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针刺结合肌电生物反馈对痉挛性脑瘫患儿智力及运动功能的影响

    作者:鲍劲松;童光磊;周陶成;易昕

    目的:观察针刺结合肌电生物反馈治疗痉挛性脑瘫患儿智力及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2月至2017年2月间,于本院确诊并接受治疗的痉挛性脑瘫患儿共205例,随机分为采用针刺结合肌电生物反馈治疗法的治疗组102例和单纯采用肌电生物反馈治疗法的对照组103例,对比两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两组患儿的GMFM表评分、综合功能量表评分和Ashworth痉挛评定量表分级相对于治疗前都有显著的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种治疗方法都取得了显著的治疗效果;治疗后治疗组患儿的GMFM表评分、综合功能量表评分和Ashworth痉挛评定量表分级情况要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的综合功能量表评分改善有效率93.1%优于对照组的59.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的痉挛症状改善有效率83.4%优于对照组的5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用针刺结合肌电生物反馈疗法治疗小儿痉挛性脑瘫取得了显著的治疗效果,患儿的智力和运动功能都得到了明显的改善.

  • 每日一次减重平板步行训练联合电子生物反馈治疗160例痉挛性脑瘫患儿的短期随访研究

    作者:雷韩

    目的 分析每日一次减重平板步行训练联合电子生物反馈治疗痉挛性脑瘫患儿的短期随访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收治的320例痉挛型脑瘫患儿,按随机数字表法分组,各16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综合康复治疗,观察组给予每日一次减重平板步行训练+电子生物反馈.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粗大运动功能(GMFM)D区、E区评分、步行能力(步速、步宽、步长)、平衡功能(BBS)评分等.结果 治疗前,两组GMFM D区、E区评分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3个月后,观察组GMFM D区、E区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步速、步宽、步长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3个月后,观察组步长长于对照组,步速高于对照组,步宽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BBS评分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3个月后,观察组BBS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每日一次减重平板步行训练联合电子生物反馈治疗痉挛性脑瘫患儿可显著改善粗大运动功能,提高步行能力与平衡能力.

  • 中药水疗中康复护理对痉挛性脑瘫患儿的影响

    作者:何雁梅

    目的:评估中药水疗中康复护理对痉挛性脑瘫患儿在缓解痉挛肌肌张力以及增加关节活动度中的影响.方法:将在我院儿童康复中心接受治疗的100例痉挛性脑瘫患儿随机分为康复护理中药水疗组与普通中药水疗组,各50例.均在水疗前和水疗3个疗程后进行痉挛肌肌张力以及关节活动度评定.结果:康复护理中药水疗组的痉挛性脑瘫患儿的痉挛肌肌张力的缓解程度以及关节活动度的增加优于普通中药水疗组(P<0.01),障碍程度明显减轻.结论:中药水疗中康复护理对痉挛性脑瘫患儿的痉挛肌肌张力的缓解和增大关节活动度的疗效有显著影响,康复护理在中药水疗中的作用至关重要.

  • 痉挛性脑瘫患儿中药蜡疗临床疗效观察及护理

    作者:何雁梅;杨宏;白静蓉;伍蓉梅

    目的 探索中药蜡疗缓解痉挛性脑瘫患儿痉挛肌肌张力的效果.方法 我院收治的的痉挛性脑瘫惠儿120例分为常规康复训练加中药蜡疗组60例(治疗组)与常规康复训练组60例(对照组).均在治疗前和治疗3个疗程后进行痉挛肌肌张力以及关节活动度评定.结果 治疗组患儿痉挛肌肌张力缓解程度以及关节活动度的增加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u=2.02,P<0.05).结论 中药蜡疗能有效降低痉挛肌肌张力、增大关节活动度.

  • 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治疗痉挛性脑瘫的综述

    作者:刘敏;胡廷泽;韦福康

    目的探讨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SPR)治疗痉挛性脑瘫的适应证、禁忌证及手术方法,提高治疗效果,降低其并发症发生率.方法广泛查阅近期有关SPR治疗痉挛性脑瘫的文献,综述其解除痉挛的机理,手术适应证、禁忌证,手术方法,术后肌张力的变化及并发症.结果 S PR选择性地切断肌梭传入神经的Ⅰα纤维,阻断骨髓γ-反射环路,降低肌张力,解除肌痉挛.手术效果及并发症的发生率与适应证的选择有密切关系.脊神经切除比例小于50%者效果良好.结论 SPR 是解除痉挛性脑瘫患儿肢体痉挛的较好方法.

  • 脊神经前根选择性切断治疗痉挛性脑性瘫痪

    作者:陈哨军;徐庆中;徐开河;李建新;卢开柏;张东印;张纯;武林善

    目的了解脊神经前根选择性切断对肢体功能的影响,探讨在痉挛性脑瘫治疗中的应用.方法对健康家犬左侧L5、L6及L7脊神经前根分束选择性切断.对痉挛性脑瘫患者L2、L4、L5及S1按50%、25%、40%及75%行选择性切断.结果脊神经前根选择性切断与肌肉有较好对应性,术后共济运动、平衡功能尚好,对应肌张力下降.临床应用3例,近期疗效满意.结论脊神经前根可接受分束选择性切断,在痉挛性脑瘫的治疗中是一种值得探讨的新方法.

  • 上斜肌减弱术治疗痉挛性脑瘫伴斜视A征患儿临床疗效分析

    作者:项鹂;万灵

    目的 探讨上斜肌减弱术对上斜肌亢进导致的痉挛性脑瘫伴斜视A征患儿的手术特点及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15年6月~2016年12月我院收治的上斜肌亢进的痉挛性脑瘫伴斜视A征患儿16例,其中单眼2例,双眼14例,共30眼.16例痉挛性脑瘫患儿中2例患儿行单眼上斜肌减弱术(上斜肌肌腱延长),其余行双眼上斜肌功能减弱术.比较术前与术后半年随访的斜视相关资料,分析上、下转25°眼位的水平斜视度,评价手术对A征的治疗效果.结果 术后半年随访大部分患儿A征较术前明显好转或消失,其中3例患儿发生不同程度回退,但与术前比较上斜肌亢进程度仍有好转,矫正成功率81.25%(13/16).术前与术后半年上、下转25°眼位的水平斜度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65,P<0.05);7例患儿(43.75%)在术中发现有上斜肌肌肉肥厚增粗,肌肉力量过强等现象.术后无一例发生继发性上斜肌麻痹或继发V型斜视等现象.结论 上斜肌减弱术可有效改善痉挛性脑瘫伴斜视A征患儿上斜肌功能亢进的现象;但由于此类患儿肌肉力量过强,手术设计量应作相应调整,避免矫正不足.

  • BTA治疗痉挛性脑瘫的观察与护理

    作者:何洪莉;彭丽辉;严凤娇

    目的 探讨A型肉毒毒素(BTA)治疗痉挛性脑瘫的效果及使用期间的护理.方法 监测43例患者使用BTA注射治疗过程,通过比较注射前后患者的肌张力、三种关节活动度的变化,评价BTA注射治疗的效果.结果 43例患者在注射BTA前后肌张力、足背屈角的改变差异有显著意义(分别为P=0.04与P=0.02).结论 BTA局部肌肉注射是脑瘫康复治疗中一种有效的辅助方法.

  • 中药熏蒸降低痉挛性脑瘫患者肌张力40例

    作者:蔡云飞;童光磊;李司南

    目的 观察中药熏蒸降低痉挛型脑瘫患儿肌张力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2009年2月-2014年1月收治的痉挛性脑瘫患儿8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为40例.对照组采用推拿按摩、运动疗法以及理疗的方法进行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熏蒸法进行治疗,30 d为1个疗程,治疗2个疗程后比较2组的治疗效果以及采用GMFM评定粗大运动功能.结果 观察组有效率为92.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中药熏蒸辅助治疗痉挛性脑瘫可以显著改善患者的肌张力.

  • 痉挛性脑瘫患儿的康复疗效影响因素分析

    作者:蔡亚君

    目的 探讨痉挛性脑瘫患儿的康复疗效影响因素分析.方法 选择110例郑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2015年1月~2018年1月收治的痉挛性脑瘫患儿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运动治疗(对照组,n=55),观察组则给予综合疗法(观察组,n=55),对患儿进行1个月的治疗后,对比两组患儿训练前后各区功能评分及治疗效果.结果 观察组患儿治疗后各区功能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儿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痉挛性脑瘫患儿采用综合疗法,效果显著,可充分改善患儿临床症状,适当延长住院时间,可让患儿早日恢复运动功能,具有应用价值.

  • 头针结合康复训练治疗痉挛性脑瘫患儿32例

    作者:李红霞;李树伟;陈龙伟

    目的 观察头针结合康复训练治疗痉挛性脑瘫(SCP)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63例SCP患儿根据单双号随机分为观察组32例和对照组31例.观察组采用头针治疗加康复训练,头针取穴采用"靳三针"的头针四项,康复训练采用Bobath 疗法;对照组只采用Bobath 疗法进行康复训练.治疗时间为60d.疗效评定采用ADL评定表.结果 观察组治疗前后ADL分值分别为(51.5±6.8)和(72.6±4.3),对照组治疗前后ADL分值分别为(50.4±7.9)和(63.8±8.4).两组治疗前后ADL分值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两组治疗后ADL分值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观察组的总有效率达到90.6%,优于对照组的77.4%.结论 头针结合康复训练疗效优于单纯的康复训练.

  • 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并椎板复位术治疗痉挛性脑瘫的临床探讨

    作者:方铁;徐金山;解自行

    目的 探讨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并椎板复位术(selective posterior rhizotomy and vertebral reduction,SPR+ VR)对痉挛性脑瘫患儿的意义,并结合临床阐明该术式的优劣.方法 选取395例痉挛性脑瘫患儿资料,按治疗方式不同分为单纯康复组和手术结合康复组,统计治疗前后的病情量化评分并运用两个独立样本t检验进行分析比较;手术方式采用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并椎板复位术.结果 两组经t检验比较,治疗前P>0.05,治疗后P<0.05.术后8个月随访,痉挛缓解率和运动功能改善率分别为95.4%和90.9%,CT扫描显示骨性融合形成率达24.0%;19例伴有斜视的术后患儿中有17例斜视获得改善,14例伴有吐字不清和流涎的术后患儿中有9例语言功能和流涎获得改善;未发现明确的痉挛加重病例和脊柱侧弯等并发症.结论 SPR+ VR结合康复治疗的效果优于单纯康复治疗;它能更好的改善痉挛患儿的痉挛和肢体运动功能,使某些患儿伴随的斜视、吐字不清和流涎等症状获得改善.SPR+VR术式可获得清晰的术中解剖定位、减少手术风险;利用超声骨刀切除并复位椎板,在大程度上恢复了原有的解剖结构、使复位椎板的骨性愈合几率大大增加.

  • 高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治疗痉挛性脑瘫

    作者:赵东升;姬西团;费舟;贺晓生;刘卫平;黄钢;王正君;梁景文;李娜

    目的 探讨应用高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SPR)治疗痉挛性脑瘫的疗效.方法 对58例接受SPR治疗的痉挛性脑瘫患者,进行术后8~40个月的随访,并对其术后痉挛情况、交叉腿、尖足情况、肌力、感觉等情况进行评估.结果 14例肌张力Ⅳ级的患者术后平均肌张力降为1.71级,32例肌张力Ⅲ级的患者术后平均肌张力降为1.56级,12例肌张力Ⅱ级的患者术后平均肌张力降为1.16级.30例剪刀步态完全消失(51.72%),19例明显改善(32.76%),仍有9例改善不明显(15.51%).合并尖足者共31例,术后足跟着地者27例.术后随访能独立行走者29例(50%),需搀扶者18例(31.03%),不能行走者11例(18.97%).结论 SPR对解除痉挛、降低肌张力等方面是安全可靠、作用持久的,配合必要的康复训练,可明显改善肢体活动功能,提高生活质量.

  • 痉挛性脑瘫患儿72例眼部检查分析

    作者:郭奕;李艳;杨圆圆;彭秧生;赵文军

    目的:了解脑瘫患儿的眼部情况.方法:对72例脑瘫患儿进行眼部常规检查,对眼位、眼底、屈光状态、立体视等情况进行临床分析.结果:脑瘫患儿合并斜视、眼底异常、屈光不正、立体视异常等多种眼部疾病.结论:应重视脑瘫患儿斜视、屈光不正的早期治疗,提高患儿视觉质量.

  • 改良联合切口治疗双下肢痉挛性脑瘫124例报告

    作者:安仲芳;张济格;樊永生;夏保志;杨志勇

    目的:一期手术治疗痉挛性脑瘫.主要通过矫正肢体畸形,改善躯干的稳定性,增强患者的运动功能,提高下肢的步行能力,创造患者独立生活的技能和满意的生活质量.方法:分析2002年5月~2008年5月124例双下肢痉挛性脑瘫患者一期联合切口手术矫形的临床和随访资料.均为双下肢剪刀步态、屈膝畸形、马蹄足内、外翻畸形.采用股内收肌切口,腘绳肌切口,足踝切口.同时解除痉挛畸形、肌张力高、剪刀步态及马蹄足畸形.术后石膏固定6~7周,术后一周下床功能锻炼.术后1月、3月、6月至每6月来院复查.结果:本组病例男性73例,女性51例.年龄4~24岁,平均14岁.术后随访时间0.5~6年,平均3.25年.治疗优良72例,好转20例,进步32例.结论:联合切口一期手术治疗双下肢痉挛性脑瘫多关节畸形,与分次矫正痉挛畸形相比,住院时间缩短,患者治疗费用降低,手术、麻醉风险减少,术后功能康复提前,并配合院内康复与社区康复和家庭康复为一体的长期功能康复训练,术后畸形复发低,明显提高了疗效.

  • 周围神经选切治疗痉挛性脑瘫中电刺激阈值的意义探讨

    作者:陈哨军;徐庆中;李继海;刘敦厚;张纯;阮鹤瑞

    目的:探讨在周围神经选切治疗痉挛性脑瘫中阈值的意义。方法:41例痉挛性脑瘫,16例SPR和8例SAR术中电刺激脊神经前后根神经小束,28例经皮刺激坐骨神经,观察相应肌肉运动诱发反应,25例取周围神经标本40个,进行透射电镜观察。结果:电刺激神经小束或坐骨神经诱发的肌肉收缩反应或M波幅,存在着大、小现象。当达到大后,保持稳定,不再随刺激强度增大而增加。周围神经呈原发性脱髓鞘病变,有髓纤维病变明显于无髓纤维,粗纤维重于细纤维。结论:在周围神经选切治疗痉挛性脑瘫中,阈值作为判断所切神经小束中能够基本正常发挥有髓纤维传导功能的纤维含量,存在着一定的可行性。

  • 一期SPR及下肢内收肌松解跟腱延长术治疗脑瘫合并下肢畸形18例报告

    作者:任晓明;巴军;江明;马长福;李亚东

    我科近5年来对33例痉挛性脑瘫做了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简称SPR术)。手术后发现4例伴严重跟腱挛缩、5例伴严重内收肌并跟腱挛缩,虽经腰段SPR手术,下肢痉挛得到彻底缓解,但仍存在跟腱及内收肌挛缩,影响康复及疗效。因此,对以后18例在腰段SPR手术结束时行跟腱延长、跖筋膜切断、胫前肌移位、内收肌松解、石膏外固定,达到一次性解痉及矫形之目的,提高了手术疗效。现报告如下。……

  • 针刺腰段夹脊穴配合康复训练提高痉挛型脑瘫患儿坐位能力的临床观察

    作者:马桂芳;王丹

    目的:探讨针刺腰段夹脊穴配合康复训练提高痉挛型脑瘫患儿坐位能力的临床观察.方法:对住院治疗的40例有坐位功能障碍的痉挛型脑瘫患儿进行针刺腰段夹脊穴配合康复训练治疗,并设同期住院40例患儿作为对照组观察.结果:治疗组效果优于对照组,粗大运动功能评估结果提示两组间治疗前后有显著性差异.结论:在康复训练的基础上,针刺腰段夹脊穴能显著提高脑性瘫痪患儿坐位能力及大运动发育水平,降低脑瘫患儿的致残率及致残程度.

  • 单硬联合气管插管全麻在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中的应用

    作者:敖青华;张新民;朱晶;潘国秋;丁洁岚;夏东云;舒敬华;陈皆锋

    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系运用电刺激法,选择性切断脊神经后根的部分纤维以治疗上运动神经元瘫痪所致的下肢痉挛,是近年来对痉挛性脑瘫的一种有效的手术治疗方式[1].该手术创伤大,操作精细,刺激较强,麻醉既要满足手术要求,又要避免电刺激脊神经后根引起的不良反应,故具有一定的特殊性,术中麻醉深度恰当与否直接关系到手术的成败.该手术难度大、时间长、术后并发症多,因此对麻醉的要求较高.我们自1998年4月~2005年8月共施此项手术35例,现将麻醉的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 痉挛性脑瘫行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后早期并发症的观察与护理

    作者:麻春英;郑黎;裴莉萍

    痉挛性脑瘫(CP)是指在胎儿和婴儿早期(出生1月内),因各种原因造成的非进行性脑损害,表现为肢体肌张力障碍、剪刀步态,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经过多年的发展,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selective posterior rhizotomy,SPR)联合术后康复治疗已成为治疗该病的首选方案[1].由于,SPR是创伤性较大的手术,而脑瘫患者往往伴有全身性发育不良,体质较差[2],术后常出现一些并发症.

152 条记录 7/8 页 « 12345678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