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普通外科学文献(电子版)》2015年各期中心主题
摘要: 热忱欢迎踊跃投稿和订阅,要求文稿具有先进性、科学性和实用性,尤其欢迎包括PPT幻灯、手术录像及动画等多媒体形式的稿件,以及循证医学、术式改进、争议问题、基础研究等方面的文章。优先采用对规范手术和创新手术录像。
-
缺氧时人肝癌细胞中乏氧诱导因为-1α、已糖激酶II表达及细胞周期调控的实验研究
目的 探讨缺氧时肝癌细胞SMMC-7721中乏氧诱导因子-1α(HIF-1α)、己糖激酶II(HKII)表达及对细胞周期调控机制的影响.方法 人肝癌细胞SMMC-7721分成3组:缺氧12 h组、缺氧24 h组及对照组.缺氧组分别在缺氧条件下(37℃,5%CO2、2%O2饱和度)培养12 h和24 h,对照组置于正常氧浓度条件下(37℃,5%CO2、21 %O2饱和度)培养24 h.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分布,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HIF-1α表达,荧光定量PCR法检测HKII mRNA表达量.结果 缺氧状态下细胞周期分析处于G0/G1期细胞百分比明显增多,处于G2/M期的细胞减少,并且可见到较明显的凋亡峰的形成,缺氧12 h 组、缺氧24 h组的G0/G1期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P< 0.05);HIF-1α和HKII 在两组缺氧组与对照组比较,其表达量明显增加(P <0.05),缺氧24h组与缺氧12h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缺氧导致细胞阻滞在G0/ G1期,HIF-1α可刺激人肝癌细胞HKII表达的增加,以HIF-1α为药物靶点可望成为治疗肝癌的重要新方法.
-
纳米碳混悬液在甲状腺乳头状癌术中应用的研究
目的:探讨纳米碳混悬液注射对总淋巴结、转移淋巴结的检出情况及对甲状旁腺负显染作用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84例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的临床及病理资料,其中70例为纳米碳混悬液注射组(试验组),214例为常规手术组(对照组)。所有标本常规进行病理检查。结果试验组和对照组总淋巴结检出数分别为1841、2828枚;试验组总淋巴结检出率优于对照组(Z=-4.112,P<0.01)。总转移淋巴结检出数分别为481、754枚;总转移淋巴结检出率试验组优于对照组(Z=-2.457,P=0.014)。试验组Ⅵ区检出的淋巴结及转移淋巴结数检出率优于对照组(Z=-3.819, P<0.01)。试验组中央区清扫组织中检出甲状旁腺比例为25.7%,低于对照组39.7%(Z=-2.521,P=0.012)。结论纳米碳混悬液可被用作示踪剂增加甲状腺癌手术的总淋巴结检出数目,同时是一种创伤小的可保护甲状旁腺的有效方法。
-
乳腺癌BALB/c小鼠生物发光活体成像和小动物18F-FDG PET/CT成像的比较研究
目的 比较生物发光和小动物PET/CT成像技术在BALB/c小鼠乳腺癌原位移植模型中的显像效果,寻找适合的评价乳腺癌肿瘤模型的分子影像学方法.方法 将表达荧光素酶基因的乳腺癌细胞4T1接种于雌性BALB/c小鼠左侧第二对乳房垫下使其成瘤,活体荧光成像和小动物PET/CT成像观察肿瘤的生长情况.18F-FDG PET/CT显像利用IRW软件对图像进行分析,采用感兴趣区技术(ROI)测量组织18F-FDG摄取值.结果 生物发光活体成像操作步骤相对较简单;活体荧光成像系统观察能够特异性地探测到肿瘤组织,小动物PET/CT影像观察发现小鼠体内多数器官组织都有18F-FDG摄取,但肿瘤组织在所有组织、器官中18F-FDG摄取值高;18F-FDG药物吸收时间30~60 min,有放射性,荧光素钾盐药物吸收时间3~5 min,无放射性;小动物PET/CT成像用时20 min,生物发光活体成像用时3 min;小动物PET/CT分辨率<1 mm,生物发光活体成像分辨率1~10 mm;小动物PET/CT呈三维成像,生物发光活体成像呈二维成像.结论 生物发光活体成像比18F-FDG PET/CT特异性好,操作简单,图像采集时间短,价钱便宜,无放射性,可检测细胞存活状态,但小动物PET/CT分辨率较高,可精准定位,图像三维立体,可监测到细胞的代谢能力,为以后实验研究中正确选择活体影像学监测手段提供依据.
-
克隆病合并膀胱内瘘的诊治分析(附12例报告)
目的 总结分析克隆病合并膀胱内瘘的临床特点和诊治策略.方法 多单位联合回顾性统计12例克隆病(Crohn's disease, CD)合并膀胱内瘘的病例数据,包括年龄、性别、症状、治疗措施、手术情况、并发症、术后住院时间及临床随访等情况,资料来源于克隆病临床数据库.结果 克隆病合并膀胱内瘘的症状以气尿为主(66.67%),12例患者均有脓尿;全组病例中行I期受累肠段切除+膀胱修补8例(66.67%);10例术后平均随访24.28个月,无疾病复发.结论 克隆病患者出现气尿为合并膀胱内瘘的主要临床证据;源器官切除+靶器官修补的外科治疗方法 预后良好.
-
3D腹腔镜治疗胃肠肿瘤44例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3D腹腔镜在胃肠肿瘤手术中的应用.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10月至2015年6月应用Olympus 3D腹腔镜系统完成手术44例的临床资料, 其中右半结肠切除术12例,左半结肠切除3例,乙状结肠切除11例,低位直肠前切除术10例,远端胃癌根治术8例,统计分析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等数据. 结果 44例胃肠肿瘤腹腔镜手术均获成功,无中转开腹. 手术时间为(173.52±48.65) min,术中出血量为(71.59±35.17) ml,术后住院时间为(8.66±2.21) d.结论 3D腹腔镜成像系统还原了三维立体手术视野,手术解剖更精细,从而减少手术并发症发生,降低手术难度,缩短手术时间,具有腹腔镜和开腹的优势,适合更复杂的腹腔镜手术.
-
胰岛素强化治疗对胃癌术后胰岛素抵抗的初步观察
目的 探讨胰岛素强化治疗对胃癌患者术后胰岛素抵抗(IR)的影响.方法 将22例胃癌患者随机分为胰岛素强化治疗组和对照组各11例,均在硬膜外麻醉下行根治性远端胃次全切除术,分别于术前和术后第1、3、7天测量空腹血糖(FBG)、胰岛素(FINS)、C-反应蛋白(CRP),使用稳态模式评估法(homeostasis model assessment, HOMA)计算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利用多元相关分析法分析术后HOMA-IR的相关因素.结果 胰岛素强化治疗能明显降低胃癌术后患者的FBG、FINS、lnHOMA-IR(FBG、lnHOMA-IR P< 0.01, FINS P< 0.05)及IR发生率;强化治疗组患者术后CRP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 0.05);lnHOMA-IR与体重指数(BMI)、FINS高度正相关(P< 0.01).结论 胰岛素强化治疗能降低胃癌术后患者的胰岛素抵抗,减轻患者术后的炎性反应.
-
供体骨髓干细胞输注对肝移植术后早期恢复的疗效观察
目的 探讨同期供体骨髓干细胞输注对肝脏移植受者术后早期康复的影响.方法 以2008年3月至12月本中心的30例肝移植患者为研究对象,并进行随机分组.实验组8例,行同期供体骨髓干细胞联合肝脏移植;对照组22例,仅行同种异体肝移植,不行骨髓干细胞输注.观察两组患者术后肝功能恢复情况、急性排斥发生情况、感染并发症发生情况以及术后住院时间和费用. 结果 实验组术后甲基强地松龙用量和出院时每日FK506用量低于对照组[甲基强地松龙用量:(1884±256)mg vs (1314±105)mg,P<0.01;FK506用量:(4.93±0.62)mg/d vs (3.73±0.35)mg/d,P<0.01];实验组术后3个月内急性排斥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0/8 vs 4/22,P<0.05),术后感染并发症发生率两组间无显著性差异;术后第1、3天实验组血清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第7天两组间无显著差异,而血清总胆红素、谷氨酰转肽酶、白蛋白等指标于术后第1、3、7天两组间对比均无显著差异;两组患者平均术后住院时间、住院费用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同期供体骨髓干细胞联合肝脏移植可以降低术后免疫抑制剂用量,减少急性排斥反应发生,一定程度上可减低早期肝脏再灌注损伤,不会增加患者的治疗风险、术后住院时间和费用,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不同胰肠吻合方式胰漏分析
目的 探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D)不同胰肠吻合方式对胰漏发生的影响.方法 回顾2002年2月至2007年5月154例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病例,分别采取胰肠套埋单层吻合105例,双层吻合49例,分析与胰漏相关危险因素及两组间胰漏差异原因.结果 胰漏发生率8.4% (13/154),Logistic回归多变量分析表明:男性、胰腺质地软、非单层胰肠吻合方式是3个与胰瘘相关的独立变量;两种吻合方式间胰漏(单层吻合, 4.8% vs 双层吻合, 16.4%)、术后并发症(单层吻合, 18.1% vs双层吻合, 32.7%)、术后平均住院时间(单层吻合, 18.45±7.11天vs 双层吻合, 22.75±9.73天)、质软胰腺中胰漏(单层吻合, 6% vs双层吻合, 27.6%)有统计学差异.结论 胰肠套埋单层吻合,特别是在质软胰腺中应用可明显减少胰漏发生率.
-
可切除肝细胞肝癌并门静脉主支癌栓治疗策略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分析
目的 探讨肝功能代偿期手术切除或TACE治疗肝细胞肝癌(HCC)合并门静脉主支癌栓的疗效,以及TACE后选择性肝切除术的安全性.方法 选择肝功能Child-Pugh A可切除的原发性肝癌并门脉主支癌栓患者116例,并分为手术组(56例)和肝动脉化疗栓塞组(TACE组,60例).其中TACE组治疗后肿瘤反应评价有效,接受进一步手术治疗的患者纳入TACE+手术组.对比3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存情况.结果 手术组1例术中死亡(1/56,1.78%),并发症发生率高于TACE组(16/56 vs 7/60,P=0.010).手术组、TACE组和TACE+手术组的中位生存时间为11.41、15.34、22.01个月,TACE+手术组的生存时间明显长于手术组(P=0.040).手术组1、2、5年生存率分别为47.27%、24.58%、5.67%;TACE组分别为53.91%、27.18%、6.34%;TACE+手术组分别为79.17%、45.83%、16.67%.多因素分析提示肝硬化、肿瘤位置是患者独立预后相关因素.结论 HCC合并门静脉主支癌栓肝功能代偿良好可切除者,首治TACE后选择性肝切除术是更安全和有效的治疗策略.
-
持续性血液净化治疗肝移植术后高渗血症伴神志障碍的研究
目的 探讨持续性血液净化(CBP)对肝移植术后高渗血症伴神志障碍患者稳定水、电解质平衡和降低血渗透压,阻止代谢性脑病发生和发展的治疗作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肝移植术后高渗血症伴神志障碍患者24例的临床资料,其中10例仅给予降低血渗透压的保守治疗(保守治疗组),14例给予CBP治疗(CBP组). 结果 保守治疗组4例患者高渗血症得以纠正,神志改善.CBP组14例高渗血症均得以纠正,血钠、血尿素氮(BUN)、肌酐水平降至正常;神志恢复清醒者11例(78.6%),GLASGOW评分均改善为14~15分;神志无好转者3例(21.4%).多因继发肺部感染、MODS而预后不佳.结论 在肝移植术后高渗血症伴神志障碍患者中,CBP治疗可有效纠正高渗血症,维持水电解质平衡,改善由于高渗血症导致的神志障碍,减少并发症,提高肝移植术后生存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