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肿瘤坏死因子α和白细胞介素1β对内皮细胞妊娠相关血浆蛋白A表达的影响

    作者:边云飞;赵欣;肖传实

    目的 观察肿瘤坏死因子α和白细胞介素1β对内皮细胞妊娠相关血浆蛋白A表达的影响并探讨其机制.方法原代培养大鼠主动脉内皮细胞,选择生长良好的第3~4代细胞用于实验.实验分组:①空白对照组;②10、20、40、60及100μg/L肿瘤坏死因子α培养细胞24 h组;③1、5、10、20及50μg/L白细胞介素1β培养细胞24 h组;④60μg/L肿瘤坏死因子α培养细胞2、4、8、16、24及48 h组;⑤20μg/L白细胞介素1β培养细胞2、4、8、16、24及48 h组;⑥核因子κB抑制剂BAY11-7082干预组:预先用核因子κB抑制刺BAY11-7082(20 μmol/L)与内皮细胞共同孵育60 min后,再加入60 μg/L肿瘤坏死因子α或20μg/L白细胞介素1β作用48 h.实验结束后收集细胞及培养上清液,用乳酸脱氢酶试剂盒检测各组培养上清液中乳酸脱氢酶活性,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测定细胞中妊娠相关血浆蛋白A mRNA的表达,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上清液中妊娠相关血浆蛋白A蛋白水平.结果 不同浓度肿瘤坏死因子α和白细胞介素1β作用24 h后,大鼠内皮细胞妊娠相关血浆蛋白A mRNA及上清液中妊娠相关血浆蛋白A蛋白表达水平随肿瘤坏死因子α和白细胞介素1β浓度的增加而升高(P<0.05);60μg/L肿瘤坏死因子α和20μg/L白细胞介素1β作用于大鼠内皮细胞不同时间,妊娠相关血浆蛋白A表达水平显著高于空白对照组(P<0.05),且随刺激时间的延长,妊娠相关血浆蛋白A的表达逐渐升高;核因子κB抑制剂BAY11-7082作用后,妊娠相关血浆蛋白A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5).结论 肿瘤坏死因子α和白细胞介素1β上调内皮细胞妊娠相关血浆蛋白A的表达,而核转录因子的活化是其对内皮细胞妊娠相关血浆蛋白A表达上调的主要机制.

  • 白细胞介素1β和肿瘤坏死因子α对大鼠主动脉平滑肌细胞内皮脂肪酶表达的影响

    作者:杨晓静;成丽英;边云飞;赵欣;肖传实

    目的 观察白细胞介素1β和肿瘤坏死因子α对大鼠主动脉平滑肌细胞内皮脂肪酶表达的影响.方法 采用贴块法原代培养大鼠主动脉平滑肌细胞,选用第3~5代细胞随机分组实验:对照组、不同浓度白细胞介素1β干预组和不同浓度肿瘤坏死因子α干预组.用酶联免疫吸附法、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分别检测诱导后细胞内皮脂肪酶蛋白及mRNA表达水平.结果 平滑肌细胞经不同浓度白细胞介素1β或肿瘤坏死因子α诱导24 h后,内皮脂肪酶表达水平上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浓度组间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白细胞介素1β、肿瘤坏死因子α分别为30μg/L、50μg/L时内皮脂肪酶表达水平高.结论 白细胞介素1β、肿瘤坏死因子α均能诱导大鼠主动脉平滑肌细胞内皮脂肪酶表达.

  • 瘦素对巨噬细胞白细胞介素1β表达的影响

    作者:唐澜;王丽;付度关;赵勇;曾和松

    目的 探讨瘦素对鼠源性巨噬细胞系RAW264.7细胞白细胞介素1β表达的影响,以阐明瘦素在动脉粥样硬化发生中的作用.方法 不同浓度的瘦素(1.25、2.5 、5和10 nmol/L)孵育RAW264.7细胞4 h后,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法检测巨噬细胞白细胞介素1β mRNA的表达.并用该浓度梯度的瘦素分别孵育RAW264.7细胞1、3、6、9 h后,采用双抗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各组培养上清白细胞介素1β蛋白含量.结果 白细胞介素1β mRNA表达水平随瘦素浓度增加逐渐增高(分别为0.107±0.102、0.204±0.019、0.718±0.083、0.642±0.071),5 nmol/L 瘦素处理组达高峰.各组培养上清白细胞介素1β蛋白分泌水平随瘦素浓度增加逐渐增高,5 nmol/L 瘦素处理组白细胞介素1β蛋白分泌量达高峰;白细胞介素1β蛋白分泌水平随瘦素刺激时间增加逐渐增高,至6 h达高峰(P<0.05).RAW264.7细胞经不同浓度瘦素处理后,白细胞介素1β mRNA和蛋白表达呈瘦素剂量依赖性增加.结论 瘦素可在体外促进RAW264.7细胞白细胞介素1β表达和分泌,这可能是瘦素直接致动脉粥样硬化的机制之一.

  • 辛伐他汀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血管细胞粘附分子表达的影响

    作者:张路;吴宗贵

    观察辛伐他汀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血管细胞粘附分子1和细胞间粘附分子1表达的影响.采用免疫细胞化学及Western blot蛋白印迹方法,观察促炎症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和白细胞介素1β对体外培养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中血管细胞粘附分子1和细胞间粘附分子1表达的影响,并以辛伐他汀干预,观察其对上述作用的影响.结果发现,肿瘤坏死因子α和白细胞介素1β明显增加人脐静脉内皮细胞中血管细胞粘附分子1和细胞间粘附分子1的表达,辛伐他汀可一定程度抑制上述作用.结果提示,辛伐他汀一定程度抑制促炎症因子刺激导致的细胞粘附分子表达上调,可能具有增加粥样斑块稳定性和延缓动脉粥样硬化进程的作用.

  • 辛伐他汀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的影响

    作者:张路;吴宗贵;黄越承;杨平;韩玲

    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和Western Blot方法,观察促炎症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和白细胞介素1β对体外培养人脐静脉内皮细胞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及其受体表达的影响,并以辛伐他汀干预,观察其对上述过程的影响.结果发现,肿瘤坏死因子α和白细胞介素1β显著促进人脐静脉内皮细胞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及其受体的表达,在不同水平辛伐他汀对促炎症因子的上述作用具有一定的抑制效应,由此推断辛伐他汀可能具有一定的抗炎症反应及抗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

  • 单核细胞与内皮细胞的相互作用及其促细胞因子分泌的机制

    作者:刘瑞;马爱群;白玲;郝春媛;刘进军

    为研究单核细胞、内皮细胞的相互作用对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1β和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分泌的影响以及粘附分子在其中的作用,采用单核细胞、内皮细胞单独培养及混合培养的方法,在混合培养条件下预加入细胞间粘附分子1、血管细胞粘附分子1和内皮选择素的单克隆抗体,通过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培养液中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1β和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的含量.结果发现,单核细胞和内皮细胞单独培养条件下观测不到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1β和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的分泌,两种细胞混合培养时,3种细胞因子的分泌显著升高(P<0.05),细胞间的接触粘附起着重要介导作用,内皮选择素在促使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1β分泌的环节中占据主导地位,细胞间粘附分子1在促使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分泌的机制中占据主导地位.表明单核细胞与内皮细胞的粘附能够激活某些基因的信号转导途径,使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1β和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的分泌增加,粘附分子在其中起着重要的介导作用.

  • NLRP3炎性小体与冠心病的相关性

    作者:胡龙江;周音频;曹运兰;吕湛;蓝运竞;宁琳;向立权;肖鹏

    目的 探讨核苷酸结合寡聚化结构域样受体蛋白3(NLRP3)炎性小体与冠心病(CHD)的临床相关性.方法 入选符合纳入标准的冠心病患者60例及对照者30例.收集所有研究对象的性别、年龄、吸烟史、体重指数(BMI)、平均动脉压(MAP)、空腹血糖(F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血脂等临床资料,采用RT-qPCR、Western blot法分别检测各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中NLRP3、凋亡相关微粒蛋白(ASC)、半胱氨酸蛋白酶1(Caspase-1)的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ELISA法检测各组血浆中白细胞介素1β(IL-1β)、白细胞介素18(IL-18)水平.应用SPSS20.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PBMC中ASC mRNA、NLRP3、ASC、Caspase-1表达水平及血浆IL-1β、IL-18水平在冠心病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NLRP3、ASC、Caspase-1及其mRNA在各组分别进行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NLRP3 mRNA和Caspase-1 mRNA在冠心病组均与IL-18呈正相关(r分别为0.327和0.274,P<0.05);ASC在冠心病组与年龄、IL-1β、IL-18呈正相关(r分别为0.370、0.467、0.403,P<0.05);Caspase-1在冠心病组与吸烟、IL-18呈正相关(r分别为0.613和0.414,P<0.05).结论 以NLRP3炎性小体为中心的NLRP3-ASC-Caspase-1-IL-1β/IL-18信号通路可能在冠心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 西洛他唑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症患者炎症因子及血脂水平的影响

    作者:李晓英;王兆宏;刘国英;陈还珍

    目的 观察在他汀类药物基础上加用西洛他唑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症患者炎症因子及血脂水平的影响.方法 将60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症患者随机分为基本治疗组(常规用药+阿托伐他汀)和西洛他唑组(西洛他唑+常规用药+阿托伐他汀),观察治疗3周后血脂、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1β和高敏C反应蛋白的变化、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 治疗后总胆固醇、甘油三酯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下降幅度组间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上升,但西洛他唑组上升幅度明显大于基本治疗组(P<0.01);治疗后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1β和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均明显下降(P<0.05),但西洛他唑组下降幅度大于基本治疗组(P<0.01);用西洛他唑治疗前后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1β变化值与高密度脂蛋白变化值呈负相关(r=-0.38,P=0.04;r=-0.39,P=0.03);西洛他唑组胸痛缓解明显,无不良反应.结论 阿托伐他汀联用西洛他唑较单用阿托伐他汀可进一步升高高密度脂蛋白水平,降低致炎因子浓度,二者协同发挥抑制炎症、稳定斑块的作用.

  • 高血压病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分泌白细胞介素1β水平的变化

    作者:李全忠;邓勤;阳跃忠;黄文新

    目的观察高血压病患者体外培养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炎症因子白细胞介素1β和肿瘤坏死因子α的分泌, 了解高血压病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炎症因子的分泌状态.方法序贯选取33例高血压病患者及12例血压正常者作对照.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外周血单个核细胞进行体外培养.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检测细胞培养上清的白细胞介素1β和肿瘤坏死因子α的浓度.结果高血压组和正常对照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培养上清液白细胞介素1β(182±66 ng/L 比 154±63 ng/L)和肿瘤坏死因子α(142±74 ng/L 比168±61 ng/L)的自发性分泌差异均无显著性.脂多糖刺激后高血压组和正常对照组白细胞介素1β(2 179±660 ng/L比182±66 ng/L;2 854±631 ng/L 比154±63 ng/L, P<0.05)和肿瘤坏死因子α(442±134 ng/L 比142±74 ng/L; 500±176 ng/L 比168±61 ng/L, P<0.05)分泌均较自发性分泌显著增加.与正常对照组比较,高血压病患者脂多糖刺激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白细胞介素1β分泌增加 (2 854±631 ng/L 比2 179±660 ng/L, P<0.05).结论高血压病患者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处于一定程度的炎症激活状态,炎症反应可能与高血压病的形成和发展及并发症的发生有关.

  • 以白细胞介素1β为靶点治疗动脉粥样硬化研究进展

    作者:卢浩;李梦豪;习丹;罗甜甜;郭志刚

    近来的研究表明动脉粥样硬化本质上是一种血管的慢性炎症反应性疾病,白细胞介素1β在其发展过程中起到关键性调节作用.血管内各种因素导致的内皮细胞损伤可导致白细胞介素1β的大量表达,通过与白细胞介素1Ⅰ型受体结合并激活NF-κB信号通路,诱导二级炎性调节物白细胞介素6、肿瘤坏死因子α等大量生成.动物实验及临床实验结果表明拮抗白细胞介素1β信号通路有利于改善心肌重构,降低动脉粥样硬化所致心血管事件发病风险,以白细胞介素β为靶点治疗动脉粥样硬化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 颅内外动脉粥样硬化、动脉狭窄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1β、白细胞介素1受体拮抗剂的监测及临床意义

    作者:韩健;郭富强

    目的 探讨白细胞介素1β(IL-1β)、白细胞介素1受体拮抗剂( IL-1 Ra)水平以及IL-1 Ra/IL-1β比值在颅内外动脉粥样硬化(As)、动脉狭窄(AS)患者血清中的变化以及IL-1β与IL-1Ra水平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用ELISA法检测了30例As、30例AS患者和30例健康人(对照组)血清IL-1β、IL-1 Ra和IL-1Ra/IL- 1β水平.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As组和AS组IL-1β明显升高(P<0.05),1L-1 Ra和IL-1Ra/IL-1β比值则明显降低(P<0.05);As组与AS组比较IL-1β和IL-1Ra均无显著差异(P>0.05),但IL-1Ra/IL-1β比值AS组明显低于As组(P<0.05);AS组和对照组的IL-1β与IL-1 Ra呈明显相关(P<0.05),As组的IL-1β与IL-1 Ra无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 IL-1β在颅内外As发病过程中可能起着促进作用,而IL-1Ra可能起着抑制作用;二者的免疫失调状态可能与疾病的严重程度密切相关,IL-1β、IL-1Ra和IL-1β/IL-1Ra比值可能可作为颅内As病情的监测指标.

  • 大鼠小肠移植早期排斥反应中肠黏膜细胞凋亡与IL-1β的关系研究

    作者:张健;胡祥

    目的明确小肠移植排斥反应中的细胞凋亡现象,并探讨白细胞介素1β(IL-1β)在凋亡中的作用.方法选用SD/Wistar大鼠进行节段性小肠移植.实验分3组:同基因移植组(SD→SD);异基因移植组(Wistar→SD)和异基因移植加环孢素A治疗组(Wistar→SD+CsA).术后第1,3,5,7天分别用TUNEL法检查移植肠上皮凋亡细胞,用ELISA法测定血清IL-1β.结果 TUNEL法显示:Wistar→SD组肠黏膜上皮细胞在其发生轻、中、重度排斥反应中存在细胞凋亡,凋亡细胞数随排斥反应的加重而增加(P<0.01),并显著高于SD→SD组(P<0.01).Wistar→SD+CsA组细胞凋亡数亦有显著增加(P<0.01).SD→SD组排斥反应轻微,凋亡细胞数无明显变化(P>0.05).ELISA法显示:在SD-SD组血清IL-1β无明显变化(P>0.05),Wistar-SD组和Wister→SD+CsAz组随凋亡细胞数的增加血清IL-1β亦增高(P<0.01).IL-1β增加与细胞凋亡指数增加呈正相关(r=0.798,P<0.01).结论小肠移植排斥反应中存在细胞凋亡现象,IL-1β在细胞凋亡发生中起促进作用.

  • 急性胰腺炎大鼠早期生长反应基因-1与肝损害的关系

    作者:邹树;田伏洲;汤礼军;黎冬暄

    目的 研究早期生长反应基因-1与急性胰腺炎(AP)肝脏损害的关系.方法 先将24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均分为A,B,C,D 4组,分别于胆总管内逆行注入生理盐水或不同浓度牛磺胆酸钠溶液,3h后处死动物,留取血清和肝脏组织.另将30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均分为E,F,G,H,I等5组,胆管内逆行注射5%牛磺胆酸钠溶液,分别于注射后1,3,6 ,12 ,24h处死动物同上法留取标本.检测血清AST,LDH,TNF-α,IL-1β水平,并对肝组织进行EGR-1免疫组化染色.结果 (1)A,B,C,D组动物TNF-α,IL-1β,AST及LDH水平均随着牛磺胆酸钠浓度的升高而上升;(2)免疫组化染色显示,在不同注药剂量的AP组,肝组织EGR-1表达量随AP病情的加重而升高,并与肝实质酶、炎性细胞因子水平均呈显著正相关,且表达部位也有所不同.EGR-1在AP造模后不同时间肝组织的表达,具有极明显的细胞种类与部位的差异.结论 EGR-1可能与AP时伴发的肝脏损害有关,其机制可能与其介导炎性细胞因子生成有关.

  • IL-1β-511T基因rs16944多态性与热性惊厥的关联研究

    作者:任晓暾;孙素真;刘芳;王晓明

    目的 致热因子白细胞介素1 (IL-1 β)基因多态性是否参与热性惊厥(FS)的发病目前仍存在争议,该研究将探讨中国北方汉族儿童热点基因IL-1 β-511T的单核苷酸(SNP) rs16944多态性与FS发病的关联性.方法 用SNaPshot SNP分型技术对141例单纯型FS患儿和130例健康对照进行IL-1 β-511T基因rs16944位点分型,比较该SNP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的差异.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病例组rs 16944多态性的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rs16944多态性3种基因型A/A、A/G、G/G的FS患儿的临床特征比较,显示首次惊厥的年龄(x2=19.491,P<0.01)、首次惊厥的体温(x2=9.317,P<0.05)、有无FS家族史(x2=26.798,P<0.01)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IL-1β-511T基因rs16944多态性与北方汉族儿童单纯FS的发病无关联,但其基因型不同可能与患儿FS的发生及预后有关.

  • 阿米洛利对复杂型热性惊厥的影响

    作者:朱葛敏;闫俊;赵瑞;欧阳汤鹏

    目的 观察阿米洛利对复杂型热性惊厥的作用及其可能机制.方法 建立Sprague-Dawley(SD)幼鼠复杂型热性惊厥模型,将40只SD幼鼠分为正常对照组、热性惊厥组、阿米洛利两种剂量预处理组(1.3阿米洛利组和10阿米洛利组),每组10只.在热性惊厥发作过程中观察阿米洛利预处理对体温升高、发作潜伏期的影响,以及对热性惊厥后海马区星形胶质细胞数及白细胞介素1β(IL-1β)mRNA含量的影响.结果 热性惊厥组于4.3 ~6.8 min体温达到39.5℃,1.3阿米洛利组和10阿米洛利组分别于8.3 ~ 10 min和9.3 ~11.6 min达到39.5℃,后两者体温达39.5℃的时间明显晚于热性惊厥组(P<0.01),且1.3阿米-洛利组和10阿米洛利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1.3阿米洛利组发作潜伏期为10.67~ 14.50 min,体温阈值为41.3~42.1℃,10阿米洛利组潜伏期为12.33 ~ 16.60 min,体温阈值为41.4~42.1℃,而热性惊厥组潜伏期为7.67 ~9.50分钟,体温阈值为41.0~41.7℃,1.3和10阿米洛利两组潜伏期较热性惊厥组明显延长,并且全身强直发作的体温阈值明显高于热性惊厥组(P<0.01),阿米洛利高低剂量组间有明显差异(P<0.05).阿米洛利预处理组星形胶质细胞较正常对照组增多,而较热性惊厥组明显减少(均P<0.01).阿米洛利预处理组IL-1β mRNA含量明显少于热性惊厥组(P<0.01).结论 阿米洛利可抑制复杂型热性惊厥发作,具有一定的抗热性惊厥作用,这可能与抑制星形胶质细胞增殖、抑制炎性因子生成有关.

  • 马栗树籽提取物(迈之灵)对肢体创伤患者血清细胞因子IL-6、IL-1β和TNF影响的研究

    作者:刘雄;廖前德;曹焕新;黄建军

    目的 研究马栗树籽提取物(迈之灵)对肢体创伤软组织肿胀患者的血清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VI(IL-6)、白细胞介素1β(IL-1β)和肿瘤坏死因子(TNF)水平的影响.方法 四肢骨折创伤患者120例采用双盲法,随机抽样分成观察组(60例)和对照组(60例).观察组口服迈之灵片,对照组口服安慰剂片治疗,分别观察其肿胀和疼痛程度.2组均测量血清IL-6、IL-1β、TNF值.48例正常人测量血清IL-6、IL-1β、TNF值.结果 骨折并软组织损伤患者血清IL-6水平在发病6 h内升高,24~36 h达到高峰,8 d后基本降至正常,重度组血清IL-6水平高于轻、中度组(6 h,P<0.01;24~36 h,P<0.05),观察组用迈之灵治疗4 d后血清IL-6水平明显下降(P<0.01).创伤患者血清TNF、IL-1β水平升高,但持续时间短.结论 迈之灵消除肢体骨折软组织肿胀效果明显,对轻、中度损伤患者的疗效优于重度损伤患者,能够明显降低患者血清IL-6水平,与其抗炎、抗渗出、抗氧自由基等作用相关,一定程度上减轻和保护了机体的应激反应.

  • 百事乐胶囊对慢性应激抑郁模型小鼠血清IL-1β和TNF-α的影响

    作者:郭纯;蔡光先;刘柏炎;易健;蔺晓源

    目的 探讨百事乐胶囊对慢性应激抑郁小鼠行为学及血清白细胞介素1β (IL-1β)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含量的影响.方法 60只雄性昆明种小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百事乐胶囊高、中、低剂量组和氟西汀组.除正常组外,其他组给予21 d慢性不可预见性应激造模.每天造模前各组小鼠分别予以相应药物灌胃治疗,模型组以等量蒸馏水灌胃.测定小鼠体质量,通过敞箱实验和悬尾不动实验检测小鼠行为学变化,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小鼠血清IL-1β和TNF-α的含量.结果 模型组小鼠发生明显的行为学改变,水平和垂直活动明显减少,悬尾不动时间明显延长;百事乐胶囊高、中、低剂量组能显著增加小鼠体质量(P<0.05),改善小鼠的行为学指标(P<0.01),百事乐胶囊高、中剂量能降低血清IL-1β和TNF-α水平,与模型组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氟西汀组相比,百事乐胶囊高、中、低剂量组各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百事乐胶囊能显著改善慢性应激抑郁小鼠的行为学变化,其作用可能与下调慢性应激所致的血清IL-1β和TNF-α水平有关.

  • 依达拉奉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TNF-α和IL-1β水平的影响

    作者:刘双喜

    目的 探讨依达拉奉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细胞介素β(IL-1β)水平的影响.方法 将7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3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治疗组使用依达拉奉注射液治疗,采用ELISA检测两组治疗前和治疗后第15天血清TNF-α和IL-1β水平.结果 两组治疗后血清TNF-α和IL-1β水平较治疗前均明显降低(P<0.01),治疗组治疗后血清TNF-α和IL-1β水平亦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显效率及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 依达拉奉能明显降低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TNF-α和IL-1β水平.

  • 白细胞介素1β在中耳胆脂瘤上皮的表达

    作者:李江民;刘兆辉;安伟;林世龙

    目的 探讨IL-1β在中耳胆脂瘤上皮组织中的表达.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法测定胆脂瘤上皮组织匀浆液及正常外耳道皮肤组织匀浆液中IL-1β水平.结果 在12例中耳胆脂瘤上皮及10例正常外耳道皮肤组织中,IL-1β的表达分别为(313.562±52.924)及(141.414±31.335)pg/mL(P<0.01).结论 IL-1β在中耳胆脂瘤上皮组织中存在高表达;IL-1β可能参与促进胆脂瘤上皮增生.

  • 烟碱对腹腔感染败血症小鼠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研究

    作者:贾宝辉;刘宁;陈奕;黄敏;尚明升;杜玉明

    目的 探讨烟碱激活胆碱能抗炎通路对败血症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采用盲肠结扎并穿孔(CLP)法复制败血症模型.65只健康昆明小鼠分为对照组、CLP组和烟碱400μg/kg组,记录CLP后24、36和48 h的生存率.另取18只小鼠分组同上,CLP后20 h计算肺湿干重比、败血症严重程度评分,行肝、肺组织病理学检查.另取120只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CLP组,以及烟碱400、200和40μg/kg组,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CLP后1、2、4和6 h血浆TNF-α和IL-1β的浓度.结果 术后24、36和48 h,烟碱400μg/kg组生存率较CLP组升高(P <0.05);术后20 h烟碱400μg/kg组肺湿干重比和败血症严重程度评分较CLP组降低(P <0.05),肝、肺组织病理改变较CLP组减轻.术后2、4和6 h,烟碱400、200和40μg/kg组血浆TNF-α浓度较CLP组降低(P <0.05);术后1和6 h,烟碱400、200和40μg/kg组血浆IL-1β浓度较CLP组降低(P <0.05).烟碱400μg/kg组血浆TNF-α浓度在术后2 h低于40μg/kg组(P <0.05),术后6 h低于200和40μg/kg组(P <0.05).并术后2和4 h烟碱200μg/kg组血浆TNF-α浓度较40μg/kg组降低(P <0.05).术后4 h烟碱400μg/kg组血浆IL-1β浓度低于200和40μg/kg组(P <0.05).结论 烟碱减轻腹腔严重感染小鼠败血症严重程度,改善肝、肺的病理组织学变化,降低机体促炎症细胞因子水平,提高生存率.

634 条记录 25/32 页 « 12...22232425262728...3132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