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脊髓损伤后异位骨化的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

    作者:李雪梅;马大庆

    目的 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对脊髓损伤后异位骨化的早期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对39例临床可疑异位骨化的脊髓损伤患者,发生下肢水肿48小时内进行首次彩超检查,间隔一周复查,直至出现明确钙化灶.结果 脊髓损伤后异位骨化彩超表现为:[1]正常肌肉板层状结构肿胀增厚或被紊乱不规则结构取代,回声增强,34例,占87.2%.[2]出现弧形或长条形强回声带后伴声影,39例,占100.0%.[3]肌层内出现无回声血肿,8例,占20.5%.[4]外压性血管狭窄,流速增高,4例,占10.3%.异位骨化彩超的动态变化表现为:下肢水肿48小时内,受累肌层肌纤维肿胀.回声增强,或病变中央区出现局限、形态不规则的非特异性低回声区;下肢水肿1周内,出现岛状回声增强区;下肢水肿(1~2)周后,大片弧形或长条形强回声带后伴声影,表面光滑或凹凸不平.结论 彩超可在患者起病初期检出阳性表现,是早期诊断异位骨化的可靠方法.

  • 脑外伤和四肢骨折患者异位骨化率研究及早期康复护理对策

    作者:蒋伟亚;王晔恺;孙伟方

    目的:了解脑外伤和(伴)四肢骨折患者异位骨化发生率及早期康复护理对策.方法:选取单纯脑外伤组57例,单纯四肢骨折组48例,脑外伤合并四肢骨折组40例,随访14~16个月髋、肩、肘、膝关节部位的异位骨化情况,对单纯脑外伤组加强早期康复护理干预.结果:异位骨化发生率在单纯脑外伤患者组、单纯四肢骨折患者组、脑外伤合并四肢骨折组中分别为21.05%(12/57)、4.17%(2/48)、7.50%(3/40),单纯脑外伤患者和单纯四肢骨折患者组之间的异位骨化发生率差异存在显著统计学意义(x2=6.43,P<0.05).结论:单纯脑外伤患者的异位骨化发生率较高,应对这群患者加强异位骨化的早期康复护理干预.

  • 骨成型蛋白-7在外伤患者异位骨化形成中的作用

    作者:李翊卫;王晔恺;刘晓光;邓杰;颜波儿;蒋伟亚;林旭波;孙伟方

    目的 探讨脑外伤和四肢骨折患者血清骨成型蛋白7(BMP-7)在异位骨化发生中的作用.方法 选择2007年12月至2009年1月入院的外伤患者145例,按骨折类型分为单纯脑外伤组57例、单纯四肢骨折组48例、脑外伤合并四肢骨折组40例,然后按14~16个月后髋、肩、肘、膝关节部位X线平扫是否存在异位骨化分为可见异位骨化组17例和未见异位骨化组128例.145例患者在骨折发生后0.5 d、3 d、15 d、30 d分别抽取外周静脉血,选择49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其血清中BMP 7蛋白的含量.结果 21.05%的单纯脑外伤患者和41.7%的单纯四肢骨折患者发生异位骨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05,P<0.05).伤后3 d、15 d、30 d三种骨折类型患者血清BMP-7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0.05);异位骨化组和无异位骨化组比较,伤后15d、30d患者血清BMP-7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患者组与健康组比较,其血清BMP-7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或0.05).伤后患者血清BMP-7水平随病程推移而增高(P<0.05).结论 单纯脑外伤患者血清高浓度BMP-7是异位骨化的因素之一,其3d~30d时间点的浓度可以作为预防异位骨化的观察指标.

  • 注射性臀部异位骨化症4例报告

    作者:许俊岭;单淑兰;于国胜;张达夫;刘玉琴

    目的:探讨注射性臀肌骨化症的发病机制与治疗.方法:自2006年4月至2011年5月采用手术方法治了疗4例注射性臀部异位骨化症患者,均为老年女性,年龄67~76岁,平均71岁;均为双侧患病,表现为双侧臀部疼痛,可用手触及结节状物,质硬;X线、CT、病理检查均符合异位骨化症表现.其中2例采用全部切除骨化组织加局部挛缩粘连软组织松解,另2例采用部分切除加局部软组织松解.结果:术后所有患者伤口愈合良好,无并发症发生.所有患者均获随访,时间2~64个月,平均26个月.患者切除部位可触及肿块及疼痛均消失.结论:注射性臀部异位骨化症是注射苯甲醇等药物后发生在成年人的药物性反应,部分或全部切除痛性肿块、松解局部臀肌筋膜等软组织是治疗该病的关键.

  • 人工膝关节置换术后双膝异位骨化一例

    作者:桑志成;温建民;林新晓;程木呈;李玉兵

    人工关节置换术后的异位骨化常见于髋关节,其发生率可高达53%[1].但人工膝关节置换术后的异位骨化国内则鲜见文献报导.

  • 手术清理联合活动外固定架治疗肘关节创伤后异位骨化的疗效分析

    作者:阎亮;赵建磊;王上增;冯丽娜

    目的:评价内外侧联合入路手术清理联合活动外固定架对创伤后异位骨化(heterotopic ossification,HO)合并肘关节僵硬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2010年7月至2013年12月,采用肘关节内外侧联合入路松解结合活动外固定架固定治疗HO合并肘关节僵硬患者26例,其中男18例,女8例;年龄14~60岁,平均37.7岁;手术松解距受伤时间7~18个月,平均9.3个月.测量患者术前、术后的肘关节屈伸、前臂旋转角度,并进行Mayo评分.结果:1例术后3周出现外固定架针孔慢性感染,给予去除外固定架,余所有患者伤口Ⅰ期甲级愈合.26例均获随访,时间24~40个月,平均34个月.1例术后8个月出现2次HO.术后2年所有患者肘关节屈伸活动度、旋转活动度及Mayo评分较术前有明显改善(P<0.05).结论:采用肘关节内外侧联合入路松解结合活动外固定架固定治疗创伤后HO合并肘关节僵硬可有效改善肘关节功能,疗效满意.

  • 补肾舒脊颗粒含药血清对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Wnt5a、β-catenin mRNA及蛋白表达的影响

    作者:鄢泽然;史光耀;王晓曈;张岚;阎小萍

    目的 探讨补肾舒脊颗粒延缓异位骨化的可能作用机制.方法 体外培养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分为空白组、模型组、对照组及中药高、中、低剂量组.空白组加入基础培养基(3.8ml)+5%正常大鼠血清(0.2ml);模型组加入诱导培养基(4.8ml)+5%正常大鼠血清(0.2ml);西药组加入诱导培养基(3.8 ml)+5%洛索洛芬钠含药血清(0.2 ml);中药高、中、低剂量组分别加入诱导培养基(3.8 ml)+5%补肾舒脊颗粒含药血清(0.2ml).28天后通过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和免疫印迹试验(Western blot)检测Wnt5a mRNA、β-catenin mRNA及蛋白表达.结果 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Wnt5a、β-catenin蛋白及mRNA表达均升高(P<0.05或P<0.01);与模型组比较,对照组和中药各剂量组Wnt5a、β-catenin蛋白及mRNA表达均降低(P<0.05或P<0.01);与对照组比较,中药高剂量组Wnt5amRNA、β-catenin mRNA表达降低,中药中剂量组Wnt5a、β-catenin蛋白表达降低(P<0.05或P<0.01);与中药低、中剂量组比较,中药高剂量组Wnt5a mRNA、β-catenin mRNA表达降低(P<0.05或P<0.01).与中药低剂量组比较,中药中剂量组Wnt5a蛋白表达降低,中药高剂量组β-catenin蛋白表达升高(P<0.05). 结论 补肾舒脊颗粒可能通过Wnt/β-catenin信号通路抑制Wnt5a mRNA、β-catenin mRNA及蛋白的表达,从而起到延缓强直性脊柱炎异位骨化的作用.

  • 异位骨化的预防与治疗

    作者:丁纳;卢海妹;刘亚坤;姜玉;阚立新

    异位骨化(HO)是正常骨骼系统之外的软组织出现异常新生骨.目前除使用常规药物外,还可以通过小分子受体兴奋剂/抑制剂、基因治疗、中和抗体和放射治疗等靶向异位骨形成的微环境、必要信号通路、关键中介及前体细胞等进行预防与治疗,此外手术切除是异位骨化直接有效的治疗方法.本文还对不同防治方法的局限性做了总结,希冀为临床治疗提供新思路.

    关键词: 异位骨化 预防 治疗
  • 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和翻修术后并发异位骨化的风险因素分析

    作者:王志岩;周建生;李昭程;肖玉周;周新社;牛国旗;张长春

    目的:探讨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THA)和翻修术后异位骨化(HO)形成的影响因素、临床特点、创伤机制和预防方法.方法:我院2004年1月~2010年12月行THA及翻修术287例,其中男98例,女189例;年龄56~72岁,平均63岁.其中≤65岁140例,>65岁147例;THA 257例,翻修术30例.所有患者术后均口服阿斯匹林50 mg/d×30 d.两位骨科医师根据患者术前和术后双髋关节正、侧位X线摄片,按Brooker分级标准评定HO产生情况.按Harris评分标准评定髋关节功能.结果:本组287例均随访1 a以上,共有45例发生HO(15.68%),其中Brooker I型29例(64.44%),BrookerⅡ型14例(31.11%),BrookerⅢ型2例(4.44%),未发现BrookerⅣ型.HO发生率在男性为23.47%、女性11.64%,≤65岁10.71%、>65岁20.41%,初次THA后10.89%、翻修术后56.67%,不同性别、年龄、术式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THA及翻修术后应常规预防HO;对HO形成的高危因素如翻修手术,围手术期应尽早采取干预措施.

  • 肠系膜异位骨化临床病理观察

    作者:聂艳红;王红霞;赵永刚;陈昊

    目的 探讨肠系膜异位骨化(HMO)的临床病理学特征、诊断与鉴别诊断要点.方法 对1例HMO的临床特征、病理组织学形态和免疫组化染色结果进行观察,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患者有腹部手术史和外伤史,临床表现为肠梗阻.大体形态为肠管纤维性粘连,肠系膜有僵硬斑块.组织学形态与骨化性肌炎相似,肿瘤由呈束状排列的梭形纤维母细胞/肌纤维母细胞、骨和骨样基质、脂肪组织组成,还可见少量的软骨组织,偶见核分裂,但无病理性核分裂,常伴有炎症反应与脂肪坏死.免疫组化:梭形细胞SMA、calponin和desmin(+),脂肪坏死组织中的组织细胞CD68(+),Ki-67增殖指数较低.结论 HMO是一种非常少见的假肉瘤样反应性病变,易误诊为骨外骨肉瘤,需要结合病史、病理组织学形态及免疫表型综合分析确诊.

  • 不同影像学方法诊断异位骨化诊疗的价值研究进展

    作者:靳会宾;杨吉刚

    异位骨化( heterotopic ossification,HO)是指发生于骨组织以外的正常软组内的异位畸形成骨,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1918年,Dejerine 和 Cecillie 首次报道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发生在脊髓受伤病人的软组织内的异位成骨,并称之为关节周围骨关节病( raosteoanhropa_thy),这也是早期对异位骨化的命名[1]。因异位骨化的早期临床表现与局部炎症相似并且多发生于肌肉组织内,故不少文献至今仍称之为骨化性肌炎( myositis ossificans,MO)。但Lima等学者认为,异位成骨并非仅发生于肌肉组织,如此命名并不确切,应将发生于骨组织以外的异常骨化统称为异位骨化[2]。

  • 彩色多普勒超声及X线平片对异位骨化诊断的比较

    作者:李雪梅;胡胜军

    目的 比较彩色多普勒超声(彩超)及X线平片检查对脊髓损伤后异位骨化的早期诊断价值.方法 对39例临床可疑异位骨化的脊髓损伤患者,在发生下肢水肿48 h内进行首次彩超检查,每周复查,直至出现明确钙化灶.39例患者均同时进行X平片检查.结果 脊髓损伤后异位骨化彩超所见:正常肌肉板层状结构肿胀增厚或被紊乱不规则结构取代,回声增强34例;出现弧形或长条形强回声带后伴声影39例;肌层内出现无回声血肿8例.外压性血管狭窄,流速增高4例.动态变化表现为:下肢水肿48 h内,受累肌层肌纤维肿胀,回声增强,或病变中央区出现局限、形态不规则的非特异性低回声区;下肢水肿1周出现岛状回声增强区;1~2周后,出现大片弧形或长条形强回声带后伴声影,表面光滑或凹凸不平.下肢水肿1周内,彩超对异位骨化的检出率比X平片明显提高(P<0.01).结论 彩色多普勒超声可在患者起病初期检出阳性表现,是早期诊断异位骨化的可靠方法.

  • 工伤患者肘关节创伤后异位骨化早期综合康复疗效观察

    作者:谭依华;廖哲安;张长杰;杨勤;孙天宝

    目的 观察工伤患者肘关节创伤后异位骨化早期综合康复的疗效.方法 将80例肘关节创伤后异位骨化早期的工伤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2例和对照组38例.对照组进行常规消炎镇痛药物和中频电治疗,治疗组进行综合康复治疗(包括运动疗法、作业疗法、理疗、中医传统康复治疗、病房康复和职前康复治疗),于治疗前及治疗3个月后分别评价两组患者的关节活动度(ROM)、目测类比法(VAS)疼痛评分.结果 治疗组经3个月治疗后ROM、VAS疼痛评分与人院时的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出院后,治疗组39例患者重返原工作岗位,3例患者改变原工种.出院后1年随访,无1例行手术治疗.结论 创伤后异位骨化早期经综合康复治疗.可缓解其临床症状,功能明显改善,使工伤患者重新走向工作岗位.

  • 脊髓损伤后异位骨化的病因学研究

    作者:任宪锋;关骅

    临床上,异位骨化主要有3种形式:①神经源性异位骨化(neurogenic heterotopic ossification,NHO),继发于严重神经疾患,如脑外伤、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等;②创伤后异位骨化,包括骨折、脱位、人工关节置换术后等;③原发性异位骨化,如进行性骨化性肌炎(myositis ossificans progressiva,MOP)或进行性纤维不良性骨化(fibrodysplasia ossificans progressiva,FOP).

  • 脊髓损伤后诱导异位骨化实验模型

    作者:任宪锋;关骅;王晖;王晶晶

    目的建立一种脊髓损伤后诱导异位骨化的方法.方法10只新西兰白兔胸10水平脊髓完全横断后,右后肢膝关节呈伸直位石膏固定5周,每天去除石膏连续被动屈伸膝关节,每周6次,每次5 min.观察局部皮肤温度、肢体肿胀度及骨化情况;第5周末将兔处死,取骨化处行组织学检查.结果10只新西兰兔均成功诱导出异位骨化.新西兰兔右后肢肿胀明显,局部皮肤温度升高.诱导的异位骨化与临床上观察到的异位骨化组织学表现一致.结论被动活动+固定法能成功诱导异位骨化,可以用来探讨脊髓损伤后异位骨化的病理机制.

  • 早期肢体康复训练在预防异位骨化中的作用

    作者:孙晖;白雪飞

    目的了解早期肢体康复训练在预防异位骨化(HO)中的作用.方法采用被动肢体功能训练对两组脊髓损伤患者进行对照分析.结果治疗组1例发生HO(3.3%),对照组3例发生(10.0%),(P<0.05).结论早期肢体康复训练可预防脊髓损伤患者异位骨化发生.

  • 脊髓损伤后异位骨化

    作者:唐和虎;洪毅

    异位骨化(heterotopic ossification,HO)是指在关节周围的软组织中形成新骨,是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常见并发症,发病率10%~53%,儿童及非创伤性脊髓病HO的发生率较低,常见于20~40岁患者[1].HO常发生在SCI平面以下,髋关节常见,其次为膝、肘和肩关节,手和脊柱也可受累[2].

  • 肘关节松解铰链外固定架植入术后的康复

    作者:闫汝蕴;覃鼎文;蒋协远

    目的:探讨肘关节僵硬松解铰链式外固定架植入术后的患者进行围手术期系统康复治疗的临床转归.方法:选择肘关节僵直松解、可活动的铰链式外固定架植入术后围手术期系统康复患者35例,术后第1天开始系统康复治疗,持续至患者去除外固定架后.根据Mayo肘部评分系统、肘部稳定性、肘关节活动度及针道情况对患者进行综合评定.结果:患者平均随访6个月(3个月-12个月).外固定架平均使用8.5周(6-11周),术前Mayo评分59.5±1.7分,术后82.8±7.6分,两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O.01);术前肘关节总ROM平均37.51°±10.8°、术后110.5°±15.6°,两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35例术后均获得无痛性肘关节,并且全部恢复了伤前工作.4例固定针针道感染,采取局部换药治疗,术后8周去除固定架后痊愈.结论:应用可活动的肘部外固定架治疗:在组织愈合期间允许对肘关节提供活动;使得进行松解或重建的组织在无张力的条件下获得愈合;肘关节僵直行关节松解+外固定架植入手术治疗的患者,在外固定架的作用下更加利于实施早期、准确、量化、有效的康复治疗,疗效满意.

  • 合并异位骨化的关节功能康复治疗

    作者:陈亚平;杨延砚;赵晨;王术;周谋望

    目的:探讨骨关节手术后合并异位骨化患者的康复治疗方法.方法:对15例关节手术后合并较小范围异位骨化的关节功能障碍的患者,用X光片、B超检查异位骨化的范围;检测血沉、血液碱性磷酸酶和C反应蛋白,判断骨化活动情况,视情况进行适当的关节牵伸和关节松动治疗及冷疗、中药外敷等治疗,观察异位骨化的变化.结果:治疗前后膝关节活动范围有显著差异,平均角度进展31.16°(P<0.01),肘关节伸直角度平均进展15°,肘关节屈曲进展41.67°.同时X线片和B超检查异位骨化范围无明显变化.结论:关节手术后合并异位骨化的患者在监测下采用关节牵伸和松动,并配合冷疗、中药外敷等综合治疗,可以逐步改善关节功能而不引起骨化范围扩大.

  • 异位骨化治疗进展

    作者:杨延砚;陈亚平;周谋望

    异位骨化(heterotopic ossification,HO)是指在正常情况下没有骨组织的组织内的骨形成,根据成因可分为获得性及原发性两大类型.

248 条记录 1/13 页 « 12345678...1213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