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Interventional Cardiology 중국개입심장병학잡지
- 主管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 主办单位: 北京大学
- 影响因子: 1.22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004-8812
- 国内刊号: 11-3155/R
- 论文标题 期刊级别 审稿状态
-
肾动脉交感神经消融术治疗顽固性高血压有效性的Meta分析
目的 系统评价肾动脉交感神经消融术治疗顽固性高血压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MEDLINE、Cochrane图书馆、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纳入肾动脉交感神经消融术与药物治疗顽固性高血压有效性及安全性的随机对照研究和队列研究.由两名评价员按照纳入与排除标准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和评价质量后,采用Cochrane协作网提供的RevMan 5.3统计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 共纳入7篇文献,包括3篇随机对照研究(共668例患者),4篇队列研究(共259例患者).随机对照研究Meta分析结果显示:术后6个月肾动脉交感神经消融术组(RDN组)与对照组收缩压下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WMD-18.85 mmHg,95% CI-37.89 ~0.19,P=0.05)(1 mmHg =0.133 kPa),但RDN组舒张压下降显著高于对照组(WMD-7.08 mmHg,95% CI-13.25~-0.90,P=0.02).队列研究Meta分析结果显示:术后6个月RDN组收缩压和舒张压下降显著高于对照组(WMD-25.14 mmHg,95% CI-30.50~-19.77,P<0.00001;WMD-6.13 mmHg,95% CI-6.85~-5.42,P<0.00001).手术并发症包括2例死亡、2例股动脉假性动脉瘤、1例肾动脉夹层.结论 肾动脉交感神经消融术可显著降低顽固性高血压患者舒张压,但对降低收缩压疗效不明确.肾动脉交感神经消融术不良事件发生率较低,具有良好的安全性.高质量大规模多中心研究及术后长期随访是未来研究的重点.
-
药物洗脱球囊在冠状动脉特殊病变介入治疗中的应用分析
目的 分析药物洗脱球囊(DEB)在再狭窄病变、支架内闭塞病变、分叉病变及小血管病变中的应用情况.方法 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选择不同型号的DEB,严格按照DEB使用要求进行操作.结果 DEB在支架内再狭窄病变中应用26例(27处病变),使用28个DEB,其中左主干(LM)1个、左前降支(LAD) 12个、右冠状动脉(RCA)12个、回旋支(LCX)1个、钝缘支(OM)2个,出现1例冠状动脉夹层,给予裸金属支架置入;DEB在分叉病变中应用27例(28处病变),使用28个DEB,其中LM至LCX开口6个、LM至LAD开口1个、LAD与第一对角支(D1)开口17个、LCX至OM 2个、RCA至左心室后支(PL)2个;DEB在小血管病变中应用13例(13处病变),使用13个DEB,其中LCX 6个、LAD 3个、D1 2个、OM 1个、PL 1个;DEB在支架内闭塞病变中应用10例(10处病变),使用12个DEB,其中LAD 8个、LCX 2个、OM 1个、中间支1个.术中及术后未见并发症发生,随访至今未发生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结论 DEB在再狭窄病变、支架内闭塞病变、分叉病变及小血管病变介入治疗过程中是安全的.
-
使用肌高5室间隔缺损封堵器封堵婴儿巨大动脉导管未闭的研究
目的 探讨肌高5室间隔缺损(VSD)封堵器封堵婴儿巨大动脉导管未闭(patent ductusarteriosus,PDA)的临床经验、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收集2012年1月至2012年12月在武汉亚洲心脏病医院应用肌高5 VSD封堵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巨大PDA的患儿16例,其中男5例,女11例,年龄3.6~ 10.8(6.84±1.80)个月,体重3.8 ~7.8(6.28 ±0.99)kg,总结手术经验并明确手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结果 16例患儿中,15例(93.8%)均首选肌高5 VSD封堵器,并一次获得成功.1例患儿术中观察到PDA直径仅3.5mm,使用8F输送鞘装入10~12 mm PDA封堵器,出现降主动脉狭窄,更换8 ~ 10 mm PDA封堵器无法固定在PDA上,换用10 mm肌高5 VSD封堵器后成功.肌高5 VSD的型号均比PDA窄径大4~6mm.手术时间15~46(26.33± 11.07)min,X线曝光时间为5.9~28.1(14.4 ±7.5)min.术前肺动脉收缩压56~ 81(63.94±13.06) mmHg(1mmHg=0.133 kPa),术后测量肺动脉压均在正常范围.所有患儿使用肌高5 VSD封堵器封堵后,均行升主动脉-降主动脉连续测压,压力阶差为0 mmHg.术后1d复查心脏超声,房室瓣反流程度均减轻或消失.随访中超声心动图示,所有患儿无残余分流,无封堵器移位情况发生,各心腔内径基本正常.房室瓣反流程度均为轻度以下.结论 对于经验丰富的介入医师而言,使用肌高5 VSD封堵器可提高手术的安全性和成功率.早期行介入治疗能有效改善患儿预后,逆转肺动脉高压.
-
磺达肝癸钠在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围术期应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评价
目的 评价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患者应月用磺达肝癸钠的临床疗效、安全性及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3月至2011年7月沈阳军区总医院STEMI患者1184例,其中接受PCI的患者为1098例(磺达肝癸钠组527例及依诺肝素组571例),观察接受PCI的患者住院期间出血情况、院内再发心肌梗死发生率、冠状动脉病变特点及住院和随访期间(1个月)死亡率.结果 接受PCI的磺达肝癸钠组与依诺肝素组比较:两组院内再发心肌梗死发生率[2.3% (12/527)比2.6%(15/571),P=0.708]、出院30 d死亡率[4.0%(21/527)比4.9% (28/571),P=0.38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磺达肝癸钠组院内大出血发生率显著降低[1.7%(9/527)比3.7%(21/571),P=0.045]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磺达肝癸钠组中替罗非班组(PCI术中应用替罗非班)的血流TIMI分级Ⅲ级获得率显著高于标准治疗组(PCI术中未应用替罗非班)[94.5%(206/218)比79.0%(244/309),P<0.001],但出血发生率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83%(4/218)比1.62%(5/309),P=0.850].两组住院及随访期间主要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磺达肝癸钠对STEMI患者行PCI是安全的,联合替罗非班可以显著改善PCI术后的冠状动脉血流及临床预后,并且降低院内大出血风险.
-
血管扩张药物干预下经桡动脉入径应用7 Fr指引导管治疗冠状动脉分叉病变的可行性与安全性
目的 评价血管扩张药物干预下经桡动脉入径应用7Fr指引导管治疗冠状动脉分叉病变的可行性与安全性.方法 入选2012年1月至2014年7月经冠状动脉造影示分叉病变且适合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患者,随机分成经桡动脉6 Fr指引导管组(6 Fr组)和7 Fr指引导管组(7Fr组).对比观察两组患者动脉鞘管置入成功率、手术操作成功率、完成PCI操作时间、X线透视时间和对比剂用量.随访住院期间、术后30 d内的入径血管相关并发症及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结果 共纳入229例冠状动脉分叉病变患者,其中6Fr组113例,7Fr组116例.两组患者年龄、性别、体重指数、危险因素、临床特征、住院时间等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6 Fr组行常规鞘管置入;7 Fr组先行6Fr鞘管置入,在充分局部麻醉并给予血管扩张药物的基础上更换为7Fr动脉鞘管.6 Fr组有4例患者换用7 Fr指引导管进行手术操作;7 Fr组均成功完成PCI术,无患者转至6Fr组.与6 Fr组相比,7 Fr组完成PCI操作时间更短[(52±9.2) min比(60±10.7)min,P<0.0001],球囊应用数量更少[(2.9±0.6)枚比(3.2±0.4)枚,P=0.002],X线透视时间更短[(24±8.2) min比(28 ±9.4)min,P=0.02].两组对比剂用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52 ±25.8)ml比(158±23.5)ml,P=0.20].住院期间6Fr组和7Fr组前臂血肿[4/113例(3.5%)比6/116例(5.2%),P=0.76]及桡动脉闭塞[4/113例(3.5%)比9/116例(7.8%),P=0.26]的发生率分别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术后30 d随访,两组桡动脉闭塞的发生率相似[2/99例(2.0%)比4/103例(3.9%),P=0.70],且均未见掌弓循环障碍的临床表现.结论 在血管扩张药物的作用下,桡动脉血管内径增大,可容性增强,利于7 Fr指引导管分叉病变治疗操作,安全可靠,且并未增加血管并发症发生率.
-
动脉导管未闭1251例经导管介入治疗并发症分析
目的 探讨动脉导管未闭(PDA)经导管介入治疗并发症的发生率、原因及其防治措施.方法 2007年1月至2013年12月,武汉亚洲心脏病医院共收治1251例动脉导管未闭患者,中位年龄7岁(3个月~ 62岁),中位体重18(4.8~89.0) kg.结果 1251例PDA介入封堵患者中,成功封堵1238例,技术成功率99.0%.失败13例中有5例患者PDA过于粗大,无对应型号封堵器;4例患者PDA细小,建立轨道失败;1例患者因术中出现心力衰竭放弃封堵;3例患者试封堵失败.共83例(6.6%)患者发生并发症,其中溶血1例,残余分流5例,假性动脉瘤2例,股动静脉瘘5例,穿刺部位血肿4例,术中迷走反射1例,导丝打折1例,血小板减少1例,端孔导管头端脱落入左侧腘动脉1例,发热32例,头痛17例,胸痛11例,严重并发症导致死亡2例.结论 经导管介入治疗PDA严重并发症发生率低,相对安全且疗效可靠.
-
右冠状动脉起源异常经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单中心经验
目的 回顾性分析右冠状动脉异常起源于主动脉患者的临床特点、解剖分布规律及冠状动脉介入诊疗过程中的导管选择及技术要点.方法 2009年10月至2014年5月厦门市心脏中心发现右冠状动脉起源异常患者共36例,其中19例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36例患者均经桡动脉途径,分析其异常起源情况、术中造影导管选择及技术要点;列举19例行PCI患者的右冠状动脉解剖特点、造影及指引导管选择和术中对比剂用量.结果 除1例因头臂干过于迂曲外,其余35例(97.2%,35/36)患者均成功完成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19例(52.8%,19/36)行PCI术,除1例慢性完全闭塞病变(CTO)经历二次手术外,余均首次手术成功.35例患者中高位升主动脉偏右侧起源2例[5.7%(2/35,A型],高位升主动脉偏左侧起源3例[8.6%(3/35),B型],左主干至左窦中线间起源14例[40.0%(14/35),C型],左冠状窦中线向右冠状窦移行区域起源16例[45.7%(16/35),D型],其中90%(27/30)C及D型患者使用Tiger造影导管.19例行PCI的患者中A型2例(10.5%,2/19)、B型3例(15.7%,3/19)、C型7例(36.8%,7/19)、D型7例(36.8%,7/19).A型2例患者使用IL3.5及MPD指引导管,B型3例使用EBU 3.5及EBU 3.0导管,C型7例及D型7例中分别有6例使用IL3.5指引导管完成PCI.结论 熟悉右冠状动脉异常起源于主动脉的解剖分布规律和相对应的造影及指引导管,有助于提高经桡动脉途径处理该类病变的成功率.
-
SYNTAX积分和Gensini评分对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远期心血管事件的预测价值
目的 探讨SYNTAX积分和Gensini评分对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患者远期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 采用回顾性分析,连续入选2008年1月1日至2009年12月31日因STEMI收入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心脏重症监护室,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并存活出院的患者共178例,计算SYNTAX积分和Gensini评分,按三分类法将患者分为3组:SYNTAX积分低分组SSlow<10分(49例)、中分组10分≤SSmid<18分(69例)、高分组SShigh≥18分(60例);Gensini评分低分组GSlow <41分(59例)、中分组41分≤GSmid<64分(65例)、高分组GShigh ≥64分(54例).随访其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jor adverse cardiac events,MACE),包括全因死亡、非致命性心肌梗死、再次血运重建、再次因心脏病住院的发生率,平均随访(4.7±0.5)年.结果 SYNTAX积分低分、中分及高分组的MACE发生率分别是18.4%、21.7%和45.0%,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04).Gensini评分低分、中分及高分组的MACE发生率分别是20.3%、33.8%和33.3%,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186).Cox多因素分析显示,SYNTAX积分是术后5年发生MACE的独立预测因子(P =0.037),以高分组为参照,中分组发生MACE的风险显著降低(HR 0.42,95% CI0.21~0.84,P=0.015);而Gensini评分对远期预后无预测价值.结论 SYNTAX积分是STEMI患者远期发生MACE的独立预测因子,而Gensini评分对STEMI患者远期MACE发生率无预测价值.
-
依维莫司药物洗脱支架在女性患者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SEEDS多中心注册研究亚组分析
目的 本文通过对SEEDS研究中的性别亚组资料进行分析,探讨依维莫司药物洗脱支架(DES)在不同性别患者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选取2010年6月至2011年12月入选SEEDS试验的1900例患者,其中男性患者1408例(男性组),女性患者492例(女性组).主要终点包括:12个月临床随访心源性死亡、Q波或非Q波心肌梗死、缺血驱动的靶血管再次血运重建复合终点.结果 与男性患者相比,女性患者的年龄更大,糖尿病、高血压及高血脂的发生率更高,小血管病变的比例更高.虽然两组患者的基线治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但主要终点事件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6.39%(男)比4.67%(女),P=0.166].女性患者靶血管再次血运重建的发生率相对于男性患者有降低趋势[2.84%(男)比1.42%(女),P=0.081].结论 依维莫司DES在女性患者中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
鞘管轨道在Inoue球囊导管进入股静脉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自制鞘管轨道在解决经皮二尖瓣球囊扩张术(PBMV)中Inoue球囊导管沿左心房钢丝进入股静脉困难时的应用,并评价其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 2008年1月至2014年6月在长海医院心内科住院的风湿性二尖瓣狭窄拟行经皮二尖瓣Inoue球囊扩张术的患者共136例,以术中出现Inoue球囊导管沿左心房钢丝进入股静脉困难的18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7F桡动脉血管鞘制作鞘管轨道引导Inoue球囊进入股静脉,观察Inoue球囊导入股静脉的成功率、手术成功率和穿刺处血管并发症.结果 在鞘管轨道的辅助下,18例患者均成功将Inoue球囊导入股静脉,手术成功率100%,术后股静脉穿刺处未见静脉撕脱、皮下血肿等并发症发生.结论 对于PBMV中Inoue球囊导管沿左心房钢丝进入股静脉困难的患者,使用鞘管轨道能够解决,顺利完成手术并避免穿刺部位出现血管并发症.
-
冠心病合并外周血管严重病变手术入径选择一例
患者女,60岁.30岁时曾患多发性大动脉炎,此后间断口服中药治疗,仍有肢体发凉、怕冷、无力,伴动脉搏动弱.15年前开始出现心前区闷痛,近4个月来无显著诱因即出现胸痛,疼痛程度较前加重,于当地医院应用冠心病二级预防药物系统治疗后未显著好转,于2012年9月就诊于沈阳军区总医院.既往无高血压、糖尿病病史.入院查体:双侧桡动脉、肱动脉搏动消失,双侧股动脉搏动微弱,双侧足背动脉搏动消失.入院心电图:Ⅰ、aVL、V2~ V6导联ST段下斜型下移0.2~0.3 mV,T波倒置.心脏超声: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51 mm,二、三尖瓣轻度反流.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41%,室间隔厚度9 mm,左心室后壁厚度8 mm,左心室前壁、下壁运动减弱.拟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必要时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鉴于既往有大动脉炎病史以及体检未发现理想手术入径,造影前完成大动脉CT血管造影(CTA)评估.
-
右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中冠状动脉穿孔和主动脉夹层一例
患者女,63岁,以“劳力性心前区闷痛2年,加重1周”入院.2年前患者在散步后出现胸骨后闷痛,可放射至后背,持续约10 min,休息或含服硝酸甘油后缓解.以“冠心病”在当地医院住院治疗后症状缓解,出院后长期口服阿司匹林、美托洛尔、阿托伐他汀、单硝酸异山梨酯等药物,胸闷、胸痛症状显著改善.1周前患者因生气后胸闷、胸痛症状加重,舌下含化硝酸甘油未缓解,遂由门诊入住河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心血管科治疗.患者既往高血压病史5年,高血压170/90 mmHg(1 mmHg =0.133 kPa),长期口服缬沙坦胶囊,血压控制正常;糖尿病病史15年,间断服用二甲双胍、瑞格列奈、阿卡波糖等药物,血糖控制欠佳.入院查体:血压140/80 mmHg,双肺呼吸音清,二尖瓣听诊区可闻及2/6级收缩期吹风样杂音.心电图示:窦性心律,Ⅰ、aVL、Ⅱ、Ⅲ、V4~V6导联T波低平.心脏彩超、心肌酶、肌钙蛋白、肝肾功能未见异常;糖化血红蛋白7.0%.入院诊断:不稳定型心绞痛,高血压病2级(极高危),2型糖尿病.
-
内脏脂肪与动脉粥样硬化
目前我国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和致残率、致死率逐年升高,迫切需要加强一级预防,以达到早期诊断和上游干预的目标.肥胖/代谢综合征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密切,尤其是内脏脂肪与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已引起医学界的广泛关注.人体的脂肪组织一般占体重的21%,在肥胖/超重者、年长者和女性中的含量更高[1].脂肪组织按照分布部位分为皮下脂肪与内脏脂肪,按照性质分为白色脂肪和褐色脂肪,近年来还有人提出浅褐色脂肪.脂肪组织中的白色脂肪比例高,主要位于皮下(皮下脂肪),维持人体的冷热平衡;以及包绕在内脏器官周围(内脏脂肪),作为器官保护垫.
-
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后双联抗血小板疗程进展
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是治疗急性心血管事件的介入手段之一,置入的支架能够支撑血管壁,使狭窄或者闭塞的血管再通.但是置入部位容易发生内膜增生性改变,导致支架内再狭窄,影响患者预后.早期应用的是裸金属支架(baremetal stent,BMS),术后6个月内再狭窄率为20%~30%.后来研发的药物洗脱支架(drug eluting stent,DES)能够抑制平滑肌增生,使再狭窄率进一步降低(10%以下),但DES使血管内皮化延迟的同时,容易造成支架内血栓发生.无论置入BMS还是DES,术后双联抗血小板(双抗)治疗都能够抑制血栓形成,减少心脏缺血事件的再发生率.但另一方面,双抗治疗的同时也存在着出血风险,如卒中、消化道出血等并发症的发生,都会降低患者双抗的获益.因此,术后双抗疗程成为心血管医师所关注的问题.
-
问题案例分析——生存事件的统计分析
研究设计问题案例:研究目的:探讨影响前列腺癌患者预后的相关因素.研究方法:回顾检索2003年至2013年确诊为前列腺癌并行根治术的患者,共644例,逐一进行电话访问.根据是否死亡分为死亡组和存活组,以各项可能的临床相关因素作为自变量,行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研究结果: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术前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肿瘤大小、病理分期及分级进入终的回归方程,P<0.05.研究结论:PSA、肿瘤大小、病理分期及分级是影响前列腺癌患者手术治疗预后的主要因素.
关键词: -
新ACC/ESC血小板糖蛋白Ⅱb/Ⅲa抑制剂相关指南解读
抗血小板治疗是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患者的治疗基石.血小板糖蛋白Ⅱb/Ⅲa受体介导的血小板聚集是血栓形成的后共同途径.因此,血小板糖蛋白Ⅱb/Ⅲa抑制剂(GPI)成为治疗ACS和PCI患者的有效手段.但是,在降低缺血事件的同时增加出血风险一直是GPI的主要缺陷,而出血并发症有增加远期死亡率的可能.随着近期临床研究结果的公布,欧州心脏病学会(ESC)陆续发布了2011 ESC非ST段抬高ACS管理指南[1]、2012ESC ST段抬高急性心肌梗死(STEMI)患者管理指南[2]以及2014ESC/欧洲心胸外科学会(EACTS)心肌血运重建指南[3],美国心脏病学会(ACC)和美国心脏协会(AHA)也几乎同期发布了2012美国心脏病学会基金会(ACCF)/AHA不稳定型心绞痛(UA)/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NSTEMI)患者管理指南[4]、2013ACCF/AHA STEMI患者管理指南[5]以及2011ACCF/AHA/心血管造影和介入联合会(SCAI)PCI指南[6].上述指南中均有涉及GPI的章节,其内容也得到迅速更新.
-
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的不同介入途径选择及相关技术
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chronic total occlusion,CTO)一般指冠状动脉完全闭塞且闭塞时间超过3个月的病变[1].在过去,由于其特殊的病理及解剖特点,虽然经过严格挑选病例,其手术成功率只有50%~70%[2-5].近年来,随着介入医师经验的不断积累,技术的逐步完善和器材的不断更新,CTO病变的手术成功率可达80%以上[6-9].尽管如此,其手术成功率仍显著低于非CTO病变,且并发症发生率高,因而被称为介入手术治疗的“后一块阵地”.
年 | 期数 |
2019 | 03 |
2018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7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6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5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4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3 | 01 02 03 04 05 06 |
2012 | 01 02 03 04 05 06 |
2011 | 01 02 03 04 05 06 |
2010 | 01 02 03 04 05 06 |
2009 | 01 02 03 04 05 06 |
2008 | 01 02 03 04 05 06 |
2007 | 01 02 03 04 05 06 |
2006 | 01 02 03 04 05 06 |
2005 | 01 02 03 04 05 06 |
2004 | 01 02 03 04 05 06 |
2003 | 01 02 03 04 05 06 |
2002 | 01 02 03 04 |
2001 | 01 02 03 04 z1 |
2000 | 01 02 03 0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