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Zoonoses 중국인수공환병학보
- 论文标题 期刊级别 审稿状态
-
一起诺如病毒GⅡ.17型引起的急性胃肠炎病原学诊断及基因特征分析
目的 对长沙市2014年12月某厂区暴发的一起急性胃肠炎疫情进行病原学诊断及对其致病原进一步的基因分型研究.方法 共采集6例病人肛拭子标本和可疑水源标本4份,提取核酸后,诺如病毒GⅠ/GⅡ型real-time RT-PCR试剂盒检测;阳性标本普通RT-PCR扩增VP1基因片段,产物测序后BLAST比对确定其型别,并构建进化树分析其进化关系.结果 10份标本real-time RT-PCR扩增结果显示为诺如病毒GⅡ型,VP1区片段RT-PCR扩增后产物测序,BLAST比对发现与2014年香港诺如病毒株GⅡ/Hu/HKG/2014/GⅡ.17/CUHK-NS-463同源性高,达99%,证实为诺如病毒GⅡ.17型;构建系统进化树分析显示本次疫情分离的毒株与日本、香港、台湾等亚洲地区的毒株亲缘关系更为接近,而与美国、法国等地区的毒株亲缘关系则较远.结论 诺如病毒是引起此次急性胃肠炎疫情的病原体,且引起暴发的病毒株属于GⅡ.17型.
-
内蒙古乌兰察布布氏菌分离株种型鉴定及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目的 鉴定临床分离布氏菌种型,并分析患者的流行病学特征.方法 以牛种、羊种、猪种标准参考菌株为试验对照,采用经典方法和VITEK2.0进行初步鉴定,用AMOS-PCR进行确证,并分析患者的流行病学特征.结果 经典鉴定115株均为羊种菌,羊3型93株,羊1型22株;115株菌ProA、TyrA、URE和GlyA全部阳性;91株ELLM阳性、14株APPA阳性,提示均为布氏菌,其中羊种菌91株,猪种菌14株.与经典实验的鉴定符合率比较鉴定布氏菌属100%,鉴定布氏菌种为79%(91/115);AMOS-PCR均获得了约731 bp的特异性扩增条带,证实全部为羊种菌.初诊患者84例,构成比为73%;临床表现以疼痛、发热、乏力、多汗居多;88例患者就诊前无用药史,2例有布病治疗史.结论 VITEK2.0是一种高效的布氏菌鉴定方法,但不能替代经典方法;羊种3型菌为该地区的主要流行菌种,再感染可能是慢性患者或有布病治疗史患者分离到布氏菌的主要因素,初诊、未用抗生素且症状典型是分离布氏菌的重要指标.
-
辽宁地区腹泻患者大肠杆菌分离株Ⅱ型不耐热肠毒素的检测及测序分析
目的 对辽宁地区人源性腹泻样本中致病性大肠杆菌(Pathogenic Escherichia coli)的毒力因子进行检测,掌握产Ⅱ型不耐热肠毒素(Type Ⅱ heat labile enterotoxin,LT-Ⅱ)大肠杆菌在我国北方地区的流行现状并阐明LT-Ⅱ与其他致病因子间的关系.方法 于2014年3月至2015年3月收集辽宁地区人源性腹泻粪便样品,用麦康凯培养基和生化试验的方法分离出大肠杆菌,并用多重PCR方法对毒力基因(elt-Ⅱ、elt-Ⅰ、sta、stb、K88、K99等)进行检测,对分离到的LT-Ⅱ阳性大肠杆菌中elt-Ⅱ基因进行测序及分型.结果 354份腹泻样品中共分离到携带有毒力因子的大肠杆菌139株,检出率为39.2%.毒力因子阳性大肠杆菌中,有12株携带elt-Ⅱ(8.6%)基因.在12株携带elt-Ⅱ的大肠杆菌中,2株单独携带elt-Ⅱ,6株携带F1,1株携带K88,1株携带astA,2株携带irp2/astA;测序结果表明12株elt-Ⅱ阳性大肠杆菌中有10株携带elt-Ⅱc1亚型,2株携带elt-Ⅱc4亚型.结论 在引起人源性腹泻的毒力因子中有大肠杆菌Ⅱ型不耐热肠毒的存在,且主要以LT-Ⅱc1为主要流行型.
-
O3∶K6血清型副溶血性弧菌三重PCR检测方法的建立
目的 建立副溶血性弧菌O3∶K6血清型三重PCR检测方法.方法 基于副溶血性弧菌种特异性基因toxR,O3血清群特异性基因vp0209,K6血清型特异性基因vp0230,建立O3∶K6血清型副溶血性弧菌三重PCR检测方法.对该方法的检测特异性和灵敏度进行分析.结果与结论 该方法对O3∶K6血清型副溶血性弧菌具有很好的检测特异性,灵敏度可以达到102 CFU/PCR反应体系.
-
2015年春季无锡地区儿童肺炎支原体及呼吸道常见致病菌的分析
目的 了解无锡地区下呼吸道感染住院患儿肺炎支原体耐药情况及呼吸道常见致病菌的分布,为预防和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PCR法检测患儿咽拭子中的肺炎支原体及其耐药基因,采用real-time PCR法检测其他呼吸道常见致病菌.结果 共检测标本288例,检出病原菌59例,阳性检测率为20.5%.细菌检出率随年龄增长有下降趋势,<2岁儿童阳性检出率高,且女性高于男性.病原菌构成比分别为:肺炎支原体28.8%(17/59),KP为30.5%(18/59),SA为20.3%(12/59),PA为20.3%(12/59),SE为15.3%(9/59),HI为10.2%(6/59),SP为5.08%(3/59),LP为5.08%(3/59),EC,CP,TB均为0例(0%).其中肺炎支原体大环内酯类耐药率为88.2%,10例存在合并感染.结论 无锡地区住院患儿下呼吸道感染的病原菌以肺炎支原体和肺炎克雷伯杆菌为主,且大环内酯类耐药率较高.
-
绵羊新孢子虫病和弓形虫病血清流行病学调查及风险因素分析
目的 调查河南、江苏和浙江省绵羊的新孢子虫病和弓形虫病的感染状况并进行风险因素分析,为绵羊寄生虫病防控和羊肉肉品安全监测提供基础依据.方法 采用间接免疫荧光(IFAT)和改良凝集实验法(MAT)分别检测绵羊血清中的新孢子虫和弓形虫的抗体.统计分析风险因素的OR值及P值.结果 绵羊新孢子虫的感染率为11.88%(62/522),弓形虫抗体的阳性率为17.81%(93/522).地域和流产史是绵羊感染弓形虫的风险因素(P<0.05),但与新孢子虫的感染不相关(P>0.05);年龄和性别均与这两种原虫的感染不相关(P>0.05).结论 河南、江苏和浙江省绵羊新孢子虫病和弓形虫病的阳性率均较高,羊肉肉品安全现状堪忧.该地域绵羊的新孢子虫病流行情况首次报道.
-
云南西部地区居民区小型兽类携带病原体检测
目的 了解云南西部地区居民区小型兽类携带病原体情况,为自然疫源性疾病的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在滇西地区8个州(市)中抽取的10个县(市、区)40个自然村中,随机抽取800户家庭(每村20户),进行室内捕鼠,采集鼠脾脏标本并提取基因组DNA,鼠肺标本提取RNA,运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或免疫学方法,检测鼠疫、巴尔通体、伯氏疏螺旋体、巴贝西原虫、人粒细胞无形体、埃立克体、汉坦病毒等病原体.结果 捕获9种421只小型兽类,采集脏器样本404份,血清样本325份.检出鼠疫F1抗体两种方法共同阳性血清1份;扩增到巴尔通体构橼酸合酶(gltA)基因64份,阳性率为15.84%,基因分析表明属6种基因型;检出伯氏疏螺旋体5S~23S rRNA间隔区基因5份,阳性率为1.24%,系统发育树显示均为Borrelia afzelii型;检出1例复合感染.其余病原体检测均为阴性.结论 滇西地区室内小型兽类感染病原体种类多,分布广,对人类健康有一定的危害,需加强监测并采取预防控制措施.
-
基质辅助激光解析电离飞行时间质谱快速鉴定沙门菌临床分离株
目的 评估基质辅助激光解析电离飞行时间质谱(MALDI-TOF MS)在沙门菌鉴定中的临床应用,并研究其影响因素.方法 用传统血清学方法鉴定沙门菌的血清型,用MALDI-TOF MS对哥伦比亚血平板、HE平板、SS平板和麦康凯平板分别培养24 h、72 h、120 h和168 h的179株沙门菌进行鉴定.结果 179株沙门菌可分为38种血清型,肠炎沙门菌(21.2%)、斯坦利沙门菌(17.3%)和Ⅰ4,5,12:i:-沙门菌(16.2%)居前3位.所有菌株在血平板、HE平板、SS平板和麦康凯平板分别培养24 h和72 h均能被MALDI-TOF MS准确鉴定为沙门菌.MALDI-TOF MS的耗材成本约为微生物自动生化鉴定系统(Vitek 2)的1/3,检测时间约为Vitek 2的1/7.结论 在血平板、HE平板、SS平板和麦康凯平板培养3d以内的沙门菌,MALDI-TOF MS均可以准确鉴定.与Vitek 2相比,MALDI-TOF MS检测的速度更快,消耗的成本更低,并且可以直接鉴定生长在选择性培养基的沙门菌.
-
Helicobacter suis感染小鼠模型的建立及其意义
目的 建立Helicobacter suis (H.suis)感染小鼠模型并探究其意义.方法 将40只雌性C57BL/6小鼠随机分为模型组和对照组,模型组给予0.5 mL猪胃黏膜匀浆液(经PCR检测确定存在H.suis)灌胃,对照组给予0.5 mL PBS溶液灌胃.灌胃1个月及3个月后,各处死两组中半数小鼠,取其胃黏膜组织,分别行PCR、HE染色检测H.suis在小鼠胃内的定植与胃黏膜淋巴滤泡形成情况.结果 灌胃所用猪胃黏膜匀浆液中存在H.suis;H.suis可以在小鼠胃内定植,并且3个月后仍存在;感染H.suis 1个月及3个月后的小鼠胃黏膜均有淋巴滤泡的形成,并且后者的淋巴滤泡较前者明显增大.结论 成功建立了H.suis感染C57BL/6小鼠模型,H.suis可以诱导胃黏膜淋巴滤泡的形成,可能在胃黏膜相关淋巴组织(MALT)淋巴瘤的发生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
携带BARF1基因的重组巨细胞病毒的构建
目的 依据细菌人工染色体(Bacterial artificial chromosome,BAC)能够克隆大段DNA病毒的特点,通过galk为基础的同源重组,将EB病毒编码BARF1基因插入巨细胞病毒(cytomegalovirus,CMV),构建重组病毒.方法 PCR扩增带有巨细胞病毒UL57基因左右同源臂的galk及BARF1基因片段,经过电转化,进行同源重组,经含有galk培养基及脱galk培养基筛选,获得带有BARF1的巨细胞病毒细菌人工染色体克隆,提取质粒,转染到ARPE-19细胞,观察带有BARF1基因的巨细胞病毒对ARPE-19细胞的影响.结果 感染带有BARF1基因的巨细胞病毒的ARPE-19细胞形态由原来的长梭形变为变圆、肿胀、胞浆颗粒增多,并且细胞生长失去接触抑制,出现重叠生长现象.结论 建立了携带BARF1基因的重组巨细胞病毒;同时表明利用细菌人工染色体,可方便地对病毒基因组进行准确操作.
-
中国西北地区肉用动物弓形虫血清学调查
目的 调查中国西北河西走廊地区的猪、牛、羊和鸡等肉用动物的弓形虫血清阳性率.方法 采用间接血凝的检测方法,共调查了1 112份血清样本,包括428头猪、275头牛、130只羊和279只鸡.结果 共检测到弓形虫阳性血清样本134份(12.1%,95% CI,10.1-14.0).其中,猪弓形虫血清阳性率(22.7%,95%CI,18.7-26.6)显著高于牛(5.1%,95%CI,2.5-7.7)、羊(6.2%,95%CI,2.0-10.3)和鸡(5.4%,95% CI,27-8.0) (P<0.05).凉州地区的猪弓形虫血清阳性率高于其他地区,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笼养鸡的弓形虫血清阳性率明显低于放养鸡分别为3.2%和9.8%(P<0.05).结论 河西走廊地区的肉用动物的弓形虫感染率较高,增加了当地人和其他动物感染弓形虫的风险.
-
轮状病毒拮抗宿主先天性免疫机制研究进展
轮状病毒(Rotavirus,RV)是世界范围内引起婴幼儿和多种幼龄动物严重肠胃炎的主要病原之一,全世界每年有近50万婴幼儿因感染轮状病毒而死亡.轮状病毒对IFN介导的抗病毒效应敏感,因此,为了拮抗宿主先天性免疫,轮状病毒非结构蛋白1 (NSPl)通过作用于IFN表达通路的多个成分,如IFN调节因子家族(IRFs),转录因子NF-κB,细胞胞质模式识别受体RIG-Ⅰ等来拮抗宿主先天性免疫.此外轮状病毒NSP2、VP2、VP3和NSP4蛋白也发挥了一定的拮抗作用.本文综述了轮状病毒拮抗机体先天性免疫的相关机制,为轮状病毒的分子生物学研究和疫苗、治疗性药物的研制提供参考.
-
医学寄生虫学名议
医学寄生虫学名在医学寄生虫学教学、科研论文撰写及学术交流中经常使用.本文通过阐释医学寄生虫学名的由来、命名原则、某些术语的变化规则和在英语语境中的含义,旨在促进对医学寄生虫学名及相关问题的理解.
-
病原菌新基因功能的研究策略
随着高通量测序技术和蛋白组学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病原菌新基因被发现,研究病原菌新基因有助于更好的防控由该病原菌引起的疾病的传播.本文从生物信息学角度、新基因功能获得与缺失、与新基因编码产物互作蛋白的分析等方面综述了适用于病原菌新基因功能研究的策略,为基因分子生物学等相关领域提供参考.此外,本文还结合常规的新基因研究方法,将芯片技术,2D-DIGE技术渗透入病原菌新基因研究策略中,使研究者能更快捷准确的找出新基因功能研究的切入点,进而制定切实可行的新基因功能的研究方案.
-
新报道非结核分枝杆菌临床分离株
本文综述了近5年来新报道的24种非结核分枝杆菌所致疾病及分离、鉴定情况,其中5种分别属于快生长分枝杆菌中的2个群,3种属于未分群的快生长分枝杆菌;7种分别属于慢生长分枝杆菌中的4个群,5种属于未分群的慢生长分枝杆菌;另外4种为新命名非结核分枝杆菌.本综述为非结核分枝杆菌病的临床诊断及防控提供了参考.
-
多房棘球蚴病的浸润和转移机制研究进展
多房棘球蚴感染宿主肝脏后,可通过多种途径向肝周围或肝外组织浸润和转移,使病情恶化.通过对多房棘球蚴病浸润和转移机制的研究,寻找阻断其浸润和转移的方法,对多房棘球蚴病的治疗和预后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就目前在多房棘球蚴病浸润和转移机制研究方面的概况作一综述.
-
江西口岸及国检监管区鼠类感染钩端螺旋体的检测及基因序列分析
目的 为了解江西省口岸及国检监管区鼠类携带的钩端螺旋体情况,2015年7-12月,对江西省2个一类口岸和9个国检监管区捕获的鼠类携带的钩端螺旋体进行了检测.方法 采用荧光定量PCR和特异性PCR扩增两种方法对样本进行检测.结果 研究发现捕获的107只鼠类中存在12例致病性钩端螺旋体阳性,阳性率为11.2%.包括褐家鼠6只,黄毛鼠3只,黄胸鼠1只,社鼠2只,分布在昌北机场、康替龙国检监管区、南丰国检监管区、鹰潭国检监管区和瑞金国检监管区.同源性对比和系统进化分析显示,12例钩端螺旋体中11例为问号钩端螺旋体,另1例为博氏钩端螺旋体.结论 在江西口岸及国检监管区鼠类中存在问号钩端螺旋体和博氏钩端螺旋体感染.两种PCR检测方法均可适用于口岸及国检监管区对钩端螺旋体的检测,防止相应传染病在口岸的爆发与传播,保卫口岸安全.
-
江西省C群脑膜炎奈瑟菌药物敏感性及PFGE分子特征分析
目的 分析江西省2006-2010年分离的C群脑膜炎奈瑟菌的药物敏感性及分子特征.方法 采用E-test试纸条检测方法对38株C群脑膜炎奈瑟菌菌株进行体外抗菌药物敏感性检测,利用脉冲场凝胶电泳技术(Pulsed-Field Gel Electrophoresis,PFGE)进行分子特征分析.结果 所有菌株对氯霉素、美洛培南、阿奇霉素、米洛环素、头孢噻肟、头孢曲松和利福平均敏感;15(39.5%)株菌株对青霉素不敏感,18(47.4%)株对氨苄西林不敏感,25(65.8%)株对环丙沙星耐药,23(60.5%)株对左氧氟沙星耐药,11(28.9%)株对复方新诺明不敏感.PFGE分型显示以AH1和AH2型为主,并且同一地区的带型以同一种带型为主.结论 江西省2006-2010年分离C群脑膜炎奈瑟菌株对喹诺酮类药物具有较高的耐药性,还有大部分菌对磺胺类和青霉素类药物也不敏感.PFGE分型特征虽然呈多态性,但是以AH1和AH2型为优势克隆型.
年 | 期数 |
2019 | 01 02 |
2018 | 01 02 03 04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7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6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5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4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3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2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1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0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9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8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7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6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5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4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z1 |
2003 | 01 02 03 04 05 06 |
2002 | 01 02 03 04 05 06 |
2001 | 01 02 03 04 05 06 |
2000 | 01 02 03 04 05 06 |
1999 | 01 02 03 04 05 06 |
1995 | 01 02 03 04 0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