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终关怀的护理进展
摘要: 临终是生命过程即将终结阶段[1].临终关怀(Hospice care)指由社会各层次(医生、护士、社会工作者、宗教人士、志愿人员、政府和慈善团体人士等)组成的团体为临终患者及家属提供的生理、心理、社会的全面支持与照护[2].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医学科学的迅速发展,临终关怀学越来越得到社会的重视[3].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一种新兴的护理方式,临终关怀为临终患者提供了一个符合人性的、科学的护理[4],使其能舒适、安详、有尊严地走完人生后的旅程[5],又能为临终患者家属提供包括居丧期在内的生理、心理关怀的立体化社会卫生服务[6].本文将对临终关怀的发展和现状、影响因素、工作原则、组织形式、实施内容及展望作一综述.
-
关节置换术后患者出院准备度与出院指导质量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 探讨关节置换术后患者出院准备度和出院指导质量的现状,并分析其相关性.方法 采用横断面调查法,于2017年1月-11月对成都市某三级甲等医院行全髋/膝关节置换术的患者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内容包含患者基本资料调查表、出院准备度量表和出院指导质量量表.结果 352例全髋/膝关节置换术患者平均年龄为(59.56±12.69)岁,患者出院准备度总分为(177.08±19.41)分,条目平均得分为(7.82±0.88)分;出院指导质量总分为(145.87±14.87)分,患者获得与需要的出院指导内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8.742,P<0.001);出院准备度得分与出院指导质量总分(r=0.645,P<0.001)、获得的内容维度得分(r=0.542,P<0.001)、讲授技巧维度得分(r=0.522,P<0.001)呈正相关关系.结论 关节置换术后患者出院准备度整体处于适中水平,出院指导质量整体较高,两者之间呈正相关.医务人员应重视对患者的出院指导,在进行健康指导时不仅要重视指导的内容和量,还要注意指导技巧,提升出院指导质量,从而提高出院准备度,促进患者后期康复.
-
人工硬脊膜防治胸腰椎骨折脱位并发脑脊液漏的疗效分析
目的 探讨利用人工硬脊膜防治胸腰椎骨折脱位并发脑脊液漏的疗效.方法 选择2011年1月-2016年12月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科收治的58例胸腰椎骨折脱位合并硬脊膜损伤脑脊液漏患者,其中男30例,女28例;年龄15 ~ 86岁,平均(51.8±16.3)岁.所有患者均采用后路椎弓根钉棒系统进行减压、复位固定融合,探查硬脊膜及脊髓损伤情况,回纳外露神经根或马尾神经;同时分别进行单纯硬脊膜缝合修复后局部覆盖明胶海绵(A组,24例)、硬脊膜缝合修复后覆盖人工硬脊膜和明胶海绵(B组,34例).对两种不同处理方法的疗效和并发症进行评价.结果 手术均顺利完成,手术时间110~340 min,平均(195.0±10.4) min,术中出血量200 ~2 800 mL,平均(845.0±26.5) mL.A组中13例(54.1%)切口愈合,术后引流平均(13.4±1.6)d脑脊液漏消失,其中3例合并假性硬膜囊肿.A组11例(45.9%)治疗失败,其中6例引流超过10d脑脊液渗漏无减少趋势,经腰部经皮蛛网膜下腔脑脊液引流后,脑脊液渗漏于术后15d左右消失;3例(12.5%)合并切口感染,手术切口清创,硬膜囊再次修复后腰部经皮蛛网膜下腔脑脊液引流,结合全身用抗菌药物等对症处理,术后16d左右治愈;2例(8.3%)合并脊膜炎,经蛛网膜下腔引流及注入抗菌药物,脑脊液漏于术后14 d消失.B组中27例(79.4%)切口愈合,术后引流平均(9.1±1.7)d脑脊液漏消失,其中4例合并假性硬膜囊肿.B组7例(20.6%)治疗失败,其中5例引流超过10d脑脊液渗漏无减少趋势,经处理后脑脊液漏于术后12d左右消失;1例(2.9%)合并切口感染,经处理后治愈;1例(2.9%)合并脊膜炎,同A组处理后治愈.结论 硬脊膜缝合修复结合人工硬脊膜覆盖修补可以更有效地修复胸腰椎骨折脱位合并的硬脊膜撕裂,减少脑脊液漏的发病率.
-
1975年-2015年我国骨包虫病诊治状况的文献复习
目的 通过搜集文献回顾性研究我国骨包虫病的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及预后情况.方法 利用中国知网和万方数据库检索2000年-2015年中国骨包虫病的相关病例报道,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纳入2000年-2015年发表的相关文献21篇,共报道1975年-2015年收治的87例骨包虫病患者.骨包虫病的病例分布主要集中在我国广大畜牧区.诊断依据中,54例(62.1%)提及影像学检查,32例(36.8%)提及实验室检查,8例(9.2%)提及病理检查.治疗上以手术治疗为主,部分辅以联合化学药物治疗.44例有结局资料的患者中,复发26例(59.1%),治愈18例(40.9%);再次手术10例(22.7%),死亡2例(4.5%).结论 骨包虫病临床上较罕见,手术治疗仍是治疗骨包虫病的主要手段.骨包虫病的临床复发率相对较高,因此探索骨包虫病新的诊断和治疗方法至关重要.
-
Ⅰ、Ⅱ型胶原蛋白在不同损伤类型动物模型椎间盘组织内的含量变化规律
目的 通过对损伤动物模型椎间盘软骨终板细胞内Ⅰ、Ⅱ型胶原mRNA的水平进行定量测定,明确椎间盘软骨细胞在椎间盘损伤后纤维化修复过程中的细胞学功能变化规律.方法 建立兔椎间盘损伤模型,选用健康新西兰大白兔40只,随机分为纤维环穿刺组、上位软骨终板单次穿刺组、上下位软骨终板多次穿刺组、假手术对照组,分别于建模手术术后第2天及第2、8、12、24周在每组中随机选取2只实验动物获取椎间盘标本,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测定椎间盘软骨终板细胞Ⅰ、Ⅱ型胶原mRNA水平.首先提取椎间盘软骨终板组织的RNA,通过核酸测定仪测定RNA浓度及RNA浓度与蛋白浓度比值,采用Revertaid M-Mulv逆转录酶进行逆转录,设计Ⅰ、Ⅱ型胶原引物,建立聚合酶链反应体系,用0.5×TBE电泳缓冲液配制2%的琼脂糖凝胶电泳(120V,40 min),紫外灯下观察扩增结果,测定不同电泳条带的灰度值.结果 术后各手术组Ⅰ型胶原mRNA水平在术后8周后呈现进行性上升的趋势,上升的幅度与损伤程度相关.Ⅱ型胶原的mRNA水平在纤维环穿刺组及上位终板单次穿刺组中开始2周内出现一过性的上升,随后开始进行性下降;而在上下位软骨终板多次穿刺组则从术后开始一直呈现下降的趋势.结论 损伤椎间盘髓核组织内软骨细胞Ⅰ型胶原的合成量随时间呈现持续升高的趋势,而Ⅱ型胶原的合成量在小幅升高后开始进行性下降.Ⅰ、Ⅱ型胶原在损伤椎间盘软骨细胞内的形成变化规律有别于自然退变.
-
支撑钢板治疗SchatzkerⅣ型胫骨平台骨折的临床效果
目的 探讨使用支撑钢板治疗SchatzkerⅣ型胫骨平台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2013年4月一2014年9月采用支撑钢板治疗SchatzkerⅣ型胫骨平台骨折患者.使用内侧切口或后内侧切口,必要时采用其他辅助切口,利用有限接触加压钢板、1/3管型钢板或“T”型钢板固定支撑骨折.结果 共纳入患者14例,男6例,女8例;年龄20 ~ 52岁,平均(35.2±9.8)岁.14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 25个月,平均(16.3±4.0)个月.术后1个月患者膝关节屈曲80~ 130°,平均(97.9±13.1)°;术后3个月膝关节屈曲90~ 140°,平均(119.3±12.1)°.术后1年膝关节美国特种外科医院膝关节临床功能评分78~ 96分,平均(88.4±4.9)分;末次随访时根据Rasmussen评分系统评定膝关节功能,优8例,良4例,可2例,优良率为85.7%.术后无患者出现感染、骨不愈合、血管神经损伤、内固定失效等并发症.结论 支撑钢板治疗SchatzkerⅣ型胫骨平台骨折,既能有效达到维持复位,防止胫骨平台二期塌陷,又能保证膝关节对线对位良好,对血管神经等重要组织激惹少,手术并发症较少,膝关节功能较满意.
-
玻璃酸钠作用于兔膝骨关节炎的代谢组学研究
目的 利用1H核磁共振(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spectroscopy,NMR)技术对膝骨关节炎模型兔的血清及关节液进行检测,找出注射玻璃酸钠前后的代谢差异和联系,为临床骨关节炎的治疗提供理论和实验依据.方法 选取30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健康空白对照组、磷酸盐缓冲液注射组、玻璃酸钠注射组进行处理,每组各10只,术后10周行大体观察、影像学检查、组织学形态检查及对血清及关节液分别进行代谢组学1H-NMR检测及多维统计分析.结果 大体观察、影像学检查、组织学形态检查均示玻璃酸钠注射组优于磷酸盐缓冲液注射组.代谢组学研究显示,玻璃酸钠注射组血清及关节液中代谢产物较磷酸盐缓冲液注射组、健康空白对照组均有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根据差异代谢物检索相关途径,分析发现玻璃酸钠治疗骨关节炎的作用可能与蛋白质的生物合成、氨基酸循环、丙酮酸代谢、糖异生等代谢通路有关.结论 基于1H-NMR的代谢组学研究发现玻璃酸钠对骨关节炎的作用主要与蛋白质代谢、脂代谢和能量代谢途径的激活有关.该研究为玻璃酸钠治疗膝骨关节炎的具体机制研究提供了新思路和新依据.
-
疼痛管理在加速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术后康复中的应用研究
目的 通过加速康复外科(enhanced recovery after surgery,ERAS)理念对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ercutaneous kyphoplasty,PKP)患者术前、术中、术后疼痛进行管理,探讨在ERAS理念下的疼痛管理在加速PKP术后康复中的作用.方法 选择2016年1月-12月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采用局部麻醉下行PKP治疗的骨质疏松性压缩性骨折患者136例.其中ERAS组71例(2016年7月-12月),患者术前口服塞来昔布胶囊镇痛,术中利多卡因、罗哌卡因局部麻醉药物联合静脉使用盐酸右美托咪定多模式镇痛,术后常规给予塞来昔布胶囊、盐酸替扎尼定片口服镇痛,疼痛时增加帕瑞昔布40 mg肌肉注射镇痛.常规组65例(2016年1月-6月),只在术中给予利多卡因局部注射麻醉,术后患者感疼痛严重时给予帕瑞昔布40 mg肌肉注射镇痛.比较两组患者术前、术中、术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以及术中平均动脉压变化情况、术后并发症、术后感染、卧床时间、住院天数和患者满意度等.结果 两组患者年龄、性别、骨折椎体数目等一般情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ERAS组患者术前、术中、术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4.0±1.5)、(4.8±1.8)、(1.6±1.1)分]以及术中平均动脉压的变化[(22.0-±4.7) mm Hg(1 mm Hg=0.133 kPa)]、卧床时间[(1.5±0.7)d]、住院天数[(3.8±0.8)d]均低于常规组[分别为(4.7±1.7)、(5.7±1.5)、(2.4±1.1)分,(31.3±6.1) mm Hg,(2.1±0.8)d,(5.0±1.6)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ERAS组患者骨水泥渗漏发生率(4.2%,3/71)明显低于常规组(13.8%,9/65),出院时ERAS组患者满意度(95.8%)明显高于常规组(86.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肺部感染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均未发生切口感染、泌尿系统感染及深静脉血栓形成等其他并发症.结论 在ERAS理念下对实施PKP的患者进行疼痛管理,能有效降低患者疼痛体验感,增加患者治疗满意度,加速患者术后康复.
-
骨水泥与非骨水泥半髋关节置换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术后感染相关并发症发生的Meta分析
目的 通过Meta分析比较骨水泥与非骨水泥半髋关节置换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术后感染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情况.方法 检索Cochrane图书馆、Embase、PubMed、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检索时间均为从建库至2018年1月,收集所有比较骨水泥与非骨水泥半髋关节置换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术后感染相关并发症发生情况的随机对照试验,比较两组术后伤口深部感染、浅表感染、肺部感染、尿道感染的发生情况.采用RevMan 5.2.0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 共纳入11篇随机对照研究,包括1 533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两组间术后伤口深部感染[比值比(odds ratio,OR) =1.62,95%置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 (0.66,3.94),P=0.29]、浅表感染[OR=1.17,95%CI (0.56,2.47),P=0.68]、肺部感染[OR=0.73,95%CI (0.47,1.13),P=0.16]、尿道感染[OR=1.10,95%CI (0.65,1.86),P=0.73]的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半髋关节置换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术中是否使用骨水泥,与术后感染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无关.
-
Notch信号通路在膝骨关节炎软骨细胞凋亡中的作用研究
目的 检测Notch信号通路在激活和失活状态下,鼠膝骨关节软骨细胞中Notch1、Bax和Bcl-2基因的表达情况,探讨Notch信号通路在大鼠膝骨关节炎(osteoarthritis,OA)软骨细胞凋亡中的作用机制.方法 选取34只无特定病原体级Sprague Dawley大鼠,其中32只使用Hulth方法制造右膝OA模型,余下2只正常饲养.4周后,造模大鼠随机选择2只以及正常饲养的2只大鼠全部处死,观察右膝软骨的形态变化,并进行病理检查证实造模成功,余下的30只大鼠随机分成激活组、抑制组、空白对照组,每组10只.于每周星期二、五行大鼠膝关节腔注射,其中激活组注射Nocth信号通路特异性激活剂Jagged1蛋白25 ng/kg,抑制组注射γ分泌酶抑制剂DAPT (GSI-IX) 100 ng/kg,空白对照组注射同体积磷酸盐缓冲液.关节腔注射8周后全部处死大鼠,取右膝股骨髁关节骨软骨标本,大体观察3组大鼠膝关节软骨的退变程度,行光学显微镜下组织形态学观察及Mankin评分,并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各组软骨细胞中Notch1、Bax和Bcl-2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 关节腔注射8周后,抑制组、空白对照组、激活组Mankin评分分别为(3.40±0.84)、(6.70±0.95)、(11.10±1.37)分,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抑制组大鼠膝关节软骨的Notch1、Bax阳性率均低于空白对照组及激活组(P<0.05),Bcl-2阳性率高于空白对照组及激活组(P<0.05).结论 Notch信号通路激活后可能通过凋亡途径上调Bax蛋白,下调Bcl-2蛋白,从而促进软骨细胞凋亡,加重OA;Notch信号通路抑制后可能通过凋亡途径下调Bax蛋白,上调Bcl-2蛋白,从而抑制软骨细胞凋亡,减轻OA发展.
-
颈椎动态稳定器置入术治疗单节段退变性颈椎间盘突出症的中期疗效观察
目的 探讨使用颈椎动态稳定器(dynamic cervical implant,DCI)置入术治疗退变性颈椎间盘突出症的中期疗效.方法 2010年4月-2011年6月,应用DCI置入术治疗单节段退变性颈椎间盘突出症患者25例.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颈椎残障功能指数(Neck Disability Index,NDI)评分、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及36项简明健康调查问卷(36-Item Short Form Health Survey Questionnaire,SF-36)随访评价生活质量、颈脊髓功能情况.术后随访观察颈椎整体活动度、DCI手术节段、相邻节段活动度、手术节段椎间隙高度、假体下沉、移位、手术节段异位骨化等情况.结果 25例患者随访时间68~ 78个月,平均72.3个月.VAS评分、JOA评分、NDI评分、SF-36评分术后均较术前明显改善,在随访过程中得到了很好的维持.DCI置入节段活动度在术后2年内得到较好保持,但末次随访时明显下降(P<0.05);C2-7活动度及手术邻近节段活动度末次随访与术前及术后各次随访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节段椎间高度在术后2年内维持良好,然而末次随访时明显下降(P<0.05).末次随访时,44.0%(11个)的DCI假体出现了下沉,36.0%(9例)出现置入节段异位骨化.结论 应用DCI置入术治疗退变性颈椎间盘突出症的中期随访临床症状改善满意,但手术节段活动度丢失明显,假体下沉和手术节段的异位骨化发生率较高,存在神经症状复发和邻近节段退变的风险,不能作为单节段退变性颈椎间盘突出症的首选手术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