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Minimally Invasive Neurosurgery 중국미침습신경외과잡지
- 主管单位: 广州军区联勤部卫生部
- 主办单位: 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
- 影响因子: 0.88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009-122X
- 国内刊号: 44-1459/R
- 论文标题 期刊级别 审稿状态
-
术中磁共振影像神经导航辅助经鼻-蝶垂体瘤切除术(附42例分析)
目的 探讨术中磁共振影像(iMRI)神经导航技术在经鼻-蝶垂体瘤切除手术中的应用.方法 在PoleStar N20 iMRI神经导航系统辅助下施行经鼻-蝶垂体瘤切除术42例.对临床资料、iMRI成像情况及其对手术进程和手术结果的影响等进行分析.结果 术中扫描2~5次,平均(2.5±0.87)次.术中扫描发现肿瘤残留13例,其中2例因肿瘤包绕颈内动脉未进一步切除,另11例进一步切除后,达到影像学肿瘤全切除6例,次全切除5例.终肿瘤的全切除率从69.0%提高到83.3%.无与iMRI相关的并发症.结论 经鼻-蝶垂体瘤切除术中应用iMRI神经导航技术,为手术进程的指导及手术结果的实时判断提供了客观依据,从而提高了肿瘤的全切除率.
-
术中磁共振影像神经导航治疗脑胶质瘤的临床初步应用(附61例分析)
目的 总结术中磁共振影像(iMRI)神经导航手术治疗脑胶质瘤的初步经验.方法 2006年3月~2006年12月,61例脑胶质瘤病人接受iMRI神经导航手术.结果 手术总耗时2.5~8.5 h,平均(5.2±1.5)h.图像质量良好49例(80.3%),一般7例(11.5%),差5例(8.2%).56例图像质量优良的病人中,iMRI扫描次数2~5次,平均(2.6±0.8)次;其中2次32例,3次16例,4次5例,5次3例;24例(42.9%)经iMRI发现肿瘤切除范同未达术前计划,仍需进一步切除.无iMRI相关不良事件发生.结论 iMRI神经导航手术治疗脑胶质瘤安全、有效,可实时纠正术中脑移位误差,精确定位脑胶质瘤的影像学边界,定量评估手术切除范同,有效提高肿瘤切除率.
-
神经导航下锁孔开颅显微手术切除脑深部海绵状血管瘤(附15例分析)
目的 探讨神经导航下锁孔开颅显微手术切除脑深部海绵状血管瘤的技巧及疗效.方法 对15例脑深部海绵状血管病人在神经导航下行锁孔开颅,运用显微神经外科技术切除病灶.结果 本组脑深部海绵状血管瘤均取得了显微镜下全切除.术中出血少,均未输血.病人术后恢复良好,无手术死亡.结论 采用神经导航技术可精确定位脑深部病变,锁孔手术又是处理颅内病变的微创神经外科技术.正确应用这两项技术,结合熟练的显微神经外科技巧,可明显提高脑深部海绵状血管瘤的临床治疗效果.
-
经血管内介入治疗颅内大型动脉瘤(附29例分析)
目的 探讨经血管内治疗颅内大型动脉瘤的方法、结果及安全性.方法 采用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大型动脉瘤病人29例.动脉瘤直径15~25 mm 15例,>25 mm 14例.22例为真性动脉瘤,其中Hunt-Hess分级Ⅰ级18例,Ⅱ级4例;行GDC栓塞12例,支架辅助GDC栓塞3例,GDC栓塞加Onyx栓塞1例,球囊闭塞载瘤动脉5例,在术前进行Matas训练过程中载瘤动脉自行闭塞1例.7例为假性动脉瘤,采用球囊加GDC栓塞载瘤动脉1例,覆膜支架置入1例,球囊闭塞载瘤动脉5例.本组行1次栓塞27例,2次栓塞1例.结果 临床治愈23例,好转5例,死亡1例.术后随访3~36个月,存活28例均恢复良好,无再出血发生.行DSA复查9例,示动脉瘤完全不显影7例,复发2例(为80%栓塞病人),其中1例改行手术夹闭治疗,1例临床观察.无永久性并发症发生.结论 单独或联合采用GDC、Onyx、微支架、覆膜支架及球囊等闭塞载瘤动脉,是治疗颅内大动脉瘤一种微创、安全、有效的方法.
-
伽玛刀照射正常大鼠海马组织形态学结构的变化
目的 研究伽玛刀照射对正常大鼠海马组织形态学结构的影响.方法 利用自行设计的伽玛刀大鼠立体定位头架,分别应用剂量为20、40、60、80、100和150Gy的伽玛射线对大鼠海马组织进行照射.采用电镜观察照射后海马神经细胞超微形态结构变化,MRI观察影像学表现.结果 电镜结果显示:100 Gy和150 Gy剂量引起海马神经细胞严重损伤,60 Gy引起轻度损伤,在40 Gy时胶质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已有肿胀.100 Gy照射后,1个月内大鼠靶区无影像学改变,3个月时大鼠靶区表现为高信号.结论 海马组织的损伤程度与伽玛刀的照射强度存在剂量-效应关系和时间-效应关系,海马神经元比胶质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更具放射耐受性.
-
腺病毒介导鼠内皮抑素基因对人血管内皮细胞系凋亡影响的实验研究
目的 观察内皮抑素(End)基因表达对人血管内皮细胞(ECV304)凋亡的影响.方法 实验分为空白对照组(PBS组)、携带绿色荧光蛋白基因的腺病毒对照组(Ad-GFP组)和腺病毒介导内皮抑素基因实验组(Ad-mEnd组),用流式细胞仪(FCM)测定ECV304凋亡结果.结果 ECV304细胞系在24 h内即可出现明显的大批细胞凋亡,48~60 h达到高峰,细胞周期分析图上可以见到明显的凋亡峰,G1期细胞比例增加.结论 腺病毒携带的鼠内皮抑素基因可以明显增加ECV304细胞系的凋亡.
-
PoleStar N20术中磁共振神经导航系统的导航准确性研究
目的 研究PoleStarN20术中磁共振影像(iMRI)神经导航系统导航的准确性及影响因素,为临床应用提供指导.方法 应用塑料-有机玻璃立柱插板体模,分别测定不同空间靶点、手术体位、扫描序列、噪音水平、磁体移动等对导航准确性的影响.结果 导航准确性与扫描序列、噪音水平、扫描层厚呈显著性相关,与靶点空间位置、体位、手术床和磁体移动等不相关.结论 PoleStarN20iMRI神经导航系统导航准确性可靠,受外界影响小,可满足临床应用所需.
-
菲立磁标记兔骨髓基质细胞生物学特性的实验研究
目的 初步探索利用菲立磁(FE)和转染试剂多聚赖氨酸(PLL)体外磁性标记兔骨髓基质细胞(BMSC)这一方法的可行性,并确定其标记BMSC的佳浓度.方法 无菌条件下行股骨取髓,采用梯度密度离心法分离获取兔BMSC,体外培养、诱导分化为神经干细胞(NSC),使用不同浓度(5、12.5、25、37.5 μg/ml)的FE-PLL标记BMSC.采用普鲁士蓝染色、CCK-8法、流式细胞仪、透射电镜、免疫细胞染色等方法,检测FE-PLL标记兔BMSC的效率及其对细胞生长、分化、凋亡的影响.结果 FE可以高效率标记BMSC,被标记的细胞在显微镜下呈淡黄或深黄,颜色深浅与所加FE的剂量呈正相关.流式细胞仪结果显示:5、12.5、25 μg/ml各组FE对细胞无不良影响,而37.5 μg/ml组凋亡细胞明显增加.CCK-8测定的生长曲线表明:除37.5 μg/ml组外,其他各组细胞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普鲁士蓝染色显示:各组FE-pLL标记BMSC胞质内均可见到细小的蓝色铁颗粒.电镜结果显示:各组FE-PLL标记的BMSC胞质内含有许多包裹铁颗粒的囊泡,其含铁囊泡的数量依FE浓度增加而增加.结论 FE可以用来体外标记兔BMSC;其标记效率随FE浓度增加而增高,佳浓度为25 μg/ml.
-
脑干海绵状血管瘤的外科治疗进展
脑干海绵状血管瘤为先天性血管异常,好发于脑桥,在神经外科疾病中发病率相对较低,但发生2次出血的概率较高,多于出血后表现出相对特异性的症状及体征,目前多采用手术治疗.手术前应严格把握手术指征,选择合适的手术时机,手术中依据病变部位采用适当的手术入路,尽量彻底地切除病变.神经影像学新技术为术者了解神经传导束的位置及走行提供了重要的信息.
-
立体定向脑内核团毁损治疗癌症顽痛
立体定向脑内核团毁损治疗癌症顽痛安全、有效,且并发症少,是目前痛痛外科治疗的有效方法之一.本文就该方法的解剖学基础、靶点定位方法、毁损要点、疗效和并发症,以及癌痛目前的治疗现状等内容进行综述.
-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显微外科治疗(附15例分析)
目的 探讨应用显微外科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及技术要点.方法 应用显微外科技术对15例腰椎间盘突出病例行手术治疗,术后采用Macnab腰背痛手术评定标准评估疗效.结果 随访15 d~4年,优13例(86.7%),良2例(13.3%);优良率100%.结论 应用神经外科显微技术治疗腰间盘突出症,提高了手术操作的精确性,降低由于手术操作意外所致的并发症,缩短了住院时间,病人术后可早期正常生活及工作.
-
复发性椎管内蛛网膜囊肿脊髓黏连的再手术体会
目的 总结手术治疗复发性椎管内蛛网膜囊肿脊髓黏连的体会和方法.方法 在脊神经肌电监测下,对4例复发性椎管内蛛网膜囊肿脊髓黏连的病人(2例为再次手术,2例为第3次手术)采用显微手术分块切除囊肿,彻底松解黏连的脊髓和神经根,用人工硬脊膜修补缝合硬脊膜,防止术后再黏连.结果 2例神经根型和1例脊髓型病人术后临床症状立即改善,另1例术前二便失禁的脊髓型病人术后无明显改善.随访6~10个月,均无复发.结论 手术广泛切除复发性蛛网膜囊肿的囊壁可有效减压;在脊髓肌电神经监测下,彻底松解黏连严重的脊髓和神经根,有利于术后神经功能的恢复;采用人工硬脊膜修复缝合硬膜可预防术后再黏连的发生.
-
帕金森病术中电刺激对心率的影响
1999年3月~2001年5月,我科采用微电极引导立体定向核团毁损术治疗帕金森病76例,术中均行心率动态监测,寻找心率变化规律及影响因素,从而指导术中监测及合理用药.
-
2次复发性囊性脑膜瘤1例
1 病历摘要男,49岁.20年前因癫(癎)样发作行CT检查,示右侧颞叶深部囊性低密度病变,增强后病灶略见强化.手术中见囊内存在瘤结节,切除囊壁及瘤结节.病理报告为脑膜内皮细胞型.
-
小儿颅后窝低级别胶质瘤的诊断与治疗(附37例分析)
自2002年1月~2005年1月,我院对37例小儿颅后窝低级别胶质瘤采用显微手术行广泛性肿瘤切除,取得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1 对象与方法
-
单孔置双管引流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附62例分析)
1 对象与方法我院自2000年5月~2006年8月采用单孔置双管引流治疗62例慢性硬膜下血肿病人,其中男41例,女21例;年龄33~76岁,平均57岁.外伤至手术时间3周~2年.有头部明确外伤史50例.入院时GCS 13~15分53例,9~12分4例,3~8分5例.均经CT平扫或MRI确诊,血肿多位于额颞顶部.单侧血肿54例,双侧血肿8例.血肿量50~150 ml,平均85 ml.
-
术中MRI导航外科及其进展
1 神经外科的重要里程碑在神经外科发展史上有两个重要的里程碑,一个是20世纪50~60年代的显微神经外科,另一个则是20世纪末~21世纪初的微侵袭神经外科.前者使现代神经外科从大体(肉眼)外科进入显微外科,手术更精细和准确;后者则使现代神经外科从小侵袭提高到微侵袭,手术更趋个体化和微创.在微侵袭神经外科中,神经导航外科是一重大和划时代的进步,因为它实现了几代神经外科医生的梦想,改变了虽然有先进的影像学诊断设备和技术(如CT、MRI),但外科定位和寻找病灶的方法却仍然落后,病灶切除程度依赖于主观判断的局面.有了神经导航,外科医生可精确定位和寻找病灶,客观地判断病灶切除程度,不仅使外科手术微创和科学,而且显著地提高了疗效.
-
对"皮质类固醇治疗急性颅脑外伤全球协作研究结果"的评述
每年约有100万人死于头部外伤,另有100万人因头部外伤而致终生残疾.估计至2020年,车祸引起的外伤将由世界性疾病的第9位跃升为第3位.动物实验结果表明:大剂量甲基泼尼松龙可减少创伤后神经元变性[1,2];1997年,Alderson等[3]报道:头部外伤后早期应用皮质类固醇可将病死率降低1%~2%;Bracken等[4]报道:脊髓创伤后8 h内应用皮质类固醇,与对照组比较,不论是运动或感觉均有较大进步.当前各国学者对皮质类固醇的用量差异很大,且缺乏一种可信赖的剂量.1999年初,英国伦敦、牛津、曼彻斯特、爱丁堡、伯明翰五座大学的学者发起全球大规模急性头部外伤皮质类固醇随机对照临床研究(CRASH)5年计划,随机收集2万病人,探索头部外伤后皮质类同醇早期静脉注入降低病死率、致残率的可能性.
年 | 期数 |
2018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7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6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5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4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3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2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1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0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9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8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7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6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5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4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3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2 | 01 02 03 04 |
2001 | 01 02 03 04 |
2000 | 01 02 03 0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