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眼科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Ophthalmology 중화안과잡지
- 主管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 中华医学会
- 影响因子: 1.40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0412-4081
- 国内刊号: 11-2142/R
- 论文标题 期刊级别 审稿状态
-
筋膜囊下浸润麻醉对视网膜脱离患者术中视觉影响的研究
目的 研究筋膜囊下浸润麻醉对视网膜脱离患者在玻璃体切除术或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联合玻璃体切除术过程中的视觉影响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前瞻性病例系列研究.2012年10月至2013年12月于汕头国际眼科中心就诊的视网膜脱离患者104例(104只眼),于筋膜囊下浸润麻醉后行玻璃体手术或前后段联合手术.在麻醉后的5 min、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后、核心部玻璃体切除后、周边玻璃体切除后和手术结束时,排除对侧眼的影响和显微镜的光漂白作用,实时调查患者能否看到显微镜的亮光.并在术前1天、术后1.5个月和3个月分别检查术眼佳矫正视力和视觉诱发电位(VEP)并进行对比.不同手术方式,是否去光漂白效应的黑矇检出率比较采用卡方检验;黑矇与无发生黑矇患者的年龄、术眼术前视力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手术前后视力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VEP振幅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结果 未排除对侧眼影响时,在各个检查点黑矇发生率均为0.严密遮盖排除对侧眼影响后,麻醉后5 min、白内障摘除术后、核心部玻璃体切除术后、周边部玻璃体切除术后及术毕时,术眼黑矇检出率分别为72.1%(75/104)、93.8%(75/80)、96.2%(100/104)、96.2%(100/104)及86.5%(90/104).排除光漂白影响后,各相应检查点黑矇检出率分别为51.9%(54/104)、85.0%(68/80)、85.6%(89/104)、84.6%(88/104)及66.3%(69/104).严密遮盖对侧眼及排除光漂白作用后,至少在术中某个阶段出现黑矇的发生率为95.2%(99/104).去漂白后真正黑矇的99例患者中,54.5%(54/99)患者黑矇发生在筋膜囊下浸润麻醉后的5 min内.30.3%(30/99)术中黑矇的患者在手术结束时恢复光感,所有患者在术后第1天均恢复光感以上视力.术前、术后1.5和3个月患者平均佳矫正视力分别为1.75±0.78、0.96±0.63、0.92±0.5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50.61,P<0.01).术前图形VEP未能引出波形者,分别有43.6%(24/55)和61.4%(35/57)的患者于术后1.5和3个月复查时重新引出波形;术前顺利引出波形者,术后图形VEP振幅较术前显著提高(t1.5个月=-2.69,t3个月=-2.97;P<0.05).结论 大部分患者于筋膜囊下浸润麻醉后行玻璃体切除术或前后段联合手术的不同阶段可出现黑矇.推测麻醉剂对视觉冲动传导的阻断作用是导致术眼黑矇的主要原因,光漂白作用也有一定影响.黑矇为一过性,对视功能的恢复无明显影响.
-
单层内界膜翻转治疗高度近视眼黄斑裂孔视网膜脱离的临床观察
目的 比较单层内界膜翻转与内界膜剥除对高度近视眼黄斑裂孔视网膜脱离视网膜复位率、黄斑裂孔闭合率及视力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队列研究.2014年2月至2016年3月于武汉爱尔眼科医院接受玻璃体切除联合内界膜剥除或单层内界膜翻转治疗的适度高度眼近视患者的临床资料,共35例(35只眼)纳入本研究.其中男性7例(7只眼),女性28例(28只眼);年龄43~76岁,平均年龄(59.83±8.59)岁.其中内界膜剥除组17只眼,内界膜翻转组18只眼.所有患者于手术前及手术后行佳矫正视力(logMAR视力)、OCT检查.术后均保持头低位休息3~4周,随访6个月以上,观察患眼手术后视网膜复位率、黄斑裂孔闭合率及佳矫正视力情况.术后两组间视力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黄斑裂孔闭合率及视网膜复位率比较用Fisher精确概率法.结果 内界膜剥除组与内界膜翻转组所有患者的视网膜均成功复位.内界膜剥除组17只眼中8只眼黄斑裂孔闭合(8/17),内界膜翻转组18只眼中16只眼黄斑裂孔闭合(16/18),两组黄斑裂孔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术后末次随访时,内界膜剥除组佳矫正视力为1.57±0.24,内界膜翻转组为1.52±0.19,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753,P=0.457).术后内界膜剥除组患者视力提高的幅度为0.20±0.34,内界膜翻转组为0.34±0.41,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134,P=0.265).结论 单层内界膜翻转术是治疗适度高度近视眼黄斑裂孔视网膜脱离的有效方法,能提高黄斑裂孔的闭合率,有利于黄斑中心凹结构的恢复.
-
我国40岁以上自然人群闭角型青光眼致盲率研究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
目的 评估我国40岁以上自然人群闭角型青光眼的总致盲率,比较推行与未推行防治体系地区闭角型青光眼致盲率的差异.方法 检索Pubmed、ScienceDirect、Springer Link、国家知识基础设施(CNKI)、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5个数据库,查找国内闭角型青光眼患病率和致盲率的原始研究.人群限定为年龄>40岁,研究现场限定为基于社区,研究的发表时间不限.2名研究人员遵循纳入排除标准,独立完成文献检索、数据提取及方法学质量评价.采用R语言进行Meta分析.结果终纳入5篇原始研究文献,共计观察26437例40岁以上社区自然人,其中306例为闭角型青光眼患者,闭角型青光眼致双眼盲和单眼盲患者113例.随机效应模型Meta分析结果显示,总致盲率为38.3%[95%CI(28.1%,49.6%)].北京地区在推行由疾病筛查、早期干预、关键技术共同组成的防治体系后,闭角型青光眼的总致盲率由38.7%[95%CI(26.6%,51.9%)]下降至25.0%[95%CI(13.2%,40.3%)],降幅达到35.4%.亚组分析结果显示,未推行防治体系地区的闭角型青光眼的总致盲率为41.4%[95%CI(30.0%,53.9%)],明显高于推行防治体系的北京地区;根据敏感性分析结果,在剔除未推行防治体系组的异质性来源后(I2=0%),未推行防治体系地区的闭角型青光眼总致盲率为35.3%[95%CI(29.4%,41.7%)],仍高于推行防治体系后的北京地区.结论 目前我国40岁以上自然人群闭角型青光眼的总致盲率在国际上仍处于较高水平.推广由疾病筛查、早期干预、关键技术共同组成的防治体系后,北京地区闭角型青光眼的总致盲率降低,明显低于未推广防治体系地区.
-
新生儿窒息并发视网膜出血的临床观察
目的 探讨新生儿窒息并发视网膜出血的发生情况及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将2012年9月至2015年6月在嘉兴市妇幼保健院出生,入住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的721例新生儿窒息患儿纳入本研究,根据出生后1 min的新生儿评分(Apgar)评分分为轻度窒息和重度窒息患儿.采用第3代广角数码视网膜成像系统RetCamⅢ进行眼底检查,视网膜出血根据Fegge法分为Ⅰ、Ⅱ、Ⅲ度.记录窒息新生儿出生时情况及母亲孕期、分娩时状况.进入统计的因素包括出生体重、是否早产、性别、分娩方式、窒息程度、有无头皮血肿、是否颅内出血、有无胎儿宫内窘迫、产妇年龄、母亲产前并发症.采用趋势χ2检验、单因素χ2检验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判断窒息程度与视网膜出血严重程度之间关系,筛选和判定新生儿窒息并发视网膜出血的危险因素.结果 721例窒息新生儿中发生视网膜出血204例,占28.29%.204例视网膜出血中,Ⅰ度视网膜出血77例,占37.75%;Ⅱ度视网膜出血38例,占18.63%;Ⅲ度视网膜出血89例,占43.63%;4例出现血玻璃体出血.721例窒息新生儿,轻度窒息673例,占93.34%;重度窒息48例,占6.66%.673例轻度窒息新生儿中发生视网膜出血177例,Ⅰ度视网膜出血68例,占38.42%;Ⅱ度视网膜出血36例,占20.34%;Ⅲ度视网膜出血73例,占42.24%.48例重度窒息新生儿中发生视网膜出血27例,Ⅰ度视网膜出血9例,占33.33%;Ⅱ度视网膜出血2例,占7.41%;Ⅲ度视网膜出血16例,占59.2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2.336,P=0.000),表明不同窒息程度的视网膜出血程度存在差异,随着窒息程度加重,视网膜出血程度也随之加重.相关因素分析发现分娩方式(χ2=158.643,P<0.05)、孕周(χ2=24.522,P<0.05)、出生体重(χ2=11.916,P<0.05)、窒息程度(χ2=19.809,P<0.05)与视网膜出血的发生有相关性,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变量分娩方式、窒息程度为窒息新生儿视网膜出血的危险因素(OR=0.085,0.304).结论 新生儿窒息并发视网膜出血发生率为28.29%,分娩方式和窒息程度是影响视网膜出血的危险因素,窒息程度加重,视网膜出血程度也随之加重.
-
富氢盐水对大鼠干眼模型眼表的保护作用
目的 探讨富氢盐水对东莨菪碱诱导的大鼠干眼模型眼表的保护作用.方法 实验研究.6周龄Wistar健康雌性大鼠30只(60只眼),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正常对照组、干眼组、富氢盐水滴眼组、生理盐水滴眼组、富氢盐水腹腔注射组和生理盐水腹腔注射组,每组各5只(10只眼).皮下注射东莨菪碱制备干眼模型,并于7、14、21、28 d对各组大鼠行泪液分泌试验(SⅠt)、泪膜破裂时间(BUT)、角膜上皮荧光素钠染色评分.于28 d制作眼球石蜡切片,行HE染色、过碘酸-雪夫(PAS)染色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采用两因素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比较各组不同时间点整体上的差异,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各组间同一时间点的差异,进一步两两比较采用LSD检验.结果 实验前及实验后7、14、21、28d的SⅠt值在富氢盐水滴眼组和富氢盐水腹腔注射组分别为(3.625±1.157)、(3.313±0.704)、(3.250±0.535)、(3.313±0.372)、(3.375±0.582)mm和(3.500±1.019)、(2.893±0.656)、(3.321±0.668)、(3.179±0.575)、(3.214±0.871)mm;BUT值分别为(2.750±0.707)、(2.688±0.594)、(2.813±0.753)、(3.000±0.756)、(2.750±0.707)s和(3.000±0.679)、(2.321±0.464)、(2.750±0.753)、(3.214±0.699)、(2.679±0.608)s;角膜上皮荧光素钠染色评分分别为(6.250±0.707)、(8.875±0.641)、(8.750±0.707)、(9.250±0.463)、(8.250±1.282)分和(6.000±0.679)、(9.143±1.027)、(8.857±0.770)、(9.143±0.949)、(8.500±0.760)分.14 d时各组大鼠的SⅠt、BUT、荧光素钠染色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5.194,3.894,16.487;P<0.05);富氢盐水滴眼组和生理盐水滴眼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富氢盐水腹腔注射组和生理盐水腹腔注射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富氢盐水滴眼组和富氢盐水腹腔注射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至28 d始终保持稳定.28 d时取眼球,行HE染色、PAS染色和免疫组化染色,结果示富氢盐水滴眼组和富氢盐水腹腔注射组大鼠角结膜上皮均变平整规则,细胞层次减少,水肿减轻,杯状细胞大小趋于正常,鳞状上皮化生和炎性反应程度减轻.结论 富氢盐水滴眼或腹腔注射均可缓解大鼠干眼体征,改善大鼠角结膜组织病理损伤;从用药14 d起富氢盐水对干眼大鼠眼表的保护作用明显优于生理盐水.
-
梅毒性后极部鳞样脉络膜视网膜炎临床表现及影像学特征
目的 探讨急性梅毒性后极部鳞样脉络膜视网膜炎(ASPPC)的临床表现及影像学特征.方法 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收集2011年至2016年就诊于北京同仁眼科中心的10例急性梅毒性后极部鳞样脉络膜视网膜炎的患者,其中男性6例(10只眼),女性4例(8只眼),年龄(43.4±11.6)岁,总结其临床表现及OCT、自发荧光、FFA、ICGA检查结果.结果 10例ASPPC患者多因出现视力下降(8/10)而就诊,以双眼发病为主(8/10).患眼初始视力介于指数到0.8,平均视力0.3(中位数).眼压正常.仅1例患者出现轻度前房炎性反应.眼底病变均集中在以黄斑为中心的后极部,表现为:6只眼(6/18)为鳞样病灶型、4只眼(4/18)为弥漫黄白病灶型、7只眼(7/18)为混合型(二者均有).OCT示病变主要累及外层视网膜,显著特征是:椭圆体层部分或全部消失、结构紊乱或不清;RPE结节;玻璃体内细胞.此外,可见黄斑中心小凹下部分神经上皮脱离,脱离处细沙样高反射点状物.自发荧光、FFA、ICGA检查显示病变范围与形态均与眼底表现基本一致.自发造影表现为斑片状或弥漫高荧光区.自发荧光检查结果示病灶边界欠清;病变区静脉期后期开始轻度高荧光,随着时间荧光进行性增强,晚期渗漏;5只眼(5/12)病灶区的血管出现晚期管壁着染.ICGA示病变区中晚期低荧光,其内夹杂针尖状高及更低荧光点.结论 ASPPC患者表现为急性双眼显著视力下降,而眼底改变轻.ASPPC影像学特征为眼底像、FA、ICG、自发荧光检查基本一致的病变范围以及OCT所示的椭圆体层的破坏、RPE层结节、玻璃体内细胞.以上临床和影像学表现属于一种特征性的眼梅毒,对于其鉴别诊断十分重要.
-
特发性全层黄斑裂孔手术中消毒空气与全氟丙烷填充效果的比较
目的 比较消毒空气和全氟丙烷(C3F8)用于玻璃体切除术后眼内填充以治疗特发性全层黄斑裂孔的手术效果.方法 病例对照研究.选择2013年1月至2015年1月在北京协和医院确诊并行玻璃体切除术的特发性全层黄斑裂孔患者69例(73只眼),53只眼使用消毒空气填充玻璃体腔(空气组),其余20只眼使用10%C3F8填充(C3F8组).两组患者间术前、后的佳矫正视力(BCVA)、裂孔直径及光感受器细胞层破坏直径等进行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两组患者裂孔闭合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结果 空气组的术前佳矫正视力平均(0.10±0.49),黄斑裂孔直径平均(777.9±320.7)μm,光感受器细胞层破坏平均(1709.3±516.0)μm;术后1个月黄斑裂孔闭合率为90.6%(48/53),佳矫正视力平均(0.17±0.41),光感受器细胞层破坏直径平均(820.5±598.0)μm.C3F8组的术前佳矫正视力平均(0.07±0.50),黄斑裂孔直径平均(853.9±355.0)μm,光感受器细胞层破坏平均(1480.5±429.9)μm;术后1个月黄斑裂孔闭合率为95.0%(19/20),佳矫正视力平均0.12±0.49,光感受器细胞层破坏直径平均(762.5±658.0)μm.两组间的闭合率(χ2=0.019)、手术前后的BCVA(t=-1.689)、裂孔直径(t=-0.837)及光感受器细胞层破坏直径(t=0.338)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玻璃体切除手术联合消毒空气填充治疗特发性全层黄斑裂孔效果和安全性均与C3F8近似,即使在大直径裂孔中仍可得到满意效果.
-
精准诱导干细胞分化视网膜神经节细胞的研究进展
视网膜神经元的损伤和修复与神经性视觉损伤发生、发展和转归密切相关.精准诱导干细胞分化视网膜神经节细胞(RGCs)及移植为青光眼和视神经退行性病变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本文通过总结干细胞的应用分类和RGCs发育特性,分析干细胞定向分化RGCs的诱导方法及存在的问题,为临床干细胞替代治疗受损RGCs提供理论基础和参考.
-
基因编辑在眼部遗传性疾病中的研究进展及应用
基因编辑是一项应用核酸酶识别并剪切特异性基因组DNA序列,导致DNA双链断裂后利用细胞内的DNA修复途径,如非同源末端连接、同源定向修复等,插入、替换或删除靶基因的技术.人类遗传性眼病和有眼部表现的全身遗传性疾病有600余种,其中大部分病因尚未完全阐明且无有效治疗方法.应用基因编辑技术,靶向改变动物基因组,建立眼部遗传性疾病的动物模型,可以明确目标基因与疾病表型之间的关系,为研究遗传性眼病的发病机制提供了有效的方法.此外,通过基因编辑改变致病基因也为遗传性眼病的基因治疗带来了希望.本文对归巢核酸内切酶、锌指核酸酶、转录激活因子样效应物核酸酶、成簇规律间隔短回文重复序列(CRISPR)/CRISPR相关蛋白9共4种基因编辑工具酶的分子特点进行综述,并总结现阶段基因编辑在遗传性眼病发病机制研究中的应用.
-
弱视患者大脑功能与结构异常的研究进展
自20世纪60年代发现弱视动物模式的弱视眼优势柱向非剥夺眼转移,后继出现了大量关于弱视神经机制的研究.多年来国内外学者从动物实验、神经电生理、脑功能成像等多角度对弱视的发病机制进行探索,为弱视大脑皮层功能和结构研究提供了许多新的思路.行为学研究发现弱视不仅存在初级视觉皮层功能的损伤,也存在高级视觉认知功能的缺陷.越来越多的研究认为弱视患者初级视觉皮层的功能异常尚不足以解释弱视患者在行为学方面所表现的视功能异常.尤其近年来神经电生理和影像学技术的应用,发现弱视患者的皮层损伤不仅局限于初、高级视觉皮层,也累及与之相连的传导通路和复杂的网络连接,并且弱视患者也存在视放射及多个与视觉相关的脑区白质神经网络结构异常.本文对近几年有关弱视脑部功能与结构损伤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
微创玻璃体手术并发症不容忽视
经平坦部玻璃体切除术是目前治疗复杂性玻璃体视网膜疾病的重要手段,而微创玻璃体手术更是玻璃体切除手术技术发展过程中的重要里程碑.尽管微创玻璃体手术具有许多优势,但眼科医师必须认识到微创玻璃体手术并不是微切口玻璃体手术,不能仅仅追求缩小切口而忽略玻璃体手术的精髓,不重视适应证的合理选择,低估手术风险和手术并发症.术者必须对手术并发症及其处理原则了然于心,才能以微小的手术创伤,为患者带来好的治疗效果.
-
激光点烟器致黄斑裂孔
患者男性,29岁.因在修理激光点烟器过程中突然眼前一亮后视物不清,就诊于沧州市中心医院眼科.眼部检查:视力右眼为1.2,左眼为1 m指数;右眼前节和眼底未见明显异常,左眼前节未见异常,左眼底可见黄斑区裂孔(精粹图片1中A).
关键词: -
第3代《立体视觉检查图》出版
颜少明教授编著的第3代《立体视觉检查图》近日已由人民卫生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该图第1版是海军总医院颜少明和中科院生物物理所郑竺英两教授合作,于1985年率先在我国研制出版的我国第1部随机点《立体视觉检查图》.在全国广泛应用,开辟了一个新的领域."颜氏立体图"备受青睐,现已成为国内眼科经典权威力作.2004年第2代《数字化立体视觉检查图》问世,该图于2006年出版英文版,走出国门.
关键词: -
"解剖""、形态"词意辨析及其规范使用建议
解剖学是研究动物、植物和人体的形态、结构及其发生发展规律的学科[1].人体解剖学是研究健康人体各系统、器官和组织形态结构的学科[2].解剖是为研究人体或动植物体各器官的生理结构,用特制的刀、剪把人体或动植物体剖开.由此可见,"解剖学"是名词",解剖"是动词.
关键词: -
光学相干层析血流成像的读片常识及要点
光学相干层析血流成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ic angiography,OCTA)是一种在平面(en face)OCT的基础上,采用分频幅去相关血流成像(split-spectrum amplitude decorrelation angiography SSADA)方法[1],无创显示视网膜及脉络膜血流形态及变化的新技术.目前,OCTA已应用于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病变[2]、脉络膜新生血管[3]、息肉样脉络膜血管病变[4]和糖尿病视网膜病变[5]等多种视网膜、脉络膜病变的诊断和治疗中,具有广阔的临床应用前景.充分了解OCTA的操作技术特点,掌握OCTA的图片特征及读片要点,才能更好地将该技术应用于临床,提高视网膜脉络膜血管疾病的诊疗水平.
关键词:
年 | 期数 |
2019 | 01 02 |
2018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7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6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5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4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3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2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1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0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9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8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7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6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5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4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3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2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1 | 01 02 03 04 05 06 |
2000 | 01 02 03 04 05 06 |
1999 | 01 02 03 04 05 06 |
1996 | 05 |
1989 | 0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