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骨科临床与基础研究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Clinical and Basic Orthopaedic Research 중국골과림상여기초구잡지
- 主管单位: 广州军区联勤部卫生部
- 主办单位: 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
- 影响因子: 0.62
- 审稿时间: 1个月内
- 国际刊号: 1674-666X
- 国内刊号: 44-1654/R
- 论文标题 期刊级别 审稿状态
-
特立帕肽治疗老年绝经后骨质疏松症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及安全性评估
目的 探讨特立帕肽治疗老年绝经后骨质疏松症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并进行安全性评估.方法 将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于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接受特立帕肽治疗的35例60岁以上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患者纳入观察组,同期接受钙剂和维生素D治疗的40例患者纳入对照组.记录并比较用药后3、6个月两组患者在SF-36生活质量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视觉模拟量表(VAS)疼痛评分以及药物副反应等方面的差异.结果 用药后3、6个月两组患者各疗效指标均较用药前明显改善(P<0.05).观察组用药后3、6个月患者SF-36评分、VAS评分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用药后3个月观察组ODI低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用药后6个月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用药后副反应包括头晕、恶心17例,肢体疼痛3例,症状随时间延长而逐渐缓解消失;皮疹、皮肤瘙痒1例,心悸、胸闷2例,双下肢水肿1例,停药后症状缓解消失.结论 特立帕肽治疗老年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短期疗效显著,患者生活质量明显改善,副反应轻微,安全性良好.
-
带孔克氏针缆索系统与克氏针张力带固定治疗髌骨下极骨折的疗效比较
目的 比较新型带孔克氏针缆索系统与传统克氏针张力带固定治疗髌骨下极骨折的临床疗效,探索治疗髌骨下极骨折的新方法.方法 将2014年2月至2017年7月无锡市锡山区中医医院收治的32例髌骨下极骨折患者纳入研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新型固定组(采用带孔克氏针缆索系统固定)和传统固定组(采用克氏针张力带固定),每组16例.观察两组内固定后即刻膝关节被动屈伸的安全活动度,以及术后1、3、6个月时膝关节主动活动的屈伸活动度(ROM),评估术后6个月Bostman髌骨骨折功能评分,记录随访期间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随访时间6~12个月,平均随访时间8.5个月.术后骨折对位良好,新型固定组患者术中及术后1、3个月膝关节ROM明显大于传统固定组,术后6个月Bostman评分优良率明显优于传统固定组(P<0.05).随访期间新型固定组未发生克氏针移位、缆索断裂或切割骨块、骨折块移位等内固定相关不良事件,传统固定组骨折块部分移位2例、钢丝断裂2例、内固定周围组织刺激征2例.结论 与传统克氏针张力带固定相比,采用新型带孔克氏针缆索系统治疗髌骨下极骨折固定可靠、膝关节功能恢复良好、内固定相关并发症少,短期效果满意.
-
基于混合现实的三维测量技术辅助诊断颅底凹陷症
目的 寻找基于混合现实的新型颅底凹陷症三维测量技术.方法 选取19例颅底凹陷症患者的CT扫描数据(观察组),通过混合现实医学影像系统建立颅底-颈椎三维混合现实模型,确定枕骨大孔出口切面,判断齿突与该切面是否相交,测量枢椎齿突平均陷入体积和高度;同时对Chamberlain线和McGregor线等二维矢状面影像学指标进行测量.取同期19例正常人CT数据(对照组),分析两组测量结果,计算二维、三维测量指标的假阳性率和假阴性率.结果 三维测量齿突平均陷入体积(456.0±141.2)mm3,平均陷入高度(4.6±1.3)mm;无假阳性结果,假阴性率5%(1/19).Chamberlain线二维测量假阳性率11%(2/19),假阴性率16%(3/19);McGregor线测量假阳性率5%(1/19),假阴性率26%(5/19).结论 基于混合现实的新型三维测量技术结果可靠,可用于辅助颅底凹陷症的影像学诊断.
-
个体化颈椎椎间融合器的三维有限元分析
目的 探讨个体化颈椎椎间融合器(个体化Cage)的即刻稳定性及防下沉性能.方法 提取1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的颈椎CT骨三维数据,通过三维有限元前处理软件设计个体化Cage结构模型,使用三维有限元分析软件进行个体化Cage的有效性、即刻稳定性及防下沉性能分析.结果 有限元模型在轴向压缩位移模拟上的预测结果与体外实验数据及学者们所建模型的预测结果无明显差异(P>0.05),而颈椎运动范围(ROM)角度模拟失真(P<0.05).在轴向压缩、前屈、后伸及侧弯运动下,个体化Cage植入后C6椎体轴向压缩位移均明显减少,C6皮质骨与松质骨强度值得到提升(P<0.05);颈椎前屈、后伸及侧弯运动时刚度值明显增高(P<0.05),而在轴向压缩运动时刚度值无明显变化(P>0.05).个体化Cage植入后,各结构在各方向颈椎运动中的大Von-Mises应力均较前明显提升(P<0.05);应力云图可见C5、C6及个体化Cage均有应力集中区域,其压缩位移波动于0.03~0.11 mm之间.结论 个体化Cage具有良好的即刻稳定性及防下沉性能.
-
有无椎间支撑的侧方腰椎椎体间融合术应用单双侧椎弓根螺钉固定的生物力学稳定性比较
侧方腰椎椎体间融合术(Later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LLIF)是侧方入路的微创腰椎间融合手术,在不损伤腰背部肌肉、韧带和小关节的同时,可置入体积更大的椎体间融合器.由于椎间盘切除后仅置入椎体间融合器难以提供足够的稳定性,因此LLIF术中多采用单侧椎弓根螺钉(unilateral pedicle screws,UPS)或双侧椎弓根螺钉(bilateral pedicle screws,BPS)来加强稳定性.本研究旨在探讨UPS或BPS固定是否能为LLIF提供更好的生物力学稳定,同时比较两种固定方式的稳定性差异.
关键词: -
支具治疗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的生物力学研究进展
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IS)是一种发生在青少年时期的复杂脊柱三维畸形,支具疗法是其重要的治疗方法之一.支具治疗可减少患者侧凸凸侧软骨终板生长,以达到延缓畸形进展的目的,但仍有部分AIS患者经治疗后侧凸继续进展.开展支具矫形的生物力学研究,有助于提高AIS矫形效果,对改良和设计新型支具亦有重要意义.本文综述支具治疗AIS的在体生物力学和有限元生物力学研究现状,明确其优缺点,同时阐述生物力学研究方法在改良现有支具及研究设计新型支具中的作用,以期为AIS患者的保守治疗提供参考.
-
腱骨愈合过程中生物因子及信号通路调控作用的研究进展
腱骨损伤和愈合的不同阶段均受到多种生物因子和信号通路的调控.本文对近年来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整理和分析,发现部分生长因子起到促进腱骨愈合作用,包括IGF、BMP、bFGF等;部分因子起到阻碍愈合作用,如MMPs、TNF-α等;部分因子同时包含促进及抑制的亚型,如IL-1、6、8等促炎因子,IL-4等抗炎因子;部分因子的作用还存在争议,如TGF-β、VEGF等.目前,信号通路以及非编码RNA在腱骨愈合过程中的调节作用及其相关机制也受到广泛关注.但各个生物因子的量效关系、作用时机、多种因子之间的相互作用、非编码RNA对下游各种细胞因子以及细胞因子对信号通路的调控等问题仍需进一步明确.
-
骨形态发生蛋白复合多孔钛铌合金试件的体外成骨分化研究
目的 探讨骨形态发生蛋白(BMP)复合多孔钛铌合金试件的体外成骨分化能力.方法 将多孔钛铌合金试件分为单纯实验试件组(A组)和复合rhBMP-2实验试件组(B组),将两组试件分别加至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中.通过倒置显微镜、扫描电镜、血清碱性磷酸酶(ALP)及骨钙素指标检测,观察BMSCs在两组钛铌合金试件中的生长情况及金属-组织界面的结合情况.结果 B组培养液中血清ALP浓度、骨钙素含量较A组明显提升;培养2周后电镜扫描示A组有大量细胞附着于材料外表面和孔洞内,细胞形态呈梭形,表现为单层生长,B组则表现为复层生长;培养4周后B组材料孔洞内可见钙沉积,而A组材料孔洞内未有钙沉积.结论 多孔钛铌合金材料细胞相容性良好,兔BMSCs在试件中形态正常,具有良好的增殖分化能力;经BMP诱导,BMSCs在多孔钛铌合金材料中可向成骨细胞分化.
-
脊髓圆锥部SPR手术治疗成人痉挛性脑瘫
目的 探讨脊髓圆锥部选择性后根切断术(SPR)治疗成人痉挛性脑瘫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10月至2018年3月广州中医药大学金沙洲医院收治的20例成人痉挛性脑瘫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均采用脊髓圆锥部L2~S1 SPR治疗,观察切口愈合、下肢痉挛缓解、临床症状改善及手术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随访时间3~12个月(平均6个月).患者术前髋屈肌、膝屈肌和跖屈肌以及上肢各肌群肌张力的异常增高至末次随访时均有明显改善,髌阵挛、踝阵挛全部消失,流涎和发音不清症状明显好转.结论 脊椎圆锥部SPR手术操作简单、并发症少、短期疗效显著,是成人痉挛性脑瘫可供选择的治疗方法.
-
髋关节置换DAA与OCM两种入路短期疗效比较
目的 比较直接前侧入路(DAA)和改良前外侧入路(OCM)髋关节置换手术的早期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8年2月27例全髋关节置换或股骨头置换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DAA组16例,OCM组11例.比较两组患者围手术期相关指标、影像学结果、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Harris评分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12个月,平均随访时间8.5个月.与OCM组相比,DAA组切口长度更小,手术显露时间更短,输血比例及术后1 d VAS评分更低,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总手术时间、术中显性出血量、术后血红蛋白水平、术后3 d VAS评分及髋臼外展角和前倾角、末次随访Harris评分及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两种入路早期临床疗效相近,但DAA组操作显露更为简单有效,术后早期疼痛更加轻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