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针灸杂志
Chinese Acupuncture & Moxibustion 중국침구
- 主管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 中国针灸学会 中国中医研究院针灸研究所
- 影响因子: 1.65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0255-2930
- 国内刊号: 11-2024/R
- 论文标题 期刊级别 审稿状态
-
不孕症案
患者,女,28岁,公司职员,于2014年3月20日来诊.主诉:不孕3年余.现病史:结婚3年不孕,有正常性生活,未采取避孕措施且男方检查健康,3年前有过流产史.2013年12月26日做B超显示:左侧卵巢呈囊性(52 mm×43 mm×36 mm),曾服桂枝茯苓丸等中成药治疗,效果不明显,遂来我科就诊.刻诊:少腹冷痛,月经先后不定期,量少,行经腹痛,有血块,经前乳胀,烦躁易怒,纳可,睡眠一般;舌质暗、苔白厚,脉弦.
关键词: -
腹针治疗儿童近视眼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比较腹针与耳穴贴压治疗儿童近视眼的临床疗效差异.方法:将90例儿童近视眼患儿随机分为腹针组(45例,90只患眼)和耳穴组(45例,90只患眼).腹针组取中脘、商曲、下脘、天枢、气海、关元,采用腧穴点刺,由中脘开始,顺序向下,以关元结束,不留针,每次均叩刺5 min,以皮肤潮红不出血为度;耳穴组取肝、肾、脾、胃、眼区、屏间前、屏间后、枕,予王不留行籽粘贴在选定穴位上,每次选单耳,第二次更换对侧耳,每日自行按压5 min.两组均每周治疗2次,治疗10次为一疗程.比较两组治疗前与第一次治疗后20 min以及治疗5周和3个月后的视力表所测得视力水平变化情况,并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①视力表所测得视力水平:腹针组与耳穴组较治疗前均有所改善,腹针组在治疗20 min、5周和3个月后均优于耳穴组(4.78±0.16vs 4.69±0.22,P<0.01;4.85±0.16 vs4.79士0.21,P<0.05;4.89±0.13 vs4.71±0.25,P<0.01);②有效率:腹针组在治疗20 min、5周和3个月后均优于耳穴组[31.4%%(27/86) vs 0%(0/82);81.4%(70/86) vs 60.0%(49/82);88.4%(76/86) vs 51.2%(42/82),均P<0.01].结论:腹针治疗儿童近视眼在改善患者视力水平方面临床疗效优于耳穴贴压.
-
温针灸联合耳针治疗女性脾肾阳虚型肥胖并发高脂血症临床观察
目的:比较温针灸联合耳针埋压与单纯温针灸治疗脾肾阳虚型肥胖并发高脂血症女性患者的临床疗效差异.方法:收集130例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65例.对照组针刺穴取脾俞、中脘、肾俞、中极、关元、命门、太白、丰隆等,并于脾俞、中脘、肾俞、中极行温针灸,隔日治疗1次,连续治疗3个月.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耳穴揿针埋压,穴取脾、肾、膀胱、三焦、内分泌、内生殖器等.观察两组治疗前后肥胖指标(体质量(W)、肥胖度(A)、体质指数(BMI)、体脂百分率(F%)),血脂指标(血清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LDL-C)、高密度脂蛋白(HDL-C))及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W、A、BMI、F%肥胖指标,TC、TG、LDL-C血脂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均P<0.01),HDL-C较治疗前明显上升(均P<0.01);治疗后观察组TC、HDL-C的改善优于对照组(均P<0.01),在改善各项肥胖指标方面,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综合总有效率为95.4%(62/65),优于对照组的84.6%(55/65,P<0.001).结论:温针灸联合耳针埋压及单纯温针灸对肥胖并发高脂血症患者异常的脂质代谢均有良性调整作用,且温针灸联合耳针疗法在减肥作用和改善TC和HDL-C水平方面优于单纯温针灸疗法.
-
针药结合治疗老年性失眠:随机对照研究
目的:比较西药、针刺和西药结合针刺3种方法治疗老年性失眠的疗效差异.方法:将98例老年性失眠患者随机分为西药组30例、针刺组33例、针药组35例.西药纽予舒乐安定1 mg,每晚睡前30 min服用,口服谷维素20 mg,每日3次,共治疗4周;针刺组采用单纯针刺治疗,取穴神门、安阴交、安眠、百会、四神聪,并配合辨证取穴,每日1次,每周治疗5天,共治疗4周;针药组采用西药结合针刺治疗,西药给药量与服用方法同西药组,针刺取穴及治疗方法同针刺组,3组均治疗4周.观察3组于治疗前、治疗4周后及停止治疗4周后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和临床疗效.结果:治疗4周后西药组、针刺组和针药组的临床治愈率分别为3.3%(1/30)、21.2%(7/33)和25.7%(9/35),3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70.0%(21/30)、93.9%(31/33)和97.1%(34/35),针药组和针刺组的临床治愈率和总有效率均高于西药组(均P<0.01);治疗4周后3组PSQI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均有改善(均P<0.05),针药组和针刺组PSQI评分均低于西药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停止治疗4周后,针刺、针药组均疗效平稳,PSQI评分与治疗第4周时比较无变化,而西药组出现反复,PSQI评分接近治疗前水平(P>0.05).治疗过程中西药组少数患者出现口干,其他两组未见不良反应.结论:针药结合治疗老年性失眠症,起效快,能迅速改善症状,临床治愈率和总有效率较高,且远期疗效较西药好,是3种治疗方法中之首选.
-
穴位埋线治疗男性慢性盆腔疼痛综合征临床研究
目的:探讨穴位埋线治疗男性肾虚湿热瘀阻型慢性盆腔疼痛综合征的临床疗效及对患者血浆P物质(SP)、血浆β内啡肽(β-EP)含量的影响.方法:将180例患者随机分为埋线组和西药组,每组90例.西药组给予盐酸坦索罗辛胶囊0.2 mg口服,每日1次;吲哚美辛缓释片25 mg,每日3次,共口服8周.埋线组运用穴位埋线法治疗,穴取曲骨、肾俞、秩边、会阴、三阴交,每2周埋线1次,4周为一疗程,治疗2个疗程.观察两组治疗前后中医症候评分、NIH-CPSI(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慢性前列腺炎症状指数)评分、前列腺液中卵磷脂小体个数、焦虑自评量表(SAS)及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以及SP、β-EP等指标的变化,并评定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①两组均脱落10例,埋线组总有效率为91.25%(73/80),高于西药组的78.75%(63/80,P<0.05).②两组治疗后中医症候评分、NIH-CPSI总评分、疼痛评分、SAS及SDS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均P<0.05),治疗后埋线组中医症候评分、NIH-CPSI总评分、疼痛评分、SAS及SDS评分均低于西药组(均P<0.05).③治疗后两组卵磷脂小体个数均较治疗前增加(均P<0.05),且埋线组多于西药组(P<0.05).④治疗后,两组血浆SP含量较治疗前降低(均P<0.05),血浆β-EP含量较治疗前升高(均P<0.05),埋线组血浆SP含量低于西药组(P<0.05),β-EP高于西药组(P<0.05).结论:穴位埋线能够明显缓解肾虚湿热瘀阻型慢性盆腔疼痛综合征患者临床症状,改善患者焦虑抑郁状态,增加前列腺液中卵磷脂小体数目,升高β-EP含量、降低血浆SP含量.
-
针刺联合运动想象对脑卒中软瘫上肢精细动作的影响
目的:探讨针刺联合运动想象对脑卒中软瘫上肢精细动作的影响.方法:将62例上肢处于软瘫期的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30例)、对照组(32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西药治疗及肢体被动运动基础上予头穴透刺(百会透太阳为主)加患肢局部透刺(肩髃透臂臑、曲池透少海、外关透内关等)治疗,留针30 min;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针刺留针期间予运动想象疗法.两组均每天治疗1次,每周治疗5天,共治疗4周.分别于入组时、治疗2周、4周后,及第6周、8周、90天后随访记录上肢动作研究量表(ARAT)和改良Fugl-Meyer (FMA)评分.结果:①上肢ARAT评分:从第2周起,各时间点两组比较,观察组ARAT评分均较对照组有显著提高(均P<0.05).观察组组内各时间点两两比较,评分均有显著性提高(均P<0.05);对照组组内各时间点两两比较,第2周与治疗前比较P>0.05,其余时间点评分均有显著提高(均P<0.05).②上肢FMA评分:第2周、第90天时,观察组FMA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0.05).观察组组内各时间点两两比较,评分均显著提高(均P<0.05);对照组组内各时间点两两比较,除第90天与第8周比较P>0.05外,其余时间点均P<0.05.结论:采用针刺联合运动想象疗法对脑卒中软瘫期早期干预能有效促进上肢协调功能和精细动作的恢复,尤其在改善精细动作方面,疗效优于单纯针刺治疗.
-
根据表面肌电图选穴电针治疗周围性面瘫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根据表面肌电图(sEMG)选穴电针与常规电针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疗效差异.方法:将60例周围性面瘫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0例.病程前15天两组均进行常规电针治疗,穴取下关、颊车、地仓、阳白、太阳、颧髎、合谷,每日1次.病程15天之后,观察组根据表面肌电图检测面肌的情况,在原针刺穴位的基础上,重新选取相应穴位连接电针;对照组仍采用常规电针治疗,隔日1次至病程第35天.分别于病程第5、15、35天对两组患者进行表面肌电图检测,记录、分析患者患健侧颊肌群、口轮匝肌群、额肌群及鼻肌群的均方根(root mean square,RMS)平均值比值.结果:两组组内病程第15天较第5天、第35天较第15天患健侧颊肌群、口轮匝肌群、额肌群、鼻肌群RMS比值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观察组第35天与第15天患健侧各肌群RMS平均值比值差值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表面肌电图辅助电针选穴治疗周围性面瘫疗效显著,且优于常规电针治疗.
-
人迎穴体表电刺激联合星状神经节阻滞治疗不定陈诉综合征临床观察
目的:比较人迎穴体表电刺激联合星状神经节阻滞(SGB)与单纯SGB治疗不定陈诉综合征的临床疗效差异.方法:选择符合不定陈诉综合征诊断标准的患者60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0例.观察组为人迎穴体表电刺激联合SGB,对照组为单纯行SGB.两组患者均每周3次,9次为一疗程,疗程间间隔1周,治疗2个疗程,需时7周.均于治疗前及治疗后1个月、3个月根据自觉症状评分标准进行评分.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自觉症状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个月、3个月两组患者自觉症状评分均低于治疗前(均P<0.01),且观察组自觉症状评分低于对照组(均P<0.01).结论:人迎穴体表电刺激联合SGB治疗不定陈诉综合征能显著提高临床疗效,对临床症状的控制与改善显著优于单独采用SGB治疗者.
-
针刺对肝郁化火型不寐患者不同神经递质表达的影响
目的:比较针刺与药物曲唑酮治疗肝郁化火型不寐患者的疗效差异及其对不同神经递质表达的影响.方法:将70例确诊为肝郁化火型不寐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5例.观察组采用针刺疗法,穴取神门、百会、印堂、合谷、太冲等,每次留针20 min,每日1次,2周为一疗程,治疗2个疗程;对照组口服曲唑酮治疗,100 mg,每日1次,2周为一疗程,治疗2个疗程.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Asberg副作用量表评分(SERS)、5-羟色胺(5-HT)、去甲肾上腺素(NE)等神经递质含量以及外周血蛋白激酶C(PKC)、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基因表达水平.结果:两组治疗后PSQI、SERS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均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PSQI评分、SER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均P<0.05);两组治疗后血清NE含量、PKC水平明显降低,血清5-HT含量、BDNF mRNA表达明显增高(均P<0.05);观察组NE含量、PKC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血清5-HT含量及BDNF mRNA表达明显高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针刺疗法能够改善肝郁化火型不寐患者的睡眠质量,同时降低患者血清NE,提高5-HT,增加BDNF表达,其作用均优于西药曲唑酮,是肝郁化火型不寐的有效治疗手段之一.
-
针刺联合西药对初发抑郁障碍患者血清5-HT及TH1/TH2的影响
目的:比较针刺联合选择性5-HT再摄取抑制剂(selective serotonin reuptake inhibitors,SSRIs)与单用SSRIs对初发抑郁障碍患者抑郁缓解程度疗效差异,并探讨其对血清5-羟色胺(5-HT)及TH1/TH2失衡的影响.方法:将90例初发抑郁障碍患者随机分为针药组和药物组,每组各45例.药物组口服SSRIs,1~2次/日,连续服用4周;针药组在口服SSRIs基础上联合针刺治疗,主穴取百会、印堂、神庭、风池、大椎、四神聪,隔日1次,连续治疗4周.两组于治疗前、治疗第1、2、4周末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ilton depression scale,HAMD)评估患者抑郁程度.分别于治疗前、治疗4周后检测血清5-HT及白介素-1β(IL-1β)、白介素-6(IL-6)、白介素-4(IL-4)、白介素-10(IL-10)水平,并同45例健康人作对照.结果:针药组治疗第1、2、4周末HAMD评分较治疗前降低(均P<0.01);药物组治疗第2、4周末HAMD评分较治疗前降低(均P<0.01),针药组治疗第1、2、4周末HAMD评分较药物组低(均P<0.01).治疗前药物组、针药组血清5-HT及IL-4、IL-10水平均较健康组低(均P<0.01),IL-1β、IL-6水平较健康组高(P<0.01);针药组、药物组治疗4周后血清5-HT及IL-4、IL-10水平较治疗前升高(均P<0.01),IL-1β、IL-6水平较治疗前降低(均P<0.01);针药组治疗4周后血清IL-1β、IL-6水平较药物组低(均P<0.01),血清5-HT及IL-4、IL-10水平较药物组升高(P<0.01,P<0.05).结论:针刺联合SSRIs治疗较单纯口服SSRIs可更快、更有效地缓解抑郁障碍患者抑郁程度,且更有利于调节血清5-HT及TH1/TH2的失衡.
-
原络配穴法结合西药治疗脑卒中后焦虑障碍30例
脑卒中后焦虑障碍是发生于脑卒中后以焦虑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情绪障碍.笔者采用原络配穴法结合西药治疗本病30例,现总结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30例患者均来自2012年9月至2014年3月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针灸二病房.其中男16例,女14例;年龄小44岁,大74岁,平均(57±8)岁;均为首次发病,病程短15天,长6个月,平均(41±17)天;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评分高30分,低15分,平均(23.2±3.6)分.均符合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修订的《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1],并经头CT或MRI证实为脑卒中;焦虑症状符合《美国精神障碍诊断统计手册第四版》[2](DSM-Ⅳ)中焦虑障碍的临床表现.
-
针刺颈夹脊穴治疗高眼压症60例
高眼压症是指眼压高于正常值上限,即21 mm-Hg(1 mmHg=0.133 kPa),但无青光眼性视神经损伤和视野缺损,而前房角开放的一种临床情况[1].近几年来笔者尝试针刺颈夹脊穴治疗该病,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60例均为2011年6月至2013年6月我科门诊高眼压症患者,其中男27例,女33例;年龄27~62岁;21 mmHg<眼压≤30 mmHg;以眼胀、眼部酸困、干涩、视疲劳、视物模糊、视物眩晕等为主诉就诊者48例,无限部不适、仅有眼压偏高者12例;常有颈项部酸困疼痛、手麻等颈椎病相关症状者28例.
-
电热针治疗颈型颈椎病56例
我院骨伤科门诊自2008年10月至2013年10月采用电热针治疗颈型颈椎病56例,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56例中男20例,女36例;年龄20~66岁;发病时间短1周,长1年.均符合《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颈型颈椎病诊断标准[1]:除外颈部其他疾患(如落枕)、肩周炎、风湿性肌纤维炎、神经衰弱等其他非因颈椎间盘退行性变所致的肩颈部疼痛.
-
注线法治疗强直性脊柱炎26例
目的:观察注线法对强直性脊柱炎患者脊柱活动度、疼痛指数的影响及临床疗效.方法:对26例患者采用注线法治疗,穴取大椎、膈俞、肝俞、脾俞、胃俞、肾俞、气海俞、关元俞、环跳、髀关、委中、阴陵泉、命门、腰阳关及相应督脉穴与夹脊穴.间隔40天进行下一疗程,共观察治疗3个疗程.比较治疗前后指地距、枕墙距、Schober试验、胸廓活动度、视觉模拟评分(VAS),并于第1、2、3个疗程后分别统计疗效.结果:各项观察指标均得到改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1个疗程结束后总有效率为69.2%(18/26),2个疗程结束后为80.8%(21/26),3个疗程结束后为92.3%(24/26),第2、第3个疗程总有效率优于第1个疗程(均P<0.05).结论:注线法对强直性脊柱炎患者疗效满意,且疗效随疗程的增加而提高.
-
四缝穴点刺放血治疗寻常型银屑病49例
银屑病是一种以红色丘疹或斑块上覆盖多层银白色鳞屑为特征的慢性易复发的炎性皮肤病,多发于四肢外侧、头皮和背部.其发生与遗传、感染、内分泌、代谢障碍、自身免疫等因素有关[1],属于中医“白疕”“牛皮癣”“干癣”等范畴[2].我国发病率约为0.123%,以青壮年为多,冬季发作或加重,夏季缓解,对患者的身心健康影响颇大.笔者采用四缝穴点刺放血疗法治疗49例寻常型银屑病患者,现报道如下.
-
点穴加隔蒜灸治疗慢性阑尾炎12例
近两年来,笔者采用点穴加隔蒜灸治疗慢性阑尾炎12例,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12例均来自本院门诊和住院患者,男8例,女4例;年龄19~51岁;病程1个月~3年,平均1.5年.多数有急性阑尾炎发作史,临床表现右下腹间歇疼痛或持续性隐痛,局限性压痛,食欲欠佳或腹胀.B超示阑尾肿大,血常规示白细胞计数不同程度增高.均符合慢性阑尾炎诊断标准[1-2],排除急性化脓性阑尾炎、慢性阑尾炎急性发作、脓肿性阑尾炎、老年性阑尾炎、孕妇阑尾炎.
-
术后常见并发症临证心得
手术后胃瘫、肠梗阻、尿潴留等疾病,是手术后常见并发症.部分患者功能恢复缓慢,大大影响了患者手术后的生存质量.笔者认为三者在病因病机方面有相似之处,多因阳气亏虚为主,夹杂寒、痰、饮等邪气,故可采用灸法以溯本求源、温补阳气,再以针刺、拔罐等方法疏通经络、散泻病邪.临床中,笔者应用此法治疗手术后常见并发症,现介绍如下.
-
背腰部骨度认定及其应用探讨
通过查阅部分针灸文献中有关背腰部骨度设定发现,古今表述内容不尽相同,我国现行针灸学教材多表述为“两肩胛骨内侧缘6横寸”,经分析认为,该设定在针灸临床应用中仍欠合理,赞同“开胛时两肩胛骨内侧缘之中点”作为背腰部骨度这一观点;并试以自制的“骨度等分尺”应用于背腰部骨度内取穴定位,旨为规范其应用操作提供参考.
-
石门以何称丹田
石门穴,在脐下2寸,《针灸甲乙经》曰:“石门……一名丹田,一名命门”,文献有记载该穴为女子禁针、禁灸腧穴,为历代许多医家所忌用.而同处任脉与石门穴上下毗邻之气海、关元穴,相差皆不过1寸,亦有丹田之称,却无诸多禁忌且应用广泛;三穴同称丹田,为何记载悬殊,石门以何称丹田?
关键词: -
针刺“角穴”治疗男性疾病举隅
“角药”是联合运用三味中药,配成一组,三足鼎立以增强疗效的一种方法.选穴如选药,笔者受“角药”启发,根据穴位配伍原则和临床经验联合应用3个穴位,配成一组,命名为“角穴”[1].“角穴”具有某种特殊功效或主治,既可独立成方,也可作为处方的主要部分或次要部分.
关键词: -
“截瘫三联针法”对不完全性脊髓损伤大鼠神经功能保护的影响
目的:观察“截瘫三联针法”对不完全性脊髓损伤大鼠神经功能保护的影响,初步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将45只SD大鼠随机分为3组,即截瘫三联针组(A组)、常规针刺组(B组)、模型组(C组),每组15只.所有大鼠采用改良的Allen's法建立大鼠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模型.A组针刺损伤段上下端两个椎体旁的督脉穴、背俞穴及双下肢关键肌运动点;B组针刺损伤段上下端两个椎体旁的督脉穴、背俞穴及双下肢“环跳”“后三里”“阳陵泉”“跟端”;C组造模后不针刺,进行同步抓取和固定.A、B两组每次留针15 min,每天针刺1次,共14次.分别于造模后1d、7d、14 d观察各组大鼠运动功能评分(Basso Beattie Bresnahan,BBB)、损伤段脊髓组织形态变化及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阳性细胞的表达情况.结果:①大鼠脊髓损伤后第1d,各组大鼠BBB评分未见明显差异(P>0.05);第7d、第14 d,A、B组评分明显优于C组(均P<0.05),而A组评分高于B组(均P<0.05).②各组均可见CGRP阳性细胞表达,A、B组明显高于C组(均P<0.05),而治疗14d后A组高于B组(P<0.05).结论:“截瘫三联针法”可明显改善脊髓损伤大鼠运动功能,调控神经保护因子CGRP的大量表达,可能是其发挥神经功能保护作用机制之一.
-
电针对膜迷路积水模型豚鼠耳蜗形态及水通道蛋白表达的影响
目的:探讨电针治疗梅尼埃病的可能调节机制.方法:将40只豚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药物组和电针组,每组10只.除空白组外,其余3组采用腹腔注射醛固酮方法造膜迷路积水模型.空白组、模型组采取与电针组相同的固定,不予治疗;药物组予氢氯噻嗪溶液5 mg/kg灌胃,每日1次,连续治疗10 d;电针组予“百会”“听宫”电针治疗,每日1次,连续治疗10d.采用比浊法检测各组豚鼠血清离子浓度,HE染色法观察耳蜗积水程度,免疫组化染色法检测耳蜗水通道蛋白1(AQP1)表达的情况.结果:①空白组未出现膜迷路积水;模型组出现中、重度膜迷路积水;电针组和药物组出现轻度膜迷路积水.②电针组K+、Ca2+浓度高于模型组及药物组(均P<0.01);Na+浓度低于模型组(P<0.01),高于药物组(P<0.01);Cl-浓度高于药物组(P<0.01),但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无统计意义(P>0.05).③模型组AQP1表达面积比值较空白组降低(P<0.01);电针组AQP1表达面积比值较模型组升高(P<0.01),较药物组降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电针可减轻豚鼠膜迷路积水,其作用机制可能与上调耳蜗AQP1的表达有关,并受离子浓度变化的影响.
-
对推拿等中医外治疗法临床试验方案撰写要求的分析
根据《标准方案条目:用于干预性试验的建议》《临床试验报告统一标准》《适用于非药物疗法的临床试验报告统一标准扩展版》以及国内现行的《药品临床试验管理规范》,分类总结其对临床试验方案撰写、报告以及实施过程的具体要求,结合推拿等中医外治疗法临床试验的实际情况,分析并提炼出中医外治疗法临床试验方案撰写要求,为提高推拿等中医外治疗法临床试验方案质量,进而对规范中医临床试验实施与研究结果报告提供参考.
-
耳穴阳性反应点与中风病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探讨中风病的耳穴特异性反应点,为中风病耳穴诊断客观化研究提供依据.方法:选取中风患者30例作为观察组,非中风内科疾病患者30例作为对照A组,健康体检者30例作为对照B组.观察组及对照A组接受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均接受针灸治疗.观察组穴取患侧肩髃、曲池、手三里、合谷、外关、梁丘、足三里、三阴交、太冲;对照A组穴取印堂、百会、四神聪、风府、大椎、风池、天柱、C4~C7夹脊穴,两组均每日1次,治疗1周为一疗程,连续治疗2个疗程.对照B组仅给予常规体检检查,未使用药物及针灸等治疗.通过CLRH-A型耳穴探测器探测受试者的全耳穴区,治疗前后对各组受试者进行耳穴阳性反应点探测,观察受试者耳穴阳性探测积分及阳性穴位频次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前耳穴探测积分明显高于对照A组、对照B组(均P<0.05),对照A组与对照B组探测积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周后,观察组耳穴探测积分明显降低(P<0.05),对照A组及对照B组积分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耳穴阳性反应点频次排在前15位的穴位依次为:脑干、皮质下、额、心、肝、颞、枕、肾、交感、脾、神门、胃、内分泌、肾上腺、耳尖;观察组与对照A组、对照B组耳穴阳性反应频次比较,脑干、皮质下、额、心、肝、颞、枕、肾、交感9个穴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中风患者耳穴阳性穴位病理程度比非中风内科疾病患者以及健康人均高,验证了耳穴诊断中风具有特异性.耳穴脑干、皮质下、额、心、肝、颞、枕、肾、交感与中风病存在相关性.
-
针灸临床研究注册现状分析与探讨
介绍针灸临床研究国际注册情况.以世界卫生组织国际临床试验注册平台和美国国立卫生院临床注册平台为例,分析针灸临床试验在国际临床试验注册平台的注册方法与现状.结果表明,针灸临床试验注册数量逐年增多,来自中国的注册数也呈上升趋势.但是目前国内大多数的针灸临床研究并未注册,研究者对临床试验注册及方法学研究的重视程度有待提高.
-
郑魁山教授针灸治疗痹症临床心识
郑魁山教授从事针灸教育和临床60余载,治学严谨,医术精湛,善用“温通针法”治疗风寒湿邪所致的痹症.临证遣方选穴重视辨证,强调配伍;取穴精当,注重手法;不仅能够明显缓解症状,而且可以改善机能状态,真正达到标本兼治.本文从理、法、方、穴、术五方面介绍郑魁山教授针灸治疗痹症的临床经验,深入分析郑教授的针灸临床治疗思路与方法.
-
宋南昌教授治疗周围性面瘫经验
介绍宋南昌教授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经验与特色.宋老临证分期论治,刺激轻重有别,重视四肢远端取穴,面部以温为要,继承宗瑞麟名老中医徐捻轻压针法,同时擅长疗法互补,因人分期运用针、灸、电针、耳穴贴压、中药等多种疗法,注重心理疏导、生活调摄,使患者短时间内达到康复目的.
-
基于数据挖掘分析穴位贴敷治疗支气管哮喘的选穴与用药规律
通过计算机检索2000年1月至2014年3月近现代期刊数据库中穴位敷贴治疗支气管哮喘的临床文献,采用数据挖掘中的聚类分析和频次分析方法,分析穴位贴敷治疗支气管哮喘的选穴及用药规律.终共纳入文献38篇,包括25个穴位、42味药物.结果显示,穴位选择上,以肺俞穴为主穴,3组膀胱经和任脉腧穴配伍交替使用;用药上,以白芥子、细辛、甘遂、延胡索、麻黄为多,以发泡药为主,多归于肺经,主药固定且多以生姜为药引.
-
浅议湘西刘氏小儿推拿“推经治脏”的学术思想
湘西刘氏小儿推拿是我国小儿推拿重要流派之一,其主要学术特色是“五经推治”.临床注重脏腑辨证,归经施治,依据脏腑五行生克关系及小儿生理特性、病理特点,并在此基础上逐步形成了“推经治脏”的学术思想,丰富了学术内涵,使其能更好地指导临床小儿病证的推拿治疗.
-
脉之本义及其学术演变
脉为中医学中重要的概念,在中医早的典籍中即已出现,随着中医理论的发展完善,脉的含义由初的“血理分衺(斜)行体者”,到了五代则补充为“五脏六腑之气血分流四肢也”,由单纯的“行血”扩展为“行血气”,在对“脉”和“气血”不断认识的基础上,逐步形成了独立的经络概念.由脉的本义及学术演变审视经络的现代研究,存在着“舍血取气”的不足.研究脉的本义、学术演变及其与经络概念的源流有积极的意义,同时也为术语标准化和基础研究提供支持.
-
针灸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临床选穴组方规律
目的:总结分析针灸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临床研究文献中的选穴与组方规律.方法:检索中国医院知识总库(CHKD)期刊全文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VIP)及万方数据库,将纳入研究的临床文献资料进行整理,对常用主穴、主穴归经、主穴分部、特定穴应用及组方规律等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纳入文献共52篇,常用主穴55个,累计使用频次375次.针灸治疗PCOS常用的5个主穴为三阴交、关元、子宫、中极、气海;主穴归属经脉主要为任脉、足太阴脾经和足阳明胃经;主穴的分部以下腹部、下肢与背部为主;特定穴以募穴、五输穴与背俞穴的使用频次较高;治疗处方多由5~7个腧穴组成,用穴数量平均为(6.9±3.6)个.结论:现代针灸医家治疗PCOS,以三阴交、关元、子宫、中极、气海穴为常用,选穴以经络及脏腑理论为重要依据,以辨病取穴、循经取穴为主,采用近部(病位)加远道(病机)选穴法.
-
《针灸大成》医案用穴特点浅析
《针灸大成》卷末针灸医案29则,是珍贵的临床范例.用穴有选穴少巧,配伍精当;辨证选穴,详审病机;循经取穴,认清病位;守正出奇,善用特定穴;重视后天,顾护脾胃之特点.为后世医家治疗疾病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
尧天民《中国针灸医学》考略
探讨民国时期尧天民《中国针灸医学》内容特点及学术思想,通读尧天民《中国针灸医学》,并对其分析研究.发现其学术思想为中西汇通,尊古而不泥古,用西学西医而不崇洋.其内容特点主要表现为:经穴学科学化,问诊审病取穴广,针刺每多切穴,推崇药线、温熨灸法,小儿推上拿下以补泻,外科治疗内以针灸外辅敷贴涂糁,自创针灸符号.
-
2003-2013年SCI源期刊内针灸防治肺癌相关论文总结分析
为探讨近年针灸防治肺癌的现状,对2003-2013年SCI源期刊内针灸防治肺癌相关论文进行检索并分析.检索出相关论文20篇,分别发表于Journal of Clinical Oncology,Chest,Respirology,Lung Cancer等17种期刊.其中3篇探讨针灸在预防肺癌发展中的作用,4篇证实针灸可以减轻肺癌患者放化疗所致的骨髓抑制、恶心呕吐,6篇表明针灸能明显降低肺癌相关性疼痛、疲乏等,3篇提及针灸可以缓解肺癌晚期的呼吸困难.国内外研究认为,针灸是防治肺癌相关症状安全、有效的方法,值得进一步探索.
年 | 期数 |
2019 | 01 02 03 |
2018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7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6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5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4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3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2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1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0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9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8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7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6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5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4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z1 |
2003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2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1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0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