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银离子敷料结合负压引流对胃肠肿瘤患者手术部位感染的预防

    作者:吴欣妮;刘海棠;叶晓谊;谢春燕;赖小玲

    目的探讨银离子敷料结合负压引流治疗胃肠肿瘤患者手术部位感染的效果.方法 选取2014年1月-2016年10月医院收治的胃肠肿瘤行手术治疗后发生手术部位感染患者92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6例;对照组和观察组分别采用常规换药方法和银离子敷料结合负压引流法治疗;手术过程中采集引流液,进行病原菌检测;治疗1周后,比较两组患者的疗效、创面愈合时间、更换敷料次数等指标差异.结果 观察组和对照组分别检出病原菌52株和54株,观察组中革兰阴性菌35株占67.31%,革兰阳性菌14株占26.92%,真菌3株占5.77%,对照组中革兰阴性菌38株占70.37%,革兰阳性菌14株占25.93%,真菌2株占3.70%,两组病原菌构成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1周后,观察组总有效率(95.65%)显著高于对照组(73.19%)(P<0.05),创面愈合时间和更换敷料次数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银离子敷料结合负压封闭引流治疗胃肠肿瘤患者手术部位感染疗效显著,可有效促进创面愈合过程.

  • 乳腺外科患者术后手术部位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与干预评价

    作者:施亚香;王金卫;辛剑;陈辉兵;陈逸韶

    目的 分析乳腺外科患者术后手术部位感染(SSI)的危险因素,并提出针对性的干预策略,以降低SSI发生率,保障患者安全.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2015年7月于医院乳腺外科接受手术治疗的705例患者临床资料,分析患者术后感染的发生情况及病原菌构成比,对导致术后感染的危险因素实施单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采用SPSS19.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705例手术患者中发生术后SSI感染46例,感染率为6.5%,分离出病原菌58株,其中革兰阴性菌36株占62.1%,革兰阳性菌20株占34.5%,真菌2株占3.4%;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手术时间、并发糖尿病、术后引流等与术后SSI的发生具有相关性(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龄、手术时间长、并发糖尿病是乳腺外科患者术后发生SSI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乳腺外科患者术后发生SSI中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感染的发生与高龄、手术时间长、并发糖尿病等因素密切相关;临床治疗时应重点考虑上述因素,并实施严密感染监控和防治.

  • 颈部吻合食管癌切除术手术部位感染危险因素分析及预测模型研究

    作者:尹丽霞;陈宝敏;袁启峰;赵格非;许轲

    目的 分析颈部吻合食管癌切除术手术部位感染的危险因素,建立感染预测模型,为预防控制感染提供依据.方法 选取2010年1月-2015年5月医院行颈部吻合食管癌切除术患者711例,收集患者临床资料、分析其感染因素.结果 146例患者发生感染,感染率为20.53%;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术后发生吻合口瘘、术前0.5~2 h未使用抗菌药物、术后0~3 d血清白蛋白<30 g/L、术后0~3 d血清前白蛋白<20 g/L是手术部位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根据以上结果进一步建立预测模型,经评估预测价值较高(AUC=0.8993).结论 本研究筛选了颈部吻合食管癌切除术手术部位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并建立了手术部位感染预测模型,为实现手术部位精准感控提供依据及方法.

  • 经腹全子宫切除患者手术部位感染相关因素分析

    作者:张云;何灏逾;张影华;李兰兰;郭群秀;牙晶晶

    目的 探讨经腹全子宫切除(TAH)患者手术部位感染(SSI)的相关危险因素,为临床预防和控制SSI提供参考.方法 前瞻性调查2013年1月-2014年12月477例在医院住院行全子宫切除手术的患者临床资料,包括年龄、术前住院天数、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麻醉评分、术前肠道准备、围手术期抗菌药物使用、SSI发生情况、术后其他感染等,统计SSI的感染率,对发生SSI的危险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采用SPSS 19.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共调查477例患者,发生SSI 51例,感染率为10.69%;单因素分析显示,影响SSI的因素有年龄、术前白细胞异常、术前血糖高、术前肠道准备、手术持续时间(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和手术时间是SSI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做好手术准备工作,规范手术操作,缩短手术时间,可有效控制SSI的发生.

  • 结直肠癌患者手术部位感染的病原学特征分析

    作者:王成;张成武;袁丽萍;马晓明;陈伟佐

    目的:对结直肠癌(C RC )手术部位感染的患者进行病原学研究分析,为C RC术后感染患者合理选择抗菌药物。方法选择2013年1月-2015年1月于医院进行治疗的C RC患者,且术后手术部位受到感染共53例,对入选患者相关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按规定实施细菌培养并进行鉴定及药敏试验,数据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分析。结果53例术后感染患者共分离出78株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共43株占55.13%;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对亚胺培南的耐药率较低,均<25.00%,对其他药物的耐药率均较高。结论 C RC经手术治疗后,易被革兰阴性菌感染,对出现术后感染的C RC进行病原学检测及药敏试验,对患者的预后有重要意义,值得临床重视。

  • 复合保温对降低老年患者手术部位感染的效果分析

    作者:周学颖;赵峰;王萃;周乐

    目的 探讨老年腹部手术患者术中低体温与手术部位感染(SSI)的相关性,分析术中低体温发生的原因,研究复合保温措施对降低老年腹部手术患者术中低体温发生率、降低SSI发生率的干预效果,为临床应用提供依据.方法 选取医院2014年5-10月择期行腹部外科手术的老年患者240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分组,将研究对象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120例,对照组患者术中采用常规保温措施,观察组患者术中采用复合保温措施;记录两组患者麻醉前、麻醉后30、60、120、180 min、手术结束时的体温,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SSI发生率;应用SPSS 19.0统计软件对所收集的数据进行整理分析.结果 对照组患者在麻醉后60、120、180 min、手术结束时体温均低于观察组患者,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SSI感染率18.33%、手术结束时低体温发生率100.00%,观察组患者SSI感染率5.83%、手术结束时低体温发生率为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老年腹部手术患者SSI的发生与术中低体温具有相关性,复合保温措施可有效降低术中低体温的发生率,进而降低患者SSI发生率,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 集束化干预策略控制患者结直肠术后SSI的效果与效益分析

    作者:孙慧;林红;吴荣华;雷晓婷;陈晓虎

    目的 综合评价集束化干预策略预防与控制结直肠术后(手术部位感染)SSI的效果和效益.方法 选取2015年1月1日-2016年12月31日消化肿瘤科行结直肠手术的274例患者为试验组,执行围术期集束化干预策略;对照组248例为同期在消化肿瘤科行结直肠手术的患者,执行传统干预措施.结果 试验组患者术后SSI感染率下降11%,平均住院天数和平均引流管放置时间均低于对照组(P<0.05),疾病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中位数:72495.20元/4107.80元)均低于对照组(中位数:86329.88元/4286.40元).结论 制定系统 、完善的集束化干预策略可以有效降低术后SSI感染率,对于提高医疗安全降低疾病负担均适用及有效,值得进一步推广.

  •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病原菌分布

    作者:吴安华;任南;文细毛;徐秀华;李洁

    目的了解外科患者手术部位感染的病原菌分布. 方法总结分析全国医院感染监控网资料中的手术部位感染病原学资料. 结果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肠球菌属分别占分离病原体的12.69%、8.08%、6.49%;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肠杆菌属、克雷伯菌属分别占19.32%、9.69%、7.88%、5.65%;白色念珠菌和非白色念珠菌分别占1.51%和2.19%;由表浅切口到器官腔隙感染,G+菌和真菌的比例逐渐增加. 结论常见的手术部位感染病原体为大肠埃希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表皮葡萄球菌、肠杆菌属、肠球菌属、克雷伯菌属,需加强对手术部位感染及其病原菌和耐药性的监测.

  • 手术部位感染直接经济损失的病例对照研究

    作者:石娜;徐卫;舒雪芹;徐莉珠;廖洪菊;陈永平

    目的了解手术部位感染所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 方法采用1∶1配比病例对照方法对患者进行研究. 结果病例组住院费用的中位数是12 085元,对照组为7 447元(P<0.001),手术部位感染的直接额外费用是3 419元,病例组术后住院日的中位数是18.5d,对照组为10d(P<0.001),手术部位感染引起的额外术后住院日是8d,手术部位感染经济损失因科室、疾病不同而异. 结论手术部位感染的直接经济损失十分可观,有效地监控计划可以减轻患者和医院的经济负担.

  • Ⅰ类切口手术的目标性监测分析

    作者:吴红梅;陈少红;熊建华;徐子琴;高胜春;陈春玲

    目的 研究目标性监测方法在Ⅰ类切口手术围手术期合理使用抗菌药物与预防控制手术部位相关感染的作用.方法 利用该院自行开发的监测软件和其他跟踪服务系统,选择乳腺、甲状腺、腹股沟疝3种手术,从2010年起对手术部位感染率及围手术期预防使用抗菌药物的合理性等指标进行目标性监测.结果 至2011年第四季度,上述3种Ⅰ类切口手术部位的感染率无变化,而其使用抗菌药物的各项指标及平均西药费用等指标均明显优于以往;其中乳房乳腺手术、甲状腺手术抗菌药物使用率由2009年的100.0%、100.0%分别下降至53.46%和74.77%;乳房乳腺手术、甲状腺手术、腹股沟疝手术的抗菌药物平均使用天数由(9.40±4.22)、(8.28±1.99)、(8.94±2.76)d分别下降至2011年的(1.46±2.12)、(1.67±1.85),(2.79±2.51)d;随着抗菌药物使用率、使用疗程及联合用药指标的改善,平均住院费用、平均西药费用、平均住院日也相应得到改善.结论 目标性监测方法在Ⅰ类切口手术围手术期合理使用抗菌药物与预防控制手术部位相关感染方面起到有效作用,值得运用与推广.

  • 普通外科患者术后手术部位感染的易感因素分析及对策

    作者:雷素扬;郭领

    目的 研究普通外科患者术后手术部位感染的易感因素,探讨防止手术部位感染的方法.方法 将医院普通外科于2010年1月-2011年1月收治行手术治疗的462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手术部位感染与否,分为手术部位感染组和正常组,对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诊治资料进行分析,总结普通外科患者术后手术部位感染的易感因素,并探讨针对性预防手术部位感染的对策.结果 462例患者中发生术后手术部位感染43例,手术部位感染发生率为9.3%;感染组和正常组年龄>60岁分别占51.2%、22.2%;肥胖分别占74.4%、27.4%;合并糖尿病分别占74.4%、16.7%;急诊手术分别占67.4%、16%;污染类手术分别占60.4%、21.2%;手术时间分别为(5.3±2.1)、(3.0±2.7)h;术后住院时间分别为(12.4±3.6)、(8.2±4.1)d,频繁过量应用抗菌药物等,均是术后手术部位感染的易感因素,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临床在对普通外科患者进行手术治疗时,应综合考虑患者因素、治疗因素,采取针对性的防感染措施,以降低患者术后手术部位的感染发生率.

  • 肛肠疾病手术切口感染病原菌的临床调查分析

    作者:朱锡元;郭景泉;蒋清平;邹武军;程涛;卢吉英

    目的 分析肛肠疾病手术切口感染(SSI)的病原菌特点,并分析了其相关的危险因素,以期为肛肠疾病SSI的预防治疗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医院2010年7月-2012年6月因肛肠疾病手术的患者临床资料287例,统计分析肛肠疾病患者SSI的危险因素.结果 287例肛肠疾病手术患者共有59例发生SSI,感染率为20.6%,其中痔疮感染38例感染率为20.4%、肛瘘12例感染率为20.7%、肛裂9例感染率为20.9%,3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9例SSI患者中共分离培养出病原菌38株,阳性率为64.4%,其中革兰阴性菌占了81.5%,革兰阳性菌占了13.2%,真菌占了5.3%;革兰阴性菌主要以大肠埃希菌、变形菌属、克雷伯菌属和肠杆菌属为主,分别占了42.1%、15.8%、10.5%和7.9%,革兰阳性菌以肠球菌属和表皮葡萄球菌为主,分别占了7.9和5.3%;单因素x2检验显示,年龄>40岁、手术时间>100min,体重指数(BMI)≥25的患者具有较高的SSI发生率(P<0.05).结论 肛肠疾病术后具有高的SSI发生率,感染的病原菌主要是革兰阴性菌,患者的年龄、手术时间和BMI是其SSI发生的高危因素,积极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有利于降低肛肠疾病SSI的发生.

  •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目标性监测结果分析

    作者:韩玲样;孟葆莉;张会萍

    目的 探讨外科手术部位感染(SSI)的危险因素,并针对高危因素提出干预措施.方法 确定监测对象,填写统一表格,由医院感染管理科专职人员根据病历记载、现场切口查看及出院后电话随访等方式了解SSI情况.结果 共监测手术患者625例,SSI发生率为4.48%,以阑尾切除术感染率高,为12.82%;术中出血量≥1500ml者感染率为20.00%,高于出血量<1500 ml者感染率的4.23%(x2 =5.72,P=0.017);开放性切口者感染率23.08%,高于闭合性切口者感染率的4.08%(x2=10.37,P=0.001);手术前患者具有全身感染者感染率18.42%,高于未合并感染者感染率的3.58%(x2=18.38,P<0.001);Ⅰ类切口感染率2.06%、Ⅱ类切口感染率35.29%、Ⅲ类切口感染率13.04%、Ⅳ类切口感染率19.23%(x2=20.70,P<0.001);手术危险指数0分感染率2.44%、1分感染率7.10%、2分感染率8.00%、3分感染率14.29%(x2=9.75,P=0.021);术前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时间越临近手术开始时间,感染率越低;术后抗菌药物使用时间>72 h者感染率高于使用时间<72 h者,28.6%的SSI发生于拆线后,其中Ⅰ、Ⅱ类切口拆线后感染发生比例为35.29%,高于Ⅲ、Ⅳ类切口拆线后的感染发生比例18.18%.结论 术中出血量、切口类型、术前有无感染性疾病、切口部位是否为开放性创伤、手术危险指数与SSI的发生密切相关,针对这些危险因素,采取适当的干预措施,有效降低SSI发生率.

  •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的危险因素及干预措施

    作者:陈金明;毛泽军

    目的 分析普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的危险因素,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方法 回顾性调查与前瞻性监测普外科2009年1-12月手术患者2436例,以卫生部《医院感染诊断标准》为依据.结果 2436例普外科手术中发生手术部位感染82例,感染率为3.37%;患者个体状况、合并基础疾病、手术类型、手术时间、急诊手术、术前感染、不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无菌观念不强等均是普通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的危险因素.结论 通过手术室感染控制、严格无菌技术操作、缩短住院时间及手术时间、规范操作技术、彻底冲洗伤口、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加强医护人员手卫生及术后切口的观察,可有效降低普外科手术部位的感染.

  • 食管癌手术部位感染目标性监测分析

    作者:龚光明;周红芳;徐俊炜

    目的 评价食管癌手术部位感染(SSI)的相关因素、围手术期抗菌药物应用及采取干预措施后感染控制效果,以控制SSI的发生,规范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使用.方法 采用前瞻性调查方法,按预先设计的“手术切口调查表”,由医院感染管理专职人员每天对食管癌手术患者手术部位及相关危险因素进行评估;调查分两个阶段,2011年1-6月为评估阶段(第1阶段);2011年7-12月为干预阶段(第2阶段),根据第1阶段发现的危险因素进行干预,比较两个阶段持续变化,以及采取干预措施后的效果.结果 2011年1-12月共监测食管癌手术患者323例,发生SSI 9例,感染率为2.79%;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第2阶段较第1阶段有了明显的规范,术前30min~2h用药由第1阶段的62.18%提高至第2阶段的92.22%;术后使用抗菌药物49~72 h,由第1阶段的2.56%提高至第2阶段的4.19%;>72 h由第1阶段的97.44%下降至第2阶段的95.81%;三联抗菌药物使用由第1阶段的8.97%减少至第2阶段的2.99%.结论 食管癌手术部位感染目标性监测有效降低了SSI的发生率,抗菌药物的围手术期使用得到了明显规范.

  • 神经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的调查与对策

    作者:陶桂芳

    目的 对神经外科手术部位感染进行调查,为采取有效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采取前瞻性和回顾性调查方法,对2007年1月-2009年12月行神经外科手术564例患者的手术部位感染进行调查分析,诊断依据参照卫生部2001年颁布的<医院感染诊断标准>.结果 3年中,发生手术部位感染20例,感染率3.55%;2007、2008、2009年神经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率分别为4.76%、3.80%、2.36%;感染相关因素主要是年龄、手术时间、是否急诊、伤口的清洁度;感染病原菌以铜绿假单胞为主,9株,占37.50%,阴沟肠杆菌感染检出率排第2位,有6株,占25.00%.结论 加强洁净手术室和手术器械管理、加强颅内引流管护理、严格无菌操作、加强微生物室与临床联系、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可降低感染发生率.

  • 胸外科食管癌与肺癌手术部位感染目标性监测

    作者:徐华;李卫光;王一兵;朱其凤;贾磊;顾安曼

    目的 通过开展胸外科食管癌和肺癌手术部位感染(SSI)目标性监测,了解手术部位感染发生率和相关危险因素,以便采取有效控制措施.方法 采用前瞻性调查方法,对2011年7-12月胸外科全部食管癌和肺癌的手术患者进行调查,并在术后1个月对患者进行随访,了解手术部位感染情况.结果 调查病例共计168例,其中23例发生手术部位感染,感染率为13.69%;食管癌和肺癌感染率分别为26.47%和5.00%,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甲、乙、丙3名主刀医师手术患者手术部位感染率分别9.62%、13.73%和16.92%,经过手术危险指数校正后分别调整为16.67%、38.90%和36.6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高龄、伴有糖尿病、术前住院时间、总住院时间和手术持续时间是手术部位感染的危险因素.结论 胸外科食管癌手术部位感染率高于肺癌,应加强手术患者出院后随访工作,同时开展目标性监测可以有效降低手术部位感染发生率.

  • 肝胆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目标性监测分析

    作者:朱会英;李艳春;向佩莹;王艳;许蔓春

    目的 通过开展目标性监测,了解肝胆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的情况和相关因素,为采取有效预防与控制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前瞻性监测方法,监测2011年4月-2012年3月肝胆外科所有手术患者,填写监测表格,出院后电话随访,并对感染发生率等多项指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共监测537例肝胆外科手术患者,手术部位感染率为3.35%;危险指数等级升高,感染率明显增高(P<0.05),急诊手术感染率高于择期手术;手术切口类型级别越高,感染发生率越高;手术持续时间≥2.6h者感染率升高.结论 肝胆外科手术部位的感染与多种危险因素有关,预防和降低感染发生率,应采取综合性预防控制干预措施.

  • 神经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目标性监测与控制效果分析

    作者:周小萍;薛跃华;顾勇

    目的 了解神经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率及相关因素,评价持续质量改进(CQI)实施效果.方法 与2010年4-9月及2010年10月-2011年4月分两个阶段对221例颅脑手术患者进行目标性监测,第1阶段主要了解手术部位感染率及相关因素;第2阶段将感染率及进行危险因素调整后的感染率反馈给手术者,应用CQI方法进行医院感染质量监控.结果 第1阶段调整医师感染率为9.89%,第2阶段调整医师感染率为2.99%,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麻醉分级(ASA)>Ⅲ级、急诊手术、术前未用抗菌药物、污染切口的手术部位感染率分别为8.94%、7.69%、10.67%、12.50%,显著高于ASA<Ⅲ级、择期手术、术前使用抗菌药物、清洁切口的手术部位感染率(1.02%、1.28%、2.74%、3.8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手术时间、植入物、百分位数、是否曾住ICU等感染影响因素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对手术部位感染进行目标性监测与分析,通过实施CQI方法进行医院感染质量监控,能有效降低手术部位感染的发生.

  •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及控制策略

    作者:邢虎;葛慧芳

    目的 分析手术部位感染的危险因素,制定感染控制策略.方法 重视外科无菌技术,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增强围手术期患者管理等措施.结果 对术前、术中、术后3个环节进行严格管理,可有效预防手术部位感染.结论 加强围手术期患者的管理是控制感染的关键,做好手术部位监控工作是预防手术部位感染的重要手段.

702 条记录 6/36 页 « 12345678...3536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