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论文标题 期刊级别 审稿状态
-
δ-catenin在星形细胞瘤中过表达并促进其增殖与侵袭能力
背景与目的:δ-catenin是连环蛋白家族中的新成员,其表达与星形细胞瘤的病理分级、细胞增殖与侵袭能力的关系尚不清楚.本研究通过检测δ-catenin在星形细胞瘤中的表达和模式与病理分级的关系,并应用胶质瘤细胞系探讨δ-catenin对其生物学行为的影响.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156例I~Ⅳ级星形细胞瘤进行了δ-catenin表达检测,并分别采用转染和siRNA干扰的方法调控U251和U87胶质瘤细胞系中δ-catenin的表达,通过Western blotting、MTT、Transwell和克隆形成实验等对δ-catenin的功能进行研究.结果:δ-catenin表达于正常脑组织的神经元中,但正常胶质细胞和I级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中无表达(0%,0/11);在Ⅱ级星形细胞瘤中的表达阳性率仅为18%(11/61),明显低于Ⅲ~Ⅳ级的35%(29/84),差异显著(P<0.01).转染δ-catenin可明显上调Rac1的活性,促进U251细胞的增殖和克隆形成数量,明显增强细胞的侵袭能力,使用Rac1抑制剂则明显抑制U251细胞的侵袭力;使用siRNA沉默U87细胞中δ-catenin的表达后则显著降低细胞侵袭力.结论:δ-catenin的表达与星形细胞瘤的组织学分级正相关.δ-catenin可能通过上调Rac1的活性促进胶质瘤细胞的增殖与侵袭.δ-catenin可作为星形细胞瘤生物学行为的标志物,并有望成为治疗该肿瘤的新靶点.
-
Photoshop简易定位法切除颅内浅表小病灶(附18例报告)
背景与目的:颅内小病灶手术的关键在于术中的精确定位.本研究主要总结和分析Photoshop简易定位法切除颅内占位病灶的经验.方法:应用Photoshop简易定位法确定肿瘤的位置,经影像资料再次比较定位标记物与肿瘤的实际位置的关系,确定手术切口,切除颅内病灶.其中脑脓肿1例,脑转移瘤2例,脑膜瘤15例.结果:标记物与肿瘤误差为0.8~1.0cm,经验证后重新确定肿瘤中心,术中验证其误差为0.2~0.5cm,均于显微镜下行全切术,术后患者均康复出院.结论:Photoshop简易定位法手术治疗颅内位置表浅小病灶准确、安全.
-
射波刀治疗对复发胶质瘤患者外周血CD4+CD25+Neuropilin-1+节性T细胞与近期疗效的影响
背景与目的:观察复发胶质瘤患者接受射波刀治疗后外周血CD4+C D25+N europilin-1+调节性T细胞(Treg)的变化,分析患者的近期疗效,旨在探讨射波刀对复发胶质瘤可能的治疗机制.方法:以12名健康成年人作为对照组,用流式细胞仪检测53例手术后复发的胶质瘤患者(分为A、B两组,A组为射波刀治疗组,n=25;B组为非射波刀治疗组,仅给予保守对症治疗而未进行任何放化疗,n=28)外周血CD4+CD25+Neuropilin-1+Treg水平,并进行30月的生存随访,观察两组的近期疗效.结果:治疗前A、B两组患者外周血CD4+CD25+Neuropilin-1+Treg分别为(13.44±2.76)%和(12.91±2.87)%,明显高于对照组(2.78±1.07)%(P<0.01).A组经射波刀治疗3月后外周血CD4+CD25+Neuropilin-1 +Treg水平为(3.13±1.09)%,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1).B组CD4+CD25+Neuropilin-1+Treg为(16.12±2.98)%,较3月前升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缓解率为76.0%,无进展率为12.0%,进展率为12.0%;B组缓解率为10.7%,无进展率为17.9%,进展率为71.4%.A组死亡5例(20%),中位生存时间13个月(3~31月).B组随访死亡15例(53.6%),中位生存时间7个月(1~13月).其中两组缓解率、进展率、死亡率及中位生存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复发胶质瘤患者体内CD4+CD25+Neuropilin-1 +Treg升高,外周血CD4+CD25+Neuropilin-1+Treg检测有助于监测胶质瘤复发和预后的评估;射波刀可以降低复发胶质瘤患者的CD4+CD25+Neuropilin-1+Treg水平,近期疗效优于保守治疗;射波刀治疗复发胶质瘤的机理可能与解除瘤负荷、降低CD4+CD25+Neuropilin-+Treg、纠正机体免疫功能紊乱有关.
-
替莫唑胺抑制胶质瘤细胞系U251体外侵袭能力的研究
背景与目的:胶质瘤是原发性脑肿瘤中发病率高且预后较差的肿瘤,本文旨在研究替莫唑胺是否可以通过改变TGF-β2表达水平来抑制U251细胞侵袭.方法:MTT法检测替莫唑胺对U251增殖力的影响,Transwell法检测U251细胞侵袭能力,Real-time RT-PCR检测替莫唑胺作用后U251细胞中TGF-β2 mRNA表达,ELISA法检测TGF-β2蛋白表达.结果:替莫唑胺抑制U251细胞侵袭力,MTT试验证实替莫唑胺(50μmol/L)在24小时内对U251细胞存活力无影响.Real time RT-PCR和ELISA法证实替莫唑胺降低了U251细胞中TGF-β2表达.通过引入TGF-β2抗体,发现替莫唑胺通过抑制TGF-β2表达降低了U251细胞的侵袭作用.结论:替莫唑胺可以通过抑制TGF-β2表达来降低U251细胞的侵袭作用,因此替莫唑胺不仅可以应用在化疗领域,而且还可以运用到生物治疗领域,从而为胶质瘤的治疗提供新靶点.
-
MicroRNA-181b提高U87细胞对VM-26的敏感性研究
背景与目的:MicroRNA(miRNA)参与肿瘤发生发展的诸多过程,并参与调节多种抗肿瘤药物的敏感性.本研究探讨恶性胶质瘤中miR-181b对VM-26(teniposide)化疗敏感性的影响.方法:以荧光定量PCR法检测miR-181b在高级别胶质瘤中的表达,并利用CCK-8细胞毒性实验检测高级别胶质瘤患者细胞对VM-26的化疗敏感性;并通过慢病毒感染构建稳定高表达miR-181b的U87/181b细胞及其对照组U87/nc,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其转染率及荧光定量PCR法检测其中miR-181b的表达;进而利用CCK-8细胞毒性实验检测U87/181b和U87/nc细胞对VM-26的敏感性,利用流式细胞仪检测VM-26作用72小时后U87/181b和U87/nc的凋亡情况.结果:在高级别胶质瘤中,miR-181b的表达与VM-26的敏感性呈正相关(r=-0.691,P< 0.01),也就是miR-181b高表达肿瘤对VM-26的敏感性高.qPCR检测miR-181b在U87/181b (0.699±0.023)的表达显著高于U87/nc(0.019±0.001) (P< 0.05).CCK-8检测结果显示U87/181b [IC50:(1.25±0.12)μg/mL]对VM-26的敏感性显著高于U87/nc[IC50:(6.24±0.88) μg/mL] (P< 0.05).经VM-26处理后U87/181b凋亡率(69.41±0.77)明显高于U87/nc(37.93±2.90)(P< 0.05).结论:在高级别胶质瘤高表达miR-181b的肿瘤对VM-26的敏感性高;在胶质瘤细胞U87中增加miR-181b表达可以提高对VM-26的敏感性.
-
胶质母细胞瘤国际诊疗指南比较评价
胶质母细胞瘤是常见的WHOⅣ级恶性胶质瘤,其特点是基因不稳定,临床特性难预测.尽管手术、放化疗等治疗手段不断进步,其预后仍然很差,中位生存期只有12~14个月.笔者从数据库和网络共检索到7个近年来不同国家发表的胶质母细胞瘤治疗指南或共识,结果显示,手术切除联合放疗和化疗仍然是胶质母细胞瘤的主要治疗手段,但是各国指南仍存在一些细节上的差异,如分子指标检测、化疗方案、复发后治疗方案等.本文通过对多国治疗指南比较,旨在为我国胶质母细胞瘤患者的治疗提供参考.
-
BMP4在胶质母细胞瘤的多药耐药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
背景与目的:近年来的一系列实验证实,骨形成发生蛋白4(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s 4,BMP4)在体内外可以抑制肿瘤的生长,但其机制还不清楚.本研究旨在探讨BMP4在胶质母细胞瘤多药耐药中的作用及机制.方法:检测人脑胶质母细胞瘤和正常脑组织标本中BMP4的表达量;构建多药耐药细胞株并进行鉴定,检测在多药耐药细胞株和正常胶质母细胞瘤细胞株内BMP4的表达量;通过在多药耐药细胞株中高表达BMP4,检测BMP4逆转多药耐药的可能性;通过检测高表达BMP4后耐药相关基因的表达变化,初步筛选出BMP4调节胶质母细胞瘤多药耐药的可能机制.结果:在胶质母细胞瘤内,BMP4表达量降低;多药耐药细胞株构建成功,且与对照组相比,多药耐药细胞株的BMP4表达量明显降低,高表达BMP4可以逆转多药耐药;高表达BMP4后,多药耐药相关的基因中,BCL-2和GDNF表达量明显降低.结论:BMP4可以逆转胶质母细胞瘤多药耐药,其可能机制是通过调节BCL-2和GDNF的表达.
-
胶质瘤干祖细胞诱导裸小鼠脉络丛细胞癌变的研究
背景与目的:探讨胶质瘤干祖细胞经荧光裸小鼠脑内移植后定居在脉络丛细胞并诱导其上皮细胞癌变的可能性及细胞融合在其中发挥的作用.方法:将人胶质瘤干细胞SU-3和标记红色荧光染料CM-Dil的鼠脑胶质瘤细胞系C6移植于表达绿色荧光蛋白(GFP)的裸小鼠脑内,用传统病理、分子免疫病理和荧光示踪技术对肿瘤细胞在宿主脑内侵袭对不同部位形成的肿瘤团块进行病理学分析.结果:接受尾状核移植的35只鼠和小脑移植的15只鼠全部致瘤,有6只尾状核移植鼠在侧脑室和第三脑室脉络丛见到肿瘤,有5只尾状核移植鼠在第三脑室脉络丛见到肿瘤,有5只小脑移植者在第四脑室脉络丛见到肿瘤.传统病理:肿瘤细胞和组织结构异形十分明显,细胞高度增生,一类是脉络丛结构基本保留,另一类是完全消失.荧光示踪:肿瘤团块中的细胞成分分为源于接种的肿瘤细胞(红色)、源于宿主的细胞(绿色)和两者的融合细胞(黄).分子病理:肿瘤细胞高表达Nestin、Ki-67、角蛋白和GFAP.结论:根据癌干细胞(cancer stem cells,CSCs)定居于不同部位的形态学特征,尤其在脉络丛上形成的能表达相关标志蛋白的脉络丛癌样结构肿块,表明胶质瘤干细胞在特定环境下可诱导宿主细胞癌变,这一过程可能是通过细胞融合实现的,这对进一步研究胶质瘤干细胞分化走向和与宿主组织重构受定居地微生态环境影响有重要意义.
-
脑肿瘤微环境影响胶质母细胞瘤侵袭行为的研究进展
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glioblastoma muhiforme,GBM)是常见的神经系统恶性肿瘤,目前尚缺乏十分有效的治疗策略.造成GBM死亡率居高不下的主要原因在于其在脑内发生广泛的浸润.肿瘤微环境是一个由肿瘤细胞、细胞外基质、基质细胞、细胞因子、免疫细胞等共同构成的肿瘤局部的病理环境,具有组织缺氧、酸中毒、间质高压等特点.GBM的侵袭行为与脑肿瘤微环境紧密相关.本文就肿瘤微环境中各因素影响GBM侵袭行为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雷公藤甲素抗胶质瘤作用分子机制的研究进展
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的发生与发展中存在多个信号转导通路的异常,包括Rb信号通路、P53信号通路、MAPK信号通路、PI3K信号通路和细胞凋亡信号通路等.近期研究发现雷公藤甲素能够靶向恶性胶质瘤细胞中的多种异常通路,抑制胶质瘤细胞的增殖并诱导凋亡.本文将对胶质瘤细胞中的信号转导通路的异常以及雷公藤甲素靶向治疗胶质瘤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成人女性寰椎朗格罕斯细胞增多症一例及文献复习
郎格罕斯细胞增生症(Langerhans cell histiocytosis,LCH)是一种罕见病,是一种骨髓来源的树突状细胞、淋巴细胞以及巨噬细胞与嗜酸性粒细胞、中性粒细胞的混合性病变[1].这些细胞的积累导致典型的溶骨性病变,出现皮疹、淋巴结病、脾大以及垂体、肺、肝脏、骨髓等器官功能障碍.自1987以来,郎格罕斯细胞增生症这一名称得到广泛认可和接纳,其包括勒-雪病(Abt-Letterer-Siwe disease,LS)、韩-薛-柯病(Hand-Schüller-Christian disease,HSC)、骨嗜酸性粒细胞肉芽肿(eosinophilic granuloma of bone,EGB)或称单发性嗜酸性粒细胞肉芽肿[2].
-
1例脑淀粉样血管病致短期内4次脑出血病例报告
脑淀粉样血管病(cerebral amyloid angiopathy,CAA)是以大脑皮层、皮层下、软脑膜中、小血管的中层和外层出现广泛β-淀粉样蛋白沉积为特点的脑血管病,已成为老年人原发性、非外伤性和非高血压性脑出血的重要原因[1].今我科收治脑淀粉样血管病相关性脑出血(CAA-related intracerebral haemorrhage,CAAH)患者1例,现报导如下.1 临床资料患者男,69岁,因"左侧肢体无力2月余,右侧肢体活动不灵9小时"于2012年12月23日收入我科.患者于2012年10月20日突发头晕、恶心、呕吐、左侧肢体活动不灵,于当地医院就诊,行颅脑CT检查(图1)示"右侧额叶高密度影,提示出血",遂住院治疗;住院29天,左侧肢体功能恢复正常出院.
关键词:
年 | 期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