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布渣叶致突变和致畸作用的研究

    作者:赵敏;陈瑞仪;谭剑斌;陈壁锋;黄建康;黄俊明;杨杏芬

    布渣叶,为椴树科破布叶属植物破布叶(Microcos paniculata L)的干燥叶,主要分布于我国南方地区.本品味甘淡,性微寒,有清热消滞,利湿退黄之功效,可用于感冒,中暑,食欲不振,消化不良,腹脘涨痛,食少泄泻,湿热黄疸的治疗[1].除了临床应用外,布渣叶还是保健凉茶的主要组成药物之一.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布渣叶在功效成份及药理作用方面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但对其食用安全性重视不够,目前关于布渣叶单味、复方或提取物的毒性研究尚未见报道,本文对布渣叶进行致突变性和致畸性的实验观察,为评价其食用安全性提供毒理学依据.

    关键词: 布渣叶 致突变 致畸
  • 布渣叶对高脂血症大鼠血脂及抗氧化能力的影响研究

    作者:宿世震;项东宇;刘晓庆

    目的:观察布渣叶对高脂血症大鼠血脂指标、超氧化物歧化酶活力、丙二醛水平、动脉粥样硬化指数的影响。方法复制高脂血症的大鼠模型,随机分为模型对照组、辛伐他汀治疗组、布渣叶低剂量组、布渣叶高剂量组,取同批次大鼠10只作为实验的正常对照组。辛伐他汀治疗组、布渣叶低剂量组、布渣叶高剂量组,每日按体重给予对应剂量的药物灌胃,模型对照组和正常对照组每日给予等量生理盐水灌胃,灌胃4周后,腹主动脉取血测定血清总胆固醇( TC)、甘油三酯( TG)、高密度脂蛋白( HDL-c)、低密度脂蛋白( LDL-c)、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 SOD)活力和丙二醛( MDA)的水平,计算动脉粥样硬化指数( AI)。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模型对照组大鼠的TG、TC、LDL-c水平升高、HDL-c水平降低,动脉粥样硬化指数(AI)显著升高,血清SOD下降、MDA升高(P﹤0.01);与模型对照组比较,辛伐他汀治疗组、布渣叶低剂量组、布渣叶高剂量组大鼠的TG、TC、LDL-c水平及AI下降、HDL-c水平有所升高,血清SOD升高、MDA下降(P﹤0.05,P﹤0.01)。结论布渣叶对高脂血症大鼠具有降血脂和抗氧化作用,对防治动脉粥样硬化有一定好处。

  • 布渣叶化学成分定性鉴别的实验研究

    作者:曾聪彦;吴惠妃;郭展荣

    目的 对布渣叶的化学成分进行定性鉴别.方法 采用试管法,对布渣叶的水、95%乙醇、石油醚提取物进行研究,通过多种指示剂和显色剂的沉淀反应或颜色反应,初步推断布渣叶中可能含有的化学成分.结果 经过化学预试实验,提示布渣叶全草中可能含有黄酮类、生物碱、三萜类、甾体、有机酸、氨基酸、蒽醌、强心苷等成分.结论 布渣叶中含有多种植物活性成分,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

  • 布渣叶超高效液相指纹图谱研究

    作者:陈伟韬;梁之桃;周立敏;周劲松;赵中振

    目的:建立布渣叶超高效液相指纹图谱,为快速有效对布渣叶进行质量评价,改进其质量控制方法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Waters Acquity BEH UPLC C18色谱柱(2.1 mm×100 mm,1.7 μm),以乙腈-0.1%甲酸水溶液作为流动相梯度洗脱,检测波长为278 nm,流速为0.3 mL/min,柱温为20℃;对建立的布渣叶指纹谱图进行相似度计算,并对数据进行主成分分析.结果:方法学考察结果良好,确立了11个共有峰,布渣叶指纹图谱的相似度明显高于伪品;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布渣叶密集分布在一个区域内,伪品分布在该区域外.结论:该方法稳定可靠,能对布渣叶药材作出真伪优劣评价,为建立布渣叶超高效液相指纹图谱提供理论依据.

  • 布渣叶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作者:孙冬梅;汪梦霞

    目的:本文对椴树科植物布渣叶的化学成分、质量分析和药理作用进行文献调研整理,为布渣叶进一步研究与开发提供参考。方法:查阅近20年国内外有关布渣叶化学成分、质量分析以及药理作用方面的报道,对其进行分析和综述。结果:布渣叶含有多种类型的成分,研究主要集中在黄酮类,黄酮类成分具有多种生物活性,尤其在调血脂方面受到研究者的关注,但缺少其作用机制方面的研究。结论:对布渣叶进一步的研究将有利于开发新的药物和充分利用广东道地药材资源。

  • HPLC测定布渣叶中牡荆苷的含量

    作者:罗文汇;谭志灿;李养学;孙冬梅

    目的:建立测定布渣叶中牡荆苷含量的高效液相色谱法.方法:采用Agilent ZORBAX Eclipse XDB C18 (4.6 mm×250 mm,5μm)柱分离,以甲醇-0.4%磷酸溶液(30∶70)为流动相,柱温为35℃,在339 nm处检测.结果:牡荆苷在88.96~2 224μg质量与峰面积呈良好的线性关系;牡荆苷的平均回收率为98.61%( RSD 1.32%).广东的布渣叶其牡荆苷含量要比广西的普遍要高,均符合现行版药典规定.结论:本法操作简便,准确度高,重复性好,可作为布渣叶质量控制方法之一.

  • 布渣叶药材HPLC指纹图谱研究

    作者:孙冬梅;谭志灿;罗文汇;毕晓黎

    目的:建立布渣叶药材的HPLC指纹图谱分析方法,为有效控制其质量提供可靠的依据.方法:采用Waters XbridgeTMC18柱(4.6 mm ×250 mm,5 μm),流动相甲醇-0.05%磷酸溶液线性梯度洗脱,流速0.8 mL· min-1,检测波长320 nm,柱温25℃.结果:确定20个共有色谱峰为特征峰,构成布渣叶药材HPLC指纹图谱,其中3个共有峰得到确认,分别为牡荆苷、异牡荆苷和水仙苷;19批布渣叶样品中有15批样品指纹图谱与对照指纹图谱相似度>0.90,其余样品相似度>0.75.结论:该色谱方法简单、准确、重复性好,可用于布渣叶药材的质量评价.

  • HPLC同时测定布渣叶提取物中3种黄酮苷的含量

    作者:孙冬梅;陈雪婷;谭志灿

    目的:建立布渣叶提取物中牡荆苷、异牡荆苷和水仙苷的含量测定方法.方法:采用Waters XbridgeTMC18色谱柱(4.6mm×250mm,5μm),流动相为甲醇-0.1%磷酸水溶液,二元梯度洗脱,流速0.8 mL· min-1,检测波长320 nm,柱温25℃.结果:牡荆苷、异牡荆苷和水仙苷分别在8.512 ~29.79,8.208 ~28.73,41.60~145.6 mg·L-1与峰面积呈良好的线性关系,平均加样回收率分别为96.30%,97.32%,102.22%.结论:方法简便、可行,重复性好,结果准确,可作为布渣叶提取物的含量测定方法,为其质量控制提供参考依据.

  • 布渣叶的生物碱类成分研究

    作者:罗集鹏;张丽萍;杨世林;M.F.Roberts;J.D.Phillipson

    布渣叶的氯仿提取物经硅胶柱色谱分离得到4个生物碱,其结构经MS、1H NMR、13C NMR波谱解析分别鉴定为N-甲基-6α-癸间三烯[1',3',5']-2β-甲基-3β-甲氧基哌啶(N-methyl-6α-(deca-1',3',5'-trienyl)-3β-methoxy-2β-methylpiperidine,1),6-癸间三烯[1',3',5']-2-甲基-3-甲氧基哌啶(6-(deca-1',3',5'-trienyl)-3-methoxy-2-methylpiperidine,2),N-甲基-6-癸间三烯[1',3',5']-2,3-二甲基哌啶(N-methyl-6-(deca-1',3',5'-trienyl)-2,3-dimethylpiperidine,3),N-甲基-6-癸间三烯[1',3',5']-2-甲基哌啶(N-methyl-6-(deca-1',3',5'-trienyl)-2-methyl piperidine,4),化合物2,3和4为新化合物.4个化合物分别命名为布渣叶碱Ⅰ(micropiperidine A)、布渣叶碱Ⅱ(micropiperidine B)、布渣叶碱Ⅲ(micropiperidine C)和布渣叶碱Ⅳ(micropiperidine D).

  • 凉茶药材布渣叶及其混伪品的DNA条形码鉴定

    作者:汤欢;师玉华;屠鹏飞;郑希龙;孙伟;叶萌

    目的 探索一种新的鉴定凉茶药材布渣叶及其混伪品海南破布叶和山苦茶的方法,为其市场监管及用药安全提供保障.方法 该研究选用ITS2序列作为DNA条形码鉴定凉茶药材布渣叶及其混伪品,共收集了56份药材及其基原植物样本,通过提取其基因组DNA,PCR扩增ITS2序列并进行双向测序,运用CodonCode Aligner V3.7.1软件对测出的序列进行校对拼接后,采用MEGA6.0软件进行分析,运用此软件中的K2P模型计算布渣叶及其混伪品的种内、种间遗传距离,构建系统进化NJ树进行分析.结果 布渣叶ITS2序列长度为237 bp,种内遗传距离为0~0.036,远小于其与混伪品间的遗传距离0.155~0.404,NJ树结果显示,布渣叶与其混伪品均可准确区分.结论 基于ITS2序列的DNA条形码技术可准确、有效地鉴定凉茶药材布渣叶及其混伪品,为布渣叶药材的鉴定提供了一种新的分子鉴定手段,为其市场监管及用药安全提供了有力保障.

  • 布渣叶的化学成分研究

    作者:胡姱;李军;屠鹏飞

    目的 研究布渣叶Microcos paniculata的化学成分.方法 采用硅胶、Sephadex LH-20、大孔树脂等柱色谱及制备液相色谱等方法进行分离纯化,根据化合物的理化性质、波谱数据等鉴定结构.结果 从布渣叶的醋酸乙酯和正丁醇萃取部位分离并鉴定了12个化合物,分别为异鼠李素(1)、表儿茶素(2)、黑麦草内酯(3)、去氢吐叶醇(4)、香草酸(S)、丁香酸(6)、咖啡酸甲酯(7)、对羟基苯甲酸(8)、对香豆酸(9)、木栓醇(10)、豆甾醇(11)、β-谷甾醇(12).结论 化合物3~7、9~12均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其中化合物3和4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的单萜类化合物.

  • 布渣叶保护急性心肌缺血损伤有效部位化学成分研究

    作者:李坤平;陈艳芬;岳春华;杨超燕;袁旭江

    目的 对布渣叶Microcos paniculata保护异丙肾上腺素致急性心肌缺血损伤有效部位化学成分进行研究.方法 采用硅胶、Sephadex LH-20柱色谱以及制备液相色谱等方法进行分离纯化,根据其波谱数据鉴定结构.结果 从布渣叶保护急性心肌缺血活性部位分离得到11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牡荆苷(1)、异牡荆苷(2)、异鼠李素(3)、山柰酚(4)、槲皮素(5)、5,6,7,8,4'-五甲氧基黄酮(6)、5,6,7,8,3',4'-六甲氧基黄酮(7)、香草酸(8)、咖啡酸(9)、阿魏酸(10)、芥酸酰胺(11).结论 化合物6、7、9、11均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其中化合物11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的脂肪酰胺类化合物,化合物6、7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的多甲氧基黄酮类化合物.

  • 一测多评法测定布渣叶总黄酮部位中8种黄酮苷成分

    作者:刘昌乐;林爽;何卓儒;黄奕辉;李坤平

    目的 建立一测多评法(QAMS)同时测定布渣叶总黄酮部位中多种化学成分的方法,用于其质量控制.方法 采用QAMS,以牡荆苷对照品为参照,计算芹菜素-6,8-二-c-葡萄糖苷、芹菜素-6-C-阿拉伯糖-8-C-葡萄糖苷、芹菜素-6-C-葡萄糖-8-C-阿拉伯糖苷、芹菜素-6-C-木糖-8-C-葡萄糖苷、异牡荆苷、紫云英苷和异鼠李素-3-O-芸香糖苷的相对保留时间和相对校正因子;利用该相对较正因子计算其他7种黄酮苷的量.结果 8种黄酮苷的相对保留时间和相对校正因子有较好的重复性,以牡荆苷为参照,相对校正因子分别为1.01、0.60、0.76、2.02、1.05、1.14和2.42.10批布渣叶总黄酮部位中8种黄酮苷量的QAMS计算值与外标法测定值无显著差异.结论 以牡荆苷为参照,采用QAMS能同时测定布渣叶总黄酮部位中8种黄酮苷的量,该方法简单、可靠,为其量效关系研究和制剂开发提供了参考.

  • 布渣叶查耳酮合酶基因全长cDNA克隆及其表达模式分析

    作者:岳春华;张初梅;林爽;黄奕辉;李坤平

    目的 克隆布渣叶查耳酮合酶基因(MpCHS)全长cDNA,并对其在不同部位和不同生长阶段叶片中的表达模式进行分析.方法 以布渣叶叶片总RNA逆转录合成cDNA为模板,根据其转录组数据设计特异引物序列,PCR扩增MpCHS基因全长cDNA,经质粒连接、转化、扩培,挑选阳性克隆测序、分析并构建原核表达载体.同时,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RT-qPCR)对MpCHS基因的表达模式进行分析.结果 成功克隆得到MpCHS基因全长cDNA (GenBank:KY472608).生物信息学分析表明其开放阅读框为1 176bp,编码含391个氨基酸的蛋白,其相对分子质量为42 700,理论等电点6.11,具有CHS家族蛋白3个保守的功能活性位点(165 C、304 H和337N)和特征多肽标签序列RLMMYQQGCFAGGTVLR和GVLFGFGPGL.系统进化树分析发现MpCHS与可可、陆地棉等木本植物的亲缘关系比较近.RT-qPCR结果表明,MpCHS基因在不同部位均有表达,在叶片中的表达量随着生长过程逐步降低.结论 首次克隆得到MpCHS基因,并分析了MpCHS基因在布渣叶不同部位和不同生长阶段叶片中的表达模式,为MpCHS基因的原核表达和功能验证奠定了基础,也为进一步解析布渣叶黄酮类生物合成途径提供了参考.

  • 布渣叶总黄酮基本理化性质研究

    作者:徐文杰;孙冬梅

    目的:考察布渣叶固形物质量、总黄酮提取物的溶解度,研究温度、湿度、强光照射等对其稳定性的影响.方法:以总黄酮、牡荆苷、异牡荆苷、水仙苷为指标,采用摇瓶法测定布渣叶总黄酮提取物在水、0.1 mol· L-1盐酸溶液和pH 6.8磷酸盐缓冲液(PBS)中的表观溶解度与平衡溶解度,并考察光照、温度、湿度对其稳定性的影响.结果:布渣叶总黄酮提取物表观溶解度及总黄酮的平衡溶解度在0.1 mol·L-1、盐酸溶液水和pH 6.8 PBS中均属于略溶;以牡荆苷、异牡荆苷为指标,布渣叶总黄酮提取物在0.1 mol.L-1盐酸溶液、水和pH 6.8 PBS中平衡溶解度均为几乎不溶;以水仙苷为指标,布渣叶总黄酮提取物在0.1 mol·L-1盐酸溶液、水和pH 6.8 PBS中平衡溶解度均为极微溶解.稳定性试验结果显示光照、高温、高湿条件对布渣叶总黄酮提取物的含量几乎无影响.结论:随着介质的pH增大,布渣叶总黄酮提取物及其指标成分的溶解度减小.在高湿高温强光照射条件下,布渣叶总黄酮提取物的4个指标成分均较为稳定.研究结果为布渣叶总黄酮提取物的剂型设计以及其他药学研究提供实验依据.

  • 布渣叶总生物碱降血脂作用机制研究

    作者:冯亮

    目的 探讨布渣叶总生物碱降血脂作用机制研究. 方法 采用高脂饲料构建高脂血症的大鼠动物模型, 采用灌胃的形式给予不同浓度的布渣叶总生物碱, 通过检测大鼠载脂蛋白、 相关酶类及活性物质, 初步探讨布渣叶总生物碱的降脂作用机制. 结果 布渣叶总生物碱可升高载脂蛋白AI ( ApoAI) , ApoAI/载脂蛋白B ( ApoB) 的比值, 与模型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 05); 提高超氧化物歧化酶 (SOD) 的活性, 降低丙二醛 (MDA) 的含量, 与模型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 05); 提高卵磷脂胆固醇酰基转移酶 (LCAT) 的活性, 提高一氧化氮 (NO) 的水平, 降低C反应蛋白 (CRP), 且组间相比具有统计学差异 (P<0. 05). 结论 布渣叶总生物碱通过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升高ApoAI, 激活LCAT, 从而促进胆固醇的逆转运, 提高SOD活性, 增强机体康脂质过氧化能力, 促进NO生成, 改善血管内皮功能,具有从多方位调节血脂的作用.

  • 布渣叶不同提取部位降酶退黄试验

    作者:戴卫波;梅全喜;曾聪彦;胡莹;刘朝辉

    目的:确定布渣叶的活性部位,为降酶退黄活性组分的筛选提供线索和依据.方法:将KM小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茵栀黄组、水提液组、石油醚部位组、乙酸乙酯部位组、正丁醇部位组、剩余水层部位组.各治疗组连续给药12d后,α-萘异硫氰酸酯(ANIT)诱发黄疸模型,48h后取血分离血清,以血清肝功能指标和肝脏指数为观察指标.结果:与模型组比较,布渣叶正丁醇部位和剩余水层部位T-BIL、ALP、AST、ALT、肝脏指数均下降(P<0.05或P<0.01).结论:布渣叶具有降酶退黄作用的活性成分主要存在于正丁醇部位和剩余水层部位.

  • 热熔挤出法制备布渣叶提取物固体分散体

    作者:涂瑶生;朱颖;孙冬梅;徐文杰

    目的 采用热熔挤出法制备布渣叶提取物固体分散体,提高布渣叶提取物的体外溶出度.方法 以PEG6000和泊洛沙姆407联合应用为载体,采用热熔挤出法制备布渣叶提取物固体分散体,并对其物相特征、溶出行为进行研究.结果 PEG6000和泊洛沙姆407按1:4比例制备的布渣叶提取物固体分散体,总黄酮、牡荆苷、异牡荆苷、水仙苷的溶出度分别为80%、100%、100%、90%.在相同药辅比情况下,二元载体制备的固体分散体的溶出度和溶出速率比单一载体制备的固体分散体均有明显提高.结论 以PEG6000和泊洛沙姆407联合应用为载体,采用热熔挤出法制备的布渣叶提取物固体分散体,能显著改善布渣叶提取物中总黄酮、牡荆苷、异牡荆苷、水仙苷的溶出度.

  • 布渣叶不同提取部位对胃肠运动的影响

    作者:曾聪彦;戴卫波;梅全喜;林慧;胡莹

    目的:比较布渣叶不同提取部位对小鼠胃肠运动的影响,确定布渣叶的活性部位.方法:采用小鼠胃排空及小肠推进方法观察布渣叶不同提取部位对胃肠运动的影响.结果:与空白组比较,水提液、乙酸乙酯部位、剩余水层部位均能显著提高小鼠胃排空率和促进小肠的推进作用(P<0.05或0.01).结论:布渣叶胃排空、小肠推进活性组分主要存在于乙酸乙酯部位和剩余水层部位.

  • 基于紫外光谱和聚类分析法结合的布渣叶鉴别研究

    作者:谭梅英;谭志灿;孙冬梅;毕晓黎;罗文汇

    目的 建立布渣叶药材紫外指纹图谱的聚类分析方法,为布渣叶的光谱鉴别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以紫外一阶导数光谱指纹图谱为依据,采用聚类分析法对30份布渣叶样品和4种叶类中药进行聚类分析.结果 紫外光谱结合聚类分析法可以准确地将布渣叶和其它4种叶类中药鉴别出来,并且反映了各样品之间的亲疏远近关系.结论 紫外光谱聚类法可为布渣叶提供一个快捷、准确、可行的鉴别方法.

55 条记录 1/3 页 « 123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