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眼科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Ophthalmology 중화안과잡지
- 主管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 中华医学会
- 影响因子: 1.40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0412-4081
- 国内刊号: 11-2142/R
- 论文标题 期刊级别 审稿状态
-
准分子激光角膜上皮瓣下磨镶术与准分子激光屈光性角膜切削术治疗近视的比较
目的研究准分子激光角膜上皮瓣下磨镶术(LASEK)与准分子激光屈光性角膜切削术(PRK)在治疗-8.00 D以下近视的异同.方法 46例近视度数在-1.75 ~ -8.00 D的患者在双眼同时治疗时,其中一只眼行PRK治疗,另一只眼行LASEK治疗,观察上皮愈合时间,记载疼痛程度,对比术后6个月内视力、屈光状态及角膜上皮下雾状混浊(Haze)程度.结果 LASEK组上皮愈合时间平均为3.49 d,PRK组为2.87 d,两者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平均疼痛指数LASEK组为2.04,PRK组为2.45,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术后6个月内两组间视力及屈光度恢复的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并发症的发生无差异.LASEK组术后Haze程度明显低于PRK组(P<0.05).结论 LASEK可以和PRK一样安全有效地治疗低于-8.00 D的近视,并且与PRK相比,可以降低早期疼痛水平,减少Haze并发症的发生.(中华眼科杂志,2004,40:579-583)
-
带虹膜隔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白内障合并虹膜缺损的疗效观察
目的评价带虹膜隔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白内障合并虹膜缺损的疗效,探讨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机制.方法收集25例(27只眼)行带虹膜隔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患者,分析手术疗效和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同时应用房角镜和超声生物显微镜(UBM)观察术后发生继发性青光眼患者的房角结构和人工晶状体襻位置.术后随访时间3~18个月.结果术后患者畏光症状明显减轻或完全消失;术后视力较术前提高≥2行20只眼(74.1%),变化<1行5只眼(18.5%),下降>2行2只眼(7.4%).术后并发症包括继发性青光眼10只眼(37.0%)、散光度数≥2.00 D 17只眼(63.0%)、角膜失代偿2只眼(7.4%)、前房出血2只眼(7.4%)、玻璃体出血3只眼(11.1%)、视网膜脱离1只眼(3.7%).在继发性青光眼10只眼20只人工晶状体襻中,9只襻准确固定在睫状沟内,其他位置包括前房角、睫状突及睫状突后.房角改变包括房角后退、残留虹膜根部前粘连、房角关闭.结论带虹膜隔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可有效治疗白内障合并虹膜缺损;术后继发性青光眼主要与房角损伤有关,人工晶状体襻位置异常、眼内出血、持续性炎性反应也参与其发生.(中华眼科杂志,2004,40:605-608)
-
闪烁光对豚鼠眼球发育及近视形成的影响
目的探讨闪烁光对豚鼠眼球发育及近视形成的影响. 方法将30只4周龄豚鼠随机分为3组,Ⅰ组在闪烁光照明环境中饲养,闪烁方式为亮2 s,暗2 s;Ⅱ、Ⅲ组在日常照明环境中饲养,作为对照,Ⅱ组照明时间为每天12 h,Ⅲ组照明时间为每天24 h.3组中光照度均为200流明.实验6周后分别用检影法测量眼屈光度,A超测量眼轴长度;摘除眼球,用电子天平测量眼球重量,在光学显微镜和透射电镜下观察眼球后极部巩膜、脉络膜和视网膜的组织学改变.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在闪烁光照明环境中饲养的动物发生-7.00 D的近视,眼轴增长0.56 mm,眼球加重68 mg,后极部巩膜细胞数量增多、活性增强、胶原纤维间隙扩大,脉络膜层变窄,视网膜感光细胞外节盘变短、排列不规则.结论闪烁光能促进豚鼠眼球增长、诱导近视的形成. (中华眼科杂志,2004,40:601-604)
-
内皮细胞白细胞黏附分子-1对猪眼小梁细胞形态和细胞骨架的作用
目的研究内皮细胞白细胞黏附分子-1(ELAM-1)对猪眼小梁细胞形态和肌动蛋白细胞骨架的作用,探讨青光眼的发病机制.方法原代培养的猪眼小梁细胞,经白细胞介素1(IL-1)刺激活化后,结合ELAM-1抗体或IgG进一步交联,观察细胞形态、细胞间连接的动态改变及肌动蛋白和细胞厚度的改变.结果未经IL-1作用的猪眼小梁细胞不表达ELAM-1,IL-1作用后猪眼小梁细胞表达ELAM-1.经过IL-1活化的猪眼小梁细胞,结合ELAM-1抗体或IgG进一步交联后,细胞间隙扩大,细胞变圆、变厚,细胞立体感增强;肌动蛋白变稀疏,荧光弥散,细胞的刚性降低,细胞厚度增加.结论猪眼小梁细胞能表达ELAM-1,表达的ELAM-1通过与抗体结合或同时通过IgG交联影响肌动蛋白细胞骨架,改变细胞形态.(中华眼科杂志,2004,40:614-619)
-
人眼睫状体在调节中形态与位置的动态变化
目的了解健康活体人眼在自发视远视近调节中,睫状体形态和位置动态变化的特点.方法利用超声生物显微镜(UBM)的50 MHz高频换能器,对68例正常人眼注视远、近不同视标时睫状体形态、位置的变化进行动态观测和统计学分析. 结果 (1)视近调节时,睫状体前部厚度、睫状突长度、睫状体总面积和环形肌面积增大,睫状突宽度及内尖成角、睫状突与小梁、虹膜、巩膜突的距离,以及其和虹膜、巩膜的夹角减小,前房角开放程度变小.而睫状体后部厚度、纵行肌面积、巩膜虹膜夹角以及小梁虹膜夹角的差异无显著意义.(2)形态各参数间的变化相辅相成、高度一致,位置各参数亦然,但形态与位置之间关系无显著意义.结论人眼视近调节时,睫状体各部肌纤维协调收缩,尤其是环形肌收缩,使睫状突变得尖而细长,睫状体向前向内移动,松弛悬韧带,支持Helmholtz的调节松弛学说.UBM可实时观测人眼调节时睫状体各部分形态和位置等的变化情况.(中华眼科杂志,2004,40:590-596)
-
泪腺肿瘤中细胞黏附分子CD44变异体6及纤维连接蛋白的表达与预后相关性探讨
目的探讨细胞黏附分子CD44变异体6(CD44V6)和纤维连接蛋白(FN)的表达与泪腺肿瘤发生、发展和预后的关系及其临床病理学意义.方法应用链霉亲和素-生物素-过氧化物酶复合物免疫组化法检测49例泪腺良恶性肿瘤组织和8例正常泪腺组织的CD44V6和FN蛋白的表达.并对检测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CD44V6、FN蛋白在良性混合腺瘤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30.8%(8/26)和80.8%(21/26),在泪腺恶性肿瘤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0.9%(14/23)和34.8%(8/23),经统计学分析,恶性组的阳性表达率与良性组的阳性表达率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在复发肿瘤标本中,CD44V6、FN蛋白的阳性表达率与无复发组的阳性表达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两者表达呈显著负相关性(P<0.01).结论 CD44V6、FN在泪腺肿瘤的发生、发展及复发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且2者的表达呈负相关性,检测CD44V6、FN蛋白的表达有助于了解泪腺肿瘤生物学行为及对患者预后的判断.(中华眼科杂志,2004,40:620-624)
-
双眼协动参数在近视眼的差异研究
目的探讨调节和辐辏的关系在近视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本研究对象包括31例成人正视者与46例成人近视者,近视者又分为高度近视者(>-6.00 D)、中度近视者(-6.00~-3.25 D)和轻度近视者(-3.00~-0.50 D).双眼协动参数测量包括远距隐斜、近距隐斜及正、负相对调节,对不同屈光度数组的计算性调节(AC/A)进行分析和比较.结果近视组的计算性AC/A高于正视组,且计算性AC/A有随近视程度加深而增加的趋势.近视组和正视组的远隐斜及负相对调节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但近视组的正相对调节其绝对值显著低于正视组(P<0.05),且近视组的近隐斜较正视组的近隐斜有内隐斜倾向(P<0.05).结论调节、辐辏及其相互作用协动参数在近视者中有明显的差异,AC/A为该差异的关键参数,并因近视度数增高而呈上升趋势,AC/A增高表明近视者在近距离工作时存在视网膜离焦趋势.(中华眼科杂志,2004,40:583-586)
-
病理性近视的相干光断层扫描
目的研究病理性近视的相干光断层扫描(OCT)的图像特征.方法对100例(195只眼)高度近视患者行OCT检查.患者年龄16~76岁.屈光度数-6.00~-36.00 D.结果 OCT检查正常者7只眼(3.6%),视网膜色素上皮及脉络膜毛细血管光带不均匀和薄变者161只眼(82.6%),黄斑全层裂孔21只眼(10.8%),其中合并视网膜脱离10只眼(5.1%),黄斑限局性视网膜浅脱离24只眼(12.3%),其中合并视网膜劈裂7只眼(3.6%), 黄斑脉络膜新生血管膜19只眼(9.7%),Fuchs斑9只眼(4.6%),厚的黄斑出血3只眼,黄斑前膜18只眼(9.2%),常合并有视网膜水肿.黄斑视网膜神经上皮薄变5只眼(2.6%),漆裂纹3只眼(1.5%).结论与裂隙灯全视网膜显微镜检查比较,OCT在观察视网膜色素上皮和脉络膜毛细血管改变,确诊黄斑裂孔,发现小的神经上皮脱离和劈裂,诊断黄斑前膜,神经上皮薄变等方面均有优越性.但对薄的黄斑出血及小色素点不能分辨,对厚出血与色素难以分辨,因而也有其局限性.(中华眼科杂志,2004,40:597-600)
-
联合应用软骨素酶和基质金属蛋白酶3诱导产生玻璃体后脱离的实验研究
目的研究联合应用软骨素酶(CA)和基质金属蛋白酶3(MMP-3)诱导产生玻璃体后脱离(PVD)的效果,以期寻找一种安全、高效的辅助或替代机械性玻璃体手术的药物.方法 24只健康成年灰兔随机均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分别注射0.2 U CA+10 ng MMP-3和BSS.注射前后分别行肉眼、裂隙灯显微镜、间接检眼镜和视网膜电图检查.分别于注射后30、60 min及1周摘除眼球,并行光镜、透射电镜和扫描电镜检查.结果组织病理学检查,实验组于注射后30、60 min及1周分别有3/7、7/7、7/7的兔眼形成不同程度的PVD,其中分别有0/7、1/7、5/7的兔眼形成完全性PVD;对照组仅1只眼形成非常局限的PVD.各组均未见视网膜结构和功能异常.结论联合应用CA和MMP-3可在较短时间内成功诱导玻璃体后脱离;两者有明显协同作用,且玻璃体液化和玻璃体视网膜粘连的松解基本同步;0.2 U CA和10 ng MMP-3联合玻璃体腔内注射的剂量安全有效,可作为玻璃体手术的辅助剂CA与MMP-3诱导玻璃体液化和后脱离的效力与剂量及作用时间呈正相关.(中华眼科杂志,2004,40:625-631)
-
准分子激光治疗性切削联合屈光性切削治疗伴有角膜混浊的近视眼
目的了解准分子激光治疗性切削(PTK)联合屈光性切削(PRK)治疗伴有角膜混浊近视眼的方法及疗效.方法激光加刮除去除角膜上皮,PTK切削混浊角膜,直径为7.0 mm.PRK作近视切削,直径为6.0 mm.对于角膜不平者术中用黏弹剂填平后再行上皮去除及PTK.PTK切削深度为影响视力的角膜混浊深度减去PRK及上皮切削厚度.结果 54例(79只眼)伴有角膜混浊的近视眼治疗后随访1年以上,术前平均屈光度数为(-6.73±4.17)D,平均佳矫正视力为0.63,角膜混浊原因包括感染、机械外伤、化学烧伤、热烧伤、手术后瘢痕及其他原因.术中PTK联合PRK平均切削深度为(124.63±53.31)μm.术后50只眼(63.3%)切削区角膜上皮下雾状混浊(Haze)≤Ⅰ级,69只眼(89.9%)裸眼视力等于或超过术前佳矫正视力,平均为0.74.角膜表面较术前光滑,散光减轻.结论 PTK联合PRK是治疗伴有角膜混浊近视眼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中华眼科杂志,2004,40:587-589)
-
从循证医学角度分析中华眼科杂志已发表临床疗效研究论文的质量
目的探讨我国眼科领域的临床疗效研究水平,为循证医学(EBM)研究提供可靠证据.方法按照EBM标准,对中华眼科杂志1983~2002年间,发表的全部涉及临床疗效的论文进行检索和分析.结果临床疗效研究论文共152篇;其中属于随机对照试验35篇,临床对照试验8篇,共计43篇,占临床疗效研究论文的28.1%,且在随机分组、对照设置、盲法、基线资料、随访、失访、并发症报告及统计分析等方面均存在较多问题.在属于对照实验的论文中,有10篇(23.3%)论文描述了随机或半随机分组的具体方法;采用安慰剂对照和开放对照的文章分别是3篇(7.0%)和9篇(20.9%);盲法研究性论文7篇(16.3%);有随访结果,并提供较为详细随访资料的论文25篇(58.1%);未见分析混杂、偏倚、干扰和沾染等因素影响临床疗效研究质量的论文;未见在项目设计时进行了样本含量估算的论文;15篇(34.9%)论文中的部分或全部数据未标明显著性检验方法,仅有P值.结论我国眼科领域的部分临床科研设计方法不够严谨,从而影响研究结果的真实性和可靠性.重视对眼科医师进行临床科研设计方法的培训,严格控制研究质量,对提高我国的临床疗效研究水平至关重要.(中华眼科杂志,2004,40:609-613)
-
眼眶颗粒细胞瘤一例
眼眶肿瘤种类繁多,但其中颗粒细胞瘤临床很少见.现将本院收治的1例报告如下.患者女,41岁.因右眼眶及右面部胀痛两年余,眼球突出1年余,以"右眶内肿瘤"收入院.眼部检查:右眼视力0.4,矫正视力3.00 DC×95°=1.2,左眼视力0.7.右眼球突出,眼下睑轻度凹陷,沿眶下缘深部可触及黄豆大小肿物,质中,表面光滑,不能活动,压痛明显.双眼前、后节均未见异常.
-
上巩膜畸胎瘤一例
患者女,11岁,因发现双眼白眼球长肿物10余年,于2002年7月19日入院.患儿父母非近亲结婚,其母孕期平稳,足月顺产,生后即发现患儿双眼上方白眼球长肿物,因经济条件差未予诊治.肿物随患儿年长而稍长大,2002年因影响外观来我院就诊.一般体检未见异常.
-
近视眼祈望合理矫治
现代医学对于近视眼仍停留在认识阶段.近年来随着高新科技的应用,光学矫正近视眼有了重大进展,尤以眼屈光手术令人瞩目.我国近视眼的矫治特色鲜明,然而教训亦多.通过戴镜,已使千百万近视眼患者远视力得到改善,且一些接受手术者确已因满足了特殊需求而受益.但人们(特别是近视眼学生)更希望根治近视,告别眼镜.对此,有必要就近视眼认识与矫治方法上存在的诸多问题,特别是如何争取合理矫治近视作一分析,并提出几点建议供参考.
-
正常人角膜神经的共焦显微镜观察
角膜内感觉神经的保护作用十分重要,交感神经纤维可调节角膜上皮完整性、上皮的增殖及伤口的愈合等.以往对角膜神经的研究方法多为离体检查,共焦显微镜作为一种新型的光学显微镜,可在活体上对角膜从四维(三维空间和时间)水平进行实时扫描成像[1-4].我们对37例(42只眼)正常人进行了共焦显微镜检查,以了解正常角膜内神经的形态,为各种病理状态下角膜神经形态的研究提供参考.
-
糖基化对牛α-晶状体蛋白分子伴娘功能的作用
α-晶状体蛋白作为晶状体的主要结构蛋白,是维持晶状体结构和屈光特性的重要物质,其分子伴娘功能对保护晶状体透明具有决定性作用.糖基化可修饰α-晶状体蛋白,影响其分子伴娘功能,参与年龄相关性白内障和糖尿病性白内障的形成[1,2].本研究通过观察6-磷酸果糖(fructose-6-phosphate,F6P)和核糖对α-晶状体蛋白的修饰和影响,证实糖基化在白内障形成中的作用机制.
-
线粒体膜通透转换孔对过氧化氢诱导的兔晶状体上皮细胞凋亡的调控作用
线粒体在细胞凋亡过程中的作用受到广泛关注.晶状体上皮细胞凋亡被认为是各类白内障(除先天性白内障外)形成的细胞学基础.本研究使用环孢霉素A(cyclosporine A,CsA)阻断线粒体膜通透转换孔(mitochondrial permeability transition pole, MPTP),观察晶状体上皮细胞在氧化损伤出现凋亡时其线粒体功能的改变,以及MPTP在此过程中的作用.
-
对比敏感度在眼科的临床应用
视觉系统重要的功能是形觉,即不仅能看到物体,而且能分辨其形状.目前在临床上评价形觉的主要手段是视力表,但单纯用视力表检查视角大小,只能反映黄斑对高对比度(即图形的反差很明显)小目标的分辨能力.例如,用白纸黑字的视力表检查,两人的视力相等,换用灰纸黑字的视力表检查,两人的视力就不一定相等.
-
全国视光学专题学术研讨会纪要
由中华眼科杂志编辑部主办的全国视光学专题学术研讨会于2004年6月30日至7月2日在山东省青岛市举行.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主任委员中华眼科杂志总编辑赵家良、常务副总编辑何守志、副总编辑谢立信(中国工程院院士)、褚仁远,山东省眼科学分会主任委员李镜海,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视光学组组长瞿佳及视光学和相关专业的专家王勤美、牛兰俊、王铮、杜之渝、陆文秀、李莹、吕帆、周行涛等教授出席了本次会议并作精彩专题报告.
-
北京同仁眼库登记待捐献者状况初步分析
随着角膜移植手术的开展和普及,越来越多的医院面临角膜短缺的问题.尽管北京同仁眼库自1992年成立以来就开展了有关眼球捐献的宣传和登记,目前约32 000人登记愿意身后捐献眼球,但是每年实际发生的眼球捐献仍然不能满足临床需要.因此,我们统计并调查了北京同仁眼库部分登记者的基本情况,以期确定采用待捐献眼球者登记的方法是否有效,以及可能的改进措施.
年 | 期数 |
2019 | 01 02 |
2018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7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6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5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4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3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2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1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0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9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8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7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6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5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4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3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2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1 | 01 02 03 04 05 06 |
2000 | 01 02 03 04 05 06 |
1999 | 01 02 03 04 05 06 |
1996 | 05 |
1989 | 0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