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正文

超极化活化环核苷酸门孔通道与心脏生物起搏器(第二部分)

萧永福

摘要: Abstract Hyperpolarization-activated cyclic-nucleotide-gated (HCN) channels in the heart modulate cardiac automaticity via the hyperpolarization-activated cation current (named If, Ih, or Iq ).Recent studies have unveiled the molecular identity of HCN (HCN14) channels. HCN isoforms are unevenly expressed in the heart, even in the sinoatrial node. Features of HCN currents have been characterized in cardiac and other types of cells or in cell lines transfected with the HCN isoforms. The factors modulating Ih and the physiological significance of HCN channels in the heart have been extensively investigated in recent years. The hypothesis for transplanting and/or creating biological pacemakers to replace diseased sinoatrial and/or atrioventricular nodes has been postulated and tested in animal models. Local overexpression of HCN2 channels in the left atrium or in the left conductive bundle branch of the left ventricle via gene delivery induced significant Ih and escape rhythms during vagal stimulation in canines. In addition, implantation of human mesenchymal stem cells with overexpression of HCN2 channels to the canine left ventricular wall was associated with formation of spontaneous escape rhythms of left-sided origin during vagal-stimulation-induced sinus arrest. This preliminary data suggest that the use of HCN channels may hold great promise in the development of biological pacemakers.

同期刊相关文献推荐
  • 右室高位室间隔与心尖部起搏对心室收缩同步性和心功能的影响

    作者:曹丙峰;周建华;邵一兵;王燕;王旭

    目的 探讨右室高位室间隔(HRVS)与右室心尖部(RVA)起搏对心室收缩同步性和心功能的影响及其机制,为右室高位室间隔起搏的临床应用提供理论基础.方法 将具有行永久性双腔心脏起搏器植入术指征的77例患者,根据心室起搏电极植入部位的不同,随机分为HRVS起搏组(40例)和RVA起搏组(37例).分别于术前、术后3个月和术后18个月,通过询问病史、查体、心电图和超声心动图检查对患者的一般临床状况、QRS波群时限(QRSd)、左右室射血前时间差值(LRVPEI),室间隔与左室后壁收缩延迟时间(SPWMD),左室射血分数(LVEF)进行观察随访.同时运用起搏器程控仪对患者术后3个月和18个月的起搏房室间期,心室起搏比例等起搏相关参数进行监测和调控.后对两组患者的上述指标进行对比研究和统计学分析.结果 两组患者一般临床特征及术前各项观察指标均无明显差别.术后3个月时,两组患者起搏相关参数均无显著差别(P<0.05),A HRVS起搏组的△QRSd,△LRVPEI和△SPWMD均明显小于RVA起搏组(P<0.05),LVEF无显著差别(P<0.05).术后18个月时,两组患者间起搏相关参数没有明显差别,△ QRSd,△LRVPEI和SPWMD三项指标的差别更加明显(P<0.01),并且△HRVS起搏组的△LVEF明显高于RVA起搏组(P<0.01).两组病人术前及米后18个月时LVEF的变化值(△ LVEF)与相应时间的△QRSd,△LRVPEI和△SPWMD的变化值(△QRSd,△LRVPEI和△SPWMD)呈明显负相关.结论 △HRVS起搏组心室间及心室内电和机械活动的同步性明显优于RVA起搏组.虽然对心脏功能的短期影响两者间没有明显差别,但长期起搏时,△HRVS起搏对患者的心功能的不良影响明显小于RVA起搏.

  • 替米沙坦对血管紧张素Ⅱ诱导的心肌肥大的作用及可能机制

    作者:唐跃东;刘国平;胡朝晖

    目的 探讨替米沙坦对血管紧张素Ⅱ(AngⅡ)诱发的肥大心肌细胞膜AT1和AT2受体表达变化的影响.方法 体外培养心肌细胞,分为三组:对照组,AngⅡ处理组,替米沙坦处理组.构建AngⅡ诱发心肌细胞肥大模型,提取各组心肌细胞膜蛋白,免疫印记(Western Blotting)观察肥大心肌细胞中AT1和AT2表达.结果 相对于对照组,AngⅡ处理组心房利钠肤(ANP),脑钠肤(BNP)基因表达明显上升(P<0.05),AT1和AT2受体表达也显著上升(P<0.05);相对于AngⅡ组,替米沙坦处理组ANP,BNP基因和ATI受体表达明显下降(P<0.05).结论 替米沙坦可以明显抑制AngⅡ诱发的心肌细胞肥大,其机制与其降低因AngⅡ诱发ATI受体表达升高和维持AngⅡ引起的AT2受体高表达有关.

  • 性别对肥厚型心肌病表型的影响

    作者:张慧敏;邹玉宝;王继征;宋雷;王志民;张伟丽;惠汝太

    目的 探讨性别对国人肥厚型心肌病(HCM)表型的影响.对象和方法 研究对象为在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心血管病医院就诊的100例无血缘关系的HCM病人,其中男性63例,女性37例.观察男女患者之间发病年龄、晕厥、胸痛或胸闷、心电图变化、大左室壁厚度、左房舒张末平均内径、左室舒张末内径、收缩期二尖瓣叶前向运动等临床表型的差异.结果 男女两组患者发病年龄、晕厥、胸痛或胸闷、心电图变化、大左室壁厚度、左房舒张末平均内径、左室舒张末内径、收缩期二尖瓣叶前向运动等临床表型未见明显差异.结论 性别对国人HCM的表型影响微弱.

  • 口服袢利尿剂剂量与慢性心力衰竭全因死亡率的关系

    作者:郝素芳;侯翠红;裴娟慧;冉玉琴;张澍;浦介麟

    目的 研究口服袢利尿剂剂量与慢性心力衰竭(心衰)患者全因死亡率的关系.方法 入选并随访1197例(1120例获得用药资料)慢性心衰患者.男性占81.7%,平均年龄56.5±13.6岁,平均左室射血分数(LVEF) 35.6±8 9%;全因死亡为随访终点.先比较不同口服袢利尿剂剂量(0、<20、20 ~ 40、>40mg/日呋塞米当量)人群其他预后相关因素分布的差异,再应用Kaplan-Meier曲线及Log-rank检验对不同剂量人群的生存率进行描述及比较,多元Cox回归用于分析口服袢利尿剂剂量是否为心衰死亡的独立预测因子.结果 完成随访1025例(失访率14.4%),死亡360例(35.1%);随访中位数44个月.平均袢利尿剂剂量34.26±2.67 mg/日呋塞米当量.应用不同袢利尿剂剂量的心衰患者在合并症、血压、LVEF、多种检验项目及用药方面存在显著差异.不同剂量心衰人群的死亡率分别为19.2%、29.6%、39.8%及55.4%,随着袢利尿剂应用剂量增加而增高(P<0.001);校正其他影响因素后,口服袢利尿剂剂量与心衰患者不良预后独立相关.剂量每增加10mg/日呋塞米当量,心衰死亡风险增加1.072倍(P<0.001).服用≤20mg/日、20-40mg/日及>40mg/日呋塞米当量心衰人群的死亡风险分别是未服用者的1.575倍(P=0.023)、1.958倍(P=0.001)及2.543倍(P<0.001).结论 虽然年龄、体重指数、LVEF、合并室速、是否应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应用袢利尿剂剂量、血红蛋白、总胆红素、尿酸均与心衰预后相关.应用袢利尿剂且随着剂量增加,心衰的死亡风险增高.

  • 氯沙坦和依那普利逆转高血压病心脏重构作用比较

    作者:张素黛;刘忠虎;唐志英;刘文静;张媛;张秀艳

    目的 观察氯沙坦、依那普利降压疗效及逆转心脏重构的作用.方法 高血压病人110例(男68例,女42例;年龄57a±s10a)采用氯沙坦50~150 mg·d-1(分1~2次口服)×8 wk,依那普利10~20 mg·d-1(分1~2次口服)×8 wk后观察降压疗效;对其中58例伴左室肥大及左房肥大都连续服药24 wk,以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观察心脏重构有否改善.结果 氯沙坦和依那普利均能降低左室收缩压和外周动脉血压,均能显著逆转高血压病人心脏重构作用.

  • 118例确诊冠心病患者平板运动试验结果与冠脉CT病变特征对比分析

    作者:石亚君;汪剑锋;宋小武;李智;朱金秀;卢喜烈;文冬凌;赵立朝

    目的 了解已确诊冠心病患者的平板运动试验(TET)不同结果与冠脉CT病变特征之间的联系.方法 选取118例经冠状动脉造影确诊为冠心病的患者为研究对象,按TET结果分为阴性组、可疑阳性组、阳性组,比较三组间冠脉造影结果及冠脉CT斑块病变特征.结果 TET阳性者37例(31.4%),可疑阳性者39例(33.0%),阴性者42例(35.6%),冠心病TET假阴性率达35.6%;TET可疑阳性组与阳性组在冠状动脉病变数目、狭窄程度、病变血管发生率及冠脉CT斑块病变性质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ET可疑阳性组冠脉CT非钙化斑块数目比例多于阴性组[21/13(P=0.031)].结论 对平板运动试验阴性和可疑阳性患者,不应轻易否认或排除冠心病诊断,而应结合临床情况进行综合分析.

  • 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血浆P-选择素及血清一氧化氮水平相关性研究

    作者:张杰梅;裴汉军;纪晓玲

    目的 观察血浆P-选择素(P-selectin)及血清一氧化氮(NO)水平在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中的变化,探讨其与急性冠脉综合征的关系.方法 用ELISA方法测定60例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一急性心肌梗死(AMI)、不稳定型心绞痛(UAP)各30例,30例稳定型心绞痛患者(SAP),30例体检健康者血浆P-selectin及血清NO水平.结果 (1)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血浆P-selectin水平较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及健康对照组明显升高(P<0.01),(2)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血清NO水平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1),(3)血清NO与血桨P-selectin水平成负相关(P<0.01),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成正相关(P<0.05).结论 血桨P-selectin及血清NO水平对急性冠脉综合征的诊断有指导意义.

  • APP基因多态性在脑卒中的病例-对照研究

    作者:王惠萍;陈敬洲;何焱;郭湘云;惠汝太

    目的 研究中国人群中淀粉样前质蛋白(APP)基因079A/G多态性与脑卒中的关系.方法 从7个地区选取脑卒中病例及对照1012例,其中病例401例,对照611例;所有研究对象记录其病史,体检等临床资料及吸烟、饮酒、饮食等流行病学资料,采用PCR-RFLP检测各组APP079A/G多态性并统计各组的多态性频率.结果 A等位基因在脑卒中组和对照组分别为20.8%和18.4%,G等位基因频率在脑卒中组和对照组分别为79.2%和81.6%.基因型频率分布符合Hardy-Weinberg平衡定律.脑卒中组和对照组的APP079A/G基因型频率及等位基因频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APP079A/G多态性与脑卒中的发生无显著相关性.

  • 心房肌葡萄糖转运体-3的水平对冠心病患者冠脉旁路移植术后新发房颤风险的影响

    作者:孙殿珉;郑哲;杨克明;袁昕;张士举;李岩;王巍;唐跃;孙寒松;宋云虎;王立清;魏华;樊红光;刘立群

    目的 分析心房组织葡萄糖转运体-3(GLUT3)水平与冠心病患者接受冠状动脉旁路移植(CABG)术后新发房颤(POAF)的相关性,并评估影响GLUT3水平的风险因素.方法 前瞻性入选79例窦性心律且接受冠脉搭桥的冠心病患者,其中22例患者出现术后新发房颤.收集患者术前、术中和术后的资料,在术中获取右心耳组织保存备分析.POAF由心电图评定,而且必须有抗心律失常治疗.GLUT3的在心肌组织中的浓度用ELISA方法 测定.对可能与GLUT3有关的诸因素进行卡方检验和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以分析GLUT3与POAF的相关性和影响GLUT3水平的风险因素.结果GLUT3水平在发生术后房颤的患者组中明显较低,与POAF明显相关(P<0.05).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中,低GLUT3水平与糖尿病明显相关(95%CI,8171.804-12402.757;P<0.05).结论 心房肌组织GLUT3水平低的患者存在更多术后新发房颤的风险.心房肌组织能量代谢障碍是导致CABG术后新发房颤的可能机制.

  • 踝臂指数与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的关系

    作者:张茵;卞瑾;孙羽;宋颖;吴亚杰;陈伊;冯新星;王怡璐;高硕;王继征;邹玉宝;宋雷;袁晋青;惠汝太;孙凯

    目的 探讨踝臂指数与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的关系.方法 入选在我院住院的837例患者,其中男553例,女284例,平均年龄59.31±9.85岁.行冠造动脉造影术,以Gensini评分评价患者冠状动脉狭窄程度,检测ABI,以ABI≤ 0.9作为诊断外周血管病的标准.结果 ABI的高低与冠脉狭窄程度显著相关,随着ABI值的降低,Gensini评分会增加,两者呈负相关关系.同时,ABI值与动脉粥样硬化累积的冠脉支数也相关,伴有PAD冠心病患者的较外周血管正常的患者,三支病变和左主干病变所占的比例高.结论 ABI可作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生物标记,能够反映冠状动脉狭窄程度.

中国分子心脏病学

统计源期刊 审稿时间:1-3个月 早咨询早发表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