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Minimally Invasive Neurosurgery 중국미침습신경외과잡지
- 主管单位: 广州军区联勤部卫生部
- 主办单位: 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
- 影响因子: 0.88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009-122X
- 国内刊号: 44-1459/R
- 论文标题 期刊级别 审稿状态
-
经蝶窦入路手术切除垂体腺瘤的严重并发症分析
目的 探讨经蝶切除垂体腺瘤术后主要严重并发症的发生率和原因,并提出防治措施.方法 分析1000例经蝶手术切除垂体腺瘤病例的临床资料,并结合文献加以讨论.结果 术后发生出血性并发症7例,永久性尿崩症9例,脑脊液鼻漏超过1个月而需行修补手术3例,脑膜炎8例,视力、视野恶化10例,第Ⅲ、Ⅴ、Ⅵ脑神经麻痹6例.本组死亡3例.结论 垂体腺瘤经蝶手术与开颅手术相比,创伤小,恢复快,疗效好,并发症少,病死率低;但仍有一些并发症出现,且个别严重,必须引起重视.
-
垂体腺瘤经蝶术后早期继发急性视功能减退的原因及其防治(附11例分析)
目的 探讨经蝶切除垂体腺瘤术后早期继发急性视功能恶化的原因,并提出防治措施.方法 分析经蝶手术切除垂体腺瘤术后11例早期继发急性视功能恶化病例的临床资料.本组均为1999年以前的病例.病人均在术后3d内继发急性视功能恶化,根据视功能恶化的原因,再次行经颅手术5例,经蝶手术1例,脑室外引流1例,保守治疗4例.结果 治疗后视功能恢复良好6例,3例视神经损伤者、1例鞍内填塞过紧者及1例鞍内血肿者恢复欠佳.结论 术后早期继发急性视功能恶化的原因是在视神经和视交叉受到垂体腺瘤压迫而导致血运变差的基础上,与继发鞍内血肿、手术时直接损伤、急性视交叉缺血、鞍内填塞过紧等因素有关.该并发症可以避免.一旦出现,应尽早明确病因,予以相应处理.
-
立体定向内放疗联合γ-刀治疗复发性颅咽管瘤
目的 评价立体定向穿刺引流加内放疗结合γ-刀治疗复发性颅咽管瘤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6例手术后复发性囊实性颅咽管瘤的治疗经验.对16例肿瘤实体部分靠近视神经、视交叉及视束者,先行立体定向穿刺抽吸加核素内放疗,再行γ-刀治疗;对10例肿瘤囊性部分靠近视神经、视交叉及视束者,先行γ-刀治疗,再行穿刺抽吸加核素内放疗.结果 随访6~42个月.平均24.5个月;临床症状和体征消失10例,改善13例,无变化2例,加重1例.影像学检查结果显示病变消失4例,缩小17例,无变化3例,增大2例;有效控制率为92.3%.结论 对复发性囊实性颅咽管瘤联合应用立体定向穿刺抽吸引流、32P内放疗及γ-刀等治疗手段,具有并发症少,复发率及病死率低等优点.
-
海绵窦内侧壁的显微解剖与扩大经蝶窦入路治疗侵袭海绵窦的垂体腺瘤(附103例分析)
目的 研究海绵窦内侧壁结构的解剖特点,并探讨采用扩大经蝶窦入路治疗侵袭海绵窦垂体腺瘤的方法.方法 在10具成人新鲜尸头上模拟扩大经蝶窦手术入路,观察海绵窦内侧壁结构的解剖特点.根据解剖学研究结果,指导临床采用扩大经蝶窦手术入路治疗侵袭海绵窦的垂体腺瘤103例.结果 垂体侧方的海绵窦内侧壁薄弱,仅有一层疏松的纤维组织结构.颈内动脉是扩大经蝶窦入路海绵窦内所见的主要结构,可分为5段,有3个主要分支.颈内动脉海绵窦段主要的分支有脑膜垂体干、海绵窦下动脉和被囊动脉.向内侧走行的脑膜垂体干和被囊动脉是经蝶窦入路中较易损伤的血管.手术显微镜下全切除肿瘤62例(60.2%),次全切除38例(36.9%),大部切除3例(2.9%);无手术死亡;手术并发症包括短暂性脑脊液鼻漏5例,暂时性脑神经功能损伤4例,垂体功能低下3例,颈内动脉损伤2例,永久性尿崩症1例.术后行放射治疗17例,γ刀治疗15例,药物治疗13例.随访3个月~8年,2例出现肿瘤复发而予以γ刀治疗.无再手术病例.结论 扩大经蝶窦入路是切除侵袭海绵窦垂体腺瘤理想的入路;了解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及其分支在解剖形态上的变化,对于减少术中出血,确保术中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
内镜下经鼻蝶窦入路至鞍上区的解剖与临床初步应用
目的 研究内镜下扩大经鼻蝶窦入路至鞍区、鞍上区的显露范围,及手术入路中重要的解剖标志与其相互位置关系.结合该入路切除鞍结节脑膜瘤的临床应用体会,探讨内镜在此区域手术中面临的主要问题和解决办法.方法 选择10例灌注尸头标本,采用显微镜解剖2例.其中冠状位和矢状位切开各1例:另8例标本模拟经鼻蝶窦入路.在内镜和显微镜下扩展显露鞍前及鞍上区的主要解剖标志,并研究其相互位置关系.对2例女性鞍结节脑膜瘤病人,采用神经导航经鼻蝶窦入路手术,肿瘤切除过程中和切除后分别应用成角内镜观察肿瘤周围结构及切除情况,肿瘤切除后以脂肪、人工硬膜及明胶海绵重建鞍底.结果 内镜下在颅前窝向外侧显露的主要限制是两侧的眶内侧壁和视神经管:选择三个平面测量向侧方的显露范围,分别为筛骨鸡冠后缘平面(19.1±2.65)mm,鞍结节前方10mm的蝶骨平台平面(23.2±2.35)mm,两侧视神经管内口平面(13.1±2.18)mm.内镜下可清晰显示双侧视神经、视交叉、垂体柄、前交通动脉复合体等颅内结构.2例鞍结节脑膜瘤病人均达到肿瘤全切除,视力部分改善,术后均出现脑脊液漏,再次经原入路手术修补后痊愈.结论 采用单纯内镜或内镜辅助的经鼻蝶窦入路可更直接达到鞍前及鞍上区病变,避免了经过重要的神经血管结构及对脑组织的牵拉.颅底骨质磨除位置和范围以及颅底的修补和重建是采用该入路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
颅脑外伤后血清、脑脊液髓鞘碱性蛋白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 ①探讨颅脑外伤后血清、脑脊液髓鞘碱性蛋白(MBP)的变化及其意义;②探讨血清、脑脊液MBP水平与伤情、CT、颅内压(ICP)、脑灌注压(CCP)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法测定90例颅脑损伤病人伤后24h内、3d、7d时的血清、脑脊液MBP水平,并结合颅脑损伤程度、CT、ICP、CPP进行分析.结果 ①颅脑损伤病人血清、脑脊液MBP浓度升高的程度与脑损伤程度密切相关;②血浆、脑脊液MBP水平随ICP增加而升高,随CPP增高而降低;③血清、脑脊液MBP水平随CT图像改变而变化.结论 监测血清、脑脊液MBP浓度,联合CT、ICP、CPP等指标,可更准确地判断病情.
-
内镜下经鼻入路齿状突切除的解剖学研究
目的 探讨内镜下经鼻咽入路显露和切除齿状突的可行性.方法 选取新鲜成人尸头湿标本4具,椎动脉、颈内动脉内灌注红色乳胶,颈内静脉灌注蓝色乳胶,防腐剂阴冷处保存.在尸头标本上模拟内镜下经右侧鼻孔入路切除齿状突.结果 标本在内镜下术野暴露均满意,切开咽后壁、肌肉及筋膜韧带后,向上可以暴露下斜坡,向下可以暴露寰枢椎,磨除寰椎前弓后可以成功切除齿状突.结论 内镜下经鼻入路可以作为前路齿状突切除的选择之一.
-
CD133基因表达与人脑胶质瘤恶性程度相关性分析
目的 探讨人脑胶质瘤组织中胶质瘤干细胞标志物CD133的表达与肿瘤恶性程度的关系.方法 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75例不同病理级别胶质瘤组织及4例正常脑组织中CD133基因的表达情况,并与肿瘤病理级别进行相关性分析;同时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35例肿瘤组织和2例正常脑组织中CD133的表达情况,在蛋白表达水平予以验证.结果 CD133在基因转录水平和蛋白表达水平具有良好的相关性.CD133在正常脑组织中未见表达,在各级别胶质瘤中均有表达,且差异有显著性(P<0.01);CD133表达量与肿瘤的恶性程度呈正相关(P<0.01).结论 检测胶质瘤CD133表达水平有助于评价肿瘤的生物学行为,并为针对肿瘤干细胞的靶向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
中药川芎嗪对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的实验研究
目的 观察川芎嗪(TMP)对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CVS)的治疗效果.方法 制备能够连续造影的兔CVS动物模型,将其随机分为TMP组、尼莫地平组和对照组,每组13只,各组分别注入TMP 60 mg/kg、尼莫地平0.1 mg/kg及等量生理盐水,观察各组动物的神经功能状态变化.并应用脑血管造影、经颅多普勒(TCD)及电镜技术,了解药物对急、慢性CVS的治疗效果.结果 CVS急性期静脉注射TMP、尼莫地平30min后,基底动脉口径分别由(57.17±11.40)%、(58.0±10.90)%扩大到(80.16±14.22)%、(90.0.±11.38)%(均P<0.01).在CVS慢性期,动脉口径扩张不明显(P>0.05),但TCD检测基底动脉的平均血流速度则分别由(57.92±10.54)cm/s、(61.61±11.49)cm/s下降到(36.58±10.39)cm/s、(33.67±7.57)cm/s(均P<0.01);形态学研究显示:对照组基底动脉内皮细胞,平滑肌细胞及神经细胞的损害程度明显重于实验组.结论 ①TMP能够缓解CVS,明显改善CVS后的神经系统功能损害症状.②TMP与尼莫地平对CVS同样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但TMP 60mg/kg对脑组织、血管组织的保护作用优于尼莫地平0.1mg/kg.
-
垂体细胞瘤的临床诊治进展
垂体细胞瘤是起源于成年人神经垂体或者垂体柄神经胶质细胞的良性实体性梭形星形细胞肿瘤,手术肉眼下全切能够临床治愈.本文对英文文献报道的共26例垂体细胞瘤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病理学特点、临床治疗方法及其预后做一综述,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和对鞍区占位性病变的鉴别诊断.
-
神经内镜下经鼻蝶窦入路垂体腺瘤切除术
本文通过分析神经内镜下经鼻蝶入路切除垂体肿瘤的解剖基础、手术方法、技术要点、优势及并发症等,并对传统开颅手术、经蝶显微镜下垂体瘤切除术与神经内镜手术进行比较,认为神经内镜下的视野明显广于显微镜,且内镜手术失血少,损伤少,能够减少疼痛,减少手术及住院时间,更符合微侵袭手术的要求.内镜经鼻蝶垂体瘤手术是一种简捷、迅速、安全、有效的手术入路,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
ING4基因抗肿瘤作用的研究进展
ING4(inhibitor of growth family member 4)基因是近年发现的肿瘤抑制基因,广泛参与肿瘤发生、发展的多个过程,包括肿瘤血管的生成,细胞对缺氧状态的适应,细胞间接触抑制的丢失,及抑制肿瘤细胞侵袭转移、细胞凋亡与生长周期调节等.本文就近年来有关对ING4基因抗肿瘤作用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颈动脉内膜显微切除术疗效观察(附24例分析)
目的 探讨颈动脉内膜切除术的适应证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4例颈动脉狭窄的手术经验.颈动脉狭窄70%~99%18例,30%~69%6例.均行颈动脉内膜切除术.术后长期口服肠溶阿司匹林.结果 术后出现舌下神经损伤1例,切口出血1例.随访1~54个月,生存率和缺血性脑卒中发生率术后2年分别为92.3%和0,术后4年分别为79.1%和0.超声检查发现手术侧颈内动脉再狭窄2例,狭窄程度为50%~60%.结论 颈动脉内膜切除术是治疗颅外颈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有效方法.
-
蝶侧筛房1例
1 解剖资料在解剖一成年男性尸颅标本时,我们发现其右侧后组筛窦发育正常,而左侧出现蝶侧筛房,并向后方及右侧推移同侧蝶窦,使蝶窦中隔显著右移并严重偏曲.如图1所示:结构1起始于蝶嵴,与左侧蝶窦口相邻,形似蝶窦中隔,实际为蝶窦与蝶侧筛房的骨性分隔:结构3才是真正的蝶窦中隔.
-
脑室-腹腔分流管堵塞术中原因判断及处理
脑室-腹腔分流管容易堵塞,目前可通过分流管超声、脑室分流管造影及连续追踪CT和MRI等多种检查方法初步判断脑室-腹腔分流管的通畅情况[1],但客观的方法仍是术中判断.
-
垂体腺瘤的微创治疗
垂体腺瘤是一种常见的颅内良性肿瘤,约占颅内肿瘤的10%左右.近年来,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提高和医学检查技术的发展,垂体腺瘤的发现率明显增加.垂体腺瘤可以发生在任何年龄,但以30~50岁者居多.
年 | 期数 |
2018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7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6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5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4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3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2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1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0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9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8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7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6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5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4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3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2 | 01 02 03 04 |
2001 | 01 02 03 04 |
2000 | 01 02 03 0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