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辅助生殖治疗中单卵双胎发生的研究进展

    作者:曾明;吕祁峰;李思光

    随着不育不孕治疗手段的盛行,世界各地的多胎妊娠率显著提高.与正常妊娠相比,经辅助生殖技术治疗后单卵双胎发生率显著增加.单卵双胎因伴随高风险的并发症而备受关注.然而,单卵双胎发生的相关因素及其发生机制仍未明确.本文概述了单卵双胎的概念、类型、并发症、辅助生殖技术中影响单卵双胎发生的相关因素及发生机制假说,并提出了单卵双胎研究过程中急需解决的一些问题.

  • 囊胚形成的基因调控

    作者:陈瑛;张玉兰;胡桂英

    囊胚形成是胚胎早期发育过程中一个重要阶段.细胞间连接蛋白和细胞粘附相关蛋白参与组建各种细胞间连接,参与细胞融合、囊胚腔形成、滋养层分化和囊胚扩张等过程.Na/K-ATP酶基因及细胞因子、生长因子等可促进Na+浓度梯度变化,使水分进入囊胚内部,形成囊胚腔,并维持囊胚腔扩张状态.调节发育和分化的基因参与胚胎的发育和内细胞团、滋养外胚层细胞的分化,调节胚胎由未分化状态向分化状态过渡.另外,某些细胞因子对内细胞团细胞增殖有影响.总之,多种蛋白、因子参与囊胚形成的表达调控.

    关键词: 囊胚 基因 调控
  • 囊胚内细胞团和滋养外胚层基因表达研究

    作者:赵亮;孙丽芳;郑秀丽;刘静芳;郑蓉;张晗

    目的 研究人胚胎植入前囊胚内细胞团和滋养外胚层细胞基因的表达.方法 收集辅助生殖来源人受精后6 d Gardner评分5AA囊胚,显微镜下微吸管机械分离内细胞团和滋养外胚层细胞,单细胞测序检测,选取筛选的差异表达基因并进行无监督层次聚类分析和Gene Ontology(GO)功能分类分析.结果 对3枚受精后6d的5AA囊胚内细胞团14个单细胞和滋养外胚层19个单细胞测序,结果显示内细胞团l 283个基因表达上调,其GO生物学功能主要是参与DNA依赖的转录、生物种间相互作用、抗原加工和表达、免疫反应、信号转导、氧化还原、细胞分化、抗凋亡、神经系统发育、细胞黏附等,参与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s)信号通路、肌动蛋白细胞骨架、黏附、轴引导、Jak-STAT、Wnt信号通路.滋养外胚层1 073个基因表达上调,其GO生物学功能主要是参与转录、DNA依赖的转录、细胞周期、蛋白分解代谢、蛋白氨基酸磷酸化、蛋白质运输、细胞分裂、有丝分裂、泛素依赖性蛋白分解、细胞内蛋白质转运等;参与泛素介导蛋白水解、鞘脂代谢、缬氨酸,亮氨酸和异亮氨酸降解、果糖和甘露糖代谢、氨基磷酸酯代谢、类固醇的生物合成、抗原处理和表达等信号通路.结论 从空间维度揭示囊胚内细胞团和滋养外胚层的基因表达,显示两者相互协调,精细调节囊胚发育和胚胎植入过程,进一步数据分析有望寻找到调控胚胎植入的内源性关键特异分子.

  • 应用早期鼠胚体外培养对低分子量肝素治疗不孕、自然流产妇女作用机理的初步研究

    作者:孙祥秀;徐永萍;路金枝

    目的:探讨低分子量肝素(LMWH)治疗不孕、自然流产妇女血清的作用机理.方法:在2-细胞鼠胚体外培养液中分别加入正常生育妇女血清、不孕妇女血清、自然流产妇女血清,并在此基础上加入LMWH,观察小鼠囊胚形成率.结果:加入LMWH后,能提高不孕血清组,自然流产血清组2-细胞鼠囊胚形成率(P<0.05).结论:LMWH能提高不孕、自然流产者囊胚形成率,具有治疗作用.

  • 第5日与第6日高质量冻融囊胚移植临床结局的比较研究

    作者:冼英杰;陈彩蓉;梁小青;陈润强;周秀琴;颜秋霞;赵晓英

    目的 比较研究冻融囊胚移植(frozen-thawed blastocyst transfer,FBT)周期移植第5日(D5)与第6日(D6)高质量囊胚的临床结局差异.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2017年8月期间在本中心接受FBT的365例共387个周期不孕症患者的临床结局,根据形成扩张囊胚的天数及移植胚胎的个数分4组,分别为第5日双囊胚移植组(double D5 blastocysts transfer group,DET5组)88个周期、第5日单囊胚移植组(single D5 blastocyst transfer group,SET5组)69个周期、第6日双囊胚移植组(double D6 blastocysts transfer group,DET6组)129个周期及第6日单囊胚移植组(single D6 blastocyst transfer group,SET6组)101个周期.结果 四组患者的平均年龄、不孕年限、内膜厚度、基础卵泡刺激素(FSH)及冻融胚胎的复苏率比较,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ET5组的临床妊娠率(62.3%)和种植率(62.3%)显著高于SET6组(46.5%,46.5%)(P均为0.04),与DET5组和DET6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ET5组及DET6组的多胎率均为42.6%,分别与SET5组及SET6组(均为0.0%)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为0.00).结论 FBT周期选择高质量的D5囊胚进行单胚胎移植,可以确保临床妊娠率和种植率,并显著降低多胎率.

  • 体外受精中3原核胚胎的发育及可利用价值的探讨

    作者:岳钊平;辛欣;李云芳;万晓静;谢守珍

    目的:探讨体外受精(IVF)中异常的3原核(PN)胚胎的发育及可利用价值.方法:收集IVF治疗周期中废弃的3PN受精卵204个进行体外培养,观察其发育能力,并与同周期的1 138个2PN受精卵进行比较;采用胚胎植入前遗传学筛查(PGS)技术对由3PN发育成的19枚囊胚进行非整倍体分析.结果:3PN组和2PN组的卵裂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3PN组囊胚形成率显著低于2PN组[9.6%(19/97) vs 37.9%(204/342),P<0.01].整倍体分析显示,10.5%(2/19)的3PN来源的囊胚为正常二倍体核型.结论:3PN受精卵有继续发育能力;囊胚培养和高通量测序可作为有效筛选异常PN受精卵中正常核型胚胎的一种方法.

  • 不同精子来源及授精方式对剩余胚胎继续囊胚培养结局的影响

    作者:郑炜炜;谭玉梅;祝晓丽;陈瑞玲;谭颖;姜荣华;刘善文;吴铮;宋革

    目的:探讨不同精子来源及不同授精方式对胚胎继续发育能力的影响.方法:分析499例患者499个取卵周期剩余胚胎继续培养形成囊胚的情况,按精子来源不同分为供精IVF(D-IVF)组和夫精IVF(H-IVF)组,按授精方式不同分为IVF组和ICSI组,ICSI组按精子来源分为新鲜精液组、附睾精子和睾丸精子组,比较不同精子来源及授精方式获得剩余胚胎的囊胚形成率、胚胎利用率和无囊胚移植率.结果:①D-IVF组和H-IVF组受精率、卵裂率、优质胚胎率、第3日和第5日胚胎种植率、临床妊娠率和流产率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组间剩余胚胎囊胚形成率、胚胎利用率和无囊胚移植率亦无统计学差异(P>0.05);②ICSI组与IVF组比较,其受精率较高(P<0.05),但优质胚胎率显著下降,有统计学差异(55.11% vs 61.30%,P<0.05),组间第3日卵裂期胚胎和剩余胚胎囊胚种植率、临床妊娠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ICSI组与IVF组比较,其剩余胚胎囊胚形成率、胚胎利用率稍低,无囊胚移植率较IVF组稍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6.13% vs 65.32%,48.18% vs 55.39%,21.68% vs 13.20%,P<0.05).③新鲜精液组的优质胚胎率、胚胎利用率显著低于附睾精子和睾丸精子组(P<0.05),各组囊胚移植的种植率和临床妊娠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D-IVF可获得H-IVF相似的结局,其剩余胚胎都有较高的发育潜能,ICSI获得的剩余胚胎发育潜能低于IVF组.附睾精子和睾丸精子ICSI后获得的胚胎比新鲜精液精子ICSI后胚胎发育潜能高.针对不同的授精方式可能需要制定相应的剩余胚胎囊胚培养标准.

  • 着床前遗传学诊断后囊胚冻融的实验研究与临床应用

    作者:黄锦;廉颖;郑晓英;吴昱琪;陈媛;乔杰;刘平

    目的:探讨着床前遗传学诊断(PGD)后囊胚冻融的特点及临床应用.方法:①实验研究:对41枚PGD诊断为遗传学异常的废弃囊胚进行冻融研究,其中27枚囊胚进行程序化冻融,14枚囊胚进行玻璃化冻融.分别观察囊胚冷冻前及解冻后的形态学特点,比较2种冻融方法的囊胚解冻复苏率.②临床应用:对14对夫妇在PGD新鲜周期移植后仍有剩余的遗传诊断正常的40枚囊胚给予冷冻保存.其中,6对夫妇的12枚胚胎进行了解冻移植.结果:①实验研究:27枚进行程序化冻融的囊胚解冻后复苏22枚,复苏率为81.48%(22/27); 14枚进行玻璃化冻融的囊胚解冻后复苏11枚,复苏率为78.57%(11/14),2种冻融方法的囊胚解冻复苏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无论何种冻融方法,解冻后复苏存活的囊胚在体外培养30 min均可以观察到复苏现象,体外培养4h囊腔均扩张.②临床应用:14对有剩余囊胚冻存的夫妇中,6对夫妇新鲜周期即获得临床持续妊娠,另外还有1对夫妇早期自然流产,1对夫妇宫外孕.其余新鲜周期未孕的6对夫妇进行了囊胚解冻移植,其中3对夫妇解冻周期获得了临床妊娠.结论:经PGD诊断后的囊胚,无论是程序化冻融还是玻璃化冻融,均可以获得满意的解冻复苏率.PGD诊断后囊胚冻融技术的成熟与发展可以提高PGD夫妇的累积妊娠率.

  • 小鼠囊胚在人羊膜上着床行为的超微观察

    作者:谭毅;顾美礼;艾玲;白晋;王智彪

    目的:建立一种较理想的体外着床模型.方法:将妊娠d 4的小鼠囊胚培养在人羊膜的基膜面.结果:发现囊胚能在羊膜上正常脱带、贴附和扩展.光镜观察显示,滋养层细胞对羊膜有侵入,二者在结构上有交错.扫描电镜下,囊胚紧贴于羊膜表面,被无数长短一致、粗细均匀的微绒毛覆盖.透射电镜显示部分滋养层细胞及内细胞团细胞已侵入羊膜之中,滋养层细胞膜下和微绒毛内可见许多小泡样结构.结论:小鼠囊胚在人羊膜上的发育生长可作为研究胚胎着床机理的体外模型.

  • 冷冻平皿并添加血清替代物改善小鼠囊胚的玻璃化冷冻效果

    作者:郭通航;刘雨生;付应云;童先宏;周桂香;骆丽华;栾红兵;金仁桃

    目的:观察在冷冻液中添加血清替代物(SSS)并使用冷冻的平皿作载体改善昆明小鼠囊胚玻璃化冷冻的效果.方法:平皿组冷冻保护液中添加高浓度SSS,处理好的囊胚滴在冷冻的平皿后投入液氮中行玻璃化冷冻;开放麦管组囊胚装入开放的麦管中玻璃化冷冻.冷冻一周,解冻后移入人输卵管液中孵育.结果:解冻后平皿组囊胚回收率1 00%,回收囊胚扩张率88%、孵化率82%;开放麦管组囊胚回收率89%,回收囊胚扩张率77%、孵化率67%,二者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平皿组囊胚质量分级退化率8%,开放麦管组退化率28%,但二者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保护液中添加血清替代物并使用冷冻的平皿可以改善小鼠囊胚玻璃化冷冻的效果.

  • 米非司酮对小鼠囊胚发育及超微结构的影响

    作者:刘新;王自能;朱伟杰

    目的:观察米非司酮对小鼠植入前胚胎在体内的生长发育及超微结构的影响.方法雌性昆明小鼠,随机分为4组,每组15只:对照组(A组),米非司酮剂量1.9 mg/kg组(B组),5.6mg/kg组(C组)和16.8 mg/kg组(D组).4组动物均按常规超排卵后合笼,在注射hCG后108h~110 h取囊胚观察,并用透射电镜检查4组囊胚超微结构变化.结果:A组和B组囊胚发育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而C组和D组囊胚发育率显著减少(P<0.05).随着米非司酮剂量增加,卵裂球表面粗颗粒增多,色泽深暗,卵周隙明显增大.超微结构观察显示,C和D组出现明显的膜、核、细胞器和染色质等超微结构病理改变.结论:米非司酮可损伤小鼠胚胎的超徽结构,导致囊胚发育抑制,并呈现明显的剂量效应.

  • 人胚胎干细胞研究进展

    作者:周作民

    人体的发生过程为:精子和卵子受精,形成合子,合子卵裂成卵裂球,于受精后72 h形成桑椹胚,并于受精后5~7 d成为囊胚.囊胚由滋养层和内细胞群组成,滋养层将分化成胎盘及胎儿附属结构;内细胞群则再分化为内胚层、中胚层和外胚层.内胚层分化发育成胎儿的消化道、呼吸道上皮和腺体、肝、胆、胰;中胚层发育分化成胎儿的结缔组织、血液、肌肉、骨骼、泌尿生殖系统;外胚层则分化发育成胎儿的体表结构和神经系统.

252 条记录 13/13 页 « 12...5678910111213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