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高血压患者动态血压变异性与左心室肥厚的关系

    作者:黄惠容

    目的 探讨高血压患者动态血压、血压负值及血压变异性与左心室肥厚的关系.方法 选取2011年10月至2013年10月在我院诊治的高血压患者376例,行24h无创性动态血压监测与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根据左心室肥厚状况分为两组,以非左心室肥厚患者274例为对照组,左心室肥厚患者102例为观察组,比较两组患者的动态血压、血压负值、血压变异性;分析动态血压、血压负值、血压变异性与左心室肥厚的相关性.结果 观察组患者平均舒张压(24 h、日间、夜间)、平均收缩压(24 h、日间、夜间)、舒张压负值(24h、日间、夜间)、收缩压负值(24h、日间、夜间)、舒张压标准差(24 h、日间、夜间)、收缩压标准差(24h、日间、夜间)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动态血压、血压负值、血压变异性与左心室肥厚均呈正相关.结论 动态血压、血压负值及血压变异性均是高血压患者左心室肥厚的影响因素.

  • 不良生活方式对高校大学生动态血压的影响分析

    作者:杨晓卿;杨秀丽;张莉华;张秀花;万洪峰

    目的 探讨不良生活方式对高校大学生动态血压的影响.方法 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对2016年入学的大学生进行调查,对大学生吸烟、饮酒、长时间使用电子产品、熬夜、缺乏健康锻炼等不良生活方式进行量化评分,根据评分将接受调查的79名大学生分为低积分组、中积分组、高积分组,检测比较三组大学生的动态血压、夜间血压下降率等参数.结果 不同积分组大学生的年龄、性别、高血压病家族史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积分组大学生血压负荷值(BPL)、24 h平均收缩压(24hmSBP)、收缩压变异性(SBPV)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4 h平均舒张压(24hmDBP)、舒张压变异性(DBPV)、夜间血压下降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4hmDBP、DBPV随不良生活方式积分升高而升高,夜间血压下降率随不良生活方式积分升高而下降.结论 不良生活方式对高校大学生的舒张压及血压昼夜节律可产生显著影响,是损害大学生健康的重要因素.

  • 妊娠期糖尿病合并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患者24 h动态心电图及动态血压同步监测的研究

    作者:吴优;杨健威;张华;陈宇

    目的:研究妊娠期糖尿病(GDM)合并妊娠期高血压疾病(HDCP)患者24 h动态心电图(DCG)及动态血压监测(ABPM)的变化规律.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100例孕妇分为4组,GDM合并HDCP 25例(Ⅰ组),HDCP 25例(Ⅱ组),GDM 25例(Ⅲ组),正常妊娠孕妇25例(Ⅳ组),进行DCG及ABPM同步监测,对其各项参数进行分析.结果:①ABPM Ⅰ组24 h血压昼夜收缩压(SBP)均值与Ⅱ组、Ⅲ组、Ⅳ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Ⅰ组的24 h昼夜舒张压(DBP)均值、日间均值、夜间均值与Ⅲ组、Ⅳ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5);血压昼夜节律下降率Ⅰ组、Ⅱ组、Ⅲ组明显低于Ⅳ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DCG Ⅰ组窦性心动过速及ST-T改变异常发生率高于Ⅱ组、Ⅲ组、Ⅳ组;房性早搏、室性早搏Ⅰ组高于Ⅳ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o.05);③同步观察,当血压处于高值时,心电图异常的发生率更高.结论:对GDM合并HDCP患者进行DCG和ABMP同步监测可及时发现心脏和血压异常改变事件,并能根据其变化特点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减少母婴危害,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 老年充血性心力衰竭动态血压特征及临床意义

    作者:蔡晓萍

    [目的]观察老年充血性心力衰竭(CHF)患者的昼夜血压变化及其与心动能受损程度的关系.[方法]老年CHF患者65例,按心功能分为A组(心功能Ⅱ级) 35例,B组(心功能Ⅲ、Ⅳ级)30例,作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ABPM),分析各组的动态血压变化规律.[结果]A、B两组患者中血压昼夜节律减弱或消失分别为54.2%,90%(P<0.01).[结论]老年CHF患者血压昼夜节律有明显变化,与心功能受损程度呈正相关,动态血压监测对CHF患者的心功能评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 高血压左心室肥厚与脉压关系分析

    作者:项延郡

    高血压病是引起左心室肥厚(LVH)的主要原因,但脉压与左心室肥厚的关系却少见报道。笔者对1999年12月至2001年10月278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超声心动图和动态血压的检查结果进行对比分析,探讨高血压病患者中LVH与脉压关系。

  • 阿折地平与佐芬普利对高血压病患者动态血压的影响

    作者:文玉萍;黄荣杰

    目的 比较钙通道阻滞剂阿折地平与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佐芬普利对高血压病患者动态血压的影响.方法 130例患者分层随机法分为阿折地平组与佐芬普利组各65例,分别口服阿折地平片8 mg,佐芬普利片15 mg,1次/d,疗程8周.治疗前及疗程结束监测动态血压,并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完成临床试验125例,纳入分析124例;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两组24hSBP、24hDBP、24hMAP、dSBP、dDBP、dMAP、nSBP、nDBP、nMAP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阿折地平组相比,佐芬普利组nSBP、nDBP、nMAP下降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疗程结束阿折地平组有效率为69.35%,SBP、DBP降压谷峰比值分别为65.0%、60.0%;佐芬普利组有效率为66.13%,SBP、DBP降压谷峰比值分别为66.0%、62.0%.结论 每日1次口服阿折地平(8~16 mg)与佐芬普利(15~30 mg)均能有效降低1~2级高血压病患者的血压;佐芬普利能显著降低夜间血压可能有利于恢复高血压患者昼夜变化节律.

  • 老年高血压并脑血管意外动态血压昼夜节律分析

    作者:黄志东;钮晋红

    高血压是脑血管意外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应用动态血压监测,可以了解血压昼夜节律的变化,有利于老年高血压的治疗.现就我院1999年5月至2000年11月住院的40例老年高血压患者所做的24h动态血压监测进行分析,结果报告如下.

  • 昼夜血压变化在原发性高血压中的意义

    作者:季小波

    目的:研究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昼夜血压变化与靶器官损害之间的关系. 方法:238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中143例存在左心室肥厚,定为靶器官损害组,95例无心脑肾损害,定为对照组.结果:靶器官损害组昼夜血压变化减弱.对照组昼夜血压变化有一定的差值.结论:昼夜血压变化减弱提示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存在靶器官损害.

  • 100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24h动态血压监测探讨

    作者:陆福南

    目的:研究原发性高血压患者24h血压变化的规律.方法:用日本NIEM公司IBIL-O-GRAPH无创性携带式血压监测仪对患者进行24h动态血压监测.结果:杓型组41例;非杓型组37例;白大衣高血压22例;血压昼夜规律消失者56例.结论:动态血压监测可准确诊断高血压病并正确指导治疗.

  • 脉压与动态血压及靶器官损害之间的关系

    作者:王合金;谭朝晖;蒙巍

    目的:探讨脉压变化与动态血压的关系及对靶器官功能的影响.方法:对脉压>8.0kPa的579例患者与1167例脉压≤8.0kPa的患者的动态血压数值、靶器官功能及一般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观察组患者存在的危险因素较多,靶器官功能损坏较严重,动态血压指标间存在差异.结论:脉压是靶器官损坏的一个重要和独立的危险因素,说明治疗中应注意保持合理的脉压(PP)值.

  • 非杓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动态血压的特点

    作者:潘征;陆克兴;潘兴寿;谭志辉;黄显南

    目的 分析非杓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动态血压各项指标的特点,探讨高血压的治疗策略.方法 选择非杓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30例(非杓型组),杓型30例(杓型组),比较两组24小时动态血压各项指标.结果 两组24小时平均血压、血压负荷、高血压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而非杓型组血压变异性增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非杓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的变异性较大,这可能是其靶器官损害发生率较高,且严重的重要原因,提示在高血压的治疗策略上除应控制血压水平外,还要重视对血压昼夜节律和血压变异性的调控.

  • 高血压患者动态血压参数与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关系的研究

    作者:曹锐红;李献良

    目的 研究高血压病患者动态血压参数与颈动脉内-中膜厚度(CA-IMT)的关系.方法 采用无创动态血压仪对127例高血压病患者进行 24 h动态血压监测, 同时应用高分辨率彩色多普勒超声显像仪测量患者颈动脉内-中膜厚度,据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分两组:CA-IMT≥0.9 mm为增厚组(n=53),CA- IMT<0.9 mm为正常组(n=74).结果 ①CA-IMT增厚组与CA-IMT正常组的临床指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②CA-IMT增厚组与CA-IMT正常组的动态血压参数比较: 24 h平均收缩压(145.7±9.2)mmHg和(127.5±9.6)mmHg,24 h平均舒张压(83.5±5.1)mmHg和(76.7±5.6)mmHg,24 h脉压(62.3±10.1)mmHg和(47.8±9.5)mmHg;白天平均收缩压(148.6±6.3 mmHg)和(134.8±8.2)mmHg,白天平均舒张压(86.7±4.8) mmHg和(80.1±5.7)mmHg,白天脉压(63.5±10.9)mmHg和(51.4±9.1)mmHg;夜间平均收缩压(139.2±12.4)mmHg和(121.6±8.6)mmHg,夜间平均舒张压(79.3±9.0)mmHg和(70.3±5.2)mmHg,夜间脉压(60.1±11.7)mmHg和(50.4±7.1)mmHg,两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CA-IMT增厚组与CA-IMT正常组其动态血压呈非勺型节律为54.7%比35.1%,其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0.05).结论 高血压病动态血压参数异常者颈动脉IMT增厚的发生率高,对靶器官损害有预测价值.

  • 子痫前期孕妇Tei指数的超声评价及其与内皮损伤、高血压程度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周密

    目的:探讨子痫前期孕妇Tei指数的超声评价及其与内皮损伤、高血压程度的相关性.方法:选择在本院接受治疗的子痫前期患者98例,分为轻度子痫前期组(n=62)、重度子痫前期组(n=36),另取同期在本院进行产检的正常孕妇50例作为正常对照组.对比三组孕妇的超声Tei指数,血清内皮损伤指标及高血压相关指标水平差异,进一步评估子痫前期孕妇Tei指数与内皮损伤、高血压程度的相关关系.结果:轻度子痫前期组、重度子痫前期组的Tei指数水平均高于正常对照组,重度子痫前期组的Tei指数水平高于轻度子痫前期组(P<0.05).轻度子痫前期组、重度子痫前期组血清中VEGF的含量低于正常对照组,sFlt-1、MMP-1、PAR-1的含量高于正常对照组,24 h SBP、24 h DBP、dSBP、dDBP、nSBP、nDBP水平高于正常对照组,且重度子痫前期组的上述指标改变程度高于轻度子痫前期组(P<0.05).经Pearson检验发现,子痫前期孕妇Tei指数水平与内皮损伤、高血压程度呈直接相关关系.结论:子痫前期孕妇Tei指数增高,且其水平与患者内皮损伤、高血压程度直接相关.

  • 调脂联合降压治疗对动态血压及血压变异性的影响

    作者:石俊杰

    目的:探讨调脂药辛伐他汀联合降压药硝苯地平对高血压患者动态血压及血压变异性的影响.方法:选取226例诊断为高血压病的患者,按入院随机号分为两组,每组各113例,对照组单纯给予硝苯地平进行降压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联合辛伐他汀进行治疗;所有患者均于治疗前及治疗后行血脂及动态血压检查,记录24 h平均收缩压及平均舒张压变化,并计算其均数标准差和24 h动态脉压,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血脂及动态血压值及其稳定性的变化.结果:疗程结束后,观察组血脂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24h动态缩小脉压(24hPP)及收缩压变异率(SBPV)较对照组下降明显,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舒张压变异率(DBPV)水平较治疗前明显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P<0.05);且疗程结束后,观察组较对照组治疗后比较:收缩压标准差(24hSSD)、白昼收缩压标准差(dSSD)、白昼舒张压标准差(dDSD)、夜间收缩压标准差(nSSD)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调脂药联合降压药可进一步提高血压的平稳性,值得临床广泛推广和应用.

  • 动态血压监测评估高血压子代亲属血压水平的意义

    作者:蔡丽芹;张燕;陈志强

    目的 通过动态血压监测结果分析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子代亲属与非高血压子代亲属间的差异,并评估高血压子代亲属中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服药后血压控制效果.方法 (1)对原发性高血压子代亲属72例(检测组)和非高血压子代亲属61例(对照组)分别进行动态血压监测,比较24h血压平均值、血压负荷值、血压变异性(BPV).(2)对确诊为原发性高血压的高血压子代亲属患者,经药物治疗8周后行动态血压监测,评价药物治疗疗效.结果 (1)检测组BPV、血压负荷值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24 h血压平均值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经药物治疗后,检测组中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24 h血压平均值较用药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7例收缩压谷峰比值(T/P)大于50%,6例舒张压T/P大于50%;6例收缩压及舒张压平滑指数(SI)大于1,3例收缩压及舒张压SI小于1.结论 (1)动态血压监测能对原发性高血压子代亲属血压状态做出早期评价,对该组高血压正常高值患者和高血压患者早期预防或控制血压有一定意义.(2)动态血压监测较好的评价原发性高血压子代亲属中高血压患者血压控制效果,帮助患者选择佳药物和佳用药方式平稳降压.

  • 心率变异性与动态血压持续监测在肾性高血压与原发性高血压中的应用

    作者:裴林林;姜国刚;刘玮;孙卫红;陈宗建;章向东

    目的:探讨心率变异性(HRV)与动态血压持续监测在肾性高血压与原发性高血压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2年4月至2014年12月昆山第二人民医院心内科收治的肾性性高血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及健康体检者共118例,分为肾性高血压组42例、原发性高血压组46例和正常对照组30例,对三组受检者同时进行24 h动态血压及动态心电图监测,观察动态血压变量、心律失常发生率及HRV时域指标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肾性高血压组、原发性高血压组与正常对照组非勺型高血压发生率分别为73.8%(31/42)、23.9%(11/46)、10.0%(3/30);心律失常发生率分别为69.0%(29/42)、43.4%(20/46)、10.0%(3/30),肾性高血压组非勺型高血压与心律失常的发生率较原发性高血压增高(P=0.01、0.01),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增高。肾性高血压24 h内全部窦性心律RR间期平均值的标准差(SDNN)与24 h内每5 min窦性RR间期标准差的平均值(SDNN index)低于原发性高血压[分别为(59.2±19.5) ms vs (95.4±25.2) ms、(17.5±6.3) ms vs (40.4±12.5) ms,P<0.05],但24 h平均心率,相邻R-R间期的差值超过50 ms的心搏数占监测心搏数的百分比(PNN50),相邻R-R间期差的均方根(RMSSD)与原发性高血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肾性高血压患者非勺型高血压较正常及原发性高血压明显增多,心率变异性降低,夜间更易发生心律失常。

  • 高血压患者子代亲属动态血压负荷值及胰岛素抵抗的研究

    作者:张燕;李振龙;陈志强

    目的 早期发现高血压患者血压正常子女在高血压发生之前的异常表现,通过干预,以期延缓甚至预防高血压患者血压正常子女未来高血压及一些代谢性疾病的发生.方法 选取我院体检中心高血压患者血压正常的子代亲属80例作为试验组,父母双方只有一方患有高血压的40例为单亲组,父母双方均患有高血压的40例为双亲组,血压正常的非高血压子代亲属40例作为对照组,分别对三组患者行动态血压监测及胰岛素抵抗检测.结果 (1)双亲组和单亲组TC、TG、BM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双亲组和单亲组的24h DBP、SBP、MAP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双亲组和单亲组的24 h平均及昼夜血压负荷值水平与正常组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01);(3)双亲组和单亲组IRI、IAI、SG与正常组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 有高血压家族史血压正常的子女,在血压正常时已出现血压负荷值升高,并在早期出现胰岛素抵抗现象,因此血压负荷值水平与胰岛素抵抗现象可能可以预测有高血压家族史血压正常人的血压发展倾向.

  • 肝细胞生长因子、血管紧张素Ⅱ水平与动态血压的关系

    作者:蒙泽明;吴荣辉

    目的 探讨肝细胞生长因子(HGF:hepatocyte growth factor)、血管紧张素Ⅱ(AngⅡ:angiotensinⅡ)与高血压及血压昼夜节律性的关系.方法 选择41例高血压病患者及19例正常血压者行24小时动态血压测定,分析HGF、AngⅡ与高血压及血压昼夜节律性的关系.比较不同高血压级别HGF、AngⅡ浓度;杓型及非杓型高血压患者HGF、AngⅡ浓度;HGF、AngⅡ与动态血压各指标的关系.分析HGF与AngⅡ之间的关系.结果 EH组血浆AngⅡ、HGF较对照组明显升高,且随病程严重程度平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EH组中非杓型亚组血浆HGF、AngⅡ较杓型组高.非杓型高血压亚组中HGF与24hDBP、dDBP、nSBP、nDBP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553、0.592、0.627、0.487,P值分别为0.021、0.012、0.007、0.047;非杓型高血压亚组中AngⅡ与24hSBP、dSBP、nDBP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584、0.601、0.523;P值分别为0.014、0.011、0,030.HGF及AngⅡ与杓型高血压各参数无显著相关性.高血压组与对照组比较,血浆AngⅡ、HGF相关系数分别为0.562,0.143,P值分别为P<0.01,P=0.561.结论 AngⅡ的升高是决定高血压的发生发展及高血压患者昼夜节律性的重要因素之一.HGF浓度高低可以反映昼夜节律消失导致内皮受损严重程度.高血压患者HGF的升高可能是一种代偿性保护反应.HGF可能可以作为ACEI或ARB类药物干预治疗疗效的一个重要指标.

  • 静息心率与老年高血压患者动态血压的相关性

    作者:周哲慧;宋雅君;胡颖;刘沁;李藜

    目的 探讨老年高血压患者静息心率(RHR)与动态血压的关系.方法 入选老年高血压患者145例,按RHR水平分为RHR1组(46例):<65次/min;RHR2组(50例):65次/min≤RHR<80次/min;2RHR3组(49例):≥80次/min.对入选患者测定静息心率、动态血压、血糖、血脂等.结果 三组间动态血压参数比较:RHR3组的24h平均收缩压(24hSBP)、白昼平均收缩压(dSBP)、夜间平均收缩压(nSBP)、24h脉压(24hPP)、白昼脉压(dPP)、夜间脉压(nPP)均高于RHR1、RHR2,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 老年高血压患者RHR增高与收缩压、脉压增高有明显相关性.

  • 老年人高血压的特点

    作者:王天松;宋现涛;马建林

    目的应用无创动态血压监测的方法探讨老年高血压的规律,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选择住院治疗的年龄≥60岁及<60岁的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各100人,进行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观察24小时、白天及夜间的平均收缩压、平均舒张压及平均动脉压,夜间血压下降百分率及单纯收缩期高血压.结果两组患者在吸烟史、糖尿病史、血脂异常方面没有差异.老年组在女性、冠心病、脑卒中方面多于对照组.老年组24小时、白天及夜间的平均收缩压、平均舒张压及平均动脉压分别高于对照组.结论老年高血压病患者的特点主要是以收缩压增高为主,昼夜节律消失.

1025 条记录 44/52 页 « 12...41424344454647...5152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