡因1.5ml+10%葡萄糖溶液0.5ml;Ⅱ组:0.75%布比卡因1.5ml+10%葡萄糖溶液0.5ml,每组60例.取L2~3或L3~4椎间隙硬膜外穿刺至硬膜外腔,腰麻针通过硬膜外穿刺直达蛛网膜下腔,回抽脑脊液流出后,将腰麻针斜面向上以0.1ml/s速度蛛网膜下腔给药1.5~2ml,然后退出腰麻针,置入硬膜外导管.术中两组麻醉效果不足时经硬膜外导管补充2%利多卡因维持.分别观察感觉、运动神经阻滞范围及恢复时间,连续监测血压、心率及麻醉效果和手术中不良反应.结果:两组高阻滞平面及达到时间相似(P>0.05),Ⅰ组感觉和运动神经阻滞起效慢,维持时间短(P<0.05);下肢运动阻滞程度Ⅰ组显著低于Ⅱ组(P<0.01).Ⅰ组患者血压心率较用药前无明显改变;Ⅱ组舒张压明显下降(P<0.05),心率无明显改变.结论:与0.75%布比卡因比较,0.75%罗哌卡因用于硬腰联合麻醉安全有效,下肢运动阻滞弱且恢复迅速,并能达到较为完善的麻醉效果.

  • 老年患者下肢手术43例椎管内麻醉探讨

    作者:贺峰

    老年患者由于生理功能减退以及并发症较多,尤其呼吸、循环系统的病变.而呼吸循环疾病与椎管内麻醉相互影响较大.所以麻醉医生在选择麻醉方式时考虑,既要满足手术要求,更重要的是减少对患者生理的干扰,特别是高危老人.我院从2005~2008年对43例老年下肢手术患者,分别采用腰硬联合麻醉、连续腰麻进行麻醉,现就其综合麻醉效果分析报告如下.

975 条记录 46/49 页 « 12...414243444546474849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