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夏至草文献考证
夏至草药用历史悠久,历代本草中列于茺蔚项下,是作为茺蔚的一种来应用的。凡记载茺蔚别名夏枯,或茺蔚夏至后即枯的均指夏至草。现在许多地方药物志、植物志和中草药中均有收载,功用与益母草相似。
-
益母草现代新用的药理与临床
益母草为唇形科益母草属植物Leonurus ja ponicus Houtt的新鲜或干燥地上部分,原名茺蔚,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别名益母艾、苦草、坤草等,其味辛、微苦,性微寒,入心包、肝经,具有活血调瘀、调经利水的功能.<本草纲目>云:"益母草行血养血,行血而不伤新血,养血而不滞瘀血,诚为血家之圣药也."
-
祛风胜湿马先蒿
马先蒿,别名马屎蒿、马新蒿、练石草,为玄参科植物返顾马先蒿等的茎叶或根.马先蒿属有600种以上,为双子叶植物中大属之一,分布于北半球,尤以北极和近北极地区多,温带的高山地带亦不少.我国已知的有329种,广布于全国各省,西南部尤盛.《唐本草》载:“马先蒿,叶大如茺蔚,花红白色,实八月九月熟,俗谓之虎麻是也.
-
茺蔚益母草
传说上古时期,在豫西伊洛河畔的一个小山村中,有一名叫茺蔚的小孩.他的母亲在生他时得了月子病,久治不愈.几年之后,身体越来越虚,竟至卧床不起.小茺蔚懂事之后,床前床后,端茶送水,非常孝顺.眼看着母亲的病越来越重,他就暗下决心,一定要把母亲的病治好.于是他外出为母亲问病求药,沿着伊洛河寻觅,逢人便问,见草就挖,也没找到能治好母亲疾病的神医良药.
-
漫话益母草
益母草的别名很多,<中药大辞典>中记载的就有35个以上,如月母草、旋风草、四棱草、地落艾、小暑草、益母艾、野天麻等.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有一段解释益母草别名的文字:"此草及子皆茺盛密蔚,故名茺蔚.其功宜于妇人及明目益精,故有益母之称.
-
祛风胜湿马先蒿
马先蒿,别名马屎蒿、马新蒿、练石草,为玄参科植物返顾马先蒿等的茎叶或根。马先蒿属有600种以上,为双子叶植物中大属之一,分布于北半球,尤以北极和近北极地区多,温带的高山地带亦不少。我国已知的有329种,广布于全国各省,西南部尤盛。《唐本草》载:“马先蒿,叶大如茺蔚,花红白色,实八月九月熟,俗谓之虎麻是也。所在有之,茺蔚苗短小,子夏中熟,而初生二种极相似也。”每年春、秋季采挖,除净根部的泥土,晒干即可入药。其性平,味苦,具有祛风、胜湿、利水的功效,用于治疗风湿性关节炎、尿路结石、小便不利等症,外用可治疥疮。《别录》载:马先蒿“治五癃,破石淋,膀胱中结气,,利水道小便。”《神农本草经》亦载其“主寒热,中风湿痹,女子带下病,无子。”
-
擅治女疾话益母
益母草别名:益母、坤草、茺蔚、月母草等.药用为唇形科草本植物益母草的全草.全国各地均有分布,吉林省白城市尤为盛产.益母草多生长于山野、荒地、草原里.
-
浅议益母草活血与破血之说
益母草广泛应用于中医临床,益母草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在“茺蔚”条下,其后明代以前本草文献大多遵此例,明代以后的本草文献有用益母草之名的,也有用茺蔚之名的.在应用益母草的过程中,对其功效历代医家各执一词,争议颇大,有云其为“活血”,有云其为“破血”,亦有“女科习益母草之害人”之说,综合各家学说探讨其临床价值.
-
益母草的研究进展
益母草为唇形科植物益母草(leonurus helerophyllus sweet)的干燥全草,又名茺蔚、益母蒿、坤草、月母草、地母草等,原生于山野荒地、田埂、河滩、草地、路旁、溪边等处,全国各地均有分布,部分地区有栽培,是常用的中药材品种.笔者主要就益母草的化学成分和药理活性进行了总结,对其开发利用进行了阐述和探讨,并对进一步的发展前景提出了新的见解,对益母草的开发和利用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
益母草制剂的合理使用
益母草,别名茺蔚,坤草,是一种草本植物.性微寒,味苦辛,归心、肝、膀胱经.有活血调经,利水消肿,清热解毒之功效.<本草纲目>记载其味辛微苦,无毒.生用或熬膏用,是历代医家用来治疗妇科疾病之要药.
-
妇科要药益母草
益母草,为唇形科植物,主产江苏、安徽等地,其花、草、种子皆可入药.益母草以有益于妇人而得名,为妇科常用药物,尤为产后良药.益母草,又名坤草、茺蔚草,为唇形科一年生或二年生草本植物益母草的全草,根据临床用药经验,以其幼株即童子益母草入药为佳.中医认为,益母草性味辛、苦、微寒,入心、肝、肾经,有活血化瘀,利尿消肿之功,本品辛开苦降,入心肝经,能活血祛瘀以通经,为妇科、产科要药.
-
妇科良药益母草
益母草原名茺蔚,又名益明、苦低草等,因擅于治疗妇女经带胎产诸证,故有益母之称.民间至今还流传有益母草救命的故事:三国时期,名医华佗一次行医至江南,一男子泪流满面,恳请华佗救他妻子一命.原来该男子的妻子于两月前生下一男孩后,不知为何下体恶血淋漓不尽,腹痛如刺,心烦意躁,坐卧不安,身体一天比一天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