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急性心肌梗死合并高度房室传导阻滞中的韦金斯基现象
1 临床资料患者男性,80岁.2000年3月5日因发作性心前区疼痛,2天加重并恶心呕吐入院,入院时心电图:窦性心律,心率94次/分,P-R间期0.28秒,Ⅱ、ⅢaVF导联呈Qr型,在上述导联ST段与T波融合呈弓背型单向曲线并有不同程度抬高.心电图诊断:1)窦性心律;2)Ⅰ房室传导阻滞;3)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再次复查心电图所示,仅示以Ⅱ导联连续记录,示窦性P波规律出现,P-P间距0.56秒,频率107次/分,多数P波后无QRS波,QRS波群为两种形态:一种为Qr型,时限0.06秒,(较窄为窦性P波下传的室上型);另一种呈qR型,时限较宽,于前一QRS波后1.56秒出现,其前无有关P波为室性逸搏,在其室性逸博后均出现2个窦性P波1:1下传,心室逸博后第1个下传的P-R间期均固定为0.51秒(韦金斯基现象).心电图诊断:1)窦性心动过速;2)急性下壁心肌梗死;3)高度房室传导沮滞;4)室性逸搏伴韦金斯基现象(超常传导),如下图所示.
-
束支阻滞与韦金斯基现象1例
患者女性,65岁.因心悸、胸闷,拟冠心病入院.有高血压病史10年.查体:心率83次/分,律齐,杂音不显著,血压162/98mmHg.心电图(图1)示:窦性心律,心率83次/分,前5个心搏呈完全右束支阻滞型,时间0.14s,ST-T呈继发性改变.第6个宽大畸形的心搏提前发生,其前无P波,T波与主波方向相反,代偿间歇完全,QRS呈左束支阻滞形,为右束支室性期前收缩.第7~11个心搏仍呈右束支阻滞形,时间0.09s,为不完全右束支阻滞型.期前收缩前后的R-R间期相等,无缩短或延长现象,不属于相性束支阻滞,此乃室性期前收缩这个"强大"刺激使右束支的传导功能得以改善,为束支韦金斯基现象.心电图诊断:①窦性心律;②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③室性期前收缩;④束支韦金斯基现象.
-
高度房室传导阻滞与韦金斯基现象、剥皮(Peeling)现象
韦金斯基现象、剥皮(Peeling)现象都是用以解释三度房室传导阻滞时,室性(或交接区性)逸搏后使房室传导得以改善的理论.现报告1例如下.
-
右束支传导阻滞的韦金斯基现象
患者女,60岁.因心悸来院就诊,体检:BP130/80mmHg,神志清,心律不齐,可闻及早搏,肺部未闻及病理杂音,实验室检查:血清电解质正常,临床诊断:冠心病(早期),经24hDCG诊断为:①基础心律为窦性,心率动态变化在正常范围;②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③频发室早;④右束支传导阻滞韦金斯基现象;⑤ST-T呈缺血型改变.
-
意外传导的临床意义探讨
意外传导是指某一激动在一般情况下不会传导却出乎意料地发生了传导,或其传导速度较一般的传导速度快.意外传导多发生于心脏受抑制时,包括超常期传导、韦金斯基现象和伪超常期传导.
-
室性心动过速促发韦金斯基现象1例
患者男性,31岁,临床诊断为病毒性心肌炎。患者入院时动态心电图(图1)示P-P顺序发生,律不齐;频率66次/min;其中P1~P7、P10~P11之后均无相关QRS波群;P8、P9顺传心室引起R7、R8。QRS波群有两种形态:其中一种QRS波群在V1呈M型,与P波无关;频率36次/min;P8-R7、P9-R8有传导关系,为几乎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过缓的房室交接区逸搏心律;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另一种QRS波群宽大畸形(如R4~R6),频率约为125次/min,为室性心动过速,后紧随连续两次窦性激动(P8、P9)顺传心室,为韦金斯基现象。心电图诊断:窦性心律不齐;几乎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过缓的房室交接区逸搏心律;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室性心动过速,促发韦金斯基现象。
-
房性期前收缩揭示不完全性左心房阻滞呈韦金斯基现象2例
心肌细胞的传导性或自律性处于抑制状态时,可通过不同的机制使其抑制状态得到暂时性改善,这种现象称韦金斯基现象.韦金斯基现象一般用于解释高度或几乎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时的传导意外改善.
-
韦金斯基易化作用揭示急性下壁心肌梗死1例
患者男性,80岁.活动后胸闷、气短2月,加重伴大汗2天入院.体检:BP 90/60mmHg,急性病容,颈静脉充盈,呼吸稍急促,心律不齐,心率46次/min,未闻及病理性杂音,双侧肺底可闻及吸气末细小水泡音.入院时心电图(图1A)示窦性P波基本规则,P-P间期0.56~0.66s,心房率91~107次/min,大部分P波与QRS波群无关.占主导地位的QRS波群宽大畸形,时间0.14s,与窦性P波无固定关系,为室性逸搏心律.R5提前出现,与占主导地位QRS波群形态相同,且R5-R6间期为1.26s,与R3-R4、R6-R7间期1.36s相当,为室性期前收缩.
-
少见部位的韦金斯基现象和超常期传导6例分析
韦金斯基现象和超常期传导仅见于存在高度~三度传导阻滞的器质性心脏病患者,它们的出现表示传导组织有严重的病变,与逸搏和逸搏心律一起组成了免遭心脏停搏过久的3种生理性代偿机制,具有保护性意义[1]。韦金斯基现象和超常期传导大多发生在房室交接区,其次为束支,而发生在心房、房室旁道及起搏电极与心内膜交接区则非常少见,现报道如下。
-
右束支传导的韦金斯基现象1例
患者男, 30岁,因阵发性心悸 1年,于 2005年 1月 9日来我院就诊.临床诊断:心律失常,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室性期前收缩,韦金斯基现象.体检:血压 130/80 mmHg,心率 78次 /min,心律不整.超声心动图示:左心室内径较大( 55 mm),二尖瓣关闭不全(轻度),左心功能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