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创伤性颅脑损伤继发静脉窦闭塞早期诊断的危险因素分析

    作者:王保奇;闫军

    目的 分析创伤性颅脑损伤继发静脉窦闭塞的临床表现,总结诊断经验.方法 选择2013年1月至2016年12月我院神经外科收治的创伤性颅脑损伤患者214例,将发生继发静脉窦闭塞患者纳入观察组,其余患者纳入对照组,进行危险因素分析.结果 继发静脉窦闭塞发生率为26.2%(56/214),确诊时间为1~78 d,平均(3.4±6.1)d;术前确诊14例;GCS<6分、脑疝、窦区颅骨骨折、窦区硬膜外血肿、低血压为创伤性颅脑损伤继发静脉窦闭塞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创伤性颅脑损伤继发静脉窦闭塞早期诊断较困难,需特别关注早期意识障碍重、脑疝、窦区影像学表现异常及低血压者.

  • 创伤性颅脑损伤患者血清、脑脊液中IL-18含量动态变化的临床意义及与预后的关系

    作者:李勇;陈之力

    目的:对创伤性颅脑损伤患者血清、脑脊液中IL-18含量动态变化的临床意义及与预后的关系进行分析探究.方法:选取接受治疗的20例创伤性颅脑损伤患者作为实验组,选取10例健康人作为对照组,对两组的IL-18含量进行检测,观察两组的IL-18含量以及格拉斯哥预后分级(GOS)情况.结果:实验组患者伤后第10天的IL-18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的格拉斯哥预后分级(4.5±1.5)与对照组的格拉斯哥预后分级(4.7±1.6)分没有明显差异,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创伤性颅脑损伤患者血清、脑脊液中IL-18含量动态变化的临床意义重大,明确患者体内的IL-18含量有利于患者预后的恢复.

  • 自体输血对创伤性颅脑损伤患者术后并发症及转归的影响分析

    作者:张杰;王鹏槐

    目的:分析自体输血对创伤性颅脑损伤患者术后并发症及转归的影响,探讨更好的输血方式.方法:2016年1月-2018年6月收治创伤性颅脑损伤患者166例,再根据术中的输血方式差异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83例.两组输血方式均为限制性输血办法,观察组输入的血液主要为自体清洗后的血液,对照组主要输注异体血液.结果:观察组的GOS评分得分明显优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术后的并发症发生率33.73%,明显低于对照组的55.42%;观察组的输血不良反应总发生率4.82%,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3.25%.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取自体输血的方式,能有效提高创伤性颅脑损伤患者的术后转归良好率,降低术后并发症与不良反应发生率,促进患者身体恢复,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创伤性颅脑损伤患者康复期的心理护理体会

    作者:魏小英;王雪艳

    目的:总结心理护理的基本内容,探讨心理护理在创伤性颅脑损伤患者康复期护理中的价值。方法:将收治的创伤性颅脑损伤康复期患者80例,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40例。其中对照组予以常规护理干预,而试验组予以心理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康复疗效及护理满意度评分差异。结果:试验组总有效率95.0%,远高于对照组82.5%。两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和对照组患者护理满意度评分分别为(97.1±5.4)分和(91.0±10.8)分,试验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理护理模式是创伤性颅脑损伤患者康复期护理模式的新探索,其优点不仅在于提高患者满意度,更有助于优化护理质量,对患者和护理人员均有积极影响,是值得临床推广的新模式。

  • 高渗盐水治疗重型颅脑损伤并颅内高压效果分析

    作者:吕文海;邬迎喜;赵天智;赵兰夫;王元;薛亚飞;张玉富;贺世明

    目的 对比分析严重创伤性颅脑损伤后高渗盐水和甘露醇在降低每日的和累积的颅内压负荷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第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2009年1月-2014年12月间年龄在16岁以上遭受严重的创伤性颅脑损伤且住院治疗至少5 d的456例患者临床资料,其中36例患者仅接受高渗盐水治疗,102例患者仅接受甘露醇治疗,从102例患者中选择36例基本特征与高渗盐水组相似的36例患者与甘露醇组进行比较,比较每日的颅内压负荷和累积的颅内压负荷.结果 在高渗盐水组累积的ICP负荷明显低于甘露醇组累积的ICP负荷[(15.6±19.5)/(36.9±31.5)%,P=0.001].高渗盐水组每日的ICP负荷明显低于甘露醇组每日的ICP负荷[(0.3±0.7)/(1.4±1.2)h/d,P=0.001].但累积的平均高渗盐水的剂量范围和甘露醇的剂量范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089~3300 mOsm/548~1100 mOsm,P=0.21).高渗盐水组患者在ICU住院天数显著低于甘露醇组在ICU的住院天数[(8.3±2.3)/(9.5±0.8)d,P=0.004].两周内的死亡率高渗盐水组低于甘露醇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在严重创伤性颅脑损伤后高渗盐水比甘露醇能更有效的降低累积的和每日的ICP负荷.

  • 出院计划模式在创伤性颅脑损伤病人护理中的应用

    作者:廖华

    目的 创伤性颅脑损伤病人通过出院计划模式进行护理,在对患者通过常规护理方法进行护理干预,对两类患者的护理效果进行研究,从而对患者的出院计划模式的护理的应用价值进行评价.方法 对本院在2017年1月~2018年1月,这一期间内收治的创伤性颅脑损伤患者随机抽取出50例患者,把他们当成本次研究的研究目标,根据患者的护理方式的不同将小组进行划分,划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均由25例患者所构成.观察组患者通过出院计划模式进行护理,对照组患者通过常规方法进行护理,对两组患者的不同时间段的颅脑损伤病人生活质量的评分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观察组患者在通过出院计划模式进行护理之后,对患者的1个月后、3个月后、半年后的颅脑损伤病人生活质量评分进行评价,评分分别为:(80.65±12.08)、(95.28±14.97)、(110.59±20.67),对照组患者通过常规护理方法进行护理干预,患者在1个月后、3个月后、半年后的颅脑损伤病人生活质量进行评分,评分结果分别为:(60.29±7.08)、(77.08±7.29)、(91.28±8.91),两组之间差异显著,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创伤性颅脑损伤患者通过出院计划模式进行护理,可以获得较高的颅脑损伤病人生活质量评分,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具有极大的改善作用,并且对患者的预后作用起到明显的促进作用,值得在临床中推广以及应用.

  • 分析64排CT用于诊断创伤性颅脑损伤的临床价值

    作者:邝琰

    目的:探究对创伤性颅脑损伤患者应用64排C T实现诊断过程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我院接收诊治的创伤性颅脑损伤患者120例,对患者实施64排C T检查处理.结果:创伤性颅脑损伤患者的影像学特征具备多样性,不同程度的创伤性颅脑损伤患者之间的致死率、重度致残率、轻度致残率对比,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对创伤性颅脑损伤患者应用64排C T实现诊断过程,具有显著诊断效果,对诊断准确性的提升具有积极作用,通过C T影像学特征能够实现对患者损伤程度的有效判断,为临床上相关的后续治疗提供可靠、有效的依据.

  • 评价64排CT在创伤性颅脑损伤诊断中的临床作用

    作者:艾尼瓦尔·努尔;买明江·艾肯木;阿巴比克热·艾力

    目的:研究与分析64排C T在创伤性颅脑损伤诊断中的作用.方法:从本院2017年1月至2018年1月内接收的创伤性颅脑损伤患者中,随机抽取80名患者.所有患者均行64排C T检查,3次检查时间分别为患者入院后0.5~3h、1d内、2~3d内,患者入院时候检查阴性者则在1d内进行再次检查,再次检查结果仍为阴性者则在2~3d内进行第三次检查.观察64排CT检查灵敏度以及不同程度颅脑损伤对患者预后的影响.结果:颅脑损伤患者64排CT影响检查结果表现较为复杂,存在颅骨骨折、硬膜外出血等症状,轻型、中型、重型颅脑损伤的致残率和死亡率差异较大,本研究所选患者轻型、中型、中型颅脑损伤致残率和死亡率比较结果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经三次检查后灵敏度达到100%.结论:64排C T诊断灵敏度十分高,能够有效的降低患者的致残率和死亡率,促进了患者恢复,临床价值较高,值得推广使用.

  • 64排CT定时复查在创伤性颅脑损伤诊断中的临床价值分析

    作者:何文萍

    目的:分析64排CT定时复查在创伤性颅脑损伤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以2018年1月—5月为病例选取时间,纳入41例创伤性颅脑损伤患者,均予以64排CT检查,分析64排CT的诊断价值.结果:41例患者入院0.5h~3h、24h、72h诊断敏感度分别为63.41%(26/41)、75.61%(31/41)、100.00%(41/41).不同CT计分组患者的预后良好率、致残率、死亡率对比差异显著,良好率:轻型>中型>重型,两两对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致残率和死亡率:轻型<中型<重型,两两对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使用64排CT诊断创伤性颅脑损伤,诊断敏感度较高,且能够较好的评估预后,临床推广应用价值高.

  • 针刺对创伤性脑损伤大鼠神经损伤的影响

    作者:林淑君;张玉娟;林吉欢;张毅敏;朱明敏;张玉卿;蒲柳;陈淑莲;陈伟豪;程少冰

    目的:通过观察小胶质细胞表达状态探讨针刺对创伤性颅脑损伤大鼠神经损伤的影响机制.方法:54只SD雄性大鼠按随机数字表分成正常组、模型组和针刺组,每组各18只.参照Feeney自由落体撞击法制备创伤性颅脑损伤大鼠模型.针刺组给予针刺“百会”“水沟”“风府”透“哑门”、双侧“合谷”穴,每天1次.治疗第3、7、14天后,分别进行改良大鼠神经功能缺损评分(mNSS),HE染色和免疫荧光标记法检测脑损伤的程度和小胶质细胞的表达量,采用酶联免疫法(ELISA)检测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和勿动蛋白A(Nogo-A)含量的变化.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第1、3、7、14天mNSS显著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针刺组第3、7、14天mNSS显著降低(P<0.05,P<0.01).HE染色和免疫荧光标记结果可见,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3个时点的组织结构持续破坏,神经元坏死,小胶质细胞大量活化(P<0.05);与模型组比较,针刺组3个时点组织结构破坏程度减轻,小胶质细胞活化减少(P<0.05).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3个时点血清NSE、Nogo-A含量显著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针刺组3个时点血清NSE含量显著降低(P<0.01),第7、14天血清Nogo-A含量显著降低(P<0.01).结论:针刺可能通过抑制小胶质细胞的表达及活化,继而抑制继发神经损害,促进神经功能恢复.

  • 如何提高创伤性颅脑损伤治疗水平

    作者:马君实;张曙光

    创伤性颅脑损伤是全球多发疾病和常见疾病,同时也是死亡率和致残率高的疾病之一,就我国来说,创伤性颅脑损伤发生率在逐年增高,从战时到现今社会均列创伤首位,青壮年时期为多发群体,死亡率高达87.2%.创伤性颅脑损伤一直是医学界一个瓶预问题,本文从其诊治问题为出发点,探讨如何改进该病的治疗.

  • 集束化管理策略在康复科中的运用

    作者:林瑜;黄秀清;徐淑芬

    目的:探讨集束化管理对创伤性颅脑损伤患者神经功能、肢体运动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医院康复科创伤性颅脑损伤患者200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100例.对照组采用一般康复管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采用集束化管理.比较两组神经、运动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变化情况.结果:干预前两组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量表和Fugl-Meyer运动量表评分比较差异无显著差异(P>0.05),干预后两组的NIH-SS评分均显著降低,Fugl-Meyer运动量表评分均显著升高,然观察组较对照组更明显(P<0.05).观察组在健康感觉、躯体功能、情感状态及社会功能等方面的评分均较对照组提高显著(P<0.05).结论:集束化管理不仅有助于创伤性颅脑损伤患者的神经和肢体运动功能恢复,还能显著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 急诊颅脑手术合并心脏支架术后动态监测血小板功能1例报告

    作者:蒲佐;魏俊吉;刘小海;吴昊;马百涛;王任直;刘大为;柴文昭;刘震宇

    重型颅脑创伤患者病情危重,病情进展极快,后期并发症多,治疗颇为复杂,病死率高.对于颅脑损伤合并冠心病支架术后长期服用双抗药物的患者,围手术期密切监测血小板聚集试验以平衡预防出血与心脏事件之间的矛盾极为关键.现报告动态监测血小板功能应用于急诊颅脑手术合并心脏支架术后患者1例.

  • 血清尿酸对创伤性脑损伤病情评估及预后判断的价值

    作者:陈都;包龙;徐峰;陆士奇

    目的 研究血清尿酸对创伤性脑损伤(traumatic brain injury,TBI)病情评估及预后判断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10年11月至2012年10月收治的TBI患者(GCS评分≤14分)共330例,其中男性233 (70.6%)例,年龄(48.6±18.1)岁,创伤严重度评分(injury severity score,ISS):9~59分,中位数为16分,尿酸数据为入院次日早晨空腹静脉血测得.病例入选标准:明确诊断为TBI,受伤后24 h以内有血尿酸数据,GCS评分3~14分,除外年龄< 14岁、孕妇、既往有自身免疫性疾病、痛风病史以及服用别嘌呤醇患者.收集患者年龄、瞳孔反应、GCS评分等临床数据,电话随访伤后6个月GOS评分,按照是否在随访期内死亡将所有TBI患者分为死亡组(GOS:1)和生存组(GOS:2~5).结果 随着GOS评分由高到低:血清尿酸在5~3分三个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2分组开始明显升高,1分组高;随着GCS评分的降低,血尿酸水平总体呈现上升趋势;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血尿酸与GCS评分(r=-0.270 1,P=0.000)及GOS评分(r=-0.251 2,P=0.000)呈负相关;单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年龄大、GCS评分低、瞳孔反应差、血尿酸水平高均增加死亡风险,其中血尿酸的OR值为1.0070,(95%CI:1.004 7~1.009 3,P=0.000),经过年龄、GCS评分、瞳孔反应三个指标调整后的OR值为1.0048,(95%CI:1.001 9~1.0076,P=0.001);由年龄、GCS评分和瞳孔反应组成的预测模型引入血尿酸后,模型R2由0.476 4,增至0.510 5,增加7.2%;血清尿酸预测TBI死亡的ROC曲线分析:AUC=0.718,(95%CI:0.666 ~0.766),根据Youden指数大值确定其佳截断值为304 μmol/L(灵敏度:60.24%,特异度:78.14%,正确率:73.64%).结论 TBI患者早期高尿酸是预后不良的独立预测因素,血尿酸水平越高提示病情越重,后期死亡风险越大.

  • 丙戊酸抑制大鼠创伤性颅脑损伤后炎症反应

    作者:魏冠;林清江;陈炳基;孙文栋;黄晓磊;陈祥荣;陈峻严

    目的 研究丙戊酸对大鼠创伤性颅脑损伤后脑水肿、神经功能及炎症反应的影响,以探讨丙戊酸对大鼠创伤性颅脑损伤的保护及机制.方法 采用改良Feeney DM法建立大鼠脑外伤(TBI)模型,将54只雄性成年SD大鼠,体质量220~250 g,随机(随机数字法)分为3组(n=18):假手术组(Sham),颅脑损伤(TBI)组,颅脑损伤+丙戊酸处理(TBI+ VPA)组.其中TBI+ VPA组大鼠腹腔注射丙戊酸(每次300 mg/kg,12 h/次),分别于伤后1、3、7d进行神经行为学评分(mNSS),断颈处死,取骨窗边缘2 mm处挫伤脑皮质采用干湿质量法测损伤区脑水含量;免疫荧光测定脑组织中巨噬细胞侵润情况;Western blot检查脑组织炎症因子INF-γ、TNF-α、IL-6表达水平的变化.统计分析采用SPSS 13.0进行成组资料方差分析和x2检验.结果 与Sham组比较,其余2组脑水含量和神经功能损伤评分升高,脑组织巨噬细胞侵润,炎症因子INF-γ、TNF-α、IL-6表达上调(均P<0.05);与TBI组比较,TBI+ VPA组大鼠创伤后脑水含量明显降低[3d:(80.12±0.59)% vs.(82.14±0.67)%,P=0.04;7d:(74.74±0.72)% vs.(77.93±0.48)%,P=0.01];神经功能评分也相应改善[3 d:(10.53±0.32) vs.(11.74±0.48),P=0.02;7d:(7.97±0.32) vs.(10.73±0.42),P=0.01];TBI+ VPA组挫裂伤脑组织中巨噬细胞阳性率低于TBI组[(25.93±0.48)% vs.(36.44±0.72)%,P=0.00],脑组织中炎症因子INF-γ、TNF-α、IL-6表达也明显降低(P<0.05).结论 丙戊酸对大鼠创伤性颅脑损伤具有神经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是通过抑制伤后脑组织中巨噬细胞侵润,降低炎症因子INF-γ、TNF-α、IL-6表达,减轻伤后继发的炎症反应.

  • 热负荷对创伤性颅脑损伤患者的预后价值

    作者:包龙;徐峰;丁礼;凌伟华;陈都

    目的 研究热负荷在预测创伤性颅脑损伤(TBI)患者预后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回顾性收集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急诊病房及重症监护室2010年11月至2012年10月收治的创伤性颅脑损伤患者共355例,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14分,随访伤后6个月的格拉斯哥结局评分(GOS).根据患者伤后6个月GOS评分将其分为两组:4~5分为预后良好组,1~3分为预后不良组,对相关临床指标进行统计描述、Logistic回归分析、Spearman相关分析及ROC曲线分析.结果 GOS从5分到2分,患者的热负荷水平呈现持续升高表现,1分组热负荷水平反而明显下降.两组患者在平均年龄、瞳孔反应、GCS评分以及热负荷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预后不良组与预后良好组比较表现为平均年龄大(P=0.000)、瞳孔反应差(P=0.000)、GCS低(P=0.000)、热负荷水平高(P=0.000).单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同样提示:年龄、GCS、瞳孔反应、热负荷与患者预后不良有关(P =0.000),其中热负荷的OR值为1.166(95% CI:1.117~1.217).进一步将热负荷与年龄、GCS、瞳孔反应三个预后不良的独立预测因素纳入多变量Logistic 回归模型,得到热负荷调整后的OR值为1.098(95% CI:1.031~1.169,P=0.003).ROC曲线分析得到热负荷对应的AUC=0.713 (95% CI:0.663~0.760).相关分析显示热负荷与GOS评分之间呈现负相关,(r=-0.376,95%CI:-0.462~-0.283,P=0.000).结论 热负荷可以作为TBI患者预后不良的独立预测因素,TBI患者发病早期高水平热负荷将增加预后不良风险.

  • 创伤性脑损伤后缺氧诱导因子-1α 的表达

    作者:李冰;杨元立;王美霞;曹枫;陈荣琳;张红璇

    目的 探讨创伤性脑损伤(traumatic brain injury,TBI)后缺氧诱导因子-1α(hypoxia-inducible factor-1α,HIF-1α)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病例组(标本为TBI患者外周血和开颅减压手术清除的脑组织)和对照组(标本为同期健康体检者外周血及手术摘除的脑血管瘤边缘少量正常脑组织)均60例.病例组再根据术前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分为中度损伤组(9~12分,n=20),重度损伤组(3~8分,n=20)和特重度损伤组(<3分,n=20);根据发病至手术时间不同分为<6 h组(n=20)、≥6 h且≤24 h组(n=15)、>24 h且≤72 h组(n=14)、>72 h组(n=11).利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两组人群HIF-1αmRNA及蛋白的表达水平.采用SPSS 18.0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和t检验.结果 病例组HIF-1α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外周血HIF-1αmRNA(0.35±0.12),HIF-1α 蛋白(0.28±0.06);脑组织标本HIF-1αmRNA(0.65±0.08),HIF-1α 蛋白(0.78±0.0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损伤程度加重,HIF-1α 表达增强,特重度损伤组HIF-1α 表达强,明显高于重度损伤组和中度损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伤后时间的延长,HIF-1α 表达量逐渐增多,>24 h且≤72 h组HIF-1α 表达强,明显高于>72 h组、≥6 h且≤24 h组和<6 h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BI后HIF-1α 的表达显著升高,表达强度与脑损伤程度密切相关,在TBI发病中可能具有重要的作用.

  • 年龄对创伤性颅脑损伤患者长期预后的影响

    作者:张皓;张小年;张通

    目的探讨年龄对创伤性颅脑损伤(TBI)患者长期预后的影响.方法对102例重度TBI患者进行随访,并采用格拉斯哥结局量表(GOS)评价其长期预后;残疾等级量表功能部分(DRS-F)评价功能状况;就业部分(DRS-E)评价就业能力状况;生活质量指数(QLI)评价其生活质量.结果 102例患者平均发病年龄(29.7±12.5)岁,各年龄组间的GOS、DRS-F等级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27岁组的DRS-E等级和QLI评分与>45岁组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即<27岁组的就业能力和QLI预后较>45岁组更好.结论年龄对TBI长期预后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年轻人的就业及生活质量较年长者可能更好.

  • 创伤性颅脑损伤康复治疗患者相关因素的回顾性分析

    作者:

    目的了解接受康复治疗的创伤性颅脑损伤(TBI)患者的一般情况、康复治疗时间、并发症等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博爱医院神经康复科1993年9月~2004年7月入院的所有TBI病例.结果共有280例TBI住院患者,平均发病年龄(33.1±11.4)岁,男女比为4.28∶1,职业构成以机关干部为主(占34.6%),报销方式也以公费医疗多(占71.1%).受伤原因以交通事故为主(占66.4%).入院时距离受伤日期10 d~6年,平均288 d,在伤后3月内入院行康复治疗者占25.0%.继发癫痫者占15.7%,住院期间发现有脑积水者占18.9%.结论目前我国因TBI住院康复治疗的群体主要为城市男性居民、享受公费医疗待遇者;TBI急性期和亚急性期的康复流程体系也有待建立和完善.

  • 早期康复训练对创伤性颅脑损伤患者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蛋白表达的影响

    作者:梁爱萍

    目的:探讨早期康复训练对创伤性颅脑损伤患者血清中基质金属蛋白酶(MMP)的作用。方法创伤性颅脑损伤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n=45)应用常规治疗,观察组(n=45)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早期康复训练。观察两组疗效及治疗4周后患者血清MMP-2和MMP-9水平。结果观察组的显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治疗后血清MMP-2和MMP-9水平下降多于对照组(P<0.05)。结论早期康复训练能有效下调血清中MMP的表达,促进神经细胞功能的恢复。

254 条记录 1/13 页 « 12345678...1213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