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医学杂志
National Medical Journal of China 중화의학잡지
- 主管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 中华医学会
- 影响因子: 1.47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0376-2491
- 国内刊号: 11-2137/R
- 论文标题 期刊级别 审稿状态
-
青年男性心肌梗死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特点及其与冠状动脉病变的关系
目的 探讨青年男性急性心肌梗死(心梗)患者高密度脂蛋白的特点及其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1年12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住院诊断为急性心梗并行冠状动脉造影手术的青年男性(年龄≤44岁)共278例,根据冠脉造影结果,分为单支病变组(156例),双支病变组(64例)和3支病变组(58例),选取同期住院行冠状动脉造影排除冠心病诊断的青年男性208例作为对照组,选取同期住院诊断为急性心梗并行冠状动脉造影手术的老年男性(年龄>60岁)137例作为年龄对照组.观察体质指数(BMI)、血红蛋白(Hb)、血清尿酸(UA)、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吸烟史、高血压病、2型糖尿病及早发冠心病家族史与急性心梗和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关系.并根据体质指数和吸烟史,观察HDL-C在青年男性肥胖组和吸烟组中的特点.结果 (1)青年男性心梗组与青年男性对照组相比,HDL-C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00±0.28) mmoL/L比(1.05±0.23) mmol/L,P<0.05];青年男性心梗组与老年男性心梗组相比,HDL-C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00±0.28) mmol/L比(1.07±0.30) mmol/L,P<0.05];心梗组中,吸烟组的HDL-C较非吸烟组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98±0.25) mmol/L比(1.09±0.40) mmoL/L,P<0.05];心梗组中,HDL-C在体质量正常组与超重组、体质量正常组与肥胖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30±0.55) mmol/L比(0.99±0.22) mmol/L,P<0.05;(1.30±0.55) mmol/L比(0.98±0.29) mmol/L,P<0.05];(2)在单支病变、双支病变和3支病变组中,HDL-C在单支病变组与双支病变组、单支病变与3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分别为(1.06±0.29) mmol/L比(0.92±0.20) mmol/L,P<0.05;(1.06±0.29) mmol/L比(0.91±0.26) mmol/L,P<0.05];(3)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在青年男性人群中,依次为糖尿病(OR=35.784)、高血压(OR =7.782)、早发冠心病家族史(OR =4.613)、LDL-C(OR=2.496)、吸烟(OR=2.241)、Hb(OR=1.042)及UA(OR=1.005)是心梗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HDL-C(OR=0.147,P<0.05)是心梗的保护性因素;在青年男性心梗人群中,LDL-C(OR=2.095)及高血压(OR=1.042)(均P<0.05)是冠脉多支病变的独立危险因素,HDL-C(OR=0.071,P<0.05)是冠脉多支病变的保护性因素.结论 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是青年男性急性心梗和冠脉多支病变的保护性因素.
-
Supreme双腔喉罩在剖宫产孕妇全身麻醉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Supreme双腔喉罩用于剖宫产全身麻醉(全麻)的可行性和优越性.方法 对2011年3月至2012年3月在泉州儿童医院麻醉科实施麻醉的300例美国麻醉师协会(ASA)分级Ⅰ或Ⅱ级,择期剖宫产的足月初产妇,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3组,双腔喉罩组(A组100例)、气管插管组(B组100例)和腰麻组(C组100例),在不同时段观察产妇心电图,脉搏氧饱和度(Sp02),平均动脉压(MAP)、心率、Narcotrend数值及Apgar评分.结果 喉罩组插喉罩前后心率,MAP无明显改变,Narcotrend数值维持在麻醉水平,插管组插管前后心率[(100±5)次/min比(131 ±9)次/min]、MAP[(77 ±4) mm Hg比(111±8) mmHg]有明显升高,Narcotrend数值明显升高[(29±4)比(60±5)],二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喉罩组插喉罩所需时间显著短于气管插管组插管所需时间(P<0.01),两组患者气道密封压,通气指标相比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者给药至胎儿娩出的时间均在5-10 min.3组新生儿Apgar评分相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双腔喉罩用于剖宫产全麻对胎儿Apgar评分无影响,具有可行性,其操作简单方便,可进行有效通气,对比气管插管有明显优越性.
-
国际妇产科联盟分期修订对术前MRI预测子宫内膜癌分期准确性的影响
目的 了解子宫内膜癌国际妇产科联盟(FIGO)分期系统修订对MRI术前预测子宫内膜癌分期准确性的影响.方法 对2006年8月至2010年7月在浙江省肿瘤医院接受初次手术治疗、术前行MRI的95例子宫内膜癌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不同的FIGO分期系统(1988、2009年)对子宫内膜癌MRI图像进行分期,以对应的手术病理分期为金标准,评价不同分期系统下MRI术前预测子宫内膜癌分期的敏感度、特异度、诊断一致率、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结果 按1988年FIGO分期系统,术前MRI进行子宫内膜癌分期的诊断一致率为:Ⅰ期83.2%,Ⅱ期86.3%,Ⅲ期92.6%;ⅠA、ⅠB和ⅠC期诊断敏感度分别为51.8%、76.5%和50.0%,特异度分别为85.3%、55.7%和95.4%;ⅡA、ⅡB期的诊断敏感度仅12.5%、20.0%,特异度则为97.7%、100.0%.按2009年FIGO分期系统,Ⅰ、Ⅱ和Ⅲ期的诊断一致率分别为88.4%,96.8%和91.6%;ⅠA、ⅠB期的诊断敏感度分别为97.1%、55.6%,特异度分别为57.7%、95.3%;Ⅱ期的诊断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40.0%和100.0%.结论 依据2009年FIGO分期系统,术前MRI诊断Ⅰ、Ⅱ期子宫内膜癌的准确性明显提高.
-
局限期小细胞肺癌锁骨上区淋巴结转移规律及靶区勾画
目的 分析局限期小细胞肺癌(LS-SCLC)锁骨上区淋巴结转移规律,探讨LS-SCLC放射治疗锁骨上区的合理照射范围.方法 收集天津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放疗科2005年1月至201 1年12月接受三维适形放射治疗的LS-SCLC患者的定位CT图像.将锁骨上区细分为5个区域:喉返神经旁区(Ⅰ区、Ⅱ区)、颈内静脉旁区(Ⅲ区)、锁骨上区(Ⅳ区)及其他区(V区),并分析各区转移规律.结果 全组患者锁骨上区转移率为34.5% (60/174).多因素分析显示,纵隔2、3区淋巴结转移是锁骨上区转移的高危因素(P=0.006,P=0.000).锁骨上区转移主要集中在靠体中线的Ⅰ、Ⅲ区.95.0%的锁骨上转移累及Ⅰ、Ⅲ区,该两区阴性而其他区域转移的病例只有3例(5.0%).结论 纵隔2、3区淋巴结阳性的LS-SCLC建议给予锁骨上预防照射.如果需行锁骨上预防照射,其靶区范围或可仅包括双侧颈内静脉外缘以内的区域即可.
-
SHH信号通路在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诱导的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中的作用
目的 探讨sonic hedgehog (SHH)信号通路在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PDGF)诱导的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增殖中的作用.方法 体外培养人大隐静脉VSMC,施加PDGF刺激后应用激光共聚焦显微成像及蛋白印迹(Western blot)检测SHH信号通路分子mRNA的表达变化;分别应用慢病毒介导的RNAi技术及SHH信号通路特异抑制剂cyclopamine阻断SHH通路后,用BrdU掺入法联合Ki-67染色评价细胞增殖情况.结果 激光共聚焦显微成像发现与对照组相比,PDGF刺激能够显著诱导VSMC中SHH信号通路蛋白shh,Patched1及Gli2的表达;同时,蛋白印迹也显示PDGF刺激能够明显增加SHH信号通路分子的表达;Gli2-siRNA慢病毒载体能够抑制Gli2的表达,Gli2-siRNA组BrdU掺入量为对照组的(49±0.6)%;与对照组相比,Gli2-siRNA组Ki-67阳性细胞数也明显减少;蛋白印迹显示SHH信号通路特异抑制剂cyclopamine能够抑制SHH信号通路下游转录因子Gli2的表达;cyclopamine组BrdU掺入量为对照组的(52±0.3)%,与对照组相比,cyclopamine组Ki-67阳性细胞数明显减少.结论 SHH信号通路在PDGF诱导的VSMC增殖中有重要作用.
-
皮质骨挤压钉固定重建前交叉韧带的实验观察
目的 观察皮质骨挤压钉固定重建ACL后的组织学转归.方法 成年新西兰大白兔24只,采用配对设计方法,随机将双膝关节分为常规手术侧(对照组)和皮质骨挤压钉侧(实验组).全麻下取自体趾长伸肌腱,行双侧膝关节ACL重建术,对照组只做常规ACL重建,实验组常规固定ACL后于胫骨隧道外口置入同种异体皮质骨挤压钉.分别于术后4、8、12周处死实验动物,取双侧膝关节标本,观察两组术后的影像学变化及组织学转归.结果 术后4周皮质骨挤压钉组腱-骨界面及肌腱移植物的排列较对照组致密,大量新生骨及血管生成;术后8周皮质骨骨挤压钉组腱-骨界面移行带中新生血管比例为0.48 ±0.12,优于对照组的0.26 ±0.05(P <0.05),骨挤压钉与骨隧道壁出现爬行替代;术后12周骨挤压钉组的腱-骨界面移行带出现成簇的软骨细胞,新生骨面积为(0.41±0.11) mm2,对照组为(0.21±0.10)mm2(P<0.05).结论 ACL重建采用皮质骨挤压钉固定,组织相容性好,有利于腱骨界面再血管化和腱骨愈合,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
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对脊柱关节炎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体外增殖的抑制作用
目的 探讨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hUCMSC)对脊柱关节炎(SpA)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体外增殖的抑制作用.方法 采用随机区组设计或配对设计,将12例SpA患者的PBMC与hUCMSC共培养或单独培养,CCK-8法检测PBMC增殖,并以流式细胞术检测其细胞周期分布;同时将hUCMSC的作用与SpA患者临床资料进行相关分析.结果 hUCMSC抑制SpA患者PBMC体外增殖,比例越大抑制作用越强(P<0.01),直接接触共培养的抑制作用强于Transwell小室培养(57%±17%比32%±12%),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hUCMSC使处于G1期的PBMC增多(86%±3%比68%±5%),处于(S+G2)期的PBMC减少(8%±3%比26%±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hUCMSC的抑制作用与SpA患者的临床资料无相关性.结论 hUCMSC能够抑制SpA患者PBMC的体外增殖,在SpA的临床治疗中具有潜在的应用前景.
-
椎间盘源性腰痛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非特异性腰痛缺乏明确的特异性病理表现,约有85%的非特异性腰痛患者无法得到一个精确的病理解剖学诊断.84%的人群一生中曾有过腰痛的症状,而慢性腰痛的发病率为23%-其中11%~12%人群因此身患残疾或瘫痪.美国审计总署调查显示,在过去的10年,与腰痛相关的医疗花费增长非常迅速,给社会经济带来了沉重的负担[1-2].在无腰痛人群的MRI影像上,研究人员发现了异常表现,如:椎间盘退变、关节突关节肥大、终板的Modic改变等[3-4].然而,部分学者通过临床回顾研究证实了椎间盘退变可增加腰痛的发生风险[5].此外,动物实验也证明了椎间盘退变是腰痛发生的危险因素[6-7].在缺SPARC(富含半胱氨酸的酸性分泌蛋白、骨粘连蛋白)的小鼠中,发现椎间盘退变甚至在78周后出现了椎间盘突出表现,同时伴随有后足跖皮肤冷刺激过敏、躯干轴向不适感、运动功能受损等腰痛表现.从前路穿刺大鼠椎间盘,9周后观察到蛋白聚糖减少、椎间盘高度降低等椎间盘退变表现,且大鼠的后足出现了痛觉过敏的现象.
关键词: -
双侧睾丸浆细胞瘤一例
患者男,53岁.无明显诱因出现左侧睾丸胀痛伴排尿疼痛不适,病情反复发作1个月余,抗炎对症治疗后无明显好转.查体:左阴囊触及7 cm×5 cm×4 cm肿块,质硬、表面欠光滑,触痛明显;右阴囊未及明显肿块,睾丸及附睾无触痛.MRI检查:双侧睾丸肿块在T2WI +FS序列上呈略等低信号,边缘光整,T1WI序列上呈略等高信号,增强后双侧睾丸肿块明显均匀强化(图1~3).腹部CT VR(volume rendering)提示T12、L1、L2及左侧髂骨多处虫蛀状骨质破坏(图4),且左侧髂骨破坏区伴发软组织肿块.影像诊断:双侧睾丸恶性肿瘤伴脊柱、髂骨转移.于全麻下行双侧睾丸肿瘤根治性切除术.病理巨检:左侧睾丸大小6.5 cm ×5.0 cm×3.5 cm,切面见睾丸实性、质软,被肿瘤浸润,质中;右侧睾丸大小约5.5cm×3.0cm×3.0cm,切面见一灰白肿块,直径1.8 cm,境界清.镜检:肿瘤细胞弥漫成片分布,部分有小的纤维间隔,细胞胞质丰富,核偏位,细胞异型明显(图5);免疫组化(图6)示:瘤细胞CD79α(+)、CD138(+)、骨髓瘤原癌基因1(MUM-1)(+)、碱性磷酸酶(PLAP)(+)、K灶(+)、Ki-67瘤细胞阳性率约为20%、CD3(-)、CD20(-)、CD56(-)、CD117(-)、o-Inhibin(-).病理诊断:"双侧睾丸"浆细胞瘤,附睾及精索切缘未见肿瘤累及.
关键词: -
肝、双侧肾错构瘤合并左肾癌一例
患者男,31岁,2007年2月体检发现肝占位,双肾占位,无腰痛、血尿症状.于当地医院行肝切除术,术后诊断:肝错构瘤.2008年8月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腰痛,CT检查显示:右肾血肿约8 cm ×5 cm,考虑肾局部出血,止血对症治疗后缓解.2011年3月发现左肾占位进行性增大,2011年3月23日行左肾部分切除术,术后病理:左肾透明细胞型肾细胞癌(Ⅱ级)并发肾错构瘤(图1).术后给予白介素治疗7个月.2011年12月因"左肾癌部分切除术后9个月余"入天津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肿瘤介入治疗科.查体:双肾区压痛(+)、叩击痛(+).实验室检查:肌酐(CREA)66 μmol/L,尿酸(UA)489 μmol/L,尿素(UREA)4.3 mmol/L.CT检查显示:双肾及肾筋膜囊病灶,富含脂肪,考虑血管平滑肌脂肪瘤;肝脏术后改变.临床诊断为:(1)左肾透明细胞癌(Ⅱ级)术后.(2)双侧肾错构瘤.(3)肝错构瘤.2011年12月20日行选择性肾动脉造影栓塞术(直径100~300μm海藻酸钠微球0.3 g)、肝动脉造影术,手术过程顺利.2011年12月26日、2012年1月4日分别行经皮右侧肾脏病灶氩氦冷冻治疗术、肾脏病灶活检术和经皮左侧肾脏病灶氩氦冷冻治疗术.
关键词: -
肿瘤治疗基本模式的转变——即从破坏性治疗策略向建设性治疗策略的转变
在人类征服癌症的历史上,传统外科手术、化疗、放疗无疑发挥了重要而积极的治疗和探索作用.但坦率地讲,传统的"根治性治疗"是以机体生理和免疫功能的巨大破坏甚至丧失为代价.尽管它反映了抗癌医师们一种善良的愿望和治疗肿瘤的决心、信心,然而在某种意义上有悖于人性化、理性化的治疗理念,在某种程度上制约着肿瘤治疗的进步.例如,19世纪90年代,Halsted在病理解剖学的基础上创立了乳腺癌根治术,随后"扩大根治术"、"超扩大根治术"先后被广泛应用,然而其生存率并未提高.随之根治术的概念被广泛移植到其他肿瘤治疗领域,如头颈部肿瘤根治术、肺癌根治术等.根治术给患者带来了过度的创伤.传统的反复过度的放、化疗导致免疫力的损害和生活质量的降低.直到20世纪80年代,美国著名的肿瘤外科学家Fisher总结了前人的经验教训,在循证医学的基础上,提出了大胆而又科学的学说:乳腺癌一开始就是一种全身性的疾病,原发灶和区域淋巴结的处理方式对患者的生存率无明显影响.从此,乳腺癌根治性切除的势头逐渐得以遏制.然而在此之前,数以百万计的乳腺癌患者已为此付出了巨大的心理、生理和生活质量的代价.如果说Fisher的理论和实践改变了乳腺癌治疗的历史,微创介入、无创治疗联合全身系统治疗特别是生物治疗又将进一步改变乳腺癌治疗的历史,引起乳腺癌治疗的第二次革命,使千千万万乳腺癌患者特别是早期乳腺癌患者受益[1].
关键词: -
抗NMDAR受体相关性脑炎早期免疫治疗是良好结局相关的预测因子
抗NMDA受体抗体相关性脑炎(抗NMDAR脑炎)在2005年首次由Vitaliani等报道,以显著的精神症状、记忆障碍、意识障碍和中枢性低通气为主要临床表现.多见于儿童和伴或不伴有畸胎瘤的青壮年女性,是一种与主要表达于海马神经元细胞膜的抗NMDA受体抗体相关的自身免疫性疾病,近年来逐渐为国内所关注.主要治疗措施为免疫治疗和肿瘤切除.但免疫治疗的有效性及长期疗效缺乏大规模临床试验的评价,且现有证据表明儿童与成人对治疗的反应性不同.
关键词: -
锁定钢板治疗全膝关节置换术术后股骨髁上骨折
在我国接受全膝关节置换术(TKA)的病人逐渐增加,随着术后患者活动量的增加,膝关节假体周围骨折发生的可能性随之增加,且多发于股骨髁上骨折.虽然不是常见但却是较难处理的并发症,有多种固定方式及材料的选择,如一期处理不当将带来严重的后果.本研究对TKA术后并发股骨髁上骨折(Rorabeck分型Ⅱ型)采用锁定钢板内固定[1],获得较好疗效.
关键词: -
64层螺旋CT血管造影对胰腺恶性肿瘤血管受侵与可切除性的评估价值
目的 探讨术前64层螺旋CT血管造影(64-SCTA)在胰腺恶性肿瘤血管受侵程度与可切除性评估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2009年10月至2012年3月34例胰腺恶性肿瘤的术前64-SCTA资料,将胰腺恶性肿瘤对邻近血管的侵犯程度分5级,分别对动脉、静脉的受侵程度与病变的可切除性进行评估,并与详细的手术记录进行了对照.结果 病变邻近动脉受侵程度1级8例,2级6例,3级8例,4级10例,5级2例,评价经典切除术可切除的敏感性为92.9%,特异性为95.0%,准确性为94.1%,阳性预测值为92.9%,阴性预测值为95.0%,Kappa值0.879(P <0.01),ROC曲线下面积为0.943(P <0.01).静脉受侵程度1级0例,2级6例,3级6例,4级13例,5级9例,评价经典切除术可切除的敏感性为78.6%,特异性为95.0%,准确性为88.2%,阳性预测值为91.7%,阴性预测值为86.4%,Kappa值0.752(P <0.01),ROC曲线下面积为0.927(P<0.01).结论 64-SCTA是术前评价胰腺恶性肿瘤邻近血管受侵程度、可切除性的方便、有效方法,准确性高,有很高的临床诊断和应用价值.
-
18氟-氟代脱氧葡萄糖PET/CTA成像无创检测兔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及血栓
目的 探讨18氟-氟代脱氧葡萄糖(18 F-FDG) PET/CTA成像检测兔主动脉易损斑块和预测血栓事件可行性.方法 28只雄性新西兰大白兔,高脂饲料饲喂2周后球囊拉伤腹主动脉,继续间断高脂饲养14周后进行药物诱发实验,以期斑块破裂和形成血栓;在药物诱发实验前后分别行主动脉的PET/CTA成像,分段测量主动脉对FDG的摄取情况(SUV值),成像后处死动物获得主动脉段的大体病理和组织学资料.将PET/CTA成像所得数据与组织病理学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实验中有8只兔死亡,存活的20只兔中有13只(65%)产生血栓,将有无血栓动脉段在诱发实验前的SUVmean及SUVmax值进行比较,结果未形成血栓动脉段显著低于有血栓形成动脉段(0.77 ±0.11比1.10±0.19,P=0.000)及(0.80±0.12比1.23±0.29,P=0.000);将诱发实验后的SUVmean及SUVmax值进行比较,结果未形成血栓动脉段亦显著低于有血栓形成动脉段(0.85±0.17比1.15±0.26,P=0.000)及(0.91±0.19比1.29±0.31,P=0.000).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SUVmean值对动脉段内血栓形成的预测价值.结果 显示ROC曲线下面积为0.898(95% CI0.857~0.939),P=0.000,截断值为0.882.结论 18F-FDP PET/CTA这一无创技术可以用于检测易损斑块,并在一定程度上预测斑块破裂和血栓形成的风险.
-
18氟-氟代脱氧葡萄糖PET/CT显像与传统影像探测乳腺癌治疗后复发与转移的临床价值
目的 探讨18氟-氟代脱氧葡萄糖(18 F-FDG) PET/CT全身显像在乳腺癌治疗后探测复发与远处转移的临床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2011年1至8月期间70例乳腺癌患者的FDG PET/CT资料,比较同期传统影像学检查结果,计算FDG PET/CT显像与传统影像两组评估乳腺癌治疗后复发与转移的准确性、特异性、灵敏性、阳性预测值(PPV)与阴性预测值(NPV).结果 FDG PET/CT显像与传统影像对乳腺癌治疗后复发与转移评估的准确性、敏感性、特异性、PPV 与NPV分别为84.3%、95.6%、64.0%、82.7%和88.9%,传统影像分别为70.0%、68.9%、72.0%、81.6%和56.3%.FDG PET/CT显像发现了3例第二原发肿瘤,FDG PET/CT显像改变了20%患者的治疗方案.结论 与传统影像比较,FDG PET/CT可以更准确地评估乳腺癌治疗后复发与远处转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