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脂肪干细胞脂向分化过程中miRNA-27b表达的研究

    作者:肖金刚;陈建霖;李晓宇;张勇;田卫东;刘磊

    目的:探讨与脂肪干细胞脂向分化密切相关的microRNA(miRNA)表达情况,为阐明脂肪干细胞脂向分化的调控机制提供新的线索.方法:采用Ⅰ型胶原酶消化法结合密度梯度离心获得脂肪干细胞,将第3代细胞采用脂向诱导液(α-MEM培养基内加入100mL/L胎牛血清、1μmol/L地塞米松、10μmol/L胰岛素、200 μmol/L吲哚美辛和0.5mmol/L 3-异丁基-1-甲基黄嘌呤)进行脂向诱导;分别应用miRNA芯片技术及实时定量PCR技术对脂肪干细胞脂向分化中的miRNA-27b表达情况进行检测,分析miRNA-27b的变化趋势,并结合生物信息学方法探讨miRNA-27b与脂肪干细胞脂向分化相关的生物学功能.结果:建立了脂肪干细胞体外脂向分化的模型,miRNA芯片及实时定量PCR结果均表明miRNA-27b在脂肪干细胞体外脂向分化过程中表达显著下调.结论:miRNA-27b可能与脂肪干细胞的脂向分化密切相关,并可能通过调控其靶基因PPARγ的表达而促进脂肪干细胞的脂向分化.

  • VEGF-C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及蛋白表达

    作者:丁凯阳;白霞;董宁征;余自强;阮长耿

    目的构建人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C)编码序列基因真核表达载体,为探讨VEGF-C的生物学功能奠定基础.方法根据已公布的序列设计引物,用PCR方法从肿瘤细胞株cDNA中扩增出人VEGF-C编码序列基因片段,测序正确后用限制性内切酶将目的片段插入PcDNA3.1/V5-His-TOPO载体中.采用酶切和PCR鉴定后通过脂质体介导转染至CHO细胞中进行瞬时表达.结论经RT-PCR扩增转染细胞cDNA和Western blotting检测证实重组质粒pcDNA3.1-VEGF-C能在宿主细胞中高效表达.

  • 乙肝病毒C基因启动子和前C/C基因变异与慢性乙肝发作及病情严重性的关系

    作者:张汉荣;刘新钰;钟备;方之勋;赵巍

    目的研究乙型肝炎病毒(HBV)C基因启动子(CP)和前C/C基因变异与无症状慢性HBV携带者(ASC)的肝炎发作及慢性乙肝病情严重性的关系. 方法通过PCR及其产物直接测序,检测4例ASC、27例慢性乙肝和3例慢性重型乙肝病人血清的HBV CP和前C/C基因序列,并定量检测HBV DNA.结果 (1)CP主要变异为nt1726-1730聚集变异(1726A →C、1727A→T、1730C→ G)和nt1762 1764双变异(1762A→T和1764G→A).前C区主要变异为1896G→A.C基因变异常使C蛋白aa5、13、27、60、87、97及1 30发生置换.(2)CP聚集变异与ASC首次肝炎急性发作有关,11例中,8例出现 CP聚集变异.(3)CP聚集变异合并CP双变异的乙肝病人,临床上或表现为重型肝炎或迅速进展为活动性肝硬化、HBV DNA高水平、HBeAg/抗HBe转换. 结论同前C/C基因比较,CP变异与慢性乙肝病人的临床表现可能更为密切.

  • 中线T细胞淋巴瘤与EB病毒关系的研究

    作者:郭瑞珍;梁国桢;何妙侠;肖庆邦;刘华庆

    为了解EB病毒在中线T细胞淋巴瘤中的感染情况,作者对遵义地区46例中线T细胞淋巴瘤进行EBV检测,用聚合酶链反应检测EBV特征性的DNA序列(EBVDNA),用RNA原位杂交法检测EBV编码的RNA(EBER1/2).结果:EBV DNA阳性率为76.1%(35/46);EBER1/2阳性率为67.4%(31/46).鼻腔、鼻咽、口咽T淋巴瘤EBER1/2阳性率分别为88.9%(16/18)、71.4%(5/7)、47.6%(10/21).在多形细胞性淋巴瘤中,中多形和大多形细胞性EBER1/2阳性率为80.0%(16/20),小多形细胞性为73.3%(11/15).结果表明EBV感染与中线T淋巴瘤关系密切,它在该肿瘤的发病中可能起重要作用,中线T淋巴瘤的EBV感染率与解剖学部位有关,多形细胞性淋巴瘤EBV感染率较高,特别是中多形和大多形细胞性.

  • 耐碳青霉烯类肺炎克雷伯菌耐药基因检测及同源性

    作者:黄峰;许元元

    目的 探讨耐碳青霉烯类肺炎克雷伯菌(CRKP)耐药基因型及同源性.方法 收集某院2015年9月-2016年2月临床标本分离的38株CRKP,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方法检测耐药基因型,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分析菌株同源性.结果 38株CRKP主要来源于重症监护病房(ICU)及外科重症监护病房(SICU),分别占39.48%、34.21%.38株CRKP均检出blaKPC和blaSHV耐药基因,6株检出blacTX耐药基因.PFGE显示共分成A、B、C、D4个谱型,其中以C型为主(65.78%,25/38).A型菌株中菌株14、15、16携带blaKPC-2型、blaSHV型、blaCTX-M-45耐药基因,此3株细菌均是SICU患者分离的,菌株14和15分离自同一天,菌株16分离时间延后一周;C型菌株中,菌株10、18、25、28的同源性为100%,菌株10、18分离自ICU患者,菌株25、28分离自神经内一科患者(均从ICU转出),均是在ICU住院期间检出,且分离时间相差1d.结论 该院CRKP耐药基因型以blaKPC及blaSHV为主,存在克隆株医院内流行.

  • 法医DNA分型

    作者:杨庆恩

    编者按DNA(脱氧核糖核酸)是生物遗传物质.DNA分型技术在法医物证鉴定中应用日益广泛,在各类重大刑事案件的侦破中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近10多年,是法医学发展快的时期,DNA分型技术跨了两大步:1985年建立的第一代分型技术--DNA指纹,实现了物证鉴定从否定到认定的历史性转变;进入90年代,PCR(聚合酶链反应)技术问世,可以在体外完成扩增复制靶DNA片段的全过程,是生命科学一项划世纪的进展.以PCR为基础的第二代DNA分型技术在检测灵敏度上有重大突破,解决了半个多世纪以来困扰法医的微量、陈旧、腐败检材鉴定的难题.DNA分型的高科技,以其无可争议的认定或否定的鉴定结论,为法庭提供确凿的证据,成为打击犯罪的有力武器.从本期起,对<法医DNA分型>进行专题讲座,将分期介绍DNA多态性基本原理,DNA分型结论的评估,法医DNA分型技术与方法,以及DNA分析技术展望等四个部分,以飨读者.许多涉及人体伤害、死亡的刑事案件,法医常要对现场遗留的血痕、精斑、毛发、骨骼等人体材料作出鉴定,分析这类物证是来自被害人或罪犯,称为个人识别或同一性鉴定.个人识别或同一性鉴定可以通过检测血型进行判断:血型不同,可排除同一性;血型相同,则不排除同一性.血型如同人的一种特殊标记,每一个人有独自的血型.血型严格按照一定的遗传规律从亲代遗传给子代,故称血型是人类的一种遗传标记.通过对遗传标记的检测分析,人类可分成若干类型.这种现象叫作遗传学多态性.如按ABO血型分类,就有A、B、AB和O等4类.多态性的产生原因,是基因座上的碱基发生了点突变,形成等位基因.在DNA分子中,含有大量的高多态性基因座及遗传标记,应用分子生物学方法直接检测分析DNA遗传标记的型别,实现个人识别的目的.通过分析亲代和子代的遗传标记作亲子鉴定,可以判断父母和孩子是否亲生关系.对遗传学多态性和遗传标记的研究,为法医学个人识别和亲子鉴定提供了理论基础.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