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MG-36e-CD::upp重组质粒的构建及鉴定
摘要: 目的:探讨利用分子生物学基因重组技术构建PMG-36e-CD::upp自杀基因重组质粒的方法.方法:用小量制备质粒DNA的方法分别提取表达型质粒载体PMG-36e和自杀基因pORF-CD::upp,以质粒pORF-CD::upp为模板PCR扩增CD::upp基因,表达型质粒载体PMG-36e与自杀基因CD::upp分别用限制性内切酶Sac Ⅰ与Sal Ⅰ进行双酶切,T4DNA连接酶16℃恒温水浴过夜连接,转化入感受态JM109,筛选单克隆提取重组质粒PMG-36e-CD::UPP进行1%琼脂糖凝胶电泳鉴定,双酶切鉴定,PCR鉴定,及测序鉴定.结果:重组质粒PMG-36e-CD::upp经1%琼脂糖凝胶鉴定,分子量为5.5Kb,与其标准分子量大小一致;重组质粒PMG-36e-CD::upp经双酶切鉴定及PCR初步鉴定构建成功;送上海生物工程技术服务有限公司测序认证,同源性达100%.结论:重组质粒PMG-36e-CD::upp可成功构建,可用于后续实验的表达研究.
-
原发性阑尾恶性肿瘤35例超声表现及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原发性阑尾恶性肿瘤的超声表现、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以提高对该类疾病的诊治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眉山市人民医院2002年1月至2017年12月经手术治疗及术后病理确诊的35例原发性阑尾恶性肿瘤患者的临床及病理资料.结果:35例患者中,粘液腺癌9例、腺癌5例、类癌21例.26例行腹部超声检查,10例(38.5%)表现为右下腹有混合型肿块,阑尾回声增粗、管壁回声减低,外径1.2~1.5cm;6例(23.1%)显示腹腔内弥漫有大量条索及片状强回声和中等回声.9例行腹部CT检查,均表现为右下腹肿块物,肿块直径0.7~ 3.6cm,平均大小(1.8±0.9)cm;6例(66.7%)显示阑尾壁增厚、壁内有钙化灶,大厚度0.4 ~ 1.4cm,平均厚度(0.8 ±0.2)cm.25例(71.4%)白细胞升高[(11.2 ~24.8)×109/L],18例(51.4%) CEA升高[(8.1 ~18.7)μg/L],7例(20.0%)CA125升高[(38.2~62.5) U/mL],6例(17.1%) CA19-9升高[(40.8 ~60.6) U/mL].术后随访8~62个月,中位随访时间42个月.阑尾类癌患者随访期间均无复发或死亡;粘液腺癌2例出现复发或转移(2/8,25.0%),1例死亡;腺癌患者1例复发(1/5,20.0%),无死亡病例.结论:原发性阑尾恶性肿瘤术前诊断困难,术前应结合超声和CT资料,术中应行冰冻病理明确诊断,临床医生还需进一步提高对该类肿瘤的认识.
-
常规超声联合超声造影在恶性肿瘤新发锁骨上肿大淋巴结诊断中的价值
目的:探讨常规超声联合超声造影对恶性肿瘤锁骨上新发肿大淋巴结的诊断价值.方法:对60例符合纳入标准的锁骨上新发肿大淋巴结行常规超声及超声造影检查,并与病理或随访结果对照,观察60枚淋巴结的灰阶超声、彩色多普勒超声及超声造影表现,分析声像图及所测数据与不同类型淋巴结间的关系.结果:共计41枚反应性增生性淋巴结,19枚转移性淋巴结.60枚锁骨上淋巴结大径约0.5~ 1.8cm,常规超声显示21枚淋巴结皮质增厚,39枚淋巴结皮髓质正常结构消失,23枚淋巴结内未检出血流信号.超声造影显示31枚淋巴结为中央型增强,12枚淋巴结为周围型增强,17枚淋巴结为混合型增强.转移性与反应性淋巴结的Atm、Gra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间TtoPK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中淋巴结纵横比<1.5、皮髓质正常结构消失、超声造影的增强类型为周围型或混合型是诊断转移性淋巴结的重要依据.结论:对于恶性肿瘤患者,治疗中或治疗后出现的新发肿大淋巴结常规声像图多不典型,超声造影是重要的辅助诊断方法,二者联合可以提高诊断准确率.
-
HPA和Ezrin在口腔鳞状细胞癌中的表达及意义
目的:检测HPA (Heparanase)和Ezrin在口腔鳞状细胞癌(or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OSCC)、癌旁组织和口腔正常组织中的表达,探寻这两种蛋白的表情情况在OSCC的发生发展过程中扮演的角色及其与TNM分期、颈淋巴转移间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OSCC患者标本60例,用兔抗人HPA和Ezrin多克隆抗体以及S-P超敏试剂盒进行染色,判断结果,统计分析,得出结论.结果:HPA和Ezrin在口腔正常组织、癌旁组织和OS-CC中表达逐渐增高,且3个组合间的表达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HPA和Ezrin在OSCC组织中的表达与其TNM分期、颈淋巴转移间的关系具有显著相关性(P<0.05);HPA与Ezrin在OSCC组织中的联合表达存在显著正相关性(r =0.998,P<0.05).结论:HPA和Ezrin在OSCC的演变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HPA和Ezrin的高表达与OSCC患者的TNM分期、颈淋巴转移间的关系具有显著相关性,能够对是否存在淋巴转移风险做出预测;HPA与Ezrin在OSCC组织中两者联合表达能够对其预后做出初步预测和选择临床治疗方法提供临床参考.
-
激光光纤介入的光动力疗法治疗皮肤鳞状细胞癌的实验研究
目的:评价激光光纤介入内照射5-氨基酮戊酸盐酸盐-光动力疗法(OFI-ALA-PDT)和传统外照射5-氨基酮戊酸盐酸盐-光动力疗法(ALA-PDT)治疗皮肤鳞状细胞癌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收集我院门诊48例鳞状细胞癌患者,随机分为光纤内照射组和传统外照射组.光纤内照射组在外用5-氨基酮戊酸盐酸盐后运用光纤插入靶皮损内,进行光动力治疗,而传统外照射组外用5-氨基酮戊酸盐酸盐后进行光动力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复发率以及不良反应.结果:光纤内照射组的临床疗效明显高于传统外照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复发率与传统外照射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传统外照射组,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OFI-ALA-PDT治疗皮肤鳞状细胞癌疗效确切,美容效果佳,治疗高分化鳞状细胞癌尤其是年老体弱、美容要求高的患者亦有一定的疗效,且治疗过程中患者耐受性好,与ALA-PDT相比有一定优势.
-
晚期恶性肿瘤患者临终关怀期望以及对死亡态度研究
目的:了解晚期恶性肿瘤患者对临终关怀服务需求状况以及对死亡认知态度,为开展晚期恶性肿瘤患者临终关怀服务及死亡教育提供相关依据.方法:采用方便抽样的方法,于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随机选取在重庆市第六人民医院康复科住院的晚期恶性肿瘤患者100例进行临终关怀需求调查,并采用死亡态度描绘量表(death attitude profile-revised,DAP-R)评估患者对死亡的认知态度.结果:有90%的晚期恶性肿瘤患者认为临终关怀服务很有意义和有需求;医疗服务中,选择配合治疗多(43.0%);有73%的患者迫切或非常迫切需要家人陪伴;有59%的患者迫切或非常迫切需要亲友探视;多数患者认为临终关怀服务应该在医疗机构开展(55.0%);有90%以上的患者认为临终关怀服务的内容应该包括基础医疗、医疗咨询、镇痛、心理关怀、康复护理等内容;有超过95%的患者认为临终关怀服务的提供者应该为临床专科医师和专科护师.本研究中大多数患者对死亡持中立态度,自然接受维度均分高(3.3分),其次为趋近接受维度(3.2分),再次为死亡焦虑恐惧维度和逃离接受维度(2.7分),逃避维度均分低(2.4分).结论:晚期恶性肿瘤患者期望的临终关怀内容是心理抚慰和家人亲友陪伴,对自然死亡该人群接受程度效高,面对死亡更多的表现为接受和坦然.
-
经鼻型Airtraq喉镜在胸科困难气道患者气管插管中的应用
目的:比较成人经鼻型Airtraq喉镜与经口双腔管专用型Airtraq喉镜在胸科手术困难气道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需进行双腔气管导管插管的胸科择期手术患者60例,年龄50 ~70岁,ASA I~Ⅱ级,Mallampati分级Ⅲ或Ⅳ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n=30):经鼻型Airtraq喉镜组(A组)和经口双腔管专用型Airtraq喉镜组(B组).全麻诱导后,A组用经鼻型Airtraq喉镜引导经口双腔气管导管插管,B组用经口双腔管专用型Air-traq喉镜经口双腔气管导管插管.采用声门显露程度Cormark-Lehane分级,记录插管时间、一次性气管插管成功率和插管时口唇、牙齿、牙龈、咽喉部损伤情况及插管前、插管时及插管后1min的血压和心率变化.结果:与B组比较,A组双腔气管导管插入声门时间短,一次性气管插管成功率高,插管时口唇、牙齿、牙龈、咽喉部并发症发生率低,血流动力学更平稳.结论:在需进行双腔气管导管插管的困难气道中应用经鼻型Airtraq喉镜可缩短插管时间,提高插管成功率,减轻插管所致心血管反应及插管所致口腔咽部损伤,在胸科手术双腔气管导管插管困难时及合并有心血管疾病风险的患者推荐使用.
关键词: 经鼻型Airtraq喉镜 双腔气管导管 困难气道 -
阑尾原发性印戒细胞癌的临床病理分析并文献复习
目的:探讨阑尾原发性印戒细胞癌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通过对1例阑尾印戒细胞癌的临床资料总结、病理形态观察、免疫表型分析并文献复习.结果:病变阑尾长5cm,直径1.1cm,浆膜附脓苔.组织学:镜下见阑尾中段、盲端的固有层、肌层以及部分浆膜均可见大量中性粒细胞浸润,固有层内灶性淋巴组织减少.肿瘤组织弥漫浸润于阑尾壁全层,约90%的肿瘤细胞呈印戒状,在肌壁主要呈单个、条索状弥漫分布;另外可见少许腺管状结构.肿瘤细胞免疫表型:CK20(+)、CDX-2(+)、Villin(+)、AE1/AE3(+)、CEA(+)、CK7(+)、Ki-67阳性率约30%,CD56(-)、Syn(-)、CgA(-)、S-100(-)、CD34脉管(+).结论:阑尾原发性印戒细胞癌是阑尾罕见的一种恶性肿瘤,临床上常以急腹症就诊,按急性阑尾炎行阑尾切除术.按规范取材,根据病理组织形态、免疫组化结果及相关辅助检查,可与阑尾原发性杯状细胞类癌及其他转移性肿瘤相鉴别而明确诊断.
-
基于CFN-MPS-200模块自动化合成18F-FET
目的:合成O-(218F-氟乙基)-L-酪氨酸(O-(2-[18F] fluoroethyl)-L-tyrosine,18 F-FET)并进行质量分析.方法:以O-(2-对甲苯磺酰氧乙基)-N-三苯甲基酪氨酸叔丁基酯(O-(2-tosyloxyethyl)-N-trityl-ltyrosine tert.butylester,TET)为前体,在CFN-MPS-200型自动合成模块上编辑合成程序,设计合成装置,进行18 F-FET的合成与质量分析.结果:自动化合成18F-FET的时间约为100 min,合成产率约为21±5%(衰减校正后,n=3),放化纯大于99%.产品为无色透明溶液,pH值在7.0左右.结论:基于CFN-MPS-200多功能合成模块合成18F-FET的方法稳定,合成的18F-FET放射化学纯度高.
-
纤维支气管镜检查联合血清肿瘤标志物检测对肺癌的诊断价值研究
目的:探讨纤维支气管镜(FB)检查联合血清肿瘤标志物(TM)检测对肺癌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简阳市人民医院2014年1月至2016年12月期间进行纤维支气管镜检查的258例肺病患者,采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对患者清晨空腹静脉血分离血清进行癌胚抗原(CEA)、糖类抗原125(CA125)、糖类抗原199(CA19-9)、细胞角蛋白19片段21-1(CYFRA21-1)四种肿瘤标志物的含量水平进行检测.以病理诊断作为金标准,计算FB检查、TM检测及两者联合诊断的准确率、灵敏度、特异度等指标.结果:肺癌组患者FB检查阳性率及TM检测各指标阳性率均高于肺部良性疾病组(P<0.05).Ⅲ期+Ⅳ期患者FB检查和CA125检测的阳性率均高于Ⅰ期+Ⅱ期患者(P<0.05).肺癌患者的肿瘤标志物CEA、CA125、CA19-9、CYFRA21-1水平均显著高于肺部良性疾病组(均P<0.05).联合检测中,四种TM联合检测的灵敏度、特异度、阴性预测价值均较高,均高于单项TM指标;FB+ TM联合检测的灵敏度、特异度、阴性预测价值均显著高于FB单独检测和4种TM联合检测结果.结论:单使用FB检查或TM单一指标检测对于肺癌和肺部良性病变的诊断有局限性,将FB检查或TM检测相结合,肺癌的早期诊断效能将得到提升.
-
氧气雾化对喉癌气管切开术后患者的临床效果研究
目的:评估氧气雾化在喉癌气管切开术后患者中的使用效果.方法:采用随机对照研究设计,将126例喉癌气管切开术后患者随机分为2组,分别使用氧气雾化吸入与空气压缩泵雾化吸入两种方式进行治疗.记录患者治疗后血氧饱和度(SpO2)、呼吸频率及心率的变化情况,并观察雾化过程中患者的不良反应,同时采用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评价两组患者临床症状的改善情况,生活质量量表(SF-36)评分评价两组患者生活质量的变化.结果:氧气雾化组患者的SpO2浓度高于泵雾化组(t=2.38,P<0.05),两组患者之间的呼吸频率(t=1.25,P>0.05)及心率变化无统计学差异(t=1.13,P>0.05),且两种治疗方式均未对患者产生特殊不良反应.氧气雾化组患者的VAS症状评分改善程度(t=2.05,P<0.05)及SF-36生活质量评分(t=2.12,P<0.05)均优于空气泵雾化组.结论:氧气雾化吸入可以提高喉癌气管切开术后患者的Sp02值,且对于临床症状的改善、生活质量的提高具有更优作用,建议在临床工作中推广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