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ITP患者雷公藤内酯醇对浆细胞样树突细胞影响的研究

    作者:安婕;唐雯

    目的:探究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患者中雷公藤内酯醇的应用对浆细胞样树突细胞功能及成熟的影响情况。方法:截取我院2012年3月~2013年1月共60例ITP患者,按病情情况分为ITP初期组(28例)及ITP完全缓解组(32例),并选取同期体检正常人群(30例),对比各组患者间临床资料差异性。结果:初治组与缓解组在加入不同浓度的雷公藤内酯醇中,IFN-α、IL-6、TNF-α、CD11C、CD80、CD86水平在高浓度均较低浓度组水平降低(P<0.05),初治组对比缓解组及正常组水平升高(P<0.05)。结论:对pDC向mDC的转化过程中雷公藤内酯醇存在减少分泌细胞因子的作用,但其确切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

  • miR-363-3p促进人浆细胞样树突细胞干扰素α分泌的机制研究

    作者:周盈盈;周桢源;黄新芳;沈南

    目的:观察miR-363-3p对人浆细胞样树突细胞(plasmacytoid dendritic cells,pDCs)分泌干扰素α(interferon,IFN-α)的影响,探讨其在Ⅰ型IFN通路中的调控作用及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通过磁珠分选获得高纯度的人外周血pDCs,予TLR7刺激剂活化.采用体外脂质体转染使pDCs高表达miR-363-3p,检测其活化后分泌的IFN-α.采用生物信息学预测miR-363-3p可能作用的靶蛋白,并用双荧光报告基因系统证实其与靶蛋白间的相互作用.结果:磁珠分选获得的pDCs纯度大于95%,其活化后分泌高浓度的IFN-α.体外过表达miR-363-3p可促进pDCs分泌IFN-α.生物信息学预测miR-363-3p作用的靶蛋白可能为信号调节蛋白α(signal-regulatory protein alpha,SIRPα);双荧光报告实验结果提示,miR-363-3p过表达能显著抑制重组SIRPα 3'UTR荧光素酶表达载体的荧光素酶活性.结论:miR-363-3p可能通过作用于其靶基因SIRPα,进而促进pDCs分泌IFN-α.本研究进一步阐明了Ⅰ型IFN通路的调控机制,为Ⅰ型IFN相关自身免疫病的诊断、治疗提供了新的生物学靶点.

  • pDCs在狼疮肾炎患者外周血和肾脏组织中的表达

    作者:郭桂梅;陈顺乐;沈南;戴岷;郭燕姿;郑林;郭强苏

    目的 研究浆细胞样树突细胞(pDCs)在狼疮肾炎患者外周血和肾脏组织的表达和分布情况,探讨pDCs在狼疮肾炎发病中的作用.方法 31例狼疮肾炎患者,其中17例为活动期(14例行肾活检),14例为缓解期.分离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流式细胞术检测pDCs的表达;设立正常对照组(n=12).应用免疫荧光抗体标记及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技术,观察14例行肾活检患者肾脏组织中pDC8的分布;设立正常对照(n=4).结果 活动期狼疮肾炎患者外周血pDCs表达的百分数为0.039±0.052,显著低于缓解期的0.168±0.174和正常对照组的0.134±0.079(均P<0.01).正常对照肾脏组织未见pDCs浸润,而狼疮肾炎患者肾脏组织肾小球pDCs呈高水平表达,在Ⅳ型狼疮肾炎的肾脏组织中,pDCs呈局灶节段分布于系膜区.pDCs表面可见趋化因子受体CCR7表达.结论 狼疮性肾炎的发生可能与其肾组织趋化因子受体水平上调,增强了外周血中pDCs向肾组织的迁移能力有关.外周血pDCs的变化可作为狼疮性肾炎治疗效果的评价指标之一.

  • 母细胞性浆细胞样树突细胞肿瘤研究进展

    作者:孙莉;李娟;颜敏;张宝民

    2008年WHO在造血和淋巴系统肿瘤分类中将发生于皮肤,CD56和CD4阳性,并表达CD123,血树突细胞抗原2和4等浆细胞样树突细胞标记的所谓“母细胞性NK细胞淋巴瘤”命名为母细胞性浆细胞样树突细胞肿瘤,认为其起源于浆细胞样树突状细胞,是一种罕见的临床侵袭性淋巴瘤,可发生于各年龄组,多数为中老年男性.临床多有皮肤损害,表现为孤立性、多发性肿块、结节、斑块、红斑,可迅速累及淋巴结、软组织和中枢神经系统,临床过程凶险.组织学有一定特点,确诊依赖对肿瘤细胞的免疫标记.患者初对化疗可有较好反应,但复发快,复发率高,中位生存时间仅12~14个月.

  • 肾移植后移形细胞癌患者外周血中树突细胞的变化

    作者:马麟麟;丰琅;武俊杰;解泽林;唐雅望;孙雯;郭宏波;林俊;张磊;田野

    目的 观察肾移植后新发泌尿系统移形细胞癌患者外周血中树突细胞(dendritic cells,DCs)及其亚群髓样DC(mDC)和浆细胞样DC(pDC)的变化,探讨其在移植后肿瘤发生的表现.方法 收集9 例肾移植术后并发泌尿系统移形细胞癌病人,检测肿瘤切除术前、术后外周血中白细胞总数和单个核细胞数(PBMNC);应用流式细胞术测定DCs 及其亚群的数量和mDC/pDC.7 例肾移植后两年以上肾功能稳定病人作为肾移植长期存活对照,30 例普通泌尿系统移形细胞癌病人作为肿瘤对照,15 例健康志愿者作为正常对照.结果 3 组病人DCs 总数均低于正常人群,长期存活病例mDC 降低幅度为显著(P<0.05).两组肿瘤病例与肾移植长期存活病例比较,DCs 及亚群均无差异(均P>0.05).移植后肿瘤病人pDC 明显降低,mDC 与pDC 比值明显高于其他各组(均P>0.05).与移植后肿瘤病人不同,普通肿瘤病人mDC 明显降低,pDC 降低不明显.肿瘤切除后,两组肿瘤病人的mDC 和pDC 均有不同程度增长.结论 DC 及其亚群的变化在肾移植后肿瘤及普通肿瘤病人之间有所不同,其变化差异提示免疫状态失衡与肾移植肿瘤的发生密切相关.通过监测外周血DCs 及亚群的变化,可能有助于预测肾移植后肿瘤免疫监视状态和肿瘤的复发.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