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癌症防治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Oncology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중국암증방치잡지
- 主管单位: 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 主办单位: 中国医师协会 广西肿瘤防治研究所
- 影响因子: 0.83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674-5671
- 国内刊号: 45-1366/R
- 论文标题 期刊级别 审稿状态
-
Rac1基因rs6951997位点多态性与广西扶绥县壮族肝癌家族聚集的遗传易感性关系
目的 探讨广西扶绥县壮族Rac 1基因rs 6951997位点多态性与肝癌家族聚集的遗传易感性关系.方法 以广西扶绥县壮族20个肝癌高发家族(肝癌家族组79例)和10个健康对照家族(健康对照家族组40名)为研究对象,应用飞行时间质谱技术(MALDI-TOF MS)检测两组中Rac 1基因rs 6951997位点的基因型及等位基因频率,以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其多态基因型与肝癌发生危险性的关系.结果 肝癌家族组Rac 1基因rs 6951997位点的GT基因型的分布频率(6.30%)高于健康对照家族组(2.50%),二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OR=3.76,95%CI:0.28~51.45,P=0.32).其位点等位基因T型、G型在肝癌家族组中的分布频率分别为96.83%、3.16%,在健康对照家族组中的分布频率分别为98.75%、1.25%,两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Rac 1基因rs 6951997位点多态性与广西扶绥县壮族肝癌家族聚集的遗传易感性未有显著相关.
-
穿刺植入细管注射阿霉素脂质体治疗大鼠脑胶质瘤的初步研究
目的 建立一种经皮向脑间质内注射药物以抑制脑胶质瘤生长的方法.方法 通过埋于皮下的直通接头和带有冰套的细管经皮向SD大鼠脑内注射生理盐水(带管正常对照组);向脑胶质瘤模型大鼠脑内分别注射阿霉素(ADR)脂质体(ADR脂质体组)、ADR水剂(ADR水剂组)、生理盐水(盐水对照组);各组大鼠在注射药物后5d、10 d分别以同法再注射一次.在末次注射药物后4d,从后3组大鼠中各取8只大鼠测定脑肿瘤体积和血清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肌酐(Cr)的水平.其余大鼠常规继续饲养,观察大鼠生存时间.结果 治疗14 d后,ADR脂质体组大鼠肿瘤体积为(27.5±6.4) mm3,明显低于盐水对照组的肿瘤体积(57.5±6.3) mm3 (P<0.05);ADR脂质体组大鼠肿瘤抑制率为(52.2±14.6)%,明显高于ADR水剂组的肿瘤抑制率(27.7±9.5)%(P<0.05);ADR脂质体组大鼠平均生存期为(42.3±8.2)d,明显长于ADR水剂组的平均生存期(29.9±4.8)d(P<0.05);ADR脂质体组和ADR水剂组大鼠的血清ALT、AST、Cr值与盐水对照组比较差异均不明显(P均>0.05).带管正常对照组大鼠全部存活50 d以上.结论 带冰套和金属芯的细管易于穿刺植入脑内,通过皮下的直通接头和脑内的细管可经皮向脑内注入药物,并明显抑制脑肿瘤生长,延长荷瘤大鼠存活时间.
-
多西他赛或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二线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观察
目的 观察多西他赛或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tyrosine kinase inhibitors,EGFR-TKIs)二线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3年6月接受多西他赛或EGFR-TKIs二线治疗晚期NSCLC患者的临床资料,对符合入组标准的100例进行观察和分析,其中52例接受EGFR-TKIs治疗(TKIs组),48例接受多西他赛治疗(DOC组).采用KaplanMeier方法计算两组患者的中位无疾病进展生存时间(mPFS)、中位总生存时间(mOS),并行Log-rank检验.结果 TKIs组、DOC组患者二线治疗后mPFS分别为6个月、3个月(P=0.021);mOS分别为16个月、10个月(P=0.068);客观有效率(ORR)分别为23.1%、6.3%(P=0.038).DOC组Ⅲ~Ⅳ级白细胞减少、中性粒细胞减少及其引起发热的发生率明显高于TKIs组(P均<0.001).结论 临床上对具有EGFR敏感突变潜在临床特征的晚期NSCLC患者进行二线治疗时,EGFR-TKIs比多西他赛治疗能显著延长患者中位无疾病进展生存时间,毒副反应较少,具有更高的安全性.
-
美蓝染色标记法联合Glisson蒂横断式肝切除与非规则性肝切除治疗肝癌的临床疗效
目的 探讨美蓝染色标记法联合Glisson蒂横断式肝切除与非规则性肝切除治疗肝癌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美蓝染色标记法联合Glisson蒂横断式肝切除25例(联合组)与非规则性肝切除23例(非规则组)治疗肝癌作前瞻性研究,比较两组患者围手术期情况,包括平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1d和4 d AST的水平、肿瘤标本切缘阳性率、并发症发生率、术后1年复发率和1年生存率等,并分析其临床疗效.结果 两组患者均无围手术期死亡病例.联合组平均手术时间较非规则组少[(120.16±15.45) min vs(130.26±8.48) min,t=2.77,P<0.05];联合组术中出血量较非规则组少[(252.40±81.25) mlvs (493.44±100.96) ml,t=8.42,P<0.05];联合组术后1d、4d AST水平上升幅度较非规则组小[(1 d AST:(143.76±49.48)U/Lvs (253.82±77.79) U/L,t=5.90,P<0.05;4 d AST:(79.36±24.51) U/Lvs (129.57±45.66) U/L,t=4.80,P<0.05];肿瘤标本切缘阳性率分别为4.0%和8.7%(P>0.05);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联合组较非规则组低(12.00%vs 39.13%,P<0.05);术后1年复发率联合组较非规则组低(20.00% vs 47.83%,P<0.05);术后1年生存率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80.00%vs78.26%,P>0.05).结论 美蓝染色标记法联合Glisson蒂横断式肝切除较非规则性肝切除治疗肝癌的术中出血量和术后并发症少,患者术后恢复快,复发率低,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肠内外营养对胃癌根治性切除术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
目的 比较肠内营养支持(enteral nutrition,EN)、肠外营养支持(parenteral nutrition,PN)对胃癌根治性切除术术后患者肠道功能恢复、住院时间和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1年1月至2014年5月在我院治疗的80例胃癌根治性切除术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EN组和PN组各40例,比较两组患者术后肠道功能恢复的时间、住院时间及免疫功能的指标.结果 EN组患者术后肠道通气时间及平均住院时间均显著短于PN组(P均<0.05);EN组患者术后1d及术后7d IgA、IgG、IgM、CD3+的水平及术后7 d CD4+的水平均显著高于PN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组患者术后1d及术后7d的NK细胞、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的水平及术后1 d CD4+的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EN对促进胃癌根治性切除术患者肠道功能恢复及提高免疫功能均优于PN,且住院时间较短,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老年人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的治疗现状
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glioblastoma multiforme,GBM)发病率高,具有容易复发和侵袭性强的特性.随着人口老龄化,老年人GBM的发病率亦呈升高趋势,但其治疗欠规范.本文就目前影响老年GBM患者的治疗因素及其手术、化疗、放疗及联合治疗等治疗现状进行综述.
-
CLARITY技术及其在生物学研究中的应用进展
CLARITY技术是近年出现的使器官组织透明化的实验技术,对完整器官组织实现透明化后,应用免疫组化染色,在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扫描下实现研究对象的三维成像,目前已被广泛应用于神经系统的实验研究.本文就CLARITY技术的应用现状及其展望作一总结.
-
miR-144对肝癌细胞生物学功能的影响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 探讨miR-144在肝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及其对肝癌细胞生物学功能的影响,并分析其临床意义.方法 通过qRT-PCR法检测肝癌及其癌旁组织中miR-144的表达,以瞬时转染建立人肝癌细胞过表达miR-144模型,采用CCK-8和细胞克隆形成实验检测转染后肝癌细胞的增殖和细胞克隆形成能力,采用流式细胞术、Transwell法检测肝癌细胞的细胞周期和迁移能力,分析miR-144的表达水平对肝癌细胞生物学功能的影响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 miR-144在肝癌组织中的表达明显低于癌旁组织(P<0.05);与未处理及阴性对照的肝癌细胞相比,过表达的miR-144均能有效抑制肝癌细胞的增殖、细胞克隆形成及迁移能力(P均<0.05),并诱导细胞周期阻滞在S期(P<0.05);miR-144高表达组的肝癌患者术后生存时间长于低表达组(P<0.05),miR-144的表达与患者性别、年龄、乙肝病毒感染、肿瘤大小、肿瘤个数、AFP、临床分期等临床病理特征无明显相关(P均>0.05).结论 miR-144在肝癌组织中低表达且与预后相关,过表达的miR-144能够抑制肝癌细胞的增殖和迁移.
-
A2M介导Fas信号传导途径提高卵巢癌对铂类化疗的敏感性研究
目的 探讨A2M基因的表达与卵巢癌患者耐药及预后的关系及其对Fas信号传导通路的影响.方法 利用癌症基因图集(The CancerGenome Atlas,TCGA)数据库中铂类敏感和耐药的卵巢癌患者的基因表达谱,分析A2M基因在铂类敏感和耐药患者中的表达差异.利用已构建的带有绿色荧光标记的卵巢癌SKOV3敏感细胞(SKOV3-GFP)和顺铂耐药细胞(SKOV3-GFP/DDPⅡ)进行裸鼠皮下种植,成瘤后分次予以顺铂体内干预,以实时荧光定量PCR(real-time quantitative PCR,qRT-PCR)技术检测不同次数顺铂干预后的肿瘤组织中A2M mRNA与Fas信号传导通路上重要节点基因的表达水平.用双变量线性回归分析A2M mRNA与所检测基因的表达量的相关性.结果 相对于铂类敏感病例,A2M mRNA在铂类耐药患者中的表达下降(P<0.05),A2M mRNA的表达与耐药相关(P=0.02),与卵巢癌患者总生存期、化疗间隔生存期和无疾病进展生存期高度相关(P均<0.001),其表达量越高,患者生存期越长.A2M mRNA以及细胞凋亡相关的Fas信号传导通路上重要节点基因Fas、FADD、caspase10、caspase9和caspase3随顺铂注射次数的增加,在耐药的移植瘤组织中相对低表达(P<0.001);而其下游与DNA修复相关的基因PARP1随顺铂注射次数的增加,在耐药的移植瘤组织中相对高表达(P<0.05).A2M mRNA的表达与Fas信号传导通路上节点基因的表达存在线性相关(P<0.05).结论 A2M可能是卵巢癌顺铂耐药的潜在信号分子,它可能维持肿瘤细胞对铂类药物的敏感性.其在耐药细胞中的低表达可能通过某种机制抑制下游的Fas信号传导通路,使其传导失调,终引起PARP1的表达上调,促进DNA修复,抑制细胞凋亡,诱发卵巢癌细胞对顺铂的耐药.
-
大鼠肝癌组织中DLC1、ASC、p16和DLK1基因甲基化状态与肝癌的关系
目的 探讨大鼠肝癌组织中DLC1、ASC、p16和DLK1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状态与肝癌发生的关系.方法 55只Wistar雄性大鼠随机分为黄曲霉毒素B1(Aflatoxin B1,AFB1)实验组(35只)和空白对照组(20只),用AFB1诱发大鼠肝癌并建立大鼠实验动物肝癌模型.用甲基化特异性PCR(MS-PCR)技术和琼脂糖凝胶电泳方法检测大鼠肝癌组织及正常肝脏组织中DLC1、ASC、p16和DLK1基因启动子区的甲基化情况,分析4个基因的甲基化状态与肝癌发生的关系.结果 在实验第52周可见大鼠肝脏发生典型的肝癌病理学改变,实验诱发大鼠肝癌模型制作成功.MS-PCR技术检测显示在大鼠肝癌组织中DLC1、ASC、p16和DLK1基因启动子区的甲基化率分别为83.3%、93.3%、86.7%和10.0%,在大鼠正常肝脏组织中的甲基化率分别为14.3%、35.7%、21.4%和85.7%,二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琼脂糖凝胶电泳法检测显示4种基因甲基化均为阳性.结论 大鼠肝癌组织中DLC1、ASC、p16基因启动子区高度甲基化,DLK1基因启动子呈低甲基化水平,提示DLC1、ASC、p16和DLK1基因启动子区的异常甲基化与大鼠肝癌发生的关系密切.
-
索拉非尼联合斑蝥酸钠对肝癌HepG2细胞的抑制作用
目的 探讨索拉非尼联合斑蝥酸钠对肝癌HepG2细胞的抑制作用及相关机制.方法 将不同浓度的索拉非尼和斑蝥酸钠分为索拉非尼组、斑蝥酸钠组及索拉非尼+斑蝥酸钠联合用药组(联合用药组),并设空白对照组,分别作用于肝癌HepG2细胞.CCK-8法测定两个单药组及联合用药组对肝癌HepG2细胞的抑制作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周期,Western blot法检测ERK及pERK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 索拉非尼组、斑蝥酸钠组及联合用药组均可抑制肝癌HepG2细胞的增殖,并具有剂量-时间依赖效应,联合用药组细胞抑制率高于两个单药组(P均<0.05).索拉非尼浓度为4μmol/L、斑蝥酸钠浓度为3.88 μmol/L联合用药的48 h时段表现为协同作用,其余大多表现为相加作用.3组G1期细胞百分比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均<0.001),联合用药组较两个单药组更高(P<0.05);两个单药组及联合用药组的ERK蛋白的表达较对照组无明显差异(P=0.1),索拉非尼组及联合用药组pERK蛋白的表达明显低于对照组的(P<0.05),斑蝥酸钠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23).结论 索拉非尼和斑蝥酸钠对肝癌HepG2细胞均有抑制增殖的作用,联合用药表现为协同或相加作用,其机制可能与阻滞细胞周期及抑制RAF/MEK/ERK信号传导通路有关.
-
腹腔镜辅助下无气腹小切口膀胱癌根治术的临床疗效
目的 探讨腹腔镜辅助下无气腹小切口膀胱癌根治术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采用腹腔镜辅助下无气腹小切口方法对14例膀胱癌患者行膀胱癌根治术,观察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并发症及住院时间等.结果 14例患者手术均顺利进行,平均手术时间为363 min(270~518 min),术中平均出血量为540 ml(260~1 400ml),术后平均4.3 d肠道功能恢复,10.2 d拔除引流管,33 d出院.无一例出现术中、术后大血管损伤、直肠损伤、尿失禁、尿漏、肠漏等并发症发生.术后随访6~28个月,无一例肿瘤复发或肿瘤特异性死亡.结论 腹腔镜辅助下无气腹小切口膀胱癌根治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微创方法,经济易行,适宜于基层医院开展.
-
开腹腹腔镜辅助经内外括约肌间隙切除术治疗超低位直肠癌的临床疗效
目的 探讨开腹腹腔镜辅助经内外括约肌间隙切除术治疗超低位直肠癌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11年1月至2013年12月采用开腹腹腔镜辅助经内外括约肌间隙切除术治疗的直肠癌患者35例,分析其局部复发率、术后并发症及术后肛门功能恢复情况.结果 35例患者手术顺利,无手术死亡者,1例吻合后远断端残留癌改行Miles切除术,术后发生吻合口瘘5例.术后6~12个月所有患者肛门功能恢复良好,均未发现局部复发者.结论 腹腔镜辅助下开腹经内外括约肌间隙进路切除超低位直肠癌操作简便,手术效果良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肺癌患者外周血液树突状细胞和淋巴细胞亚群的检测及临床意义
目的 检测肺癌患者外周血液树突状细胞和淋巴细胞亚群的数量并分析其临床意义.方法 流式细胞术检测34例肺癌患者外周血CD123+、CD11c+的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DC)和淋巴细胞亚群的数量及所占比例,并与28名健康志愿者作对照.结果 与健康对照组比较,肺癌患者CD123+DC的绝对数和比值下降,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CD11c+DC的绝对数和比值均显著下降(P均<0.05).两组的B淋巴细胞绝对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肺癌患者外周血T、Th、Ts、NK细胞的绝对数均较健康对照组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肺癌患者外周血液树突状细胞和淋巴细胞亚群普遍发生改变,肺癌患者外周血T、Th、Ts、NK细胞数值下降的同时CD11c+DC数值也下降,对其进行检测可为肺癌治疗方案的制定及预后判断提供一定参考.
-
改良一次性使用导尿管在恶性肿瘤患者鼻出血后鼻孔填塞中的应用
目的 比较纱球与改良一次性使用导尿管在治疗恶性肿瘤患者严重鼻出血中的应用及疗效.方法 80例恶性肿瘤鼻出血患者中对照组38例,鼻出血予后鼻孔纱球填塞;试验组42例,鼻出血行后鼻孔导尿管填塞.比较两组患者的一次止血治愈率和再次出血率.结果 对照组一次止血治愈率为73.68%,试验组一次止血治愈率为92.86%.对照组再次出血率为31.58%,试验组再次出血率为9.52%.试验组一次止血治愈率比对照组高,而再次出血率比对照组低,二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后鼻孔导尿管填塞法操作简便,止血效果好,再次出血率低,在恶性肿瘤患者严重鼻出血时可取代后鼻孔纱球填塞法止血.
-
热疗联合腹腔内灌注顺铂与胸腺五肽治疗恶性腹水的临床观察
目的 观察全身热疗联合腹腔内灌注顺铂与胸腺五肽治疗恶性腹水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方法 79例恶性腹水患者随机分为3组,顺铂组(A组,n=26例)予腹腔内灌注顺铂治疗;顺铂联合热疗组(B组,n=26例)予腹腔内灌注顺铂后30 min行全身热疗;顺铂与胸腺五肽联合热疗组(C组,n=27例)予腹腔内灌注顺铂和胸腺五肽混合液,30 min后行全身热疗.1周为1个疗程,共4个疗程,1周后复查并判定疗效.结果 C组的总有效率为77.80%,KPS评分提高率为85.19%,明显高于A组的42.30%、46.15%和B组的61.50%、69.2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B组与A组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毒副反应发生率为48.15%,与A组(53.85%)和B组(50.00%)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A组和B组比较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全身热疗联合腹腔内灌注顺铂与胸腺五肽治疗恶性腹水临床效果良好,可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
射波刀治疗18例胸腺癌的近期疗效观察
目的 分析射波刀立体定向放疗治疗胸腺癌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应用射波刀治疗18例胸腺癌患者,胸腺癌肿瘤计划靶体积为30~262 cm3,中位为180 cm3,计划靶体积为肿瘤体积外放3~8 mm,分割3~5次,总照射剂量为36~60Gy,中位剂量为45 Gy,65%等剂量面必须包括95%以上肿瘤计划靶体积.18例患者全部采用肿瘤内或肿瘤边缘外2 cm范围内组织植入金标的同步呼吸追踪技术,治疗后2个月评估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 所有患者治疗耐受性良好,无Ⅲ级血液学毒性及Ⅳ级非血液学毒性发生.CT复查示CR 1例,PR 10例,SD 5例,PD 2例,RR为61.1%,DCR为.88.9%.Ⅰ级放射性肺炎12例,Ⅰ级放射性食管炎2例,Ⅰ级骨髓抑制6例,Ⅱ级骨髓抑制3例.结论 对于不能手术或术后复发的胸腺癌患者,射波刀治疗近期疗效确切,不良反应较低,但长期疗效及其不良反应有待进一步观察.
-
转化医学理念在肿瘤分子影像学教学中的应用
转化医学是医学领域的一个新概念,旨在推动基础研究成果与实际医疗应用的互相转化.分子影像学是一门新兴而又充满前景的医学影像学分支学科,转化医学与分子影像学的结合在肿瘤早期诊断和治疗中具有重要作用.本文介绍几种在转化医学理念指引下的肿瘤分子影像学教学模式.
-
反思性教学在肿瘤学人文教育中的作用
目的 探讨反思性教学对肿瘤学人文教育的应用效果.方法 将60名本科生随机分为试验组及传统组,每组30名.试验组将反思性教学应用于肿瘤学教学的各个环节,传统组采用传统教学方法.采用关怀能力评价量表、患者满意度、基础综合考试成绩及反思日记进行教学效果评价.结果 试验组学生关怀能力、考试成绩、患者满意度均有不同程度提高,与传统组及试验组实施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反思性教学应用于肿瘤学教学中,能够提升学生关怀能力,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及患者满意度.
-
广西扶绥地区乙型肝炎病毒基因型分布的概况
目的 研究广西扶绥地区乙型肝炎(简称乙肝)患者HBV基因型分布特点,为本地区乙肝的防治及临床抗乙肝感染的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巢式PCR技术对285例(肝癌40例,乙肝病毒携带者245例)扩增HBV S区基因,经测序后与标准序列比对, 得出相应的基因型,分析HBV基因型的分布概况及其特点.结果 在285例患者中,B基因型59例(20.7%),C基因型223例(78.2%),未分型3例(1.1%).在肝癌和乙肝病毒携带者中,B基因型、C基因型分别为10例(25.00%)、30例(75.00%)和49例(20.25%)、193例(79.75%)(P>0.05);男性B基因型、C基因型分别为40例、158例,女性B基因型、C基因型分别为19例、65例,HBV基因型在男性和女性间的分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在<30岁、30~40岁、40~55岁、>55岁各年龄组间HBV基因型的分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扶绥地区HBV基因型以C基因型占主要优势,其次是B基因型,未见其他分型;HBV基因型在年龄、性别间的分布无明显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