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血液学杂志
Journal of Clinical Hematology 림상혈액학잡지
- 主管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 主办单位: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 北京大学医学院血研所
- 影响因子: 1.06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004-2806
- 国内刊号: 42-1284/R
- 论文标题 期刊级别 审稿状态
-
硼替佐米和沙利度胺为主的化疗方案对伴有肾功能不全的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的疗效比较
目的:观察以硼替佐米为主和沙利度胺为主的化疗方案治疗伴有肾功能不全的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的疗效,探讨对伴有肾功能不全的MM治疗的佳方案.方法:40例伴有肾功能不全的MM患者,其中初治20例,复发(难治)20例.选择20例使用以硼替佐米为主的化疗方案作为试验组,以同期20例接受沙利度胺为基础的联合化疗方案治疗的MM患者作对照.结果:可评估的40例患者,中位随访时间16 (1~64) 个月,在相同的肾脏基础损伤水平的情况下,硼替佐米组患者内生肌酐清除率治疗后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P<0.05.与同期沙利度胺组比较P<0.01,提示硼替佐米治疗肾功能不全的MM患者疗效优于沙利度胺组.硼替佐米组2个疗程时完全缓解(CR)1例,接近完全缓解(nCR)3例,部分缓解(PR)6例,对照组nCR 1例,PR 3例(P<0.05).2个疗程后,硼替佐米组共有11例肌酐降至正常范围,沙利度胺组仅5例.半年复发率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20例中半年无一例复发,对照组20例中半年有5例复发(P<0.05).结论:以硼替佐米为主的化疗方案治疗伴有肾功能不全的MM患者的疗效优于以沙利度胺为基础的联合方案,而且起效较快.
-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预后因素分析
目的:探讨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的预后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68例MDS患者的性别、年龄、WHO(2001)分类、诊断时的白细胞、血红蛋白、血小板水平、染色体核型和国际预后积分系统(IPSS)分组与生存期的关系,对相关因素进行多项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68例患者总的中位生存期为20个月,不同性别患者的中位生存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年龄患者之间的中位生存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WHO分类的MDS患者的中位生存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诊断时不同白细胞、血红蛋白和血小板水平,其中位生存期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不同染色体核型间的中位生存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不同IPSS分期的中位生存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多项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诊断时血小板计数、WHO分型、染色体核型以及IPSS分组是影响预后的主要因素.结论:MDS患者的年龄、WHO分类、诊断时的白细胞、血红蛋白、血小板水平、不同的染色体核型及IPSS分期可作为独立的预后因素,而诊断时血小板计数、WHO分型、染色体核型以及IPSS分组是影响预后的主要因素.
-
母细胞性浆细胞样树突细胞肿瘤1例及文献复习
目的:通过病例报道及文献复习提高对母细胞性浆细胞样树突细胞肿瘤的临床及病理特征的认识.方法:报道1例母细胞性浆细胞样树突细胞肿瘤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病理特点,观察CHOP方案疗效,并进行文献复习.结果:CHOP方案化疗对该患者疗效不佳.结论:母细胞性浆细胞样树突细胞肿瘤具有高度侵袭性,预后差,治疗方案尚未统一,尤其高龄患者的有效治疗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
非血缘造血干细胞移植不同移植物抗宿主病预防方案的疗效比较
目的:比较2种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预防方案在非血缘造血干细胞移植中的疗效.方法:40例接受非血缘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分成2组.单抗组:27例患者接受环孢素A(CsA)加霉酚酸酯(MMF)加甲氨喋呤(MTX)加抗人胸腺细胞球蛋白(ATG) 加CD25单抗预防GVHD;ATG组:13例患者接受CsA加MMF加MTX加ATG预防GVHD.结果:①单抗组和ATG组中性粒细胞植入时间分别为(14.67±4.08)d和(14.53±3.30)d,血小板植入时间分别为(23.83±11.69)d和(23.33±12.01)d,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②急性GVHD发生率在单抗组和ATG组分别为25.9%和23.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Ⅱ~Ⅳ度急性GVHD累积发生率分别为11.1%和15.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慢性GVHD发生率分别为29.6%和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广泛型慢性GVHD发生率分别为11.1%和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复发率在单抗组和ATG组分别为25.9%和23.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④预期2年总生存率分别为48.15%和61.54%,2年无病生存率分别为44.4%和53.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非血缘造血干细胞移植中采用CsA加MTX加MMF加ATG的四联GVHD预防方案是一种可取的方案.
-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早期结核分枝杆菌感染
目的:分析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早期结核分枝杆菌感染的患病率、临床特征、诊断、治疗及预后.方法:对我院连续接受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的258例患者中确诊为结核分枝杆菌感染的6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及总结.结果:结核病的发生率为2.32%(6/258),在单倍型、非血缘、同胞相合移植3种不同移植方式中发生率分别为1.90%、1.70%、2.9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核感染临床类型:结核性脑膜炎1例、结核性胸膜炎1例、结核性腹膜炎1例、淋巴结结核2例、肺结核1例.发病的中位时间为+83(+28~+138)d,从出现症状到确诊的中位时间为24 (11~32)d.多以长时间不明原因的不规则发热为首要表现,伴全身结核中毒症状.6例患者中5例经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阳性、排除结核以外的感染、诊断性抗结核治疗有效而确诊; 1例经痰抗酸杆菌强阳性而确诊.5例均采用4联或3联[INF加RFP加PZA和(或)EMB]常规抗结核治疗,其中2例完成足疗程抗结核治疗者存活,3例治疗有效后因为经济原因放弃治疗.1例患者在诊断前死亡.结论: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早期要重视结核分枝杆菌感染发生,早诊断、早治疗;由于临床表现隐匿缺乏特异性,常规检查手段检出率低,易造成误诊及漏诊、诊断依赖于综合手段;临床表现或感染类型多样化,接受正规治疗者治疗反应好; 如果并发移植物抗宿主病,合理用药是提高疗效的关键;应该重视对高危人群进行移植前结核筛查及移植后的结核预防.
-
慢性髓细胞白血病使用α-干扰素治疗对骨髓纤维化影响的研究
目的:探讨长期使用α-干扰素(α-IFN)治疗对慢性髓细胞白血病(CML)慢性期并发骨髓纤维化的影响.方法:对经α-IFN治疗1年以上的45例CML慢性期患者的骨髓活检切片,应用Gomori网硬蛋白银浸染色后,按网硬蛋白量和分布模式将网硬蛋白纤维分为1~4个等级.结果:在使用α-IFN治疗前,网硬蛋白纤维1级者6例(13%),2级者18例(40%),3级者12例(27%),4级者9例(20%).在经长期α-IFN治疗后,骨髓网硬蛋白纤维维持原状者17例(38%),15例(33%)降低1级,7例(16%)降低2级,另6例(13%)骨髓网硬蛋白纤维从4级降至正常水平.结论:CML慢性期患者使用α-IFN治疗后未提高网硬蛋白纤维增生程度,而对治疗有效的病例可阻止其纤维化程度的进一步加剧.
-
40例毛细胞白血病临床特征分析
目的:研究我国毛细胞白血病(HCL)的临床及实验室检查特点.方法:回顾性总结40例HCL患者的临床及相关实验室检查资料.结果:①脾大是HCL的主要的症状体征,而全血细胞减少者比例较少,在经典型中也仅占1/3左右;变异型白细胞计数常增高;②电镜检查核糖体-板层复合物的阳性率仅有20%~30%;③多色流式细胞学表型分析发现典型的毛细胞表达CD19、CD20、CD22、CD25、CD103、CD11c和sIgM,是诊断的重要依据;④核苷类似物治疗HCL疗效优于其他治疗,值得推荐;⑤变异型HCL比例较高,表现不典型,且治疗效果差.结论:我国HCL中全血细胞减少者比例较低,电镜核糖体-板层复合物的阳性率低,而毛细胞免疫表型与国外类似,核苷类似物治疗效果也较好.变异型HCL比例高于国外,治疗反应差.
-
硼替唑米治疗多发性骨髓瘤异基因移植后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一举两得
目的:探讨硼替佐米治疗多发性骨髓瘤异基因移植后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及原发病的双重作用.方法:报道1例异基因移植后发生慢性难治性GVHD、同时可疑复发的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应用硼替佐米后的效果;同时对硼替佐米治疗GVHD的文献进行复习.结果:应用硼替佐米后患者慢性GVHD获得部分治疗反应,同时巩固了原发病的疗效.文献报道也支持硼替佐米对GVHD的防治作用.结论:硼替佐米可同时治疗骨髓瘤异基因移植后的GVHD和原发病,值得进一步探讨.
-
慢性中性粒细胞白血病获长生存11年1例
患者,女,50岁,因头晕、乏力、纳差、四肢皮肤反复出现淤斑、低热伴腹胀2个月,在门诊查血常规发现白细胞、血小板均升高,拟ET或白血病于2000年6月20日入院.
-
T细胞大颗粒淋巴细胞白血病伴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1例
大颗粒淋巴细胞(LGL)是淋巴细胞的一种亚群.正常情况下,LGL占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的10%~15%.根据功能和免疫表型,LGL可分为:①CD3+LGL,代表活化的细胞毒T淋巴细胞;②CD3-LGL,代表自然杀伤细胞.
-
多发性骨髓瘤并发黑色素瘤及肺癌的多原发恶性肿瘤1例
多原发恶性肿瘤(multiple primary malignant neoplasms, MPMNs)是指同一个患者同时或先后发生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原发恶性肿瘤[1].本文报道我科多发性骨髓瘤并发黑色素瘤及肺癌的MPMNs患者1例.
-
小剂量利妥昔单抗治疗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疗效分析
目的:探讨小剂量利妥昔单抗治疗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20例ITP患者,给予利妥昔单抗100 mg/w静脉滴注,连用4周,不伴随使用免疫抑制剂、抗凝药、激素冲击疗法.监测治疗前后的血常规、血清免疫球蛋白定量(IgG、IgM、IgA).用单克隆抗体特异性俘获血小板抗原技术(MAIPA)检测治疗前后血小板膜糖蛋白Ⅱb/Ⅲa(GPⅡb/Ⅲa)和血小板膜糖蛋白Ⅰb/Ⅸ(GPⅠb/Ⅸ)特异性自身抗体数目.用流式细胞术检测治疗前后CD3+、CD4+、CD8+、CD19+、CD20+细胞数.疗效标准参考ITP国际工作组共识.结果:20例患者11例完全有效(血小板≥100×109/L),4例有效(血小板≥50×109/L),5例无效(血小板<50×109/L).中位疗效持续时间6个月(范围4~30个月).15例有效者中3例复发,其余疗效均维持较好.有效患者治疗后血小板自身抗体GPⅡb/Ⅲa、GPⅠb/Ⅸ均转阴.治疗前后外周血血红蛋白、白细胞数无明显变化,血清IgG、IgM、IgA无明显变化,CD3+、CD4+、CD8+细胞数无明显变化.治疗后CD19+/CD20+细胞数明显下降,治疗前为(284.8±58.3)×106/L,治疗4周后降至(3.4±2.6)×106/L.3例在首次输注后发生输注相关不良反应,1例继发感染.结论:利妥昔单抗是一种良好的治疗ITP的药物,大多数研究尚未发现可预测利妥昔单抗治疗疗效的临床和实验室指标,治疗前的血小板数、治疗措施(包括切脾与否)、性别、年龄、血清免疫球蛋白水平等似乎均不影响疗效.不良反应可以耐受,除一过性血清学异常外,再无其他的严重药物毒性反应.
-
儿童血友病A36例临床分析
目的:通过对儿童血友病A临床特征的总结,了解不同分型的血友病出血程度的不同及长期反复的关节出血引起关节功能的损伤.方法:对36例血友病A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年龄9个月~16岁,其中重型21例(58.3%)、中型11例(30.6%)、轻型4例(11.1%).结果:①36例患儿第一次出血年龄均在3个月~8岁.②自发性出血27/36例,重型19例(52.7%)多见;损伤后出血9/36例.③关节出血为常见.④重型及中型患儿年龄>8岁后出血频度平均1周1次左右,短3~4 d 1次,<8岁及年长患儿在8岁前出血频度为平均1个月左右1次;轻型患儿平均3~4个月1次.⑤16/36例(44.4%)患儿出现关节损伤,均为重型及中型患儿,年龄为10~16岁.⑥20/36(66.6%)例患儿不能在每次出血时及时接受替代治疗.结论:血友病A是一组先天性、出血性疾病.其分型越重,自发性出血的概率及出血程度越重.关节出血是血友病A常见的出血部位,反复关节出血可引起关节退行性改变,终丧失关节功能.预防治疗对减少出血,防止关节损伤,提高血友病患儿的生活质量非常重要.
-
鼻型结外NK/T细胞淋巴瘤治疗进展
鼻型结外NK/T细胞淋巴瘤(NK/TCL)好发于结外,在我国原发于鼻腔和副鼻窦淋巴瘤中NK/TCL占40%~70%.NK/TCL主要为青年男性,2/3患者为局部累及,骨髓累及不足10%,常伴有B症状.该病与EB病毒(EBV)感染关系密切,可能为该病发病率地域性差异较大的原因之一.
-
升血小板胶囊联合半量糖皮质激素治疗难治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疗效观察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是一种与自身免疫紊乱有关的疾病.近年来研究发现,本病病因主要是体内产生抗血小板自身抗体或免疫复合物结合于血小板细胞膜表面而导致血小板破坏增多,而脾脏是产生抗自身血小板抗体和破坏血小板的主要器官.
-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治疗的研究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的治疗经历了蒽环类药物为主的联合化疗,全反式维甲酸(ATRA)和亚砷酸(As2O3 )治疗3个阶段,由于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细胞上存在PML/RARα融合基因,ATRA和As2O3作用于PML/RARα融合基因诱导分化及凋亡,使APL在治疗上有很大的突破,甚至可以治愈.间及剂量有待进一步探索.
-
去铁胺治疗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及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输血依赖性铁过载的临床观察
近年来,对于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及再生障碍性贫血(AA)等患者由于长期反复输血导致输血依赖性铁过载已越来越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体内的铁过量沉积于心脏、肝脏及内分泌系统,会引起心功能衰竭、心律失常、肝纤维化、糖尿病等并发症,从而影响患者的生存期及生存质量.
-
PD与VAD方案对多发性骨髓瘤的临床对照研究
多发性骨髓瘤(MM)是一种目前尚无确切根治方法的血液系统恶性肿瘤,对大多数患者而言,化疗仍然是目前采用较多的治疗手段.以往MM的化疗方法只能使不到10%的患者获得完全缓解,硼替佐米(Bortezomib,商品名万珂,Velcade)是第一个进入临床应用的蛋白酶体抑制剂,它与多种化疗药物如地塞米松、阿霉素等联合,具有疗效叠加及协同效应[1].
-
复方黄黛片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过程中肝肾毒性的临床研究
复方黄黛片是黄世林教授创制的中药复方制剂,其君药雄黄,主要成份为二硫化二砷,对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有特异疗效,完全缓解(CR)率达100%,其中78.8%患者在用药44.3(31~60)d后获CR以上[1],而复方黄黛片联合化疗进行序贯治疗,复发率12.9%,3年生存率为88.52%,5、7、10年生存率均为86.88%[2].
-
促血小板生成素受体激动剂治疗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现状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是免疫介导的以血小板破坏过多和(或)血小板生成不足为特征的临床常见出血性疾病.临床特点是外周血小板减少、出血风险增加.发病机制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体液和细胞免疫介导的血小板过度破坏和(或)血小板生成不足.
-
从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病理生理机制理解其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革新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mmune thrombocytopenia,ITP)是一种自体免疫综合征,该综合征主要累及"抗体"和"细胞"介导的血小板破坏以及血小板生成受抑,引起血小板数量减少,临床上表现为出血或易于出血倾向.
-
成人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治疗进展
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primary immune thrombocytopenia, ITP),既往称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diopathic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是一种获得性的自身免疫性出血性疾病.临床表现以皮肤黏膜出血为主,严重者可出现内脏出血,甚至颅内出血,出血风险随年龄而增加.
-
脾切除治疗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
1 概况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mmune thrombocytopenia,ITP)即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是临床上常见的出血性疾病,主要是由于抗血小板抗体导致血小板破坏过多而引起血小板减少[1].脾脏是ITP患者血小板破坏的主要场所,也可能是血小板抗体产生的主要器官.
年 | 期数 |
2018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7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6 | 01 02 03 04 05 06 |
2015 | 01 02 03 04 05 06 |
2014 | 01 02 03 04 05 06 |
2013 | 01 02 03 04 05 06 |
2012 | 01 02 03 04 05 06 |
2011 | 01 02 03 04 05 06 |
2010 | 01 02 03 04 05 06 |
2009 | 01 02 03 04 05 06 |
2008 | 01 02 03 04 05 06 |
2007 | 01 02 03 04 05 06 |
2006 | 01 02 03 04 05 06 |
2005 | 01 02 03 04 05 06 |
2004 | 01 02 03 04 05 06 |
2003 | 01 02 03 04 05 06 |
2002 | 01 02 03 04 05 06 |
2001 | 01 02 03 04 05 06 |
2000 | 01 02 03 04 05 06 |
1999 | 01 02 03 04 05 0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