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眼底血管荧光造影的护理

    作者:杨会芹

    目的:探讨眼底血管荧光造影检查(FFA)的护理要点方法:对400例眼底血光荧光造影检查的患者前、中、后进行的全程护理,并对造影剂的副作用进行观察,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结果:本组患者在正确的的护理配合下,均顺利完成检查,未出现严重并发症.结论:正确及时的护理措施是检查成功的重要保障.

  • 探讨眼底照相及眼底荧光造影在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的临床观察

    作者:冯旭

    目的:对眼底照相和眼底血管荧光造影(F F A)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 R P)的诊断及治疗中的临床价值进行分析探讨.方法:将本院在2014年—2016年收治的100例(140只眼)糖尿病患者作为研究资料,选择应用A P S-B型眼底血管造影仪对100例患者(140只眼)实施眼底摄片或者是造影.结果:依据国际分期法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实施分期,并对患者进行治疗.结论:眼底照相能够作为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早期筛查的金标准,而FFA能够作为眼底激光治疗和疾病疗效评估的重要指标.

  • 护理干预预防眼底荧光血管造影不良反应的观察

    作者:刘云霞

    目的:探讨对眼底血管荧光造影不良反应实施护理干预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90例行眼底血管荧光造影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实施全面的护理干预,观察两组患者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对照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53.33%)明显高于观察组(11.11%),而观察组患者满意度评分[(97.82±2.06)分]明显高于对照组[(90.02±4.06)分],两组患者对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行眼底血管荧光造影的患者实施全面的护理干预可有效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提高患者的满意度。

  • 深低温停循环经上腔静脉逆行灌注眼底微血管血流观测

    作者:管玉龙;董培青;杨璟;何美玲;万彩红;杜顺平

    深低温停循环经上腔静脉逆行灌注(RCP)脑保护在临床的应用已较为普遍,但关于RCP是否能提供有效的脑灌注尚存在争议.我们的实验采用眼底血管荧光造影(FFA)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观察眼底微血管显像和血流状况来评估RCP期间的脑灌注效果.

  • 眼底血管荧光造影在特发性视网膜血管炎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

    作者:程材;张松霞;张会丽

    目的 评价眼底血管荧光造影在特发性视网膜血管炎诊断和治疗中的指导意义.方法 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收集2010年1月至2012年6月期间河南省舞阳市舞阳钢铁有限责任公司职工医院诊治的特发性视网膜血管炎患者资料,共计12例16眼.对其治疗前后的眼底彩色照像、眼底血管荧光造影检查结果及其指导下实施的治疗方法进行归纳总结.结果 治疗前眼底彩色照相检查发现16眼中视盘明显水肿1眼,周边视网膜血管粗细不均、血管白鞘13眼,玻璃体积血3眼,玻璃体视网膜明显增殖性病变1眼,黄斑前膜1 眼.治疗前眼底血管荧光造影检查发现视盘渗漏9眼,视盘新生血管1眼,全部患眼周边视网膜血管管径不均、晚期可见静脉荧光着染及小分支血管渗漏、周边部无灌注区11眼,视网膜新生血管3眼,黄斑水肿5眼,黄斑前膜1眼.治疗1~3个月后复查的眼底血管荧光造影发现视盘渗漏2眼,周边视网膜血管仍有渗漏者5眼、无灌注区2眼,视网膜新生血管未退行1眼,需要继续用药及补充激光治疗.结论 眼底血管荧光造检查能够清晰显示特发性视网膜血管炎治疗前后炎性病变的程度、范围,监测病变的活动性,对指导特发性视网膜血管炎的治疗及治疗后随诊中的病情监测有重要价值.

  • 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不良反应的临床观察

    作者:于亚东

    目的 分析荧光素钠应用于眼底荧光造影的安全性及不良反应特点.方法 对河南大学淮河医院2008年3月-2011年4月726例眼底荧光造影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进行记录分析.结果 726例患者中发生不良反应患者共49例,占6.74%,均为轻中度不良反应,无重度不良反应及死亡病例发生.不良反应发生率男性高于女性(x2=4.66,P< 0.05),中壮年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高于青少年(<20岁)及老年组(60岁)(P<0.05).结论 荧光素钠应用在眼底血管造影时,是一种相对安全的.

  • 激光治疗视网膜静脉周围炎疗效观察

    作者:杜敏;周尚昆

    目的 观察氩激光治疗视网膜静脉周围炎(Retinal periphlebitis)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110例155眼经眼科临床确诊的视网膜静脉周围炎患者,采用氩激光光凝治疗,治疗后经6个月~7年9个月的随访,对比分析治疗前后的眼底血管荧光造影(fundus fluorescein angiography)及视力情况.结果 激光治疗有效139眼,占89.7%,无效16眼,占10.3%;视力增进50眼,占32.3%,视力无变化72眼,占46.5%,视力减退33眼,占21.3%.结论 激光治疗视网膜静脉周围炎效果肯定,特别是早期病变光凝治疗效果良好.定期随访尤其重要.

  • 曲安奈德治疗黄斑水肿的临床观察

    作者:杜敏;代涛;周尚昆

    目的 观察曲安奈德(TA)玻璃体腔注射治疗视网膜静脉阻塞和糖尿病所致的黄斑水肿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46只眼(46例患者)因黄斑水肿接受TA玻璃体腔注射术,其中视网膜静脉阻塞黄斑水肿21只眼(21例患者),糖尿病所致黄斑水肿25只眼(25例患者).46只眼分别于表面麻醉下行"TA玻璃体腔注药术",药物(国产)剂量:4mg(0.1ml).术后1天、3天、1周、半个月常规眼部检查,1~2个月复查FFA及OCT.随诊时间2个月~1年.结果 本组病例玻璃体腔注药后,43只眼视力提高(93.5%),2只眼视力不变(4.3%),1只眼视力下降(2.2%).视力提高患者FFA显示黄斑区血管渗漏明显减轻,OCT证实黄斑水肿消失,视网膜厚度减小.结论 TA玻璃体腔注射可有效治疗视网膜静脉阻塞和糖尿病所致的黄斑水肿.部分患者黄斑水肿可能复发.

  • 眼底血管荧光造影在眼科护理中的应用

    作者:程瑛

    目的:分析研究眼底血管荧光造影在眼科护理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1年3月~2013年4月在我院眼科采取眼底血管荧光造影的病人一共有1065例,对1065例病人相关临床资料给予回顾性分析。结果在1065例病人采取眼底血管荧光造影检查当中,可以看见荧光渗漏、荧光遮蔽、弱荧光以及视网膜毛细血管没有灌注等相关现象。结论眼底血管荧光造影具有操作简便、费用低廉以及不良反应较少等优势,同时采取相对应的护理措施,可以使病人健康生活质量得到保障,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 血脂康胶囊联合缬沙坦对高血压视网膜病变硬化期的短期效果

    作者:栗艳萍;刘声

    目的 观察血脂康胶囊联合缬沙坦对高血压视网膜病变硬化期患者的短期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山西省临汾市第四人民医院2012年1月~2015年7月收治的60例高血压性视网膜病变患者(106只患眼),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各30例.两组均接受常规治疗,保证试验在患者血压值达到标准的情况下进行;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血脂康胶囊.治疗8周后评价临床效果.结果 治疗后两组收缩压和对照组舒张压均低于治疗前(P<0.05).治疗组治愈率和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眼底小动脉痉挛、血管壁光反射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P< 0.05).结论 血脂康胶囊联合缬沙坦改善高血压视网膜病变硬化期视力、眼底血管荧光造影和高血压的短期效果较好.

  • 原田病早期诊断相关因素分析

    作者:杨冬妮;张一凡;赵伟

    目的 分析原田病诊断相关因素,筛选出对早期诊断有重要意义的指标.方法 应用信息分析法计算60例120眼急性期原田病患者的临床特征对早期诊断的贡献率并加以筛选.结果 视网膜或视盘水肿、脉络膜水肿增厚、渗出性视网膜脱离、眼底血管荧光造影(FFA)、吲哚青绿造影(ICGA)对该病早期诊断有重要意义,性别因素不起主要作用.结论 双眼急性弥漫性色素膜炎、膜络膜水肿明显增厚(2mm左右)和渗出性视网膜浅脱离同时出现,FFA、ICGA有特异性改变,是早期原田病具有诊断意义的临床指标.

  • 闭角性青光眼视盘荧光造影分析

    作者:侯瑞昌;吴化宇;吴震;冯秀菊

    目的 探讨青光眼视神经损伤与视盘血供之间关系.方法 对42例闭角性青光眼进行眼底血管荧光造影检查,并对结果归纳分析.结果 ①单纯视盘充盈迟缓.②早期视盘充盈迟缓,后期视杯荧光渗漏.③视盘充盈缺损.④视盘周围脉络膜充盈倒置.⑤视盘荧光不全遮蔽.结论 血供改变是青光眼视神经受损的原因之一,但不是惟一原因.

  • 眼底血管荧光造影在评估视网膜挫伤预后方面临床研究

    作者:陈硕;郭娴吟;曹征;黎锦萍

    目的:评价眼底血管荧光造影(FFA)在视网膜挫伤预后评价中的应用。方法选取视网膜挫伤患者51例为研究对象,分别采用视觉诱发电位(VEP)、FFA进行检查,并全部随访51例患者的视力变化。结果挫伤的眼睛其VEP P100波振幅明显降低,潜伏期明显延迟;治疗后VEP P100波振幅、潜伏期均明显改善(P<0.05);FFA检查混合性损伤32眼,单纯性损伤19眼,其中38眼表现为视网膜震荡,14眼表现为视网膜出血,5眼表现为脉络膜裂伤,4眼表现为黄斑裂孔,8眼表现为视神经挫伤。治疗后1个月复查眼底血管荧光造影显示,51眼中,视盘渗漏1眼,周边视网膜血管仍有渗漏者3眼,视网膜新生血管未退行1眼。结论VEP、F-ERG及FFA检查均可对眼挫伤患者进行有效的诊断及预后评估,临床应用中可根据患者情况联合或单独应用。

  • 眼底血管荧光照影心理护理效果的对比研究

    作者:唐雅

    目的 研究眼底血管荧光造影的护理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我医院2014年2月至2015年5月接诊的80例眼底血管荧光造影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进行随机分组,每组各40例,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护理,研究组患者在此基础上加以心理护理,安排所有患者进行FFA检查,观察并分别记录两组患者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并对其结果 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经过检查发现,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加以心理护理干预,其不良反应发生率仅为12.5%,远远低于只进行常规护理的62.5%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眼底血管荧光造影的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加以心理护理干预可明显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提高患者满意度,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 护理干预在预防眼底血管荧光造影不良反应中的作用

    作者:王玉兰

    目的 探讨护理干预在预防眼底血管荧光造影不良反应中的作用.方法 我院进行眼底血管荧光造影检查的眼病患者886例,将所有患者平均分为护理组和对照组各443例,对照组患者在检查前后未给予任何护理干预;护理组患者在治疗前后对患者给予综合性的护理干预.观察两组患者的不良情况的发生情况.结果 护理组443例患者有10例患者发生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26%;对照组443例患者有35例患者发生不良反应,发生率为7.90%.护理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结论 在眼底血管荧光造影过程中,根据患者的情况进行护理干预,可以有效的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值得在临床推广使用.

  • 行眼底血管荧光造影患者引入柔性情感干预对其焦虑情绪及并发症的影响

    作者:朱兰芳;黄险峰;王继红;王政

    目的 探究柔性情感干预应用于行眼底血管荧光造影患者对其焦虑情绪及并发症的影响.方法 选取88例行眼底荧光造影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44例.其中对照组开展传统的护理干预,研究组则在对照组基础上引入柔性护理干预.2组患者均于干预前及干预后第4周末接受由Zung编制的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测评;记录2组患者在干预后第4周末不良事件发生概率.结果 2组患者干预前 SAS和SD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干预后,研究组SAS和SDS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均<0.05).研究组发生胃肠道反应、变态反应及神经系统反应的概率均明显小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 对于行眼底荧光造影患者而言,引入柔性护理干预有助于缓解其焦虑、抑郁情绪,且能降低不良事件发生概率.

  • 护理干预对眼底血管荧光造影不良反应的临床效果观察

    作者:莫贻娟;龙翠娟;刘小玲;甘露

    目的 探讨护理干预对眼底血管荧光造影不良反应的临床作用及应用价值.方法 将120例行眼底血管荧光造影检查的患者按照随机、对照的原则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仅采用常规护理方法 ;观察组在对照组护理基础上进行护理干预以预防不良反应的发生.观察并比较2组胃肠道、过敏、神经系统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67%,低于对照组的3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护理干预措施能够帮助患者安全、顺利地完成血管荧光造影检查,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 健康教育在眼底血管荧光造影中的重要性分析

    作者:陈丽萍;邱业伟

    眼底血管荧光造影为眼科临床诊治眼底病的常用技术,是将荧光素钠注入静脉内随血流进入脉络膜和视网膜血管,利用眼底照相机多点拍摄静脉注射荧光素钠在眼部血流循环时所发出的荧光的记录过程。可动态地观察和记录眼底血管的微细结构、血管内的血液动力学和血管生理病理性改变,对眼底疾病的诊断、鉴别诊断、治疗、疗效观察,尤其是在视网膜血管和黄斑病变中具有重要意义。但此项检查在暗室进行,注药时身体可能会出现不适,均会使患者产生紧张及恐惧心理,因此,在进行该项检查前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和心理护理显得非常重要[1]。我科对182例眼底血管荧光造影患者进行了心理护理,效果较好,现报道如下。

  • 脉络膜恶性黑色素瘤2例误诊分析

    作者:姚小春

    1病例简介例1:男,46岁.因右眼视物变形1周就诊.既往身体健康.检查:右眼视力0.5,左眼1.5.右眼前节正常,眼底见视乳头边界清晰,色泽正常,视网膜血管比例正常,黄斑部水肿,中心凹反光点消失.诊断:右眼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经中、西医综合治疗2月后,视力进一步下降至0.02.转上级医院进一步治疗,发现颞上方视网膜扁平脱离,眼底血管荧光造影示:脉络膜恶性黑色素瘤.

  • 眼底血管荧光造影并发症的预防与护理

    作者:周祖密;曾登芬;邓文蓉

    眼底血管荧光造影(FFA),是20世纪60年代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眼科特殊检查方法.该项技术是通过静脉注射荧光素在眼内血液循环时所发出的荧光,利用装有特殊滤光片组合的眼底照相机,真实地记录眼底情况的动态变化,并可在计算机显示屏上直接观察到眼底脉络膜血管病变的部位或荧光渗漏的时间,并可与视网膜血管荧光显影所在组织中的不正常分布,互相对照分析,找出眼底病变的部位、程度、性质,所以对临床诊断治疗具有重要的作用[1].近年来随着技术的改进和发展,发达国家已将FFA检查列为眼底病的常规检查方法之一.眼底血管荧光造影作为眼底病检查一种重要手段,能为医生及时准确的做出诊断提供帮助,并指导医生的治疗,在检查过程中,偶有并发症的发生.目前我科也开展了这项新技术,对150例病人在眼底荧光造影检查中所发生的并发症进行了分析,现将眼底血管荧光造影的护理及配合介绍如下.

52 条记录 1/3 页 « 123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