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定角度掌侧钢板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术后早期并发症分析
摘要: 目的探讨固定角度掌侧钢板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术后早期并发症的原因和预防措施。方法回顾总结2011年3月至2014年6月采用固定角度掌侧钢板治疗的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患者资料,男41例,女104例;平均年龄56.2岁(21~86岁)。其中合并糖尿病32例,合并心血管系统疾病42例,合并精神分裂症1例。桡骨远端骨折按照AO分型:A3型44例,C1型22例,C2型27例,C3型52例。在第2~14个月终随访时确定功能评分,5例有并发症需要手术治疗的患者,在二次手术前记录功能评分。功能评价采用Cooney评分。结果在术后1,2,4和6周时随访,对功能练习进展不顺利的患者随访至术后8~12周,对5例有并发症需要手术治疗的患者随访至术后。对63例患者随访超过12个月。本组随访患者145例,除1例夏克关节患者愈合差,其余患者均骨性愈合。经Cooney评分评定:优89例,良34例,可13例,差9例。优良率84.8%。出现9种62例术后并发症,涉及49例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33.8%。结论采用固定角度掌侧钢板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可以获得良好的结果,但出现一定比例的术后早期并发症,应引起重视。
-
《骨科临床与研究杂志》征稿启事
-
先天性(真性)上肢肌肥大
先天性(真性)肢体肌肥大[1],发病部位不一,程度不等,除导致局部膨隆(swelling)之外还常引发肢体畸形和关节运动障碍,往往需要手术治疗.其中,对肢体外观及运动功能影响大的当属先天性(真性)上肢肌肥大(下文简称"上肢肌肥大").
-
德尔塔骨及其多种命名
德尔塔骨( delta bone) [1]是一种先天性骨发育畸形,既往多被称为德尔塔指(趾)骨( delta phalanx) [2-3] ,近年使用渐增的称谓则是纵向夹状骺(longitudinal epiphyseal bracket)[4-5],见于手和足的短管状骨及胫骨. 早的德尔塔骨X线影像可追溯至Pol[6]于1921年报告的1例手畸形病例,而早的相关专述则是Jones[2]于1964年发表的题目为"德尔塔指骨"的论文. 在Jones之前,德尔塔骨少受关注,常出现于多种先天性肢体畸形如多指(趾)并指(趾) [7]、裂手[8]、 内翻[9]、短指(趾) [10]、侧偏指[11]、Rubinstein-Taybi 综合征[12]、畸形侏儒( diastrophic dwarfism) [13]和Nievergelt综合征[14]的X线片中.
-
《欧洲儿科放射学会髋关节筛查推荐规范》解读
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developmental dysplasia of the hip,DDH)是新生儿和婴儿骨骼系统常见的疾病之一,如能早期诊断则预后良好,若延误诊断,则可造成不同程度的髋关节功能障碍.因此,DDH的早期诊断对干预及治疗具有重要意义.欧洲儿科放射学会(European Society of Paediatric Radiology,ESPR)设有DDH专项小组,成员来自英国、奥地利、意大利、法国、西班牙和挪威等国.
-
《AIUM-ACR-SPR-SRU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超声检查实践参考(2018版)》解读
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 developmental dysplasia of the hip,DDH)是儿童常见疾病之一,包括髋臼发育不良、髋关节半脱位及髋关节脱位. 超声检查是DDH早期诊断的首选影像学方法. 美国超声医学协会( American Institute of Ultra-sound in Medicine, AIUM)、美国放射学会( American College of Radiology,ACR)、小儿放射协会( Society for Pediatric Radio-logy,SPR)和超声影像医师协会( Society of Radiologists in Ultrasound,SRU)近期发布了《AIUM-ACR-SPR-SRU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超声检查实践参考(2018 版)》[1]. 现对其内容加以介绍并进行解读:
-
甲床损伤后甲板缺失修复保护装置的效果
目的 探讨甲床损伤后应用甲板缺失修复保护装置的治疗效果,并探讨其对甲床损伤再生修复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取2011年1月至2017年2月娄底市中心医院手足显微外科收治的86例(95指)甲床损伤合并甲板缺失患者,其中21例(22指)甲板保存完整的患者修复甲床后采用原甲板覆盖保护甲床创面(A组),48例(52指)甲板缺失患者修复甲床后采用甲板缺失修复保护装置(B组),17例(21指)甲板缺失患者修复甲床后使用凡士林覆盖(C组).根据甲板再生疗效标准评价新生甲板的治疗效果.结果 术后随访6~24个月.A,B组患者的优良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68.2%vs 69.3%,P>0.05),C组患者的优良率明显低于A和B组.结论 甲板缺失修复保护装置对甲床损伤修复有着很好的保护作用,简单易行,值得推广.
关键词: 指(趾)甲 原始甲床 甲床损伤 甲板缺失修复保护装置 -
开窗减压植骨后应用外固定架牵开髋关节治疗年轻患者股骨头坏死的初步临床效果
目的 分析应用经股骨颈开窗、减压植骨后使用外固定架牵开髋关节间隙的手术方法治疗年轻患者股骨头坏死的初步临床观察结果.方法 回顾分析2017年3月至2018年3月北京积水潭医院创伤骨科采用经颈开窗、减压植骨后使用铰链式外固定架牵开髋关节间隙的标准术式治疗的7例股骨头坏死患者的临床资料.7例患者均为男性,年龄(25.7±9.8)(15~38)岁.其中6例为股骨颈骨折后股骨头坏死,1例为激素性股骨头坏死(单侧).参照国际骨循环学会(ARCO)分期标准:Ⅱ期2例,Ⅲ期4例,Ⅳ期1例.结果 随访1~12个月.7例患者术后外固定架耐受良好,未发生严重针道感染等并发症.其中1例患者术后6个月拆除外固定架,2例患者术后6个月通过调整外固定架恢复关节间隙,并于术后12个月拆除外固定架.术前存在轻度至中度疼痛的6例患者术后疼痛均消失.7例患者均未见股骨头形态明显改变.3例患者术后12个月CT示坏死股骨头有一定修复.结论 经股骨颈开窗、减压植骨后使用外固定架牵开髋关节间隙治疗年轻患者股骨头坏死可行,患者通常可以耐受外固定架带来的不适,治疗期间股骨头坏死均无进展.
-
成人重度习惯性髌骨脱位的手术治疗
目的 探讨成人习惯性髌骨脱位的治疗方案.方法 选取2012年3月至2015年12月北京积水潭医院收治的习惯性髌骨脱位并随访2年以上的患者20例,其中男8例,女12例,年龄15~46岁,平均22.9岁.20例患者均采用广泛松解、股外侧肌延长、胫骨结节近端移位结合内侧移位及内侧髌骨股骨韧带重建术治疗.观察术前及术后患者的髌骨稳定性和膝关节活动度.结果 平均随访45.6个月.6例患者屈膝受限,屈膝角度平均减少17.5°±7.6°(10°~30°).未出现膝关节伸直受限和髌骨再脱位病例.结论 对重度习惯性髌骨脱位采用广泛松解、胫骨结节近端移位结合内侧移位及内侧髌骨股骨韧带重建术能够获得令人满意的临床疗效,其中广泛松解和胫骨结节近端移位是重要的治疗手段.
-
下肢旋转力线异常与髌骨轨迹J形征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 探讨复发性髌骨脱位患者股骨旋转角度和胫骨旋转角度与髌骨运动轨迹J形征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15年6月至2017年2月北京积水潭医院连续诊断为复发性髌骨脱位患者64例,其中34例存在髌骨运动轨迹J形征的患者作为J形征阳性组,其余30例不存在髌骨运动轨迹J形征的患者作为J形征阴性组.2组患者均接受髋、膝、踝关节CT检查,测量股骨旋转角度(前倾角)及胫骨旋转角度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64例患者中,男17例,女47例;年龄(21.6±6.7)(16~40)岁.J形征阳性组患者中,男8例,女26例,年龄(21.9±7.8)(12~34)岁.J形征阳性组患者的股骨旋转角度及胫骨旋转角度较J形征阴性组明显增大(P=0.013,0.020).结论 对于复发性髌骨脱位的患者,股骨旋转角度与胫骨旋转角度增大,是导致髌骨运动轨迹出现J形征的风险因素.
-
髌骨内外侧支持带成形术治疗青少年复发性髌骨脱位
目的 评估髌骨内外侧支持带成形术治疗青少年复发性髌骨脱位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分析2010年3月至2012年3月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行髌骨内外侧支持带成形术治疗的青少年复发性髌骨脱位患者29例.随访2年以上.记录术后髌骨再次脱位情况,术前和术后分别以CT测量屈膝20°时髌骨外移距离和髌骨倾斜角,并以Kujala评分评价膝关节功能.结果 术后所有患者均未出现髌骨脱位和半脱位.术前和术后髌骨倾斜角分别为(13.21±0.32°)和(7.56±1.1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髌骨外移距离分别为(19.42±0.67)mm和(8.62±0.72)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膝关节Kujala功能评分分别为(63.42±3.41)分和(92.04±3.24)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髌骨内外侧支持带成形术治疗青少年复发性髌骨脱位可以获得较好的临床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