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针灸杂志
Chinese Acupuncture & Moxibustion 중국침구
- 主管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 中国针灸学会 中国中医研究院针灸研究所
- 影响因子: 1.65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0255-2930
- 国内刊号: 11-2024/R
- 论文标题 期刊级别 审稿状态
-
穴位埋线配合耳穴贴压治疗脾胃不和型失眠症的临床研究
目的:观察穴位埋线结合耳穴贴压与单纯耳穴贴压治疗脾胃不和型失眠的临床疗效差异.方法:将180例脾胃不和型失眠症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93例)和对照组(87例).观察组采用穴位埋线结合耳穴贴压疗法,穴位埋线取中脘、安眠、心俞、脾俞、胃俞、足三里、阴陵泉、三阴交穴,每2周1次;耳穴贴压取神门、皮质下、心、脾、胃,左右侧耳交替,每周2次,2个月为一疗程.对照组使用单纯耳穴贴压疗法,取穴、操作方法及疗程与观察组相同.1个疗程后观察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并比较两组治疗前后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评分,治疗结束后3个月随访复发情况.结果:观察期间观察组患者脱落2例,对照组患者脱落4例,均视为无效病例.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2.5%(86/93),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0.5%(70/87),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PSQI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均P<0.05),且观察组治疗后评分及治疗前后差值均优于对照组(均P<0.05).两组治疗后3个月随访,观察组复发率为3.2%(3/93),低于对照组的13.8%(12/87,P<0.05).结论:穴位埋线结合耳穴贴压治疗脾胃不和型失眠症在临床疗效、改善睡眠质量和复发率方面优于单纯耳穴贴压疗法.
-
手针联合电针治疗脑卒中手痉挛患者的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手针联合电针与单纯手针治疗脑卒中手痉挛患者的临床疗效差异.方法:将60例脑卒中手痉挛患者随机分为手针组和手针联合电针组,每组30例.手针组穴取患侧肩髃、臂臑、肩髎、曲池、手三里、外关、伏兔、梁丘、血海、足三里、上巨虚、下巨虚、阴陵泉、三阴交、太溪、太冲以及各掌骨骨间背侧肌中央;手针联合电针组在手针组的基础上于外关和第2、3掌骨骨间背侧肌中央接以断续波型的电针仪.两组均留针40 min,每天治疗1次,每周5次,4周为一疗程,共治疗3个疗程.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改良Ashworth分级(MAS)、Fugl-Meyer手指运动功能评定量表以及改良Barthel指数(BI).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MAS较治疗前分级均下降(均P<0.05);治疗后,手针联合电针组患者MAS较手针组分级降低(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Fugl-Meyer手指运动功能评分和BI均较治疗前提高(均P<0.05);治疗后,手针联合电针组Fugl-Meyer手指运动功能评分和BI均高于手针组(均P<0.05).结论:手针联合电针治疗脑卒中手痉挛与单纯手针相比,更能够缓解脑卒中患者手的痉挛程度、促进手功能的恢复,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
快刺法治疗颈型颈椎病的疗效观察
目的:比较快刺法和留针法治疗颈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差异.方法:将60例颈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快刺组和留针组,每组30例.两组均取风池、颈夹脊穴(C2、C4、C6)、肩井、肩井一穴、肩井二穴,快刺组针刺得气后即出针,留针组针刺得气后留针30 min.每周治疗3次,隔日1次,1周为一疗程,治疗2个疗程.观察治疗前后患者Northwick Park颈痛量表(Northwick Park neck pain questionnaire,NPQ)、简式McGill疼痛量表(short-form McGill pain questionnaire,SF-MPQ)[包括疼痛分级指数(pain rating index,PRI)、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和现有疼痛强度(present pain intensity,PPI)]评分,并比较两组疗效.结果:治疗后两组NPQ积分均低于治疗前(均P<0.01),且快刺组优于留针组(P<0.01);治疗后两组SF-MPQ各项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均P<0.01),其中快刺组PRI感觉评分、PRI总分均优于留针组(均P<0.05),PRI情感评分、VAS评分、PPI评分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快刺组总有效率为83.3%(25/30),留针组总有效率为76.7%(23/3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快刺法和留针法均可有效治疗颈型颈椎病,明显改善颈型颈椎病临床症状,快刺法优于留针法.
-
个性化头针治疗脑卒中运动功能障碍:随机对照研究
目的:评价基于脑功能定位的个性化头针治疗对脑卒中运动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80例脑卒中运动功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个性化头针组、传统头针组和康复组,每组60例.个性化头针组选取四神聪、运动区、平衡区为基本头针刺激区,并根据伴随功能障碍情况,伴肌张力高者配运动前区,伴不随意运动配运用区、颞三针,伴运动协调性差配运用区,伴认知障碍配额五针,伴感觉障碍配感觉区,患者在头针治疗过程中进行康复训练;传统头针组选取病灶同侧顶颞前斜线、顶颞后斜线和枕下旁线为头针刺激区,同样在头针治疗过程中进行康复训练;康复组仅接受康复治疗.均周一至周五每天治疗1次,周六、日休息,共治疗4周(20次),治疗结束后随访8周.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改良Barthel指数量表(MBI)评价临床疗效.结果:治疗4周后与随访时,3组患者FMA运动功能评分、MBI评分均高于治疗前(均P<0.01);治疗4周后、随访时3组患者组间FMA运动功能评分、MBI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01);其中,治疗4周时和随访时,个性化头针组FMA运动功能评分、MBI评分均高于传统头针组和康复组(P<0.05,P<0.01);治疗4周时和随访时,传统头针组FMA运动功能评分、MBI评分均高于康复组(均P<0.05).结论:个性化头针治疗可以有效改善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障碍、提高日常生活自理能力.
-
电针结合运动想象疗法对脑梗死后偏瘫的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电针结合运动想象疗法对脑梗死患者偏瘫侧运动功能和生活自理能力恢复的影响.方法:将90例脑梗死偏瘫患者随机分为康复组、电针组和综合组,每组30例.康复组采用脑梗死的常规护理、药物治疗以及常规康复治疗;电针组在康复组基础上加用电针治疗,取穴以百会、顶颞前斜线、顶颞后斜线、肩髃、外关、风市、三阴交为主穴,得气后连接电针治疗仪,留针30 min;综合组在电针组基础上加用运动想象治疗,每次约20 min.3组治疗均每日1次,每周5次,共治疗4周.观察3组治疗前后Barthel指数和Brunnstrom评分的变化.结果:研究中共有3例未能完成试验,终87例纳入统计,康复组30例,电针组29例,综合组28例.治疗后3组患者Barthel指数和Brunnstrom评分分级情况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均P<0.01);治疗后电针组、综合组Barthel指数较康复组明显升高(均P<0.01),综合组患者下肢Brunnstrom评分分级情况较电针组、康复组明显改善(均P<0.05).结论:电针结合运动想象疗法与康复可以明显提高脑梗死患者偏瘫侧的肢体运动功能和生活自理能力,总体临床疗效优于单纯康复或电针治疗.
-
康复训练联合改良输刺法治疗半月板缝合修复术后关节功能障碍临床研究
目的:比较康复训练联合改良输刺法与单纯康复训练治疗半月板缝合修复术后关节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1例半月板缝合修复术后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36例)和对照组(35例),观察组采用康复训练联合改良输刺法治疗,针刺穴取足通谷、束骨、内庭、陷谷、侠溪、足临泣、大都、太白、行间、太冲,每日1次,连续针刺6 d,休息1 d,共治疗8周.对照组采用单纯康复训练治疗,包括股四头肌锻炼、膝关节活动度康复、患肢行走训练,连续治疗8周.于治疗前后记录患者日本骨科学分会(JOA)半月板损伤治疗后效果判定标准评分和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并对比两组疗效.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JOA评分较治疗前明显提高、VAS评分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均P<0.05);且治疗后观察组均优于对照组(均P<0.05).治疗后观察组有效率为91.7%(33/36),优于对照组的80.0%(28/3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康复训练联合改良输刺法治疗半月板缝合修复术后临床疗效优于单纯康复训练治疗.
-
针刺结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单侧空间忽略:随机对照研究
目的:观察"醒神益髓开窍"针刺结合康复训练治疗对脑卒中后单侧空间忽略的影响.方法:将脑卒中后伴有单侧空间忽略的4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20例.观察组行头部百会、四神聪、本神、神庭及双侧心、心包、肾经原穴+络穴的"醒神益髓开窍"取穴与常规循经取穴针刺结合康复治疗,对照组仅行常规循经针刺结合康复治疗,每天1次,每周5次,治疗8周后观察疗效.采用直线二等分试验等单侧空间忽略的指标、简易精神状态量表(MMSE)评分、简式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评分、改良Barthel指数指标对两组患者的单侧空间忽略的程度、认知功能、运动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进行评定.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单侧空间忽略指标(直线二等分试验、线段划销试验、画钟试验、平面图形临摹试验)及MMSE评分、简式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改良Barthel指数均较疗前明显改善(均P<0.01);且观察组均比对照组改善明显(P<0.05,P<0.01).结论:"醒神益髓开窍"针刺结合康复训练治疗能更有效减轻脑卒中后单侧空间忽略程度,并提高患者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自理能力.
-
耳穴贴压对提高甲状旁腺全切加前臂自体移植术后尿毒症患者的生活质量研究
目的:观察耳穴贴压对甲状旁腺全切加前臂自体移植(PTX+AT)术后尿毒症患者的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将34例行PTX+AT的尿毒症并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SHPT)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17例.对照组根据术后血钙水平进行补钙治疗,原则为每小时补钙1~2 mg/kg,并根据血钙值进行调整.术后次日口服碳酸钙1.5 g,每日3次,餐前服用,必要时加用骨化三醇0.5~4μg/d,术后1周均行无肝素血液透析治疗.观察组术后除补钙治疗外,第2天加用耳穴贴压治疗,取穴为神门、交感、内分泌、肾穴,并根据证型不同取配穴.观察两组患者术前和术后1、2、4、8周免疫反应性甲状旁腺激素(iPTH)、血钙、血磷等实验室指标及SF-36量表评定患者生存质量[含生理功能(PF)、生理职能(RP)、躯体疼痛(BP)、总体健康(GH)、活力(VT)、社会功能(SF)、情感职能(RE)、精神健康(EB)8个维度].结果:术后1、2、4、8周,两组患者iPTH降低明显(均P<0.05),血钙、血磷也有不同程度的改善,同术前比较亦降低(均P<0.05);两组间术后各时间点血钙、血磷和iPTH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SF-36量表评分比较,SHPT患者术前PF、RP、BP、GH、VT、SF、RE、EB值均较低;术后两组SF-36量表各维度评分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均P<0.05);术后8周,观察组在改善PF、RP、BP、GH、EB方面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在VT、SF、RE方面,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耳穴贴压可改善PTX+AT术后尿毒症患者的生理和精神健康,缓解术后疼痛,提高其生活质量,疗效优于单纯补钙治疗.
-
针刺与艾灸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随机对照研究
目的:观察针刺疗法与艾灸疗法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FD)的临床疗效差异.方法:将60例FD患者随机分为针刺组和艾灸组,针刺组剔除1例,艾灸组脱落3例,终针刺组29例、艾灸组27例纳入统计.两组均取中脘和足三里穴,针刺组予以针刺治疗,艾灸组予艾灸治疗,均每日1次,连续5次为一疗程,疗程间休息2 d,治疗4个疗程,共20次.分别于治疗前后观察利兹消化不良问卷(LDQ)与尼平消化不良指数(NDI)量表评分,并进行安全评估.结果: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治疗后LDQ症状总积分均降低(均P<0.01),针刺组降低程度大于艾灸组(P<0.05);在上腹痛、早饱、上腹灼烧感症状改善上,针刺组优于艾灸组(均P<0.01).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治疗后NDI生活质量量表评分均增加(均P<0.01),两组治疗前后差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疗法和艾灸疗法均能改善FD症状,且针刺优于艾灸.
-
不孕案
患者,女,36岁,已婚.初诊日期:2014年8月2日.主诉:婚后8年未孕.先后于2012年10月、2014年2月于某医院行试管婴儿治疗均失败,来诊要求针灸调理后行第3次试管婴儿治疗,现已无冻胚.近两年月经周期一般在30~50 d,月经量少,8~9 d 净,色暗且有血块,无痛经,伴腰酸乏力,四肢不温,舌质淡、苔白润,脉弦细.2014年7月(月经第3 d)查:促黄体生成素(LH)4.85 U/L,促卵泡生成素(FSH) 25 U/L,雌二醇(E2)22.01 nmol/L,孕酮(P)1.99 nmol/L,睾酮(TTE)0.8 nmol/L,泌乳素(PRL)15.4 ng/mL,考虑卵巢功能减退.月经史:16 岁来潮,月经周期30~50 d,经期约6 d,量少,色红,痛经(-),腰酸乏力,带下质清.末次月经2014年7月10日, 8 d净,量少,色偏暗.无生育史.诊断:原发性不孕;辨证:肾阳亏虚证;治法:温肾助阳.针灸处方:引气归元(中脘、下脘、气海、关元)、关元下(关元穴下 0.5 寸)、气穴、水道、归来、足三里、三阴交穴,引气归元应深刺至地部,其他穴位刺至人部,加隔姜灸神阙30 min,每次留针30 min,隔日1次.10次为一疗程,治疗2个疗程后,患者月经有明显改善,周期30 d,量较前增多,少量血块,色红, 8~9 d净.
关键词: -
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胃下垂案
患者,女,40岁.初诊日期:2015年11月8日.主诉:胃脘痞胀不适3年余.病史:3年前出现胃脘部胀满、隐痛,脘腹坠胀,恶心,食欲减退,就诊于当地医院,行X线钡餐、胃镜检查确诊为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胃下垂.经中西医治疗(具体用药不详)后,效果不佳,为求进一步治疗,就诊于山东省中医院针灸科门诊.刻下症:胃脘部胀满,食后尤甚,胃脘部隐痛,脘腹坠胀,饮水稍多则胃中有辘辘之声,平卧后缓解,同时嗳气频频、得嗳则舒,恶心,食欲减退,伴进行性消瘦,形体瘦弱,四肢倦怠,神疲乏力,便秘;舌体胖大有齿痕、舌质暗有瘀点、有舌缨线、苔白腻,脉弦细.查X线钡餐检查示胃下界在髂骨嵴平面下7 cm,同时存在胃蠕动及张力低下,胃黏膜增粗;胃镜示:黏膜呈颗粒状,肠上皮化生.中医诊断:痞满(肝郁脾虚、气滞血瘀型).西医诊断:慢性萎缩性胃炎合并肠上皮化生伴胃下垂.予脐疗配合针刺治疗.脐疗:将白术30 g、山药15 g、茯苓30 g、黄芪30 g、丁香6 g、延胡索15 g、吴茱萸15 g、柴胡9 g、白芍15 g、三棱9 g、莪术9 g、鸡内金9 g、冰片6 g药物混合超微粉碎,密封备用.小麦面和水,适合肚脐大小做一面圈置脐上,药面填脐,上置高和底面直径均为1 cm的艾炷灸之,待艾炷完全燃尽,更换艾炷,一壮艾炷约燃烧15 min,每次治疗 1.5h,每周1次.施灸结束后用医用胶布固封脐中药末,1 d后自行揭下,用温开水清洗脐部.并配以针刺治疗,取穴:中脘、天枢、百会、足三里、气海、内关、太冲、合谷、血海.操作:穴位局部常规消毒后,中脘穴,采用0.20 mm×50 mm毫针常规针刺,针刺 40 mm;再取天枢穴,采用0.20 mm×75 mm毫针向中脘方向透刺;常规针刺百会、足三里、气海、内关、太冲、合谷、血海,留针30 min后起针.每周针刺2次,每隔3 d一次.上述方法治疗1个月后,患者感觉良好.同时,每次治疗后矢气增多,且矢气后舒服.治疗2个月后,便秘消失,胃脘部胀满及脘腹坠胀感均有所减轻,饮食及精神状态亦好转.
关键词: -
桡骨小头骨折案
患者,男,25岁.初诊日期:2016年9月26日.主诉:右上肢肘关节周围肿胀、屈肘不利4月余.患者自述2017年2月因事故致右手骨折,经X线片诊断为右上肢肘关节处桡骨小头骨折(见图 1),并于郑州市医院进行桡骨小头骨折切开复位术伴内固定治疗,置入Herbert螺钉于桡骨小头桡侧缘[1],术后曾在医院进行短期功能锻炼、复健.后因右手肘窝周围持续隐痛呈进行性加重,伴患处肿胀、提重物困难、无法触及颈部,遂自行寻求患处推拿、拔罐、艾灸等中医物理治疗.虽然疼痛症状稍减,但右上肢肘关节活动度无明显改善,经朋友介绍来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针灸科诊治.现症见:右上肢肘窝周围肿胀,患处皮下肉眼可见细小静脉,肤色晦暗,肘横纹正中直上约10 cm处可见一道因肿胀所致压迫横纹,伴右上肢肘关节伸直疼痛、旋转幅度减小、屈肘不利等功能障碍,屈肘角度约呈90°,患处可触及粗大的痉挛粘连软组织,触诊时疼痛感剧烈,故诊断为桡骨小头骨折后遗症.治疗方法:结合脐内八卦全息图(见图 2),采用巽位+山泽通气卦治疗(见图 3).嘱患者采取仰卧位,双手自然靠拢躯干并露出肚脐,肚脐脐壁周围皮肤以 75%医用乙醇常规消毒,选用 0.25 mm×25 mm一次性无菌针灸针,以针柄探索与患处呈直线方向的脐壁周围病理反应点(巽位),捻转平刺进针,反应点进针后施以小幅度提插手法,进针时若针尖下触及硬结阻滞点,可稍做轻柔、极小幅度的捻转提插手法并留针,待结点稍软后再行深刺约15~22 mm;山泽通气卦皆常规平刺进针,进针时患者自述针感由肚脐脐壁朝针尖方向呈放射状传导.
关键词: -
阿尔兹海默症案
患者,女,63岁.初诊时间:2015年5月30日.主诉:记忆力减退2年,伴神情呆钝1年.现病史:2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记忆力下降,头昏沉,起初并未在意,后逐渐健忘,有近事遗忘现象,易迷路,说话含糊,时而抑郁,时而焦躁.2015年3月29日于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行颅脑MRI示:双侧大脑半球可见散在少许斑片状长T1长T2信号,FLAIR为高信号,DWI未见明显异常,脑沟略加深增宽,脑室系统形态大小及信号未见明显异常,中线结构居中,双侧大脑半球少许缺血变性梗塞灶,提示为"脑萎缩".经常规治疗效果不明显,遂就诊于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督灸门诊,刻下症:记忆力、计算力、判断力均下降,定向力欠佳,神情呆钝恍惚,反应迟钝,口齿不清,注意力不集中,不能独立进行室外活动,生活自理能力下降,易走失,偶有幻觉,左侧前额部有蚁行感,头晕耳鸣,腰膝酸软,易疲劳,易急躁,纳可,眠差,小便调,大便干,舌淡、苔薄白,脉沉细弱.患者为小学文凭,进行简易精神状态检查表(MMSE)评估,得分15分,为中度痴呆;日常生活能力评定(ADL)量表评分68分,为中度依赖.西医诊断:阿尔兹海默症;中医诊断:痴呆.治疗:暂停常规治疗,仅予督灸治疗.材料:普通艾绒(山东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药剂科提供)搓成细橄榄状艾炷(长约5 cm、中心直径约1.5 cm)、生姜泥(用打姜机打碎成泥状)、督灸粉(自拟方:生附子、肉桂、吴茱萸、菟丝子、冰片等药物)、桑皮纸(100 cm× 10 cm).
关键词: -
不孕症案
患者,女,34岁,初诊日期:2015年3月8日.主诉:不孕5年.病史:5年来患者未避孕正常性生活,尚未成功怀孕,于外院行腹部B超、输卵管造影、性激素、染色体检查、甲状腺功能、糖耐量试验等均未见明显异常,其配偶行相关检查亦未发现明显异常.平素月经延迟,一般推迟7~12 d,经期3~5 d,经量尚可,色偏暗,经期轻微腹痛,得温痛减.平素畏寒肢凉,久坐久行后腰部酸痛,无口干口苦,纳食一般,睡眠稍差,小便可,大便时溏,易疲倦,情绪时低落时烦躁.末次月经2015年2月27日,4 d净,余同前.平素自测基础体温(BBT)维持在35.8~36.2 ℃.刻下症:舌体胖边有齿痕、质淡、苔薄白微腻,脉细弦.妇科B超示:双侧附件区查及多个小卵泡,余未见异常.西医诊断:原发性不孕;中医诊断:1.不孕症,2.月经后期.辨证:脾肾两虚、肝脾不调证.治法:补肾疏肝健脾.取穴:涌泉、三阴交、足三里、关元、神阙、神庭.(1)针刺方法:足三里行烧山火针法[1],即进针时,医者左手按压穴旁,右手持针缓慢进针,进针后行手法促使气至,得气后,感针下沉紧时,左手加大按压力度,右手拇指将针微向左捻转,中指抵住针身,拇、示二指随着意念捏紧针柄,保持推努之势,将针身缓慢提至天部,在天部施行捻按手法,先捻后按,捻按交替,捻时拇指向前,按时需用力稳重,指力坚定,而后推针至人部,行重插轻提手法,再推至地部,行捻按手法,操作同天部.以上各部均施行手法3~5次,完毕后,将针慢提至天部,施行下一度操作,3 度后患者自觉耳面有热感.关元、三阴交行提插补法,神庭行平补平泻,每穴得气为度,每10分钟行针一次,留针30 min.
关键词: -
亨廷顿舞蹈病案
患者,女,53岁,于2015年11月2日就诊.主诉:口唇、双侧眼睑及双侧肢体不自主运动5年余.病史:5 年前因抑郁症后出现口唇、双侧眼睑及双侧肢体不自主运动,曾就诊于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等多家医院,查颅脑MRI(2012-3-19于北京东直门医院)示:1.侧脑室旁脱髓鞘,2.垂体形态饱满.诊断为亨廷顿舞蹈病,口服氟哌啶醇片(一次2 mg,每日1次)、阿普唑仑片(一次0.2 mg,每日3次)及中药(具体药物不详)治疗,症状未有明显改善,遂至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针灸科就诊.刻下症:口唇、双侧眼睑及双侧肢体不自主运动,呈舞蹈样,不能自控,寐后自止,精神紧张或焦虑时加重,烦躁多汗,纳可,眠差,二便调,舌质暗红、苔薄,脉弦细.查体:双侧肌力Ⅳ级,左侧跟膝胫试验阳性,肌张力正常,病理反射未引出.中医诊断:颤证(肝肾阴虚,肝风内动证);西医诊断:亨廷顿舞蹈病.治则:滋阴潜阳、平肝息风兼以疏肝调神理气.治法:头针选取双侧舞蹈震颤控制区施以捻转手法,以患者耐受为度.患者先取俯卧位,常规针刺风池、风府、肝俞、肾俞,得气后施以捻转平补平泻手法后出针;然后患者取仰卧位,取百会、四神聪、神庭、印堂、内关、丝竹空透鱼腰、承浆,诸穴施以捻转平补平泻手法,合谷、太冲施以捻转泻法,三阴交、太溪、关元施以捻转补法,留针30 min,每10分钟行针1次,每日针刺1次,6次为一疗程,1个疗程结束后休息1 d.治疗 4个疗程后,口唇、双眼不自主运动明显减轻,肢体不自主运动亦有所减轻;8个疗程后症状基本消失,双侧肢体肌力恢复正常,为巩固疗效患者又继续针刺1个疗程.嘱患者畅情志、清淡饮食.随访半年,口唇、双眼不自主运动消失,双侧肢体肌力正常,未见复发.
关键词: -
根据不同发病时间取穴治疗时间性病证医案举隅
笔者临床根据不同发病时间取穴,分别治疗子时易醒、丑时咳嗽、酉时带状疱疹后遗痛、戌时腰痹病痛甚4种病证,以医案报道的形式,进一步证明了"病时间时甚者,取之输"确有临床指导意义,达到"术进病退"的疗效.
-
改良火针刺法治疗跖疣35例
笔者于2015年11月至2016年5月采用改良火针刺法治疗泛发型跖疣患者35例,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35例患者均为杭州市第三人民医院门诊病例,均符合临床跖疣的诊断标准[1],其中男 16 例,女 19 例; 年龄13~68岁,平均32.4岁;病程3个月~4年,平均8.7个月.皮损主要分布在足底,疣体数目5~20个,平均直径(3.5±0.5)mm,大多数有压痛.
-
《千金翼方》"热流灌耳"法在针灸临床应用举隅
唐代著名的医药学家孙思邈在《千金翼方·卷八》首载以苇管作灸器治卒中口眼歪斜.本文列举3个临床验案,旨在说明"热流灌耳"不仅可以用于口眼歪斜的治疗,而且可用于耳鸣耳聋、眩晕等其他头面五官病证.望能给针灸临床治疗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启发.
-
"邵氏五针法"配合"鼻三针"治疗慢性鼻炎35例
笔者在临床工作中发现约 80%的哮喘患者先患慢性鼻炎,而后才发哮喘.在门诊用"邵氏五针法"治疗哮喘时发现约 95%的患者在哮喘症状缓解的同时鼻炎症状也得到明显改善,于是在2014年1月至2015年6月运用"邵氏五针法"配合"鼻三针"治疗慢性鼻炎发作期患者35例,现报道如下.
-
肠癌患者痛敏穴位的分布
目的:探索肠癌患者是否存在某些穴位的痛觉敏化及穴位痛敏面积扩大现象.方法:共纳入30例肠癌患者与30例健康受试者,采用电子Von Fray检测仪测定与胃肠疾病相关的13个穴位及其周围1寸、2寸和该穴位相应的同神经节段的参照点的压痛阈值,并与该穴位异神经节段的参照点压痛阈值比较计算痛阈的相对值,和健康受试者的相对压痛阈值比较,分析肠癌患者体表相关穴位压痛阈的变化.结果:在足三里、上巨虚、下巨虚、曲池、大肠俞,肠癌患者的压痛阈值较健康受试者均显著下降(P<0.05,P<0.01,P<0.001),在这些穴位旁开1寸和2寸及其同神经节段非穴位点,其压痛阈值也较对照组均显著下降(P<0.05,P<0.01,P<0.001).而阴陵泉穴的敏化区域集中在穴位及其旁开1寸,其同神经节段非穴位点也出现敏化(P<0.01,P<0.001).结论:肠癌患者在足三里、上巨虚、下巨虚、曲池、大肠俞及阴陵泉穴出现穴位压敏和面积扩大现象.
-
热补针法对类风湿关节炎寒证模型家兔血液代谢物谱的影响
目的:利用液质联用(LC-MS)技术研究热补针法对类风湿关节炎(RA)模型家兔血液代谢物谱的影响,探讨热补针法治疗RA的特异性机制.方法:40只清洁级青紫蓝家兔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平补平泻组、捻转补法组和热补针法组,每组8只.除正常组外,余组以卵蛋白诱导法联合低温冷冻法复制RA寒证模型.正常组、模型组不予针刺干预,平补平泻组、捻转补法组和热补针法组于"足三里"分别施以平补平泻、捻转补法、热补针法针刺,留针30 min,每日1次,共7 d.干预结束后测定各组痛阈值以及膝关节表面温度;心脏采血制备血清,对血清进行代谢组学检测;并对数据进行主成分分析(PCA)和偏小二乘法-判别分析(PLS-DA),通过变量重要性投影值(VIP>1)和P值(P<0.05)筛选出血清中的差异代谢物.结果: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家兔痛阈、膝关节表面温度降低(均P<0.05);与模型组比较,各针刺组干预后痛阈、膝关节表面温度升高(均P<0.05);热补针法组优于平补平泻组、捻转补法组(均P<0.05).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血液代谢物中肉碱、LysoPC(14:0)、LysoPC(18:3)、LysoPE(0:0/20:5)、LysoPE(0:0/22:1)、癸酸、硬脂酸以及乳酸的含量均升高,亮氨酸、缬氨酸、谷氨酰胺、焦谷氨酸、α-酮戊二酸、琥珀酸、延胡索酸、苹果酸、半乳糖、甘露糖含量均降低,上述代谢物具体涉及到脂肪酸、氨基酸、三羧酸循环以及糖类代谢.各针刺组干预后上述代谢物均出现不同程度的回调.热补针法组较平补平泻组和捻转补法组乳酸的含量降低,琥珀酸、延胡索酸、苹果酸、半乳糖、甘露糖的含量升高.结论:热补针法治疗RA的特异性体现在对三羧酸循环与糖代谢的调控.
-
电针"委中"对布比卡因致大鼠腰多裂肌损伤后形态学及CK、IL-17表达的影响
目的:观察电针"委中"穴对布比卡因(bupivacaine,BPVC)致大鼠腰多裂肌损伤后组织形态学及磷酸肌酸激酶(CK)、白介素17(IL-17)表达水平的影响.方法:将32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电针委中组和电针肾俞组,每组8只.模型组、电针委中组和电针肾俞组采用0.5%BPVC肌内注射制备多裂肌损伤模型;对照组采用同样的方法注射0.9%NaCl溶液.电针委中组、电针肾俞穴分别电针"委中"与"肾俞"穴,选用疏密波,频率2 Hz/10 Hz,电流强度1~2 mA,持续20 min;对照组与模型组不进行针刺干预.电针干预14d后,通过苏木精-伊红(HE)染色和马松三色染色法(Masson)观察多裂肌炎细胞计数、瘢痕面积和肌纤维横截面积的变化.通过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血清CK活性和IL-17的含量,并用免疫组化法检测多裂肌损伤部位的IL-17表达.结果:干预后,模型组、电针委中组和电针肾俞组的炎细胞计数、瘢痕面积明显高于对照组(均P<0.01),肌纤维横截面积明显减少(均P<0.01);电针委中组和电针肾俞组炎细胞计数、瘢痕面积均少于模型组(均P<0.01),肌纤维横截面积大于模型组(P<0.01,P<0.05).干预后,模型组、电针委中组和电针肾俞组多裂肌损伤局部的IL-17表达、血清IL-17含量及CK活性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均P<0.01);电针委中组和电针肾俞组多裂肌中IL-17的表达、血清IL-17含量及CK活性均低于模型组(P<0.01,P<0.05);与电针肾俞组比较,电针委中组下调IL-17的趋势更明显(P<0.01).结论:电针"委中"穴可通过下调血清CK和白介素-17的过度表达,减轻炎性反应,促进多裂肌的良性修复.
-
探索脊背经穴在小儿脑性瘫痪中的临床辨治作用
从文献及临床角度,探讨人体脊背经穴的循行络属、整体功能及分段证治规律,研究其用于小儿脑瘫康复的作用机制,总结探析脊背经穴在小儿脑瘫中医康复中临证组方经络与主穴配穴的配伍规律.同时,对长期干预脊背经穴可使小儿早期翻身、坐、立、走等运动发育获益进行了理论探究,分析在小儿脑瘫康复中,干预脊背经穴改善背部运动及各系统间发育不协调性、促进患儿核心稳定功能发育的中西医互参康复机制,为临床小儿脑瘫康复提供更有效、更精准的诊治思路.
-
刮痧治疗不同证型变应性鼻炎的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比较刮痧与西药西替利嗪治疗变应性鼻炎的疗效差异,并观察刮痧疗法对不同证型变应性鼻炎的临床疗效差异.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变应性鼻炎患者随机分为西药组、肺气虚寒型刮痧组(肺气虚寒组)、脾气虚弱型刮痧组(脾气虚弱组)和肾阳亏虚型刮痧组(肾阳亏虚组),每组20例.西药组每日口服西替利嗪10 mg,每日1次,共治疗4周.3个刮痧组采用刮痧疗法,刮拭的部位包括手阳明大肠经、督脉和足太阳膀胱经循行部位,重点刮拭迎香、印堂、合谷、风门.肺气虚寒组重点刮拭手太阴肺经及肺俞、太渊、风池、列缺;脾气虚弱组重点刮拭足太阴脾经及脾俞、足三里;肾阳亏虚组重点刮拭足少阴肾经及命门、肾俞.每周刮痧1次,4次为一疗程,治疗1个疗程(4周).观察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后3个月随访时变应性鼻炎主要症状(喷嚏、流涕、鼻塞、鼻痒)总积分,并评价临床疗效.结果:4组患者主要症状总积分治疗后较治疗前均降低(均P<0.05);治疗后以及随访时,3个刮痧组症状总积分低于西药组(均P<0.05),且肺气虚寒组低于脾气虚弱组和肾阳亏虚组(均P<0.05).治疗后及随访时,3个刮痧组疗效均优于西药组(均P<0.05),且肺气虚寒组优于脾气虚弱组和肾阳亏虚组(均P<0.05).结论:变应性鼻炎根据不同证型辨证选经选穴进行刮痧治疗效果确切,优于西替利嗪治疗,且对肺气虚寒型的近期和远期疗效更加显著.
-
大杼穴"主膝痛不可屈伸"之理论新议
大杼穴对"膝痛不可屈伸"疗效卓著,其作用机理多被解读为"骨会大杼,主治骨病".但笔者通过文献探索、对相关经典的学习研究、资深专家的意见研讨及临证经验与体会,提出了一些新的认识.通过对"膝痛不可屈伸"病机和大杼穴腧穴特性的深入解析,结合经筋辨证与现代肌筋膜链理论,认为大杼穴"主膝痛不可屈伸",是凭借其独特的"区位"优势,发挥调节多重脏腑、经络、经筋乃至肌筋膜链的作用来实现的.供同道参考.
-
毫针针刺深度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效应影响的系统评价
目的:评价针刺深浅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效应的影响.方法:检索10个数据库,包括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维普数据库(VIP)、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万方数据库、MEDLINE、Cochrane图书馆数据库(CENTRAL)、护理学及医疗相关文献累计索引数据库(CINAHL PLUS)、联合补充医学文献数据库(AMED),荷兰医学文献数据库(Embase)、精神医学信息数据库(PsycINFO),以及6个临床试验注册平台,收集比较不同针刺深度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效应影响的所有随机对照试验,并手工检索纳入研究的参考文献,由2人分别进行资料提取,后采用RevMan 5.3版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检索到文献8716篇,经筛选后纳入随机对照试验文献10篇,共计病例数1116例.结果显示毫针深刺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对缓解疼痛、降低功能障碍指数评分(ODI评分)、提高总有效率和日本骨科协会评估治疗腰椎分数(JOA评分)的效果优于毫针浅刺的治疗.结论:初步认为深刺有助于提高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但由于目前纳入研究质量和样本量偏低,证据尚不充分,尚需更多高质量的研究进一步证实.
-
民国时期针灸教材体例及内容特点
收集整理了民国时期针灸教材67种,并据其体例,划分为早(1912—1927年)、中(1928—1939年)、晚(1940—1949年)三期.早期教材以传统类针灸教材为主,多数体例单一,内容侧重于经络腧穴,初步引入了近代科学理论;中期教材体例以"西医版块+针灸学版块"和"总论→经穴→手术(刺灸法)→治疗"两大模式为主,内容上融入西医解剖、生理、病理知识,注重临床实用性,仍有部分教材依旧沿用传统针灸理论;晚期教材体例以"针科学、灸科学、经穴学、治疗学"为主,或在原有"总论→经穴→刺灸术→治疗学"的体例中加入诊断学内容,或为"总论→孔穴学→治疗学"体例,内容上延续和完善了中期教材中西汇通特点,更具科学性,同时重穴轻脉,融入诊断学内容,初步构建了针法、灸法、腧穴、治疗等为核心内涵的针灸学科体系框架.教材体例和内容的变化,对建国后统编针灸教材的编写产生了很大影响.
-
艾灸温通效应的启动机制分析
以"艾灸""温热刺激"为关键词,收集1995年6月1日至2016年6月1日PubMed、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库的艾灸温通效应机制研究的文献.从艾灸温热刺激的角度分析探讨艾灸温通效应的启动机制.结果表明:艾灸穴位局部温度升高,激活穴位局部的特异感受器、热敏感免疫细胞、热休克蛋白等以启动艾灸温通效应、诱发多种局部效应,并经神经、体液途径,将艾灸温热刺激信号以及后续效应传导至远部器官及全身,引起远部特定靶器官和全身系统的后续效应.
-
《肩周炎循证针灸临床实践指南》解读
2015年《肩周炎循证针灸临床实践指南》作为中国针灸学会标准已正式发布出版.本文从指南目的、指南方法学、指南适用疾病范围、具体推荐方案主体等方面进行解读,为针灸临床医生使用该《指南》提供便利.该《指南》在全面检索针灸治疗肩周炎文献,采纳国内外当前佳证据、专家经验、患者价值观,借用证据质量与推荐强度分级系统(GRADE)方法,参考古代、近现代名老针灸专家临床经验,结合全国大范围专家共识的基础上制定而成,以期为针灸临床治疗肩周炎提供可靠证据,确保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本《指南》建议针灸治疗肩周炎采用分期施治原则;急性期以缓解疼痛为主,针灸取穴以循经选取远端腧穴为主,强刺激,并配合局部腧穴;慢性期及功能恢复期以纠正肩关节功能活动障碍为主,针灸治疗采用病因辨证与经络辨证相结合,取穴以局部腧穴为主,并配合循经及病因辨证取穴.
-
中国针灸代表团参加"第九届国际耳针疗法研讨会"载誉归来
2017年8月10–12日,由法国里昂医学研究会主办,中国针灸学会耳穴诊治专业委员会及《中国针灸》杂志社协办的"第九届国际耳针疗法研讨会"在新加坡克拉码头会议中心隆重召开.本次研讨会旨在为临床医生提供更优化的临床耳针治疗方法,为医院管理人员和临床人员提供优化的健康服务和疼痛管理策略,吸引了来自全球25个国家和地区的180余位代表参会.
关键词: -
"中医针灸治疗抑郁症:经验与证据"中德暑期学习班在广州举行
2017年7月16–22日,由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研究所与德国莱比锡大学联合发起、广州中医药大学承办、中德科学中心资助的"中医针灸治疗抑郁症经验与证据"中德暑期学习班在广州成功举办.来自中国、德国、美国、英国及中国香港地区的中医、针灸以及精神病学、影像学领域的专家、学者、临床医生、博士后和研究生60余人参加了本次暑期活动.
关键词: -
《中国针灸》杂志2017年第9期继续教育试题
关键词:
年 | 期数 |
2019 | 01 02 03 |
2018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7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6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5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4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3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2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1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0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9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8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7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6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5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4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z1 |
2003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2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1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0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