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胃息肉发展为胃癌的影响因子概述

    作者:陈璐;冯义朝

    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及饮食结构的改变,消化道息肉的发病率明显增加,尤以胃息肉多见。胃息肉可分为腺瘤性息肉、增生性息肉、胃底腺息肉及炎症性息肉,其中腺瘤性息肉的癌变率高。胃癌作为我国发病率高的第二大恶性肿瘤,严重影响着患者的生存质量及家庭幸福,腺瘤性息肉作为癌前病变,如果我们能了解其发展为胃癌的影响因素,将为患者带来巨大的福音。

  • 150例胃息肉内镜诊治分析

    作者:钱立康

    1998年4月至2004年12月,本院胃镜检查中,检出胃息肉的150例,根据胃息肉的大小及其蒂的形态,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总结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经内镜诊断为胃息肉病,排除Peutz-Jeghers息肉,家族性、幼年性息肉、胃底腺囊肿、炎性纤维假瘤.150例中男53例(35.3%),女97例(64.7%),男女之比为0.55:1.

  • 老年人胃酸的现代认识

    作者:庄艳;郑松柏

    胃酸是胃底腺壁细胞分泌的盐酸(HCl),是胃液的主要成份之一,其主要生理功能包括激活胃蛋白酶原,杀灭胃内的绝大部分细菌,促进胰液、胆汁及肠液的分泌,分解食物中的结缔组织和肌纤维,反馈性抑制胃泌素分泌等.胃酸以两种形式存在:一种为游离酸;另一种为结合酸,即与蛋白质结合的盐酸蛋白质.二者的浓度合称为总酸度,其中游离酸占绝大部分.壁细胞分泌H+的过程是逆浓度差的主动转运过程,通过壁细胞顶膜上的质子泵(即H+-K+-ATP酶,H+-K+-ATPase)实现,壁细胞在分泌盐酸过程中所需能量来自ATP.

  • 比格犬胃底腺组织学和超微结构的增龄变化

    作者:李小雯;郑松柏;张晓莉;刘菲;肖立;俞彰

    背景:研究发现老年人胃底腺泌酸功能相关结构无明显退化表现,但人体标本易受环境因素影响,因此需采用标准动物以尽量减少环境因素的影响,对该结果作进一步验证。目的:研究比格犬胃底黏膜组织学和胃底腺超微结构的增龄变化。方法:19只健康比格犬分为中青年组(1~5岁,n =8)、低龄老年组(6~8岁,n =5)和高龄老年组(≥9岁,n =6),取胃底组织标本,光镜下观察胃底黏膜,测定固有膜厚度、胃底腺体实质占固有膜面积的比率,计数壁细胞、主细胞和内分泌细胞;电镜下观察胃底腺细胞超微结构,测定相关细胞器面积分数。结果:比格犬胃底固有膜厚度随增龄呈降低趋势,但各年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高龄老年组腺体密度明显降低,间质明显增加。三组间壁细胞数及其线粒体和微管泡系统面积分数无明显差异(P >0.05),高龄老年组主细胞数及其酶原颗粒面积分数、颈黏液细胞黏原颗粒面积分数显著减少( P <0.05),内分泌细胞数随增龄逐渐增多(P <0.05)。结论:比格犬胃底黏膜与泌酸功能有关的壁细胞及其相应细胞器无明显增龄相关退化表现,分泌组胺、胃泌素、生长抑素等以刺激胃酸分泌的内分泌细胞数量明显增多,这可能是老年胃维持良好泌酸功能的代偿机制。

  • 大鼠胃底腺胃蛋白酶原单特异性抗体的制备

    作者:戈应滨;顾洛;杜军

    目的:建立一种胃蛋白酶原的单特异性抗体的制备方法,进行胃蛋白酶原的研究.方法:从大鼠胃蛋白酶原氨基酸序列中选择第297~314号氨基酸,合成多肽链作为抗原免疫家兔,得到抗血清.用蛋白印记检测(Western Blot)、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及免疫组化染色检测抗体的特异性及效价.结果:Western Blot和免疫组化染色显示,得到的抗体对胃蛋白酶原有单特异性.抗体的效价ELISA反应达到1:100 000,免疫组化染色可达到1:50 000.结论:用合成多肽链为抗原制备的胃蛋白酶抗体,具有单特异性和较高的抗体效价,可用于免疫组化、Western Blot、ELISA等方法,进行大鼠胃底腺的相关研究.

  • 胃蛋白酶C基因在大鼠胃底腺发育过程中上皮细胞内的表达

    作者:戈应滨

    目的:研究胃蛋白酶原基因C在大鼠胃底腺发育过程中上皮细胞的表达.方法:采用地高辛标记的RNA探针,用原位杂交的方法研究了大鼠胃底腺中胃蛋白酶C产生细胞的个体发育.结果:大鼠胃腺在胚胎18.5天开始出现,但没有形态分化,胃蛋白酶的mRNA在出生后3.5天首次被原位杂交法检出,其蛋白酶产生细胞在出生后8周发育成熟,胃蛋白酶的mRNA表达在主细胞和颈黏液细胞内,其发育可分为4个阶段:①胚胎18.5天至出生后0.5天;②出生后3.5天至2周;③出生后3周至4周;④出生后8周.在胃底腺发育过程中,胃蛋白酶mRNA的表达至局限于某种特定的细胞,这些细胞的分布具有明确的阶段特异性.结论:认为在发育生物学的研究中,胃蛋白酶C可作为胃上皮细胞分化的分子标志.

  • 瘦素受体在人、猴和大鼠胃黏膜分布的比较研究

    作者:补蔚萍;张学思;孙辰婧;晋亮;张金山;孙岚

    瘦素(leptin)是肥胖基因(obese,ob)编码的多肽产物,于1994年被首次发现[1].瘦素有广泛的生物学效应,具有抑制食欲、调节能量消耗、促进脂肪分解进而减轻体重等功能,是维持恒定体重,调节脂肪贮存的负反馈调节因子[2-6].

  • 贲门部胃底腺异位1例

    作者:吴绍新;林军;陈德基

    患者,男,56岁.反复发作上腹部疼痛半年,无恶心、呕吐,无腹胀、腹泻、返酸、嗳气.查体:腹平软,未触及明显肿块,肝、脾肋下未及.临床考虑为消化性溃疡,在门诊行胃镜检查见贲门下壁有一约0.5 cm×0.5 cm息肉,表面光滑,颜色鲜红并突出于胃腔内,余无异常.临床诊断:胃贲门部息肉.胃镜直视下完整切除息肉送病检.

  • 312例胃底腺息肉临床及病理分析

    作者:刘雪梅;骆子义;邱智辉;韦小兰;张东旭;韩玉星

    目的 探讨胃底腺息肉(fundic gland polyp,FGP)患者的临床及病理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312例FGP患者临床资料,包括临床表现、组织病理特点和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情况.结果 312例FGP中男女比例为1∶1.89,其中149例有长期服用质子泵抑制剂药物史;患者临床表现无明显特异性,病变主要分布于胃体及胃底,形态多为山田Ⅱ型,病变直径多为0.2~0.5 cm,单发息肉占52.88%;组织病理学示胃腺体大量增生,壁细胞及主细胞增生,胃小凹短浅或缺如,偶伴黏膜急慢性炎症,被覆上皮及腺上皮细胞未见肠化及异型增生表现;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率为19.55%(61/312).结论 FGP多见于女性,其发生可能与长期口服质子泵抑制剂有关,与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无明显相关性;胃底及胃体病变以山田Ⅱ型为主,胃体腺大量增生为其主要组织病理特点.

  • 42例胃底腺息肉临床、内镜及病理分析

    作者:李仲启;傅汉中;马正尧

    目的 探讨胃底腺息肉(fundic gland polyps,FGPs)患者的临床、内镜及病理特点.方法 对2009年1月~ 2012年5月在我院胃镜检查诊断FGPs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检出FGPs 42例,检出率为0.8%,占胃息肉的27.45%,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息肉主要分布于胃底及胃体,形态以山田Ⅱ型为主,多数<0.5 cm,多发息肉多见,组织学以胃底腺大量增生为主体,无急性炎症、肠化及异型增生表现.结论 FGPs有较高的检出率,部分与长期口服质子泵抑制剂(PPI)有关,与幽门螺杆菌(Hp)感染无明显相关性,预后良好.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